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經(jīng)經(jīng)首 第十五卷
華嚴經(jīng)經(jīng)首 第十五卷
海云繼夢和上
剛才我們跟各位提到了這個,一個行者的風采在定位上面。定位以后他有兩件事情會去做,你不要管他,他自己就會做了,一個是一再重復的技術面——定力,他會去進行。所以一個修行人,假如不訓練定力,那是不行的。而且這個定力的訓練吶,就像車子的輪胎一樣,它只有那么一個動作,一直一直這樣滾動,沒有變化,輪胎在滾動要是變化多,你就會很精彩,對不對?這個就是定力訓練,你一定要訓練到自己非常非常的圓,而且不會有任何的狀況,那個叫做順。
定力是必須的,記得一再地訓練,重復、枯燥、沒有味道。但是呢,對于現(xiàn)代人來講,好新奇、好奇心,需要新花樣,這種一再重復又沒有變化的把戲不愿意,他不愿意做。以前我們禪修班有個負責人,他很認真,禪修的時候他寫一些東西給我看,那境界我就鼓勵他繼續(xù)做,繼續(xù)做,這些都沒錯,繼續(xù)做。繼續(xù)幾次啊就不再寫了,我跟他講說,你還要再寫,他覺得沒意思,陣亡了。他去找一個有奇招異式的。沒有錯,有變化是會吸引人,有變化不會成就人。
你要記得啊,這個定力的訓練就是一再重復地做!一個修行人不怕這么重復,不怕枯燥無味。你要記得,枯燥無味在做什么,訓練你耐得住寂寞。你要修行啊,你要耐得住寂寞,耐不住寂寞的人無法修行,他只能去學那一些……知道嗎?我要講什么,你知道嗎?敲銅鑼賣膏藥,十八般武藝都會,要說小偷來了,他跑得比誰都快,因為他沒有真本事。真本事就是要一再地訓練嘛,就這么簡單。你要有變化、有花招,那就不是修行啊,那是江湖郎中賣藝的。賣藝要變魔術給你看,你看、你看、看……咻!一只鴿子。鴿子不好玩,咻!一只鯊魚。那變化越厲害,那越博得掌聲,他才有門票好賣。修行不是賣門票,他就一再反復地去訓練。這一點你受不住。〉俏腋嬖V你,要想大成就,你這個就要越耐得住寂寞,所以修行偉大就偉大在這里!你耐得住嗎?這就是問題了。
定力的訓練,講到什么窮盡底源啦,那個其實都還早,你兩下子就心灰意冷了。不行,定力一定要有,要講修行我告訴各位:定力一定要有!你一定要想辦法去降伏自己。而且這當中會有幾次過程,譬如打坐,一看到蒲團那火都冒起來了,氣得要死,會很討厭、很厭惡,會到達那樣的地步。然后呢,你又不能舍棄它,到那邊呢,兩腳站一站,大力踩,想坐下去,很煩又很厭,然后呢,不坐又不行,坐了也更不行,怎么辦?會有一段矛盾期。你一定要經(jīng)過,假如沒有經(jīng)過這一個階段,肯定你還沒有修行過,肯定你還沒修行過啦,說你有多大的功夫,我不相信。
當你這個地方一定熬過去,不管怎樣兩個鐘頭坐在那里,不坐,也沒辦法坐,就耗在那個小屋子里,佛堂也好,你的禪堂也好,或者你的書房也好,就一直熬在那里要坐、不坐、坐、不坐……事后一想:坐與不坐耗兩個鐘頭,干脆坐下去不就好?告訴你,就坐不下去,真的是坐不下去。你要有那個經(jīng)驗,你才知道修行人的可貴在哪里,你不經(jīng)過那個你怎么知道可貴?大家都看師父坐的很好,這要干嘛,這叫了不起呀?那是演戲的,演戲的人可以這樣擺呀,演戲只有那幾個鏡頭拍過就好了嘛,可是你實際練習不一樣啊,是你的生命,你的生命要改造啊,要轉凡成圣,那你經(jīng)過了什么你知道嗎?這個是最重要的,常常會遇到。
