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jīng)

《楞伽經(jīng)》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因此是歷來禪者修習如來禪、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jù)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經(jīng)中詳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而這些法門,也都是法相宗、唯識學主要研習的對象,尤其是..[詳情]

解讀《楞伽經(jīng)》第十八講

  佛光禪師解讀《楞伽經(jīng)》第十八講

  我們前面講到法和非法都應(yīng)舍,法和非法的意思就是正確和不正確,對與錯的問題。第一品主要的意義是讓我們擺脫所謂是非觀念的束縛,我們對身心世界宇宙的感受,都源自于是非,我們看待一切問題都是在是非這個角度去觀察,其實它的本質(zhì)沒有這個是非,我們自己從一個很深的角度去觀察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沒有什么具體的是非之說。

  古人講話“人無完人,金無赤金”,任何東西你不要給它搞一個所謂的定論,這個定論首先是我們的煩惱跟執(zhí)著,當我們執(zhí)著的時候,我們就好像一定有個什么東西,因為一切萬法的生起,除了它自身的緣起力,沒有別的東西,所謂的“法無緣不生,仗緣方起”。何為緣?就是你外在條件決定它的存在性,外在的條件決定它內(nèi)在的東西。

  我們一個心情的好壞,一個感覺的好壞,來自于什么?你說你的感覺是外是內(nèi)?我們平?隙ň驼J為,我們心里的感覺應(yīng)該是內(nèi)的,實際上我們的感覺也是一種外相,為什么是外相?你心里有感覺的時候,你很清楚有這么一個感覺。你用心觀察,我們無論是喜是憂,各種感受生起的時候,你很清楚,你有一個非常清楚知道它的那個東西,我們形容它很清楚自己。

  你今天再高興你也清楚,再不高興你也清楚,只不過我們不注意觀察,我們覺著好像高興就是高興,我們只看高興和不高興,好和壞,只看見心里的感受,并沒有看到感受對面還有一個永遠不變的那個,它從來不喜不憂,所以相對來說我們心里的感受也是一種外境界。

  而這種外境界恰恰就影響了你,因為它的發(fā)生是根據(jù)你的所謂的現(xiàn)象而來,這是個緣起相,互為因緣,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好,你就感受外面就好,外面的境界好,內(nèi)心就有好的反應(yīng),這是互為因緣的,這就叫互為因果,心因動則為因,但是無論是內(nèi)和外,你都很清楚的正覺性,它是不變的。它沒有內(nèi)外,你不要把它分成三個方面,它實際上是兩個,完全就是一種相對境界,在眾生界就叫相對法,所謂法和非法,就是分別是非。

  我們第一品的要義是什么?就是我們要知道法和非法俱不可得,正確與否皆是如幻的。如幻之法,如幻相對緣起這個法所決定的東西,我們沒有如幻相對緣起這個法的發(fā)生,我們不存在法和非法的觀念,所以法和非法尚應(yīng)舍,都要去舍去。舍是不要去執(zhí)著它,因為你執(zhí)著沒有用,因為這里說的很精確,“法與非法唯是分別”,它就是個意識分別的作用,你分別它沒有用。事情的發(fā)展沒有是非,我們不要看佛法解脫功德,我們就看世間的道理也能看得出來。

  世間人說什么?有一句老話講“成者王侯,敗者寇”,那你說失敗的人就一定錯嗎?不是,那當時國民黨叫共產(chǎn)黨共匪呢,現(xiàn)在國民黨跑到臺灣去了,我們可以喊人家叫蔣匪,這就沒有絕對的是非,孫中山開始發(fā)動同盟會辛亥革命造反的時候,清朝政府也喊他匪類,賊呀,你要知道,是非視人的概念而定,視機緣而定。

  “由分別故不能舍離”因為你執(zhí)著這個觀念,所以說你離不開,感覺好像我缺了它不行。就像我們分別對錯一樣,我們認識這個對錯,我們認為這個對錯是一定的,必須得堅持對的,為什么對了?你不要以為錯的對你就沒有用。如果錯的對你沒有用,你就不會犯錯誤,你相信吧?別管當時為什么你犯錯誤,肯定當時對你有用,你才會犯錯誤。又比如吃東西,現(xiàn)在知道肉不能吃,難道你看到時候真不想嗎?看見時候,有時候還是想想,尤其烤羊腿。年輕人犯的錯誤叫錯誤嗎?你清醒的時候叫錯誤,不清醒的時候叫什么?叫青春的沖動。人說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的,所以你不要說錯與對的事,這就是我們分別。 我們有這樣的分別意識觀念,就不能舍離境界的束縛,你就不能超越境界對你的束縛,這個我們要清楚。

