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xí)的經(jīng)典。..[詳情]

圓覺經(jīng)原文及譯文

第三章  普眼菩薩

  前一章是對上根菩薩說沒有漸次的如幻三昧法門,本章為鈍根菩薩開示漸次的圓覺法門。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起座,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對佛說:大悲世尊,愿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么方便法門?即是如果有剛開始修菩薩道的人,聽聞這個圓覺境界,應(yīng)當(dāng)怎樣思惟觀察乃得純熟?怎樣安住受持而不為一切環(huán)境轉(zhuǎn)移?如果于此圓覺境界未能開悟的眾生,有什么方便法門讓他開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愿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

  如果那些沒有善巧方便及正思惟的眾生,聽聞佛所講的菩薩修行如幻三昧,即一切幻化本來就是圓覺妙心的顯現(xiàn),“心生迷悶”,心中迷惑不樂聽聞,不能夠接受幻化就是覺性所顯現(xiàn),因此不能悟入圓覺妙心。希望佛慈悲,為我們以及末世眾生解說方便法門。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假說種種方便”,佛教導(dǎo)眾生修行,有些法門是直截了當(dāng)?shù)姆椒,有些是轉(zhuǎn)彎抹角的法門,而轉(zhuǎn)彎抹角的法門就是假說種種方便。好像醫(yī)生為了要讓病人吃很苦的藥,就放一些甜品進去,加甜品是方便法。佛的種種假說方便,不是佛說法的本意,而是因眾生執(zhí)迷而必須那樣的教導(dǎo),所以佛才隨順執(zhí)迷者而巧立方便說法。如《法華經(jīng)》說:“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于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于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yīng)說三乘。”此經(jīng)說三乘是假說方便,本來圓覺是究竟。

  【善男子,彼新學(xué)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yīng)當(dāng)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佛為上根菩薩開示沒有次第的如幻三昧,為初發(fā)心菩薩以及末世眾生種種假說及方便開示有次第的法門;要次第悟入如來清凈圓覺妙心,應(yīng)當(dāng)依次第生起正念心,一心一意要遠離一切幻妄。先依照如來教授的奢摩他行,修定建立正念與清凈心。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二大種類:一種叫止,一種叫觀。止就是奢摩他——修清凈心,觀就是毗婆舍那——修清凈見。這兩種修法都能夠產(chǎn)生定,即是三摩地。“堅持禁戒”,專心一意把戒律持好。此處是講新學(xué)菩薩有很多貪嗔癡的煩惱,心不定,所以要持戒,先使身的行為清凈。“安處徒眾”,先安置徒弟、信眾與放下一切作務(wù),然后“宴坐靜室”,安處靜室,結(jié)跏趺坐。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fā)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zhuǎn)歸風(fēng)。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dāng)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此節(jié)正答云何思惟。新學(xué)菩薩不能直接觀如幻,因為他們認取身心實在,所以先觀察身,次觀察心。

  新學(xué)菩薩觀察身心時,應(yīng)經(jīng)常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fā)、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大;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大;“暖氣歸火”,體溫歸于火大;“動轉(zhuǎn)歸風(fēng)”,呼吸及血氣等所有運轉(zhuǎn)歸于風(fēng)大。古希臘及印度人認為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zhì),都是由地、水、風(fēng)、火四種極微物質(zhì)組成,稱為四大。地大性堅硬,水大性潮濕,風(fēng)大性流動,火大性溫暖。任何物質(zhì)都具有四大的性質(zhì),比如冰被解釋為是水的地大增多,水汽是水的風(fēng)大及火大增多,其實就是物質(zhì)的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熱能四種性質(zhì),被誤解為物質(zhì)的四種基本元素。佛依世俗常識執(zhí)以為實有的四大來開示佛法,教導(dǎo)觀想身體就是由地、水、風(fēng)、火四大組成。“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dāng)在何處”?觀察四大各有所歸,究竟這個幻身在哪里?都無實體可指,即知此身畢竟無體,不過四大和合,而有此虛妄的相狀,所以說“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觀察身心從觀身實同幻化開始,然后觀身心世界都是幻化的。佛在教導(dǎo)漸次的法門時,必定是先觀身后觀心。比如四念處修法的次第: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此次第是讓眾生從粗的心念修到細的心念,觀身最粗,觀受是心,所以觀受比觀身微細。受苦樂時心游蕩外境,因此心不平靜;觀心時不理外境,心念比受平靜微細,所以先觀受后觀心。當(dāng)觀心觀到貪嗔調(diào)服時而非常微細時,便有力量觀一切法。

  四緣假合以下,詳明觀心。佛入滅后,論師們歸納整理佛所講的因緣教法而有不同分類;大乘一般只講講四緣,小乘論師更說佛有講二十四種緣。其實只講四緣就夠了,即是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和增上緣。比如眼睛看東西就有四緣,眼識不能自己獨立生起,要靠根、塵接觸,眼識才生。識蘊里的過去業(yè)有眼識的業(yè)緣——因緣;所有的識前一念滅了,后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識依前一念眼識滅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緣;色塵是眼識所知的境界——所緣緣;其他比如身體、神經(jīng)、眼根等,幫忙眼識生起來的法——增上緣。即四緣生一切法。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因為四緣假合而知道,所以是幻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真實的,是暫時性的。“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為內(nèi),四大為外。“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中的“氣”是指能量,就是指你過去業(yè)的力量,積聚于中,“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好像有眾緣和合成一個相貌被你知道,佛隨順凡夫稱它為心,此能量(妄有緣氣)就是能知覺與思維的心。以佛法說,我們的心有二:一、是血肉之心;二、能思維與有知覺的心氣——能量,它(妄有緣氣)執(zhí)著在我們的身體里作用,而這股能量也可讓你感覺是氣。當(dāng)你胡思亂想太多的時候,心的能量就在頭上發(fā)漲;當(dāng)你心無妄念的時候,它就降下來在你的心臟;當(dāng)你在運動、做東西的時候,它就在手腳上運作。對于執(zhí)取六根境界者,佛教導(dǎo)觀六根境界的前因后果,然后進一步見到身心無我。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這個虛妄不實的心,如果沒有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鐘聲滅了耳識也滅,沒有一個不滅的聞性,因為能聽聞的一念耳識隨著剎那的聲塵而生起,耳識是生滅的虛妄心,不像圓覺妙心那樣遍滿十方。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則沒有六塵可得。所以說“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四大解散了,眾緣中的六塵各歸散滅,六識是隨六塵、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滅心,根或塵任何一方滅,則識也跟著滅。有人認為有不滅的聞性,其實能聞是妄心,所聞是妄境,虛妄的心境皆是無常生滅法,所聞的妄境滅了不可能有個能聞的聞性不滅。換句話說,若見聲塵有生滅,必定見到心識也生滅,有生滅見故;若見心識也不生不滅,必定見到聲塵也不生不滅,無生滅見故。對于執(zhí)著實有生滅的前因后果等見者,佛必定教導(dǎo)觀能知的心與所知的法,皆是根、塵、識的幻化。此觀身心法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學(xué)菩薩一定要先觀身心入微,然后觀幻化。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xiàn)。善男子,當(dāng)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