有些時候這腳一折,“!”好像斷了,奇怪了走進來都沒事,坐下來想把這一腿搬到這一腿就好像斷掉一樣,這千方百計就查不出來,然后去接骨師、去照X光都沒怎么樣,但是你會連續(xù)好像一兩個禮拜都這個樣子,哪里出問題了?這個就觸功德嘛,心理的轉變是功德嘛,他要轉過這一關,你就由凡夫到圣人去了,你要怎么轉過去?可是你實在轉不過去。八觸也是一樣,色身也是一樣,等一下這里痛、那里痛,好像這里斧頭劈進來,那邊是什么針扎進來一樣……一再的重復那種枯燥無味的、又非常令人厭煩的那種工作。然后你要一再地去試,試到那種惡心、厭惡、疼痛一再一再的產(chǎn)生,撂過去。撂過,你的!你若沒有撂過,閻羅王的!這個就是修行啊。
你不要以為說一再地重復是……話當然這么講啊,一再地重復,有的人就瞧不起。我不是說你啊,你要瞧不起,跟我講的沒關系。他心里上就覺得那個好像沒出息,不是,那是一定要走的路。有的真的做了你才會遇到那個境界,那真的是考驗你、成就你,真的是這個才是修行。你要沒有經(jīng)過這個階段不要跟人家講修行。講境界?門都沒。你從哪里入境界呀?真的啊,跟各位講真的,你修行一定要這樣。
我還沒看到,有人來到這里,現(xiàn)在遇到一個——我們高雄的同修,翁師姐,她就遇到這個問題了,身體變化各方面,考驗一再地來。各位,你真的走到這里嗎?她已經(jīng)也七十幾哦,七十幾而已哦,請問各位你幾歲?
腦筋不要太聰明,不要喜新厭舊,不要求變化,修行的功夫技術面是很簡單的,很簡單的,只是它要一再地重復就對了,你一定要一再地重復。打坐的人你要坐到晚上睡覺不知道怎么搞的,睡到會坐起來。我跟你講,你別笑,是真的。念佛的人他念到全家都被吵起來,而他自己睡得很好,然后念佛念到把人家吵起來,那個才叫真念佛啊。你不是啊,你在念那個什么,蚊子在聽的,然后美其名叫金剛持,不算。你要真的從內心念出來,即使你在睡覺,你都會念佛念到把人吵醒,人家來搖你的時候你還睡得正酣,但是你在念佛,那個才叫修行啊。你要沒有這種功夫都不能算,偶爾蜻蜓點水一下,擺個姿勢好像不錯,都不會坐成這樣,也不會坐成這樣,都坐的很正,那個拍電影可以了,真下功夫一定要吃一番苦頭,一定要吃一番苦頭!這是你成就的一種征兆。沒有經(jīng)過這番苦頭,你要保留說下輩子才受苦受難的話,那我不管。但是我要告訴你這輩子要真修行,真的一定要經(jīng)歷過。
這個一再重復的技術面是很簡單,可是我們要一再跟你講,一再跟你講也只是叫你重復而已。但是,你不要因為一直講你就一直變,那你就沒有定位。定位還是原來的那最簡單的,第一遍聽的是最重要的。人家問,你也聽,什么……到最后把自己變形了,那你可能就已經(jīng)走錯路了。這個部分我們再跟各位做這樣的一個補充。
好,再看下一句,“而恒示生諸佛國土,無邊色相圓滿光明”。這個“示生”就是佛到這個時候,佛到了這樣的境界,他在法界中任何佛國度里他都會示現(xiàn)。為什么示現(xiàn)?這里面這個叫示生,示現(xiàn)出生,就佛到那里去出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是不是這樣?他實際上的運作就是指跟眾生的因緣相應的他就過去了。那個相應過去啊,就佛本身來講他是無作意,知道嗎,不作意。不作意呀,他相應自然會成就,就會示現(xiàn),這個才叫示生、示現(xiàn)。示現(xiàn)就是他不作意,他既不作意那演什么戲都不要緊,這個時候就真的人生如戲,該來就來,該走就走,非常自在,演什么角色都不要緊。