  “由分別故不能舍離”因為你堅持的分別這個觀念,你只是增長的一切虛妄。我要堅持對的,我要堅持正確的,增長的就是虛妄,只能給你把對立面越來越清晰。你會建立很多對立面,包括最后殘酷到,就像文化大革命一樣了,實際上你說文革有一個對立面嗎?沒有。一開始沒有的,最后為什么人民內(nèi)部還打起來了呢?就是說你堅持的觀點,你要堅持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最后只能越分越清楚,最后一家子、兩口子還要打仗吶。

  就像兩口子吵架一樣,實際上兩人有什么矛盾?沒什么要命的矛盾,有要命的矛盾你還在一起過呀?都是因為個人的觀點,我要分別清楚,很多很多雞毛蒜皮的事,越分越清楚,最后就打起來完事散伙。分別嘛,分別就是隔離了,最后你只能隔離開了。我認得一個朋友搞對象七年,結(jié)婚又八年,還生個女兒,結(jié)果因為什么引起離婚的戰(zhàn)爭?就是他媳婦沒給他擦皮鞋,因為這點兒開始干仗,實際上這是個導火索,把這幾年的積怨都給爆發(fā)出來了。

  就像我們“長老”第一回見了我們就說前妻一次衣服都不給他洗,我就訓她,我說你是為人妻,回去應(yīng)該盡你的義務(wù),這是你的責任吶,你快回去給人家洗回衣服。她很高興地遵從我的意思,回去給丈夫洗衣服,明明白白告訴他,不是師父叫我給你洗,門兒都沒有。那你說你何苦去結(jié)婚呢?你分別那么清楚增長的都是虛妄的感受,你當初不分別你結(jié)婚不結(jié)婚,你跟他結(jié)婚有啥用?因為你分別清楚了,你又沒有繼續(xù)分別下去,行了。這個人啊是生活在矛盾矛盾矛盾里頭,矛盾都是自己造出來的。

  “但更增長一切虛妄”一切虛妄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不得寂滅”啊,你怎么去得到寂滅的快樂呢?寂滅不是死,寂滅就是安心了,心里沒有那些煩惱。你增長的虛妄越多心越不能安,你說“哎呀,我怎么靜不下心來呢?”昨天網(wǎng)上的人問我,我念佛怎么靜不下心來呢?你為什么念佛的時候感覺它亂了呢?實際上那是對照出來的,因為佛是清凈的,你以前不是沒有亂,是你不覺得。

  咱不是成天說嘛,就像是廁所那大蛆似的,你叫他上干凈地,他不,他覺得那才是他的地。這個我們要清楚,我們不要跟蛆似的。要學會什么?你往干凈地的時候,千萬別認為糞坑還是你的家,那就壞了。要甩離開,這也要分別,這個分別是超越。分別沒有錯,分別是智慧,后邊不要執(zhí)著,執(zhí)著就成了業(yè)力了。你分別完了并不執(zhí)著,不執(zhí)著壞的,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本質(zhì)應(yīng)該是快樂的,應(yīng)該是無憂的,清凈的光明的,這是我們生命本來的東西。

  人活著要對得起自己,你不要說我對得起誰,人活著一定要對得起自己,你自己是真的快樂嗎?我今天早上給S居士開示了會兒,你辛辛苦苦工作上班是為了什么?為了快樂嗎?你要明白你生活的環(huán)境,你要懂些道理呀。你應(yīng)該去認識一下道,萬事評個理,你沒有理怎么活?不是混人嘛,四六不懂。四六不懂啥意思?四是四圣道不懂,六是六煩惱,他也不懂,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圈兒是什么,不懂道理,不懂人情,這就叫四六不懂。我們要學會道理來支配自己的生命,這是真實的,這叫得寂滅,所謂寂滅。