  “彼”是指欲求清凈圓覺妙心的菩薩修行者,覺悟到“幻身滅故”,即是身體是如幻如化的,是幻身的幻滅,沒有實在的身體在滅,“滅”并非從有滅成無,是幻生幻滅。“幻心亦滅”,能知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如幻如化的心,也滅了。

  “幻心滅故,幻塵亦滅”,是因為六識與六塵是心境互相依存,即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境互為因緣,只要證悟到任何一方是不生不滅,則一切法皆是“無生”,皆“無相”。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是指一切如幻如化的生滅,也滅了,即覺悟到生滅幻相本來無生滅相。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如果我們是以根、塵、識觀察世間,所見皆是有相的生滅幻化,這一切的幻化相都滅了之后,“非幻不滅”就是見到非幻圓覺妙心一向不生不滅,也就是涅槃不滅。“幻滅滅”即生滅現(xiàn)象滅,也就是證得不生不滅。小乘人以為生滅境界里實有生死輪回,但是當(dāng)阿羅漢證得不生不滅前,他必定先證悟“幻心滅——幻塵滅——幻滅滅——非幻不滅”,即先證悟生死輪回不實在,才可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

  “非幻不滅”,即證悟不生不滅的當(dāng)下,不可以沒有能覺悟不生滅的心,此時此心稱為“根本智”。

  在如來藏法門里,“非幻”是指圓覺妙心,是本有的法性,不從修行得來;在其他法門里認為智慧不是本有的,是從修證得來。唯識宗則說轉(zhuǎn)識成智,即把污染的心轉(zhuǎn)成清凈的智慧;但是本經(jīng)說,圓覺妙心本智慧,一向來皆清凈。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xiàn)”,好像磨鏡子,污垢盡除,就顯現(xiàn)明亮的本質(zhì)。“當(dāng)知身心皆為幻垢”,鏡子與污垢譬喻智慧與身心,智慧本來清凈猶如鏡子,妄執(zhí)六根、六塵、六識而以為身心猶如鏡子上的污垢,所以幻垢盡明現(xiàn)。本經(jīng)中說圓覺妙心,不是目前的身心。當(dāng)一個人執(zhí)取根、塵、識的幻化為實有,佛就會告訴他,從根、塵、識得來的知見與修行都是染污心,出離生死就是出離幻根、幻塵、幻心。

  “垢相永滅,十方清凈”,當(dāng)那些污垢永遠消滅了,就是有如鏡子一樣,照十方都是清凈的。有人聽到鏡子與污垢的譬喻,他會想“如果還有鏡子存在,那不是執(zhí)著嗎?”是的!執(zhí)著有清凈心那是錯的,但是清凈的覺性任何時候都是清凈的,不論執(zhí)不執(zhí)著,覺性依然清凈,此凈非染凈的凈,是不二顯現(xiàn)故清凈。在《六祖壇經(jīng)》中說神秀禪師的覺悟是“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而六祖惠能的覺悟是“明鏡亦非臺,何處惹塵埃!”就是無能所對立,更無染凈對立的明鏡與塵埃。一個是鈍根漸悟,一個是利根頓悟無修。本經(jīng)前一章說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即是為利根菩薩說;本章是為新學(xué)鈍根菩薩說,所以先依奢摩他,然后種種方便觀身不凈如幻,最后“垢相永滅,十方清凈”,證悟清凈圓覺。

  【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xiàn)。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譬如清凈的摩尼寶珠(水晶珠),明徹剔透,五種顏色映入寶珠,從不同的方向觀看,映現(xiàn)種種不同的顏色。那些愚癡的人,看到有實在的五色從摩尼寶珠里放射出來,而實際上,摩尼寶珠是沒有這五種顏色。因為那些光照射,然后隨著各個方向反射出五種顏色。

  【善男子,圓覺凈性現(xiàn)于身心,隨類各應(yīng),彼愚癡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fù)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

  本來清凈的圓覺心無身心萬法,隨著不同眾生的喜樂,幻化出各種身心萬法,有如摩尼寶珠本無五色光,隨著各個方向射來的光,而反射出五色光。那些愚癡的人有如執(zhí)著摩尼寶珠中有五色光,執(zhí)著凈圓覺心實在有其所知所見的身心自相,由此不能遠離幻化。