可是你要知道,我們人間在講“人生如戲”是一種無奈。無奈你知道嗎,被抓上來了,非得上來不可,被拉下去,非得下去不可,所以來也無奈,去也無奈,美其名曰“人生如戲”,晃來晃去嘛。這是不一樣的,佛示現(xiàn)到世間,示現(xiàn)到任何國土去呀,他都是自在的,不作意的,留意到這一點哦。
那么佛的這種示現(xiàn),我們要再一次跟各位談,剛才跟各位談到普賢乘叫做“一乘不共別圓”的原因是在你發(fā)心——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了定位以后,你的業(yè)力就進入法界,色身在這里等待最后生的分段生死,知道嗎,等待最后生的分段生死,然后你就往生凈土,往生凈土就進入性起法界。你要留意呀,那么你這個時候轉入,這個時候因地才發(fā)心,業(yè)力就進入到法界,其實是在緣起法界里,緣起法界里面是業(yè)力跟因緣組合嘛,所以叫緣起法界。這個時候呢,性起法界的菩薩,他的愿力會跟你的業(yè)力,你的業(yè)力因為因緣而起作用的時候,菩薩的愿力就來救度了,知道嗎,他一定跟你相應。
你在這里呀,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你叫到最后說:“佛祖!你真沒意思哦,我信你,你都不救我。”你就跑出這種狀況來,因為你只有在這個世間叫沒用,那個業(yè)力進入到緣起法界以后,你這個色身在這里怎么樣——業(yè)力起作用啊,性起法界的菩薩愿力就跟你相應了。告訴你,這個你假不得,真發(fā)心、假發(fā)心你也不知道,你就是亂發(fā)心,其它都不知道。你說你是真發(fā)心,你是你自己講的,閻羅王不承認,閻羅王承認的話就把你送到法界去了,閻羅王不承認就把你留在那里他才抓得到。
因為你進入到這個法界以后,你的業(yè)力,就眾生的業(yè)力呀,跟菩薩的愿力開始在千錘百煉,千錘百煉。所以到這個緣盡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業(yè)力到達法界的時候,就叫做變易生死。到這個地方緣盡的時候,你那一個業(yè)力緣起的那個“我”,那個生命,他就轉進去到性起法界了,換句話說你已經(jīng)六十分以上了,你是法身大士的一員。那么這個業(yè)力盡的意思是指你這個色身在這個世間要舍報了,舍報就一定到達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是第二生命的故鄉(xiāng)——第二世界。
在這個極樂世界里,把你在這個地方啊,最后生以前所造的一些業(yè)跟因緣,在極樂世界里全部除盡,所以你就習氣沒有了,這世間貪、嗔、癡、慢、疑的習氣就沒有了。沒有以后呢,你在第二世界不是要常住,第二世界不是給你常住的,他在這個地方,你開始準備,進入第三世界、第四世界、第五世界一直到n+1世界所要的資糧道是在第二世界里面整理的。知道嗎,這是關鍵!