  “寂滅者所謂一緣”什么意思?就是心專注于一處,一緣是一處的意思,就是心專注于唯一的緣起。一緣不是人哦,人是無常的,你不要給弄個無常緣,人、事、物這一切人世間的所有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

  “一緣者是最勝三昧”一緣是專注于空性,專注于你心體的本質(zhì),專注于智慧,把心念專注于這個一緣,這種緣起,你就會得到最盛三昧,最盛三昧就是最殊勝的一種生活境界就出來了。

  “從此能生自證圣智,以如來藏而為境界。”如來藏是什么?顯發(fā)智慧蘊藏的力量,如來藏是智慧當中所蘊藏的力量。這是我們把頭一天學的串習一下。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與摩帝菩薩,俱游一切諸佛國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說頌言:

  我們看第二品“集一切法品第二”,這一品由誰發(fā)起問的呢?大慧菩薩。大慧菩薩顧名思義有大人智慧,何為大人智慧?懂道理了,不是不懂道理的懵懂小孩兒。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與摩帝菩薩,俱游一切諸佛國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個右膝著地,這是胡跪,胡人的一種禮節(jié),古時西域的人來朝見漢朝天子的時候,都是要行胡人之禮。人家是一根腿著地,不是我們現(xiàn)在的五體投地,這是中國人的禮節(jié),屬于漢人改化的禮節(jié)。

  “偏袒右肩”是尊貴的意思,右邊是尊貴。

  “曲躬恭敬”非常恭敬地表白自己的意思。

  “頌言”佛菩薩的智慧何等了得,要發(fā)表一個看法,人家都是頌,偈頌。人家那個陳述很有水平,我們現(xiàn)在的陳述是很差勁,這個智慧能看得出來。

  ◎“世間離生滅, 譬如虛空華,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佛法的道理是很深的,怎么說深呢?它是深入一切實相的理性,深入一切實相的剖析。我們這些人呀生活的苦難還沒有解決,所以更無暇顧及“高尖端的科學研究”問題了。你看人家那些研究高尖端科學的人一定要有一個很好的條件在,最起碼是國家科學院的,坐那沒事就研究這個問題,這才有研究的工作。

  你像我們天天自己心里煩惱還解決不了吶,還怎么研究實在的問題呢?研究這類問題的首要條件是你自己沒有煩惱時候再研究,你有煩惱的時候是研究不來的。我們暫時先充回兒大頭蒜,暫時先當自己沒有煩惱。欲斷煩惱還得先把理研究清楚,研究不清楚了你沒法斷煩惱。

  這段偈頌是大慧菩薩對佛的理解認識,我們昨天在網(wǎng)上討論個問題“什么是佛?”,我們也看到過一些經(jīng)典上對佛的解釋,《金剛經(jīng)》上很簡單地描述一句“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什么叫離一切相?我們不知道。我們從《金剛經(jīng)》那個角度知道什么叫一切相,《楞伽經(jīng)》從這里告訴我們一切相怎么去離就叫諸佛,諸佛是什么?一切正覺處,一切法的正覺處是從何而生起來的?這是所謂離相則成佛

  “世間離生滅, 譬如虛空華”世間是什么意思?我們用心去觀察世間萬物的時候,你要擺脫兩個方面現(xiàn)象的束縛,一個是生,一個是滅的現(xiàn)象。我們對一切萬法的觀察,世間眾生是從生滅角度開始,我們看待身心世界都是從生滅的角度去看待,我們應(yīng)該離開這個生滅的觀點。

  什么叫生?我今天有感覺了,感覺很好,這叫生。我突然又沒有了,這叫滅。我們就在這患得患失之間增長的什么?無明煩惱的執(zhí)著,我們在執(zhí)著有和無的感受,這是我們沒有離生滅的觀點、那種心、意識分別,所以就導致你認識世界不夠充分、不夠詳細、不夠精確,所以對你來說就有一種障礙發(fā)生。什么障礙?你看不清一切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就是通過相分看本質(zhì)看不清。為什么?我們被現(xiàn)象迷惑、障蔽住了,這就是第一句告訴你,世間要離生滅。