  本經(jīng)中說,本來是清凈的圓覺,在眾生迷惑執(zhí)著的時候,看到有六根、六塵、六識的境界都是幻垢。上幾講我已經(jīng)說過,“一切都在覺中”,我們所知的一切是從分別六根境界得來的,其實,我們所知的一切,其真相并非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比方說,這個房子里的一切事物,我們看到是桌子、椅子、白板等等,但是,當(dāng)我們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去看、去研究,將發(fā)現(xiàn)它們是由很多原子組成的,原子也不是物質(zhì)的終極樣子?茖W(xué)家研究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世間存有九十多種原子,人類還創(chuàng)造出十多種。那么,這些原子本身也并不完全是人類角度所觀察到的那個樣子,我們認為世間的物質(zhì)就是由終極粒子的原子所組成也是不確實的,因為原子由中子、質(zhì)子及電子組合成,而中子、質(zhì)子及電子又由更微細的粒子組合,微細到光的粒子即光子,粒子到如此微細時漸漸失去物質(zhì)的性質(zhì),最后只能測量到的是無形無質(zhì)的能量波動。

  原子是小乘佛法認同的最小物質(zhì),稱為地水火風(fēng)的極微或微塵,所謂的極微必定是立體,就是有六方,有六方必定能夠再被分割,所以大乘佛法說極微不能成立,只是種種因緣造成你對它的感覺是如此這般,讓你覺得它有形相。依本經(jīng)說,這些都是圓覺心的顯現(xiàn),沒有所謂的極微組成的房子,或者科學(xué)家觀察到的原子。萬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實,以圓覺心來說,萬法皆是心。這個心不是我們能知、所知的心,它是一種能量,本經(jīng)中說成“緣氣”,量子物理科學(xué)家說成能量波動。緣氣——互相因緣的能量之間可以組合成不同組織,有高能量也有低能量的組合,比如說光線中,紫色光線是屬于比較高的能量,紅色光線是屬于比較低的能量。就以X光來說,它是一種能夠穿透鐵片的能量,因此,當(dāng)我們照X光時,醫(yī)療人員用鉛版擋住X光。X光是屬于比較高的能量,能夠穿透多數(shù)的金屬。金屬原子結(jié)構(gòu)間的力場能擋住一般光線,但是比較高能量的光,就能穿透金屬原子。所以,對一般光有阻礙的東西,某些高能量還是可以透過去的。眾生的心活動是屬于更高的能量,光線是屬于比較低的能量;在光線中,X光的穿透力又比較高一點。物質(zhì)是屬于比較低的能量,所以這就讓我們感覺到它好像沒有活動。以現(xiàn)代的物理學(xué)來說,世間的一切都是能量。

  根據(j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物質(zhì)能夠轉(zhuǎn)變能量,也就是說一切物質(zhì)都是高低不同的能量。能量與能量之間是沒有阻礙的,是能夠穿透過去的。而我們的心是更高級的能量,能夠影響很遠很遠的地方,不受任何東西阻礙。當(dāng)我以能量來說明世間的一切,就會造成一種觀念,認為能量是一種物質(zhì)性的東西,但依佛法說,心就是能量,這個能量不是物質(zhì)。心在低能量的活動中,讓我們覺得是物質(zhì)。如此,只要有神通就能夠改變物質(zhì),其實,就是改變造成那個物質(zhì)的能量——心,也就是用更高的能量來影響低能量,使到那個物質(zhì)改變。我們的感覺器官讓我們看到世間,世間里有種種物質(zhì)、有種種東西,實際上是能量之間互相影響及交流,也就是心。

  當(dāng)修行者修到佛菩薩境界的時候,會看到這個世間的一切就是光明;光明就是心,就是能量。以現(xiàn)代微觀物理學(xué),即量子物理學(xué)的研究結(jié)果,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觀察者的意志會影響觀察結(jié)果,即微觀物質(zhì)有時是有質(zhì)量的粒子,有時是非質(zhì)量的能量波動,這就是量子力學(xué)的不確定原理,心竟然影響觀察結(jié)果,即事件的發(fā)生并不客觀。可見萬物是能量的聚合,是一種有知覺的能量。佛法說一切法皆是有知覺的能量——心,沒有所謂你的、我的;這個能知覺的心是有知覺的能量組織(即因緣),不論是組織成微塵(原子)那樣小,或組織成太陽那樣大,每個組織都能夠知覺到三千大千世界,每個組織之間互相影響,即是不同組織(因緣)的心能量互相影響。以現(xiàn)代物理學(xué)發(fā)現(xiàn)光在運動的時候,會產(chǎn)生光波,其波就會影響其他的地方,好像電臺發(fā)出的電波,收音機可以接收到。

  現(xiàn)代物理學(xué)家發(fā)現(xiàn)任何大小的物體在運動時會產(chǎn)生波,它的波可以傳播到全宇宙,世間一切就是如此互相影響,但是眾生認為有各種東西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圍活動。我解釋這么多,是因為本經(jīng)中說:我們的身心是幻垢。這幻垢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心迷惑執(zhí)著,變成比較低的能量,讓我們產(chǎn)生質(zhì)礙的見解。所謂質(zhì)礙,就是有物質(zhì)阻擋的意思。然而不論低能量的物質(zhì)和高能量的心都是圓覺妙心,都影響一切,科學(xué)家以時、空、物質(zhì)來觀察,把心互相影響的無形力量說成是能量的波動。

  “愚癡人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fù)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我們認為現(xiàn)在所認知的身心是真實的,感覺器官讓你覺得確實有這些東西在作用;本經(jīng)說并不是如你所知的那樣。而你所迷惑、所執(zhí)著的身心,本是圓覺妙心的幻化顯現(xiàn),我們迷惑地把圓覺妙心看成有身心等,然后依所迷的身心來觀一切法,因此,我們就不能遠離幻化。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所以佛說“身心幻垢”,圓覺妙心有如清凈的鏡子,所幻化的身心是污垢,就是圓覺妙心的鏡中顯現(xiàn)幻垢的身心。“對離幻垢,說是菩薩”,當(dāng)一個人遠離幻垢,就叫做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中的“垢”是一切的污垢。“對除”的“對”是相對,就是一旦你認為鏡子上有污垢,就有相對,當(dāng)污垢沒有了,那個鏡子就沒有東西好對了,就是說煩惱對除時,心就無對垢,“及說名者”,也沒有所謂的菩薩。當(dāng)一個人出離幻心幻塵,佛就告訴他,此覺悟的心本無生死之污垢,就是清凈的涅槃。如此以出離幻心幻塵的方法來覺悟,這樣的覺悟只相當(dāng)于羅漢的境界,菩薩還要更進一步覺悟,覺悟圓覺妙心的清凈顯現(xiàn)。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fā)!