我們講要到極樂世界去,你也不知道去什么,你只是把極樂世界變成像美國那樣的一個國土,好像我一直念阿彌陀佛,每念一句就存一塊錢,念到死就存夠了足夠的買機票錢,然后就可以搭個747、757、767飛到極樂世界去,你要先看清楚極樂世界的停機坪在幾號,要不然你會下不去,又被原機遣返。你要從幾號閘口進去,幾號閘口出去,要問清楚不然你去不了。他完全是相應的,這個時候到極樂世界,叫做最后生的分段生死,這種行法叫做當生成就、即生成佛,這一生就成佛了。而且到極樂世界的時候,你有寶座坐,不會像那個上面這樣畫的被罰站,不會,有寶座、有寶蓋。你看那些人都站在那里累不累死,又沒有小凳子坐,成天站著。要搞清楚啊,凈土很殊勝。
那么佛的示生,從經(jīng)文里頭看,真正意義來講,他就是那個愿力跟業(yè)力的交融、交織,知道嗎?這叫佛菩薩示現(xiàn)。很多人都“我看到佛”,看到佛又怎么樣,你一個傻傻的,看到佛,也不開悟,看佛干嘛;“菩薩有來看我”,看你干嘛,也不發(fā)光也不發(fā)亮。佛菩薩看你根本都是妄想,他是一種業(yè)力跟愿力的交織交融,那個交織交融啊,就把你的業(yè)力消除,不但把業(yè)力消除,透過你的業(yè)力的鍛煉會變成你的性德,把你生命中好的、本質的因素給鍛煉出來,知道嗎,很重要,很重要!你到底要不要修啊?好像聽不懂的樣子,再講一遍。
這個就是普賢乘的殊勝,普賢乘的真正殊勝的地方。為什么叫一乘不共別圓,他就這樣修過去了。那你今生今世里要做什么?我發(fā)了普賢愿,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定位定好了。定位啊,不是拿釘子釘在墻壁上那個位置,這花個錢就可以定位定在上面,不是那個。那就按照圓融道的金三角來講:理修沒問題,因為你已經(jīng)發(fā)愿了,這基本條件沒問題了;第二個就是事修。你要修什么?菩薩道,哪個菩薩道?菩薩道,睡覺變瓠瓜道,不算,你一定要真的去做,而且要盡形壽不退轉,為眾生服務,作犧牲、作奉獻的工作。能嗎?你要做哪一樣?
我們這里很多這種工作要你去發(fā)愿,要你去發(fā)心,要你去行啊。剛才我聽隆正師講說參訪組,又叫禮僧組,要你出去參訪做記錄,你愿不愿意盡形壽去做這件事,這菩薩道。∧阏f那算嗎?所以你根本沒定位嘛,事修上面一定要定位,事修上面沒有,怎么定位呀。大家都定那空中樓閣,有!我定那朵云上面那里,云一下雨就不見了,你哪里去了?你一定要定在事修上盡形壽去做,盡形壽!所以一定位以后,你看他會一直重復地做,然后你還會窮盡底源,會去深耕,會去深化,必然成就。在這過程里會有些挫折、困難,那你只要做歸零功課,歸零功課。就這么三個,理修沒問題了,事修要確定啊。
同修定位定很多:我要出家,出家我要先結婚,結婚生個兒子,生個兒子我再出家。講得很快,結婚也很快,跟誰結婚?我還沒找到。生個兒子那么簡單?生個兒子就你講的,然后就出家?不是!你不要定那么多,你要怎么辦?