  世間你觀察一切現(xiàn)象但離生滅之想,你看它就像“如虛空華”,虛空里頭有個華,什么華?虛空里能生華嗎?生不出來。但是我們看到為什么?眼花了,那叫虛空之華。但離生滅想去看待身心世界,你的身心世界就如幻化一般,你就超越了它的所謂現(xiàn)象的束縛,生滅就是所謂的現(xiàn)象。

  比如我們看待一個人,不要光看他一個表現(xiàn),生是他的表現(xiàn),滅是他沒有表現(xiàn)的時候,平常,這也叫生滅。有事的時候叫生,沒事的時候叫滅,各個角度你都要去觀察,我們要離開相對的角度去觀察他,那是最真實的。所以我們看人不要從兩個角度去看,不要看他好和壞的兩方面,任何人存在都有他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不是說我們能否定和肯定的。

  世間你說它存在嗎?對你來說如夢如幻的,你又何苦去在乎它呢?你在乎它,它不能多。就說自己最親近的父母,你在乎他再多,他能不能多活一天兩天?他還是到舍報的時候一樣舍報,對不對?這就是你要離開生滅相對境界的看法。這一句話直接就契入到耳根圓通章最后一句“生滅寂滅,寂滅為樂”,所以你要知道這個《楞伽經(jīng)》是最高法要,一句話直接契入,“離生滅”。人家給你說世間要離生滅,身心世界萬事萬物,你要看它,觀察它,一定要遠離生滅的觀點,一定要遠離相對境界來說。

  你要超越出來相對,相對是什么?你不要給它個定論,你要看它存在的意義。你不用管它待它如夢如幻,世界對于你來說,你看它如幻。對待自己也如此,你的身心感受是如夢,世界如幻,為什么呢?因為這就是一定要離生滅。你不要把它對立來看,你要對立來看有生有滅的觀點,有相對境界的觀點,它就成真實的了。我們把身心和世界從生滅的觀點來看是對立的,它就成真實的了,我們遠離生滅了,它就成如幻的了,如幻就是不實,不實你就可以改變吶,可以創(chuàng)造,這就不一樣了。

  “智不得有無”,智慧,這個智就是《心經(jīng)》上給我們描述的一句說“無智亦無得”,智是遠離得失、有無境界!独阗そ(jīng)》這里講的智慧是指的你的正覺念力的恒覺量性,考量的作用。你以正覺的觀點來觀察身心、看待世界,這叫考量作用。你這個東西是沒有有無之分的,是沒有得失的。智慧是心的能,心能是沒有得失的,沒有存在和不存在的這些現(xiàn)象,隨時隨地在作用,隨時隨地都在擺脫作用,是永恒的中道性,智是遠離有無的,但是并不是否定有無,是個中道性,遇緣則生,緣盡則熄。

  “而興大悲心”,因為智慧這種力量,興是發(fā)生,你自然發(fā)生大悲之心,何為大悲之心?就是要有大人、悲憫,對境界憐憫的感受和認識,我們對境界的呵護那種認識稱為悲心。身心是我們的所對境界,智是無得失的,沒有增長和缺陷的,那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所對的境界是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我們對它要呵護,這種認識就叫大悲心。

  世間你觀察一切現(xiàn)象但離生滅之想,你看它就像“如虛空華”,虛空里頭有個華,什么華?虛空里能生華嗎?生不出來。但是我們看到為什么?眼花了,那叫虛空之華。但離生滅想去看待身心世界,你的身心世界就如幻化一般,你就超越了它的所謂現(xiàn)象的束縛,生滅就是所謂的現(xiàn)象。

  比如我們看待一個人,不要光看他一個表現(xiàn),生是他的表現(xiàn),滅是他沒有表現(xiàn)的時候,平常,這也叫生滅。有事的時候叫生,沒事的時候叫滅,各個角度你都要去觀察,我們要離開相對的角度去觀察他,那是最真實的。所以我們看人不要從兩個角度去看,不要看他好和壞的兩方面,任何人存在都有他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不是說我們能否定和肯定的。

  世間你說它存在嗎?對你來說如夢如幻的,你又何苦去在乎它呢?你在乎它,它不能多。就說自己最親近的父母,你在乎他再多,他能不能多活一天兩天?他還是到舍報的時候一樣舍報,對不對?這就是你要離開生滅相對境界的看法。這一句話直接就契入到耳根圓通章最后一句“生滅寂滅,寂滅為樂”,所以你要知道這個《楞伽經(jīng)》是最高法要,一句話直接契入,“離生滅”。人家給你說世間要離生滅,身心世界萬事萬物,你要看它,觀察它,一定要遠離生滅的觀點,一定要遠離相對境界來說。