  “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當(dāng)一個菩薩修行完成遠離身心幻垢的時候,那些影像都幻滅而不存在了。“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方清凈就是十方清凈,眾生妄心迷境界而覺得心不凈,當(dāng)不迷惑于這些境界時,便能覺悟境界清凈無方所,即是無方清凈,只見無邊虛空皆圓覺妙心的顯現(xiàn)。

  【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fù)如是!

  當(dāng)修行人修到無方清凈,覺悟到一切幻化不實,他至少是阿羅漢或初地菩薩。阿羅漢的智慧認為六根境界所知的一切,是不自在的、苦的境界,于是對境界再也無希望心;因此,此生了結(jié)了就不再生心而證無生,佛法說他進入涅槃。然而,菩薩的覺悟是一切法皆是光明、圓滿的顯現(xiàn),知道心本來是清凈的。心清凈故,所見也清凈,所以見塵清凈。

  “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fù)如是”,由覺悟清凈的心境都是圓覺妙心所顯現(xiàn),進一步覺悟到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清凈的法,此時菩薩覺悟十八界現(xiàn)前的心境,即見、聞、覺不再被妄心染污,都是圓覺妙心的清凈顯現(xiàn)……

  【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fù)如是!

  上文是依十八界現(xiàn)前的心境說見、聞、覺清凈,以下說明所知一切(過去、未來,非十八界現(xiàn)前的)境界也是清凈:六根都是清凈的,因此其所知的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也是清凈的。

  【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fēng)大亦復(fù)如是。】

  因為六塵的境界清凈,所以你所知的、所認為的地大、水大、火大、風(fēng)大也都是清凈的。

  【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

  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佛法說我們在十二處、十八界中生活,“二十五有”是眾生的分類,其實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它們是惡趣四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居住處四有: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欲界六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大梵天、凈居天、無想天;無色界四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偣捕逵。這都是眾生所在的地方,所知一切(非十八界現(xiàn)前的)二十五有也都是清凈的。此時菩薩覺悟所知的一切器世間、有情世間,都是圓覺妙心的清凈顯現(xiàn)。

  【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

  以上這些都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凈。

  十力是佛成道后具足十種智力,即:

 。ㄒ唬┨幏翘幹橇,又作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不是力、是處非處力。處,謂道理。謂如來于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yè),即知定得樂報,稱為知是處;若作惡業(yè),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

  (二)業(yè)異熟智力,又作知業(yè)報智力、知三世業(yè)智力、業(yè)報集智力、業(yè)力。謂如來于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業(yè)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

 。ㄈ╈o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發(fā)起雜染清凈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定解脫三昧凈垢分別智力、定力。謂如來于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

 。ㄋ模└舷轮橇,又作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謂如來于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

 。ㄎ澹┓N種勝解智力,又作知種種解智力、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欲力。謂如來于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

 。┓N種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謂如來于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

  (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道力。謂如來于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

 。ò耍┧拮‰S念智力,又作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如來于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

 。ň牛┧郎橇,又作知天眼無礙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謂如來藉天眼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丑貧富等善惡業(yè)緣。

 。ㄊ┞┍M智力,又作知永斷習(xí)氣智力、結(jié)盡力、漏盡力。謂如來于一切惑余習(xí)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

  佛既具十種智力,于大眾中說四事無畏,稱為四無所畏:

  (一)說一切智無所畏:自說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

  (二)說漏盡無所畏:自說惑、業(yè)、生死俱盡

 。ㄈ┱f障道無所畏:說彼魔、外道之法障蔽圣道。

 。ㄋ模┱f盡苦道無所畏:自稱所說圣道,能出世間,能盡諸苦。

  四無礙智,即是佛講解法、義、詞、辯四事自在無礙。

 。ㄒ唬┓o礙智︰于一切法相、名字有無礙自在的智解。

 。ǘ┝x無礙智︰關(guān)于一切法的義理有無礙自在的智解辯才。

 。ㄈ┺o無礙智︰通曉一切方言而無礙辯說的智解、辯才。

 。ㄋ模┺q無礙智︰隨順眾生根機,圓融無滯,巧妙演說自在。

  佛有十八種功德智慧,是凡夫、阿羅漢、菩薩所沒有的,稱為十八不共法,即:

  (一)身無失。

  (二)口無失。

 。ㄈ┠顭o失。

 。ㄋ模o異想。

 。ㄎ澹o不定心: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禪定。

  (六)無不知己舍:于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無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

 。ㄆ撸┯麩o減: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退。

 。ò耍┚M無減。

 。ň牛┠顭o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yīng)滿足,無有退轉(zhuǎn),是名念無減。

 。ㄊ┗蹮o減。

  (十一)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ㄊ┮磺猩順I(yè)隨智慧行。

 。ㄊ模┮磺锌跇I(yè)隨智慧行。

 。ㄊ澹┮磺幸鈽I(yè)隨智慧行。

 。ㄊ┲腔壑^去世無礙。

 。ㄊ撸┲腔壑磥硎罒o礙。

 。ㄊ耍┲腔壑F(xiàn)在世無礙。

  三十七道品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四念處,又作四念住,即觀身心皆不凈、苦、無常、無我:

  (一)身念處:觀此色身皆是不凈。

 。ǘ┦苣钐帲河^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

 。ㄈ┬哪钐帲河^此識心念念生滅無常。

 。ㄋ模┓钐帲河^諸法因緣,無主、不自在,即諸法無我。

  四正勤,又作四正斷,即四種修善舍惡的心:

 。ㄒ唬┮焉鷲毫钣罃。

 。ǘ┪瓷鷲毫畈簧

 。ㄈ┪瓷屏钌。

 。ㄋ模┮焉屏钤鲩L。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謂所修之法,如愿滿足也。佛教修行以禪定為基礎(chǔ),所以四如意足實際上就是指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禪定。

 。ㄒ唬┯褡,或稱欲如意足。即由希望達到神通的意愿之力,產(chǎn)生修習(xí)禪定之意志和行為。

  (二)勤神足,或稱精進如意足。欲為精進的依據(jù),有了修行的欲望,才能努力精進修行。指對所修之法,無間斷地專注一心,不斷增長而起之禪定力。

 。ㄈ┬纳褡,或稱心如意足、念如意足。指以心念之力而發(fā)起的禪定。修此禪定令所修之法憶念不忘,而且能不斷增長。

  (四)觀神足,又作觀如意足,慧如意足或思惟如意足等。即由觀察思惟佛教教義而成就的禪定。

  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即:

  (一)信根:信心于正道法,能生禪定解脫。

 。ǘ┚M根:于所修法,心無間無雜。

 。ㄈ┠罡河谒薹,念念記憶不忘。

 。ㄋ模┒ǜ簲z心于所修法,一心寂定。

  (五)慧根:于所修法,觀察明了。

  五力,力即力用,謂能破惡成善也。

 。ㄒ唬┬帕Γ笇Ψ鸾信仰的堅定虔誠,由修習(xí)信根而增長。據(jù)稱此力能破一切疑惑、不堅定心和一切“邪信”。

 。ǘ┚M力,因修習(xí)精進根而增長之力,能斷諸惡,能破除一切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的所有懈怠

 。ㄈ┠盍Γ蛐“四念處”而使正念堅定,破除一切不符合佛法的邪念。

 。ㄋ模┒Γ蛐蘖(xí)定根而增長的禪定力量,能破除各種妨礙專注一心修行的胡思亂想。

 。ㄎ澹┗哿,修習(xí)慧根而增長的,使修行者能夠按佛法來觀察、把握世界本質(zhì)的能力。具體而言,即能依佛法而觀悟四諦之理,破三界諸煩惱惑見,從而成就佛教的智慧,達到無上覺悟的境界。

  七覺支,意思是能夠達到佛教所說的徹底覺悟,徹底解脫的修行類別,或修行等級。佛教又將此七種類別或等級歸納人三十七道品中,由此成為三十七道品之七科中的一科。七菩提分是指:

  (一)念覺支:憶念佛法而不忘失之意。

  (二)擇法覺支:揀擇諸法之真?zhèn),也就是說,要以佛法標準區(qū)別是非善惡。

 。ㄈ┚M覺支:精進是努力而不懈怠之意。即通過努力而堅持不懈的修行,達到解脫的修行境地。

 。ㄋ模┫灿X支:因契悟佛法而心生喜悅之情。能使身心調(diào)適舒暢。

 。ㄎ澹┹p安覺支:輕安與粗重相對。以輕安能斷除粗重所引起的煩惱過失,使身心得到舒暢愉快。

 。┒ㄓX支:以專注一心之禪定力而獲得智慧。

 。ㄆ撸┥嵊X支:舍離一切分別相,舍離一切所見之相和所念之境。以佛法觀點看待世事萬物。

  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諦,即解脫生死應(yīng)過的生活道路:

 。ㄒ唬┱姡赫_知見善惡業(yè)報、業(yè)力因果、四圣諦等。

 。ǘ┱嘉河肿髡尽⒄謩e,心無邪思想。

 。ㄈ┱Z:言無虛妄,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

  (四)正業(yè):又作正行,即離殺生、不與取等,住于清凈善業(yè)。

  (五)正命:如法乞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

 。┱M:又作正方便,即修四正勤。

 。ㄆ撸┱睿盒哪钅罘置,觀不凈、苦、無常、無我。

 。ò耍┱ǎ盒止觀得心清凈之禪定。

  小乘的教法認為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是生死法,這些世間法是不清凈法,三十七道品是清凈法。如果一個菩薩見到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清凈時,當(dāng)然見到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凈的。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種種法門,一切都是清凈。修行者覺悟到圓覺妙心,就知道一切都是清凈。此時菩薩覺悟一切佛所成就的清凈法,都是圓覺妙心的清凈顯現(xiàn)。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

  善男子,覺悟到萬法實相即是圓覺的清凈心故,一身清凈;一身是指自己本人。“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當(dāng)悟到本身清凈,即見他人身心行為也是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無盡的眾生都是在圓覺清凈之中,此時菩薩證悟到圓覺妙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的廣大清凈,是遍虛空,包括三世,都是圓覺妙心的清凈、平等、不動的顯現(xiàn)。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dāng)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dāng)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dāng)知覺性平等不動!

  世間人認為虛空(空間)是平等不動的,但是以中觀的理論來說,沒有所謂不動的空間。因為世間人認為虛空是平等不動,所以佛法也用虛空來比喻:虛空是不動,是平等,沒有差別的。

  有如虛空平等不動,應(yīng)當(dāng)知道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dāng)知覺性平等不動”,因為前面他覺悟到清凈,四大沒有生滅可得,所以應(yīng)當(dāng)知道覺性本來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dāng)知覺性平等不動。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所顯現(xiàn)的一切法,皆同圓覺妙心,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dāng)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dāng)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dāng)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圓覺妙心本來清凈不動,而且周遍圓滿沒有邊界,應(yīng)當(dāng)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能夠遍滿法界。所謂遍滿,是覺性本身就遍滿整個法界。“根遍滿故,當(dāng)知六塵遍滿法界”,不但是六根遍滿整個法界,應(yīng)當(dāng)知道所接觸的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每一個塵都是遍滿法界。