事修上面要確定,然后那件事要盡形壽去做。不是它完成以后有多偉大的功德,而是透過你那個堅定不移的那個信念,它會凸顯你生命中的性格。那個性格出現(xiàn)的時候,你跟這個世間的業(yè)力會現(xiàn)前,那叫業(yè)相,業(yè)相來了趕快做歸零功課,趕快懺悔、拜懺。你只要做這個部分,業(yè)相現(xiàn)前你就拜懺,法界中的業(yè)力它就會轉變成性德,它會跟菩薩的愿力、諸佛的愿力相交織,你任何的業(yè)障都會轉化,都會轉化!這才是關鍵處,修行啊。
這一法跟圣解脫道不一樣,圣解脫道要什么參禪三要件,金三角它一定要置心一處,它一定要放輕松,它一定要數(shù)息清清楚楚,然后到了這個地方,隨著單一塵境的現(xiàn)前,向念頭看,然后破無明,證阿羅漢,然后才進入法身。我們這條路不走這里,你不管它,有沒有證空性都不管,你也不一定要什么觀身不凈、觀受是苦了,也不一定走這一條路,直接就超越,最后生,這個分段生死,你直接就進入法身的領域,它的殊勝是在這里。你能嗎?我看大家聽得很專心哦,好像都能的樣子,我看都不能啊,因為能的話他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我看大家都入定了哦,應該不能。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法門。因為那個交織、交融,愿力與業(yè)力的交織交融,有這樣的一個本體存在,諸佛菩薩才能示生諸佛國土。我是講得很清楚,肯定你聽不懂,雖然大家聽得眉飛目揚,擠得心臟都快跳出來,是這樣沒錯,但是你真的一定要透過那一個,一再地訓練,一再重復地訓練,那個定力越深吶,你越能窮盡底源。你不要看我會跟你講這些呀,是你一定要穿透過,你沒有穿透過你講不出來,因為這些東西前無古人,你要知道沒有人講這么清楚的。所以真修行你一定要這樣子,那個一再重復的這種定力訓練是絕對需要的,絕對需要!因為你有那種訓練,你有定位,所以他能窮盡底源。你不窮盡底源,這個你講不出來,因為你穿透它,你才有可能。
所以諸佛菩薩如何示現(xiàn),你怎么樣見到諸佛菩薩,不是你見到、你遇到,那都是幻境跟妄想。即使你入了禪定,禪定,初禪以上的人基本上都三十二相莊嚴,你看的佛菩薩其實是色界天的天人,知道嗎,色界天的天人,不是佛菩薩,但是你就會以為他是佛菩薩,這個就麻煩了。那更何況你的妄想所見的都是魔現(xiàn),魔所變現(xiàn),不是諸佛菩薩。諸佛菩薩跟你相應是經(jīng)過他的愿力跟你的業(yè)力交織、交融以后你那個覺受。當然在生活中也會示現(xiàn),那機會你不大,因為你在法界中的交往,那個交織交融啊,比你在這個色界身里頭的相遇跟示現(xiàn)來得重要。你要留意到,你要的是真實的,不是假相的。所以這些同修們常常講說,我怎么樣見到什么、看到什么,都是假的,你有沒有這樣交織過?這講修行啊,這不是講變魔術,電視臺上很多啊,那些胡亂蓋一蓋反正收視率高就好了,那是另外一回事,跟我們講的不一樣,因為在這里你要照這樣修,你的法身慧命我要負責。在那里講一講聽一聽鼓鼓掌,收視率他賺到了就好了,他不負責任的,我們這是負責任的,你自己要留意到。
事修上面的定位一定要有,事修上面的定位沒有,那就是我們剛才講,那個一再重復的定力,你一定沒有,一定沒有,這是很重要的!只有這個定位,你要簡單的行法,不要那么辛苦,因為你現(xiàn)在對圣解脫道這部分語言模式也聽不懂,思維模式也沒有,然后噪聲一堆,都用模擬法:師父講的大概就是我這樣,我就我的講出來就把它套進去。套進去不算,你一定要真實的修行,經(jīng)過那個階段,這個才是重點。