  你要超越出來相對,相對是什么?你不要給它個定論,你要看它存在的意義。你不用管它待它如夢如幻,世界對于你來說,你看它如幻。對待自己也如此,你的身心感受是如夢,世界如幻,為什么呢?因為這就是一定要離生滅。你不要把它對立來看,你要對立來看有生有滅的觀點,有相對境界的觀點,它就成真實的了。我們把身心和世界從生滅的觀點來看是對立的,它就成真實的了,我們遠離生滅了,它就成如幻的了,如幻就是不實,不實你就可以改變吶,可以創(chuàng)造,這就不一樣了。

  “智不得有無”,智慧,這個智就是《心經(jīng)》上給我們描述的一句說“無智亦無得”,智是遠離得失、有無境界!独阗そ(jīng)》這里講的智慧是指的你的正覺念力的恒覺量性,考量的作用。你以正覺的觀點來觀察身心、看待世界,這叫考量作用。你這個東西是沒有有無之分的,是沒有得失的。智慧是心的能,心能是沒有得失的,沒有存在和不存在的這些現(xiàn)象,隨時隨地在作用,隨時隨地都在擺脫作用,是永恒的中道性,智是遠離有無的,但是并不是否定有無,是個中道性,遇緣則生,緣盡則熄。

  “而興大悲心”,因為智慧這種力量,興是發(fā)生,你自然發(fā)生大悲之心,何為大悲之心?就是要有大人、悲憫,對境界憐憫的感受和認識,我們對境界的呵護那種認識稱為悲心。身心是我們的所對境界,智是無得失的,沒有增長和缺陷的,那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所對的境界是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我們對它要呵護,這種認識就叫大悲心。

  大是充滿一切的意思,你如果沒有對境界的呵護,你就不能看待一切法如幻。因為你對一切境界那種呵護,呵護不是去執(zhí)著,你不要損害它的完美性,實際上我們都在損害別人的完美性,來增加自己的完美性。所以你處在這種呵護的心境中,對身心世界任何一個層面你都不會損害。從這個角度你再看所謂的一切境界,真的你有心呵護它,為什么?都是完美的,世界缺了什么也不叫世界,對不對?你身心境界里頭缺了愛別離愁,你還叫身心世界嗎?你缺了酸甜苦辣咸還叫五味人生嗎?你既然經(jīng)歷人生,就得經(jīng)歷這些。

  能真正地升華出來心無得,智無曲受,那就完成佛法的修行。你一旦沉浸其中出不來了,那你就完成了人生的輪回,出來了就成佛了。投入進去了叫輪回了,超越了跳出來了叫成佛了。

  ◎一切法如幻, 遠離于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世間恒如夢, 遠離于斷常,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我們要從這個角度看一切法,真的就如夢如幻不實在的。那既然一切法如幻就能離一切相,你知道它如幻了肯定就離了,它不實你又在乎它干什么?我們真知道它如幻的時候就離了,你知道人一定要老,所以人老了也不在乎,人老了心不老就行。

  “遠離于心識”心識是我們的分別跟執(zhí)著,智慧是分別它但不執(zhí)著它。“智不得有無”前邊那個“智不得有無”是對前兩句話的總結(jié)。后邊這個又是對這兩句話的總結(jié)。告訴你智慧是遠離有無的,遠離分別的。你去聽,這個《楞伽經(jīng)》很透徹,處處都給你講真實的義理。實際上真實這樣,人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能看清世界,“而興大悲心”那時候你再發(fā)出那種認識來,那真的叫大悲心。

  “世間恒如夢”,世間就跟做夢一樣,我們昨天不就過去了嗎?人說睡覺就跟做夢一樣,實際你睜著眼也在做夢,你不要以為你睜著眼就清醒,睜著眼也不清醒。有時候閉著眼比睜著眼還清楚,閉著眼時最起碼不胡作非為呀,我們處的這個生活世界就跟夢一樣,夢是不真實。