  “塵遍滿故,當(dāng)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不但圓覺清凈的心遍滿清凈不動,即是所知的四大、六根、六塵……每一個物質(zhì)的本身作用,也遍滿整個法界。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所顯現(xiàn)的根、塵、識,四大乃至陀羅尼門,皆同圓覺妙心,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因為微妙的覺性遍滿法界,所以根性、塵性之間也周遍圓滿,無壞無雜亂;“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是根性、塵性亦如覺性的圓滿無際故,亦無壞無雜,推而至于陀羅尼門之性,亦復(fù)如是。

  所謂壞雜,是當(dāng)東西沒有遍滿,它就要壞或雜。比方說,這個鬧鐘要與麥克風(fēng)同在一個位置的話,不是互相破壞對方,就是要互相雜在一起。如果世間的東西不能遍滿,兩個就必須參雜在一起,不然的話,就必須破壞其中一個,另外那個才可以存在。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這是以燈光比喻來說明:譬如在這個房間里開兩盞燈,這兩盞燈所發(fā)出的光芒,一一光互攝互入,彼此含容,遍滿整個房間,因此說無壞無雜。誰也沒有阻擋誰,誰也沒有與誰參雜在一起,所以就遍滿,這是說明根、塵、覺性互攝互入,皆遍滿而無壞無雜。這也是《華嚴經(jīng)》所說的一入一切、一切入一。

  此時菩薩覺悟圓覺妙心所顯現(xiàn)的根、塵、識,乃至陀羅尼門,皆同圓覺妙心,互攝互入而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dāng)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xí),不輕初學(xué)。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前面我說過,我們所知的一切物質(zhì)、一切心,以現(xiàn)代人的認知來說都是能量的聚合,以大乘佛法來說都是心,心就是能量,能量就是心。一般上我們說到能量,就會認為那是沒知覺的,實際上,它們是有知覺的能量,即是圓覺法門所說的覺性。每一個法都有覺性——心的作用,都互相含攝遍滿,在我們感覺到有不同高低的能量,如此就看到有種種物質(zhì)、光線、心念等種種差別,因為萬法皆是圓覺妙心所顯,互相遍滿,雖然眾生把它們當(dāng)成物質(zhì)來分別,它們的影響依然是互相含攝遍滿法界。

  “覺成就故,當(dāng)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當(dāng)一個菩薩修成就上文的清凈智慧,悟入圓覺妙心,即是證知覺性清凈而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是以了達諸法皆空時,就不會被任何的法束縛,就不會要求從任何的法——物質(zhì)、心、時、空中解脫出來。眾生迷惑的時候,為法所轉(zhuǎn)移,系縛纏繞,不得自由,就希望擺脫其束縛,從中脫離出來。此菩薩不被任何法所系縛,也不求出離世間萬法。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因為覺性清凈、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此菩薩不厭惡生死,也不愛涅槃;小乘人就是厭惡生死,愛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毀禁”,因為覺性清凈、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此菩薩不會特別尊敬持戒的人,也不會憎惡毀戒的人。

  “不重久習(xí),不輕初學(xué)”,因為覺性清凈、平等、不動、遍滿而無壞無雜,此菩薩不會特別尊重那些修行很久的人,也不看輕剛剛修學(xué)的人。

  任何修行者覺悟成佛,必然要覺悟到一切都在覺中,因此,佛成道時說:我已度盡一切眾生。為什么?因為一切都在覺中。雖然佛在過去世修菩薩道時,發(fā)愿要度盡一切眾生,現(xiàn)在的你、我都還沒有被度化,眾生還沒有度盡,為什么就成就佛道?那是佛覺悟看到一切都是在覺中,而眾生也在覺中,但是眾生不認為是!所以在一些大乘經(jīng)典中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都在覺中。”如果不是本來在覺中,是通過修行覺悟,這是因果造作出來的,也可能無常造作變成不覺悟。因為一切因果是如幻如化的,如果是修種種因果而成佛果,也會因種種因果而使到成佛后倒回來做眾生。其實并非如此,因為一切本來就在覺中,這就是本經(jīng)所告訴我們的重要教理,但是我們說不是——還有我是未覺者!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好像眼光照見前境,心未起分別,其時眼光圓滿普照,美、惡之色隨境而現(xiàn),不涉思惟,就沒有憎,也沒有愛——無憎愛。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為什么呢?因為光體沒有所謂的有一個、有二個,所以沒有憎愛的分別。

  一切法皆由圓覺妙心流出,所以一切法即如來藏所顯現(xiàn),菩薩“覺成就”便知道一切法是幻化心所見。眾生執(zhí)幻心幻境以為實有;聲聞覺悟非實,卻不知幻化中即有覺性,離幻后則無法度眾生;菩薩則覺悟到幻化本來就是圓覺妙心的體現(xiàn),覺悟到一切皆圓覺遍滿,無有一法可獨存,無一法可以在某一法里面或外面,所謂無一法可得。如此不可得,是法法圓覺遍滿而不可分割的不可得,不是離有無見之可不可得。

  當(dāng)我們聽完如來藏的法門時,千萬不要以為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乃至以為一堆牛糞也有佛性,也能成佛,那就大錯了!成佛是因果現(xiàn)象,唯有愿力(煩惱)推動想成佛,然后菩薩才能成佛。覺性是本有,凡夫時不曾減,成佛了也不曾增一點,是一切法本身所具有的法性,不是修來的。有如大乘中觀派的見解所說:因為一切法本性空,所以成就萬法。同樣的,依如來藏的見解認為:因為一切法本性即覺性,所以才能互相因果作用。但是,絕不是空性、覺性或佛性去成佛;是有情心、有煩惱心去推動成佛的因果。覺是知是智的意思,佛是遍知者、覺者、一切智者,一切法具有佛性、覺性、空性,但不是一切法皆能成佛,因為一切法有覺性,加上有情心力、業(yè)力推動的因緣而成就覺悟者。當(dāng)成佛時,佛與眾生俱不可得,哪里有誰去成佛呢?所以說是煩惱心推動成佛,無煩惱者,如草木,不可成佛。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xí)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xí)成就圓覺妙心者,就覺悟到智慧是不可修的,也沒有東西可以成就,因為能夠修得的將會變壞。中國禪宗的馬祖禪師曾經(jīng)說: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道——真理是不屬修的,因為凡是去修去做而得的成果,都是因果造作的。既然是因果造作的法,就會生滅變壞,所以從因果造作得來的一切最終還是會失去的。因此,當(dāng)一個人覺悟到一切都在覺中,就知道智慧不屬修,也沒有東西可修成。為什么?原來“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一切法、一切心本來在圓覺普照中,本來就沒有生滅。“寂滅”中的寂是寂靜,滅是沒有生滅。“寂滅無二”即是寂滅中無生死、有無等差別相。