我期望各位,不要看這種經(jīng)文那么簡單,他講到真正實修的部分跟整個法界中的結構問題。我已經(jīng)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了,我希望各位能夠珍惜這段因緣。上一次跟各位講的,這一段你聽到了,你能不能整理一下,整理以后它變成你生命因素,你要試著講給人家聽,一講再講,用你的語言去表達,那這整理出來的,他就是你的見性之見。假如你只是這樣聽過,它只是噪聲,它是一種知識。你跟人家講會“哎,不是,我?guī)煾甘窃趺粗v怎么講,我講不清楚,你最好看電視。”那就是噪聲,死后一筆勾銷,下輩子又沒了。但是你用這兩個方法:一個用珍惜感恩的心,帶著它,它下輩子還會再遇到;但是你假如用我們講的這個第二個方法,你把它整理出來,花一段時間把這個理論跟概念整理一下,然后用你的語言表達,試著很完整的表達給別人,它就會變成你的生命因素,生生世世常在其前導引行者!你知道嗎,這個就是重要的因素。修行,要懂得這個叫摩尼寶藏,寶庫里頭最重要的寶就是摩尼寶,有沒有找到?找到你就抓好。這樣不合算,這么好的寶貝都給你們,隨便鼓個掌。這個是很重要的一法,我們期望各位你真的能夠弄好。
那么后面講的這些是形容詞,“無邊色相圓滿光明”,當他滿足你的時候,他就圓滿光明了。當你不能相交織、不能相交融的時候,那就不圓滿了。因為有交織、有交融,你會獲得大利益、大功德,你的生命質量一再的提升跟成長,那就是圓滿光明。
我相信各位常聽說啊,有人講經(jīng)或者修法,他有一種情況叫有如神助,有沒有?或者在講經(jīng)的時候菩薩加持,或者諸佛加持、佛力加持,有沒有?那加持不是在這里加持你,當然形象上講是因為升座嘛,佛祖坐在后面撐著你、加持你,好像這形象蠻逼真的。不是,加持是在這個時候,色身的這個時候,他在講經(jīng)的那個時候,在法界里啊,諸佛菩薩的愿力跟他的業(yè)力在交織交融,那個就是加持啊,這樣很清楚吧?你以為加持是頭低下來師父摸一下,這樣叫加持啊,那是你自己形像上的認知,不是法界中真實的狀態(tài)。但是我們都跟你講清楚了,你看到?jīng)],那我就不知道了。
“遍周法界等無差別”,它也是形容,就表示他在諸佛國土里,跟所有的眾生業(yè)力,這些眾生都是指他已經(jīng)定位了,業(yè)力交到緣起法界里面了,不管你在哪個佛國土里都一樣。這佛跟菩薩在他的性起法界里——這性起法界呀,你看哦,這個是很難跟你形容的,試試看,你也聽聽看。這個人在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里發(fā)心,那么業(yè)力入法界,就入緣起法界,那這里有個性起法界的菩薩跟他交融,對不對?好,那么另外一個世界,譬如凈琉璃世界或者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里也有人發(fā)心,他本來是圣解脫道到那里去,他只是阿羅漢,沒有發(fā)那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現(xiàn)在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后要轉入法界——性起法界里,這個時侯他也同樣,他也有一些業(yè)報身也要消,他這一發(fā)心,消就很快;他假如不發(fā)心,這要消,在極樂世界你就慢慢修,那里極樂看你怎么修,極樂要怎么修?你又不犯戒,犯戒哪叫極樂?既不犯戒,那怎么消業(yè),對不對?大家福報都那么大,你也不能布施,布施給誰,所以布施福報你也修不到,所以布施、持戒、忍辱……也沒人欺負你,對不對,所以你也不需要修忍辱,那你怎么精進呢?所以當這個時候,你一發(fā)心,好,你也入緣起法界,這種凈土人,他也入緣起法界以后,那也一樣跟性起法界相交織嘛,對不對?那我請問你,極樂世界的那個性起法界跟娑婆世界的這個性起法界相同不相同?這就是問題了。我怎么知道,師父也沒講,我用猜的也猜不著。同一個!性起法界是無邊際的、無國度的,緣起法界也無邊際、無國度,知道嗎?這樣你一進入就同一個,所以一真法界本來就同一個。現(xiàn)在問題是,你在這種世界里就不同一個,但是你有一個權利,可以把業(yè)力交給法界呀,你不愿意呀,你要自己扛啊,你說我一頓吃三碗公,我扛得起業(yè)力,所以你就繼續(xù)扛吧。
因為你不知道,沒有因緣,聽不到,沒話說;你有因緣,你就必須要放下。我跟各位講,這個法非常殊勝,我跟你灌頂其實也沒用,我跟你講說這已經(jīng)在大灌頂了,可是你認為灌頂就應該要穿那個、戴那個,然后……那叫愚癡啊。當然那個也叫灌頂啊,但那并不重要,現(xiàn)在告訴你這個法,你到底有沒有覺受到說,它真的是很殊勝,你假如沒有的話,再什么儀式灌頂都沒用,這已經(jīng)跟你講這么清楚了,你要留意到啊。