  “遠離于斷常”我們也不要興斷常念,斷念就是人死了什么都沒有了,過去的就過去了,想它干啥?這都叫斷念。常念是什么?經(jīng)常想想自己的打算,過去人講話,百年的壽命做千年的打算,兒子想完了想孫子,孫子想完了想重孫。千秋萬代,哪個皇帝不是千秋萬代呀?萬歲萬歲萬萬歲,哪個活過一百歲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了,行,他想去當神仙,尋求常念,長生不老,54歲就完蛋了。這是真理,因為世間就是這樣。你有斷念和常念都不對了。你要相信因果道理是真實的,作為世間人生活的原則來說,我們要相信因果,要正視因果問題。修行解脫道的人應(yīng)該看一切法緣起如幻,如幻不是沒有,也不是真實有,所以是遠離斷常心的。斷常心也是有無概念。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智慧是遠離有無的,這時候你看待世界,你就會了知人法無我。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焰,

  常清凈無相, 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凈無相,而興大悲心”,了知人法無我,人性世界分人、法,所謂人是人群社會這個主流意識,法是生活的環(huán)境,無論是社會人群環(huán)境還是你生活的環(huán)境,實際上是沒有自我的觀念的。不要說我們在這個社會當中體現(xiàn)什么價值,在這個社會當中你要實現(xiàn)什么價值,都是一種假想。因為你的存在對于這個社會人生來說就是有它的意義存在的,你的存在就是一種意義,在你的本分事上做好就是一種意義,就是一種價值的體現(xiàn),這就是所謂人法無我的概念。

  無我并不是什么都泯滅,按一般理解好像一說無我了,什么都沒有了,不是那樣,是本分想,作為人來說我們知道自己的本分,這叫本分想,這是人性的正想。修行人的本分是什么?就是告訴你一切法不執(zhí)著,要超越身心的束縛,超越現(xiàn)象的一種約束,這是修行人的本分想。你要想修道,你要想獲得解脫,你就得持如是想,是為正覺觀。你沒有如是想,你就不能生正覺觀,你就不能產(chǎn)生正受,從而不能真正地遠離煩惱那份燒灼,因為我們想修行解脫,所以煩惱的燒灼作用對我們來說是不存在的。

  煩惱是什么?執(zhí)著呀,放不下。我們修的就是要放下,我們要知道的、認識的、感受的就是要放下,放不下怎么辦?繼續(xù)練。除非你不想修行,你愿意受煩惱焰,那沒辦法。你愿意上火烤去,你愿意學保爾?柯察金煉鋼鐵去。煉成鋼鐵哪有用呀?地獄有用,《地藏經(jīng)》說的地獄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那幾種東西正好,地獄里頭構(gòu)造出來的。那就是強烈的我執(zhí),它最后也是如夢如幻的,你有什么東西可以存在的?只能增加你的知見煩惱,引起無量的、無量的、無量的果報。不知道保爾現(xiàn)在在哪輪回呢,也不知道這個故事來源正確與否,這個都無從考證,咱只能說憑著現(xiàn)象去判斷一下,從佛法的角度去判斷是這樣,從人性的角度是值得學習的。

  人性要堅韌自己的信念和目標,但是我們要學到好處,那種堅韌的態(tài)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不但是他,世間人追求目標的態(tài)度絕對是我們修行念佛的人應(yīng)該像人家學習。曼德拉被扣押二十年,最后還要堅持當總統(tǒng),最后人家當總統(tǒng)了,當完總統(tǒng)又怎樣呢?還那樣。世間有得有失,他在享受得失的感覺,實際上有意義嗎?心有增減嗎?我們學佛的人是看待心體的,是觀察生命本質(zhì)的,對待生命本質(zhì)沒有意義的行為舉動,我們是不做的,沒有用。你做來有用嗎?對你所追求的目標沒有用,那何苦而為之呢?不如歇下心來念一句阿彌陀佛省事,心吶,歇即菩提。那你就守住真心了,歇心不是什么都不干,我們要干本分事,本分事還是要修學看破、放下,你看不破放不下就要生執(zhí)著,執(zhí)著就要生煩惱,就這么簡單。