  “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菩薩此時覺悟到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像恒河沙數(shù)那樣多的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實在地變化。

  “不即不離,無縛無脫”,他的心不追隨,也不遠離,沒有被束縛,也沒有解脫。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才知道眾生本來是佛——本來覺性圓滿。為什么呢?因為一切都在覺中。為什么眾生不知道呢?因為眾生迷惑于六根、六塵、六識的境界中,認為一切就是他(其實是十八界)所知的樣子而已,不知六根所知全是覺性的顯現(xiàn),因此就變成無知——無明。所以《法華經(jīng)》說:“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小法就是他的境界所知的樣子而已。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生死輪回乃至證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好像昨天做夢,今天夢醒了。夢中所見,歷歷分明;一旦醒來,夢中所見一切,都不實在。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dāng)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起”是生死,“滅”是涅槃。如昨夢故,當(dāng)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菩薩所證得的法,沒有東西可以得到,也沒有失去什么,沒有東西可取,也沒有東西可舍。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能夠證悟的人,不以種種造作去修,也不以停止心念當(dāng)做修行,也不以隨波逐流當(dāng)做修行,也不以滅掉生死當(dāng)做修行。

  “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在此證悟中,沒有能證的智慧,也沒有所證的法。沒有證悟這一回事,也沒有證悟者。為什么呢?“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因為一切法本來清凈平等,無有一法能成立或破壞另一法。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修習(xí)圓覺妙心的諸菩薩,應(yīng)當(dāng)這樣修行,以這樣的次第去覺悟,這樣的思惟,這樣的住持,這樣的種種善巧,這樣的開悟,凡是發(fā)心求如是法,依法修行,不會心生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dāng)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凈。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花。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fā)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yīng)如是修習(xí)。

  普眼菩薩你應(yīng)當(dāng)知道,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體屬于四大,心中的六塵緣影是心性;四大體各分離,“誰為和合者?”我們的身與心,就是四大、六塵等等的組合,然而四大體各離,沒有所謂的和合者;即是四大各各本來就是分離的,誰也沒有與誰和合,只是分別心以為有和合的整體。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凈,不動遍法界”,如是漸次修行,最后能夠覺悟一切都是清凈,而且覺悟到一切法本來清凈不動,而且周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沒有造作,沒有停止,沒有隨波逐流,沒有斷滅,也沒有能夠證悟的人。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花,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一切佛世界,如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都如虛空花,三世平等,畢竟沒有未來、現(xiàn)在、過去。初發(fā)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想要學(xué)佛成佛,應(yīng)當(dāng)如是修習(xí)。

  我一開始就強調(diào),本經(jīng)所闡明的重要教理是:一切法本來就在覺中。以因緣來說,任何法互相因緣作用,必須要知道對方才能夠產(chǎn)生因緣。比方說,我們煮一鍋綠豆湯,以諸法本具覺性來說,綠豆、水以及加熱的火都要知道對方——都在覺中。如果以因緣來說,它們互相作用也必須知道對方,不然火要往別處煮別的東西。就是說,我們一直以為分別心才是能知覺的心,但是,如果你細心觀察,兩樣?xùn)|西彼此不知道對方,它們怎樣影響對方呢?怎么去互相作用呢?很簡單,就講你跟我就好了: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我們倆怎樣互相造業(yè)呀!一定要知道對方,才能向?qū)Ψ疆a(chǎn)生嗔心,產(chǎn)生愛心。如果兩個人都不知道對方,怎樣去嗔、去愛?不可能的!

 比如火煮綠豆湯,火、綠豆、水都要知道對方,才有因緣在一起,不然火不可能煮到鍋里的綠豆和水?赡苡腥寺犃瞬煌猓J為是人讓它們在一起。若全是人為,煮綠豆湯時為何不用石頭煮綠豆和沙?而必須靠火、綠豆、水等因緣,可見人為只是助緣而已,此即是因緣到了,那些因緣自己會那樣做。是哪些因緣?是你,是火、綠豆、水等彼此有緣,都知道如此煮出綠豆湯,別以為是人能主宰因緣而煮成綠豆湯。如果能的話,為何不用石頭來煮綠豆和沙?它們會聽話嗎?人能主宰它們嗎?是各個因緣都“知道”,如今來共同圓滿完成煮綠豆湯。

  所謂“知”,我們認為用心想,心知道。比如我問大家:你知道不知道有新加坡?每個人都說:知道。那么,你知道新加坡是怎么回事?以佛法說,你認為你知道新加坡,那只不過是法塵的語言回憶而已,F(xiàn)在,我再問你:一個在新加坡出世,還沒學(xué)語言的小孩子,不懂新加坡的名稱,他知道不知道他在新加坡這個地方?他是知道他的所在處,只不過當(dāng)時他不會用你的語言來說。當(dāng)他能說時,又比說不出時多知道些什么?就是多出回憶!小孩若不知道,就不可能發(fā)生他來新加坡這件事。以業(yè)力因果來說,我會投胎到我母親的家去,是因為過去我跟她有業(yè)的關(guān)系。那么,投胎時業(yè)是不是知道母親在哪里呀?當(dāng)然知道!雖然本無我,煩惱說有迷惑的我在造業(yè),卻不曾迷失本心,業(yè)怎能迷惑不知道呢?業(yè)力就是千錘百煉都不曾迷惑的心,多奇妙的圓覺心啊!