  “煩惱及爾焰,常清凈無相”,煩惱就像火焰一樣,世間的諸法一切緣起法相都像火焰一樣,實際上它本質(zhì)都是清凈無相,從本質(zhì)來看是不可得的,不可得就是清凈的。我們都知道一切無常不可得就是清凈,你既然知道它是無常不可得,你肯定就不用理會它,好也是它,壞也是它,但是我們做到本分就好,你的心就會安就不會亂,這時候叫真的認識世界,稱為大悲心。

  這大悲心是什么?是認識身心世界,而去呵護它的完美性。你的種種行為只能證明一個道理,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你從這里造的種種緣起到最后怎么樣?最后還是空。你奮斗了幾十年人生,最后怎么樣?無限的憧憬換來了無限的失落。記住有憧憬和希望一定有失落和失望。我們憧憬解脫,我們希望佛祖的加持,希望智慧的生長。佛法真的很實在,要給自己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活,不要追求夢幻泡影一般的東西,追求那些夢幻泡影有什么呀?人貪執(zhí)到里頭要是想不開跳不出來,你還得受罪。人不得清凈就是這樣,他不看本質(zhì),看待的是現(xiàn)象。

  “常清凈無相”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一定要清凈和無相,而且要恒常如是觀,光想得到點兒什么,光想占點兒什么,你什么也占不著,應(yīng)該這么去認識世界就好了。

  ◎佛不住涅槃, 涅槃不住佛,

  “佛不住涅槃, 涅槃不住佛”,字面上的意思我們要知道,佛是不住涅槃的,佛沒有涅槃。落實到我們這個身心世界是什么意思?我們不要把它跟自己剝離開就不對了。這里講的佛是我們的正覺性,我們的覺性不會不動靜,不會沒有作用。涅槃是沒有動靜了,寂滅了,覺性一定要常常作用的,我們的覺性并沒有在涅槃里頭。

  涅槃是什么?覺性不用動了,啥叫覺性不用動了?你對周圍的感受不是光建立在意識分別觀念里頭,你還有個清凈覺在里頭摻雜,你不覺而已。我們對所有的一種感受,你仔細去剖析,除了你的所謂好壞是非判斷以外,你還有個正覺,正覺是沒有是非好壞的,很清楚地看到的,那叫佛不住涅槃哦。那是圓滿覺悟,別管有現(xiàn)象沒現(xiàn)象它都覺呀,那叫圓覺,圓滿覺。我們是要看待這個問題的,這叫佛不住涅槃。

  涅槃不住佛是什么意思?沒有作用的那個東西在覺性里是顯現(xiàn)不出來的,沒有動靜,沒有作用的境界在覺性里是不能顯現(xiàn)的,這句話可以這么理解,如果沒有眾生顯不出來佛,有煩惱才見佛,沒有煩惱涅槃了就不用佛了。你要想見佛,要想成佛,必須得見煩惱了,這個見煩惱是什么?我們得感受到、看到、感悟到煩惱的存在,這個存在雖說是如幻的,因為有煩惱的對照才有解脫佛性的顯現(xiàn)。實際上兩個都不可得,鉆木取火一般。

  你要是了知空性智慧,證得如實智慧了,涅槃和煩惱對你來說都無所謂,你現(xiàn)在還沒有的時候,你千萬要把握住涅槃,千萬把握住佛境界,不要去搞那個煩惱境界,你還受不了的。當你真正有力量的時候,好比你十地菩薩了,你能住生死而不去染生死,你隨便,樂住生死,那些大菩薩吃飽沒事干樂住生死去了,你還沒吃飽先去吃飯。餓了都走不動了,你還跑啊?人家吃飽了沒事了身強力健了,人家干點活兒沒事,你還不行。

  你要知道這段經(jīng)文是表白菩薩的境界,法身大士,位居補處要成佛的境界就是這樣,所以人家看佛不住涅槃,涅槃也不住佛。咱看不出來,咱看佛就是涅槃了。

  ◎遠離覺不覺, 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夢, 云何可稱贊?