  業(yè)是這個樣子,心也是這個樣子,你說心才能知道,說業(yè)不知道。物質(zhì)之間互相影響,雖然你不認為知道,其實它們都要知道。因為它們?nèi)绻恢,怎么會去那個地方?比方說,樹上成熟的蘋果就知道要掉下來。為什么?因為它跟地球、吸引力有種種關(guān)系,不然,它可以“掉”上天的。這就說明成熟的蘋果與地球的互相吸引力彼此知道對方,它們之間互相作用,成熟的蘋果才會掉到地上來,但是科學(xué)把這樣的作用叫做萬有引力,咦!佛法也把心與業(yè)歸納為力,叫做心力與業(yè)力。它們之間有某些推動力,這個力為什么會推向那個方向去呢?因為業(yè)力是有知覺的,它知道要朝向圓滿因果的方向去。

  我們應(yīng)當(dāng)放開胸懷,把這個“知道”的概念擴大一點,不要認為知道只是眼睛看,耳朵聽。所以一切法互相作用,就要互相知道對方,不然因緣法則就亂了。好像這朵假花放在這張桌子上,以科學(xué)的原理來說,有月球吸引力、太陽吸引力、地球吸引力、這支麥克風(fēng)也對它有吸引力、桌子……種種的力,在維持它,讓它保持在這個位子。換句話說,一朵假花必然是順著力的平衡而留在現(xiàn)有位子,可見它知道如何與周圍物體互相發(fā)出作用力,而且對它這一切極為準確的快速反應(yīng),不必像科學(xué)家那樣去計算,難道萬物之間的作用力是由一個叫做“自然”的怪物去計算的嗎?但是我們迷惑執(zhí)著,認為那些是物質(zhì),不會思考,會思考的是心。

 其實思考是六根等境界告訴你:這里叫做新加坡。思考只是內(nèi)心的分別,對境界的知覺并非思考,你卻以為唯有通過思考的心才能知道什么叫做新加坡,但是你還沒懂得新加坡的名稱時,你已經(jīng)住在新加坡,并且與新加坡的事物在深密地因緣作用呢!是你懂得稱新加坡之后,才和它因緣作用嗎?不是!!我們一直以為眼、耳、鼻、舌、身、意所知的境界,那才叫做知道。不!本經(jīng)說,一切法都要知道對方——在覺中,才能因緣作用,不然一切法不能互相作用。所以本經(jīng)說:就迷惑的當(dāng)下,一切依然都在圓覺中。

  因為一切法本來在圓覺中它們才能互相因緣組合,在這里面有一類心的因緣組合,它說:我叫做迷惑的眾生。雖然如此,它也在覺中。為什么呢?它竟然從無量劫以來,在業(yè)力因果輪回中,一點也不錯亂地執(zhí)著。從這一點看來,你說它是不是在覺中?所以說,惑業(yè)所推動的力量也在覺中。一個小小的原子,也是一種力量的組合,你——這位眾生,也是一種力量的組合,一群的新加坡人,也是一種力量的組合,都是業(yè)力,都是因果,都知道對方,都圓滿普遍地互相作用。一切法都是如此,因此,一切法都在覺中。

  一切法有覺性——圓滿覺性所顯現(xiàn),所以說有情無情同一種性,此性是覺性非佛性。眾生者,不覺之有情也;菩薩者,覺有情也;佛者,覺有情圓滿也;佛性者,能成佛之性也;無情者,有情所執(zhí)取的心識所對境界也。不但有情無情同是覺性所顯,成佛也是覺性幻化顯現(xiàn)的結(jié)果,若因為有佛由眾生覺悟,而說眾生有能成佛之佛性,我說因煩惱而做眾生,所以眾生除了有佛性,還有煩惱性。因眾生成佛故說有佛性,因無情萬法組合故說性空緣起,都是圓滿覺性的幻化;但是,覺性遍一切法,佛性只是有情能成佛的能力。其實,就算有佛性,還必須業(yè)力中的煩惱,發(fā)愿要成佛,是有覺性愿力配合有覺性的因緣持續(xù)推動,最后他覺悟——本在覺中。然而麥克風(fēng)、木頭……不執(zhí)著自己是眾生,雖有覺性卻不會發(fā)愿成佛,沒有成佛的能力,雖無佛性卻有覺性。

  正因為覺性本圓滿,在無量無邊的業(yè)海里,你竟然找到我,好厲害哦!業(yè)報不錯亂說明你的業(yè)知道一切——圓滿知覺萬法,不然你茫茫然毫無頭緒,如何能找到我?如果說這是業(yè)力的因緣法則,那就是你那執(zhí)著的心力與業(yè)力在行使法則,若你的業(yè)不知道我在哪里,怎能找到我而行使惑、業(yè)、苦的因緣法則!可見心、業(yè)與一切法都在覺中,而且這個覺一定要遍滿一切法,不然因果作用就有缺漏了。比如你的身體,你以為跟某處的螞蟻無關(guān),可是地球是你、螞蟻與萬物共同組成的,你跟地球有關(guān)系就是跟那只螞蟻有關(guān)系。一切都在覺中,如果地球另一邊的霧都——倫敦下雨,有一個女人撐著雨傘,她擺動一下雨傘,那雨傘的萬有引力對你身體的影響就有變化,影響到地球上一切萬物。你說:我不知道。但是萬物都知道有雨傘在動了。一切業(yè)力因緣之間都要互相遍滿,即是一切法不曾動而影響力遍法界。因為一切法本來就周遍法界。所以因緣是空性的,可是成就因緣的圓滿無誤,不是空性,而是覺性;一切因緣不錯亂地圓滿顯現(xiàn),說明當(dāng)下的一切不離圓滿的覺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