  知無性無生, 乃名稱贊佛。

  “遠離覺不覺”覺和不覺我們都知道,這還是兩邊性。覺是已得道了,不覺是不得道。自性是遠離覺和不覺的,你別管你認識它和不認識它都在作用,從理性的作用上是這樣說的。覺和不覺是對于修行已經(jīng)得道的人稱為覺,不得道的人稱為不覺,但是從圓滿自性的觀點來說,覺和不覺跟它都沒有關(guān)系,這是從它發(fā)生作用上說。

  “若有若非有”是從形象上說,你說它有也行,你說它沒有也行,你不要用有和非有的觀點去看待它,那個不對。這就是我們的心性、法身。

  “法身如夢幻”什么叫法身?真實的生命的本體,在你這個現(xiàn)象來看是如夢幻的,你從現(xiàn)在這個現(xiàn)象生命觀點角度來看它是如夢如幻的,但是它是真實的,我們?nèi)绾我姺ㄉ?你只有把現(xiàn)在的去觀察如幻如夢,你才能見到法身的真實生命,就是你真實的生命狀況。

  “云何可稱贊?”法身既然如夢幻,, 怎么能表白它?怎么能贊揚它?贊揚的意思讓你明白,明解清晰,我們怎能知道它的好處和來去呢?為什么要知道這個呢?就是這意思。

  “知無性無生”了知我們法身本來是沒有所謂的作用和發(fā)生的,本質(zhì)是沒有生滅的,性是發(fā)生,產(chǎn)生所謂的作用,無生是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你說你從現(xiàn)象當中去觀察法身嗎?你不需要,它充滿一切,不需要生,稱為無生,它在一切現(xiàn)象當中作用是恒常的,你也不需要看它的作用去說它法身在哪,因為它不需要去發(fā)生作用,因為它充滿著一切作用,所以稱為無性無生。這是我們法身的真實的作用,法身它沒有生,沒有現(xiàn)象,不需去生,說我這法身是怎么修出來,不是那樣,是你發(fā)現(xiàn),顯揚出來的。就像我們學會一個技術(shù),那個能力并不是你學會的,是你顯發(fā)出來的。

  “乃名稱贊佛”這就是稱贊佛,你能了知這個道理了,是為稱贊佛,這是贊佛呢!

  ◎佛無根境相, 不見名見佛,

  云何于牟尼, 而能有贊毀?

  若見于牟尼, 寂靜遠離生,

  是人今后世, 離著無所見。

  “佛無根境相”佛沒有根塵識,覺性是遠離根塵識的,我們講《楞嚴經(jīng)》不是說過嗎,眾生界的生命結(jié)構(gòu)就是根塵識,我們要知道覺性是不存在根塵識的拘束的,但是記住根塵識里一定能發(fā)生正覺性,金礦里頭一定能有金,但是金子里頭不一定能有礦石。

  “不見名見佛”你不要去樹立所謂的境界當中的認識,就是根塵識當中的認識,你依根塵識而產(chǎn)生的認識稱為不見佛。我看到的佛不是佛,我想象的佛不是佛,由此你可以判斷一個真實的境界,誰以后再給你說他念佛見佛了,你贊嘆一句“是為善境界,善男子不可執(zhí)著”。懂吧?“不見名見佛”,遠離一切根塵識的認識那就叫見佛。

  “云何于牟尼, 而能有贊毀?”佛沒有這個認識,超越根塵識,那你怎么能贊嘆和毀譽人家呢?不可能,人家根本就沒在這個境界里頭,你能贊嘆人家嗎?你能毀壞人家嗎?佛像壞了就壞了,再換個新的,一切法如是,衣服臟了就換下來洗洗。但是我們恭敬佛是真的,恭敬的佛不是這個相,是我們的心。

  “若見于牟尼, 寂靜遠離生”你真要認識釋迦佛世尊,他是恒常寂靜而遠離生滅相的。沒有生滅、沒有相對,只有絕對。

  “是人今后世, 離著無所見”認識這個道理的人,無論是現(xiàn)在和將來,沒有掛礙,沒有取著,就叫無心,叫無心道人。遠離一切執(zhí)著,沒有一個所對境可取,那是正覺,那是無上菩提正覺義。你練到這里叫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就是你能發(fā)無上正覺菩提的認識有了,跟佛產(chǎn)生同一信念了,只是念頭認識了,還不是心,有念頭就不簡單了,有念頭已經(jīng)遠超三賢位了。三賢位就是十信、十住、十回向,但你沒有登第,登第就是信念堅固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