所以當你現(xiàn)在回來,到經(jīng)文上面來,當你的愿力跟業(yè)力開始在相交織的時候,你已經(jīng)是盡虛空遍法界,也同樣在這個時候周遍法界等無差別,菩薩的愿力周遍法界等無差別。你要留意到,這修行是真不可思議的,你要不懂得它這種結構是什么樣子,你根本體驗不到那種不思議的解脫境界。
好,那么“示生諸佛國土”“遍周法界等無差別”在干什么?比如我們跟各位講,生命是永恒的,不但是永恒的,又是恒動的,恒動在干什么?在“演一切法如布大云,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無障礙。”他恒動在“演一切法”“如布大云”在廣度眾生。
在這個境界里你現(xiàn)在用大腦想象不到,因為每個世界的這個身,色身跟他的業(yè)力是分開的,極樂世界、娑婆世界跟凈琉璃世界是分開的,在那里的身是分開的,可是業(yè)力一投入法界又是都一樣的,所以他要“演一切法如布大云”,是針對這些業(yè)力眾生“如布大云”,你知道嗎?假設我們現(xiàn)在三個人,從這三個不同的世界,在這不同的世界里同樣發(fā)愿,好,那么他業(yè)力都進法界了,那么諸佛菩薩的愿力跟他們交融,這個沒有問題吧?可是你知道,這三個不同世界的眾生啊,他的業(yè)力是不是各自在運作?同樣是都不可思議的,同樣是不可思議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個你大腦想象不到,我只能夠說,我用這樣講你大概好像有懂一點啦,好像有懂一點。
進入法界的那個部分,佛菩薩愿力一加持,開始在錘煉他的業(yè)力變成性德的這個時候,這三個遙遠的世界,有沒有,一個是東方去此十萬億佛國度,一個是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國度,一個在中間,但是這三個眾生所得到那不思議境界是一樣的,這不是“如布大云”嗎!這云大吧?向東方過十萬億佛國度,向西方也過十萬億佛國度。而你要知道,所有的佛國度眾生發(fā)心入普賢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在不同的時間發(fā)的,而且除了娑婆以外,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第四世界一直到第N個世界的,都有眾生在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只有到N+1個世界以后才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知道嗎?所以你這無量無邊的世界里,所有的眾生只要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轉過去,馬上就得到非常殊勝不可思議的成果。那你要不走這一條路,在那么浩瀚的法界階次里頭,你就只好一階一階地去爬了,一階一階爬了。這個不可思議啊,不可思議的佛法。
那么這里提到“一一毛端”,“毛端”跟毛孔是一樣,它是用來形容最小的空間。最小的空間能容受一切世界,這個世界是指佛國土,這個佛國土就是佛剎,是空間最大的單位。它這個形容是最小的單位能夠容下最大的單位。“一一毛端”是指一個毛端——每一個毛端的一個毛端,這個毛端能夠容下所有佛剎,知道嗎?佛剎不止一個,所有的通通入這一毛端而無障礙。這意思是說,諸佛菩薩一念,一念起眾生無量無邊都能感應,都能感應,而他所施法雨,“演一切法如布大云”。你看,這個就不可思議的領域了,諸佛菩薩愿力啊,就這么不可思議。我們只有業(yè)力,沒有愿力呀,你感受不到,你感受不到。
我經(jīng)常在做這種測試,這個佛菩薩的愿力是怎么樣子遍覆眾生?佛菩薩愿力呀——同修們常常“師父啊,拜托,救救吧!”那不救又不行,要救,兩只手才這么長,怎么救?那只好透過佛菩薩的愿力,我要透過佛菩薩的愿力能不能成功,誰能保證,誰要賣保險?我來救眾生,救不成你賠,可以嗎?這沒人跟你保證,可是你要對得起良知,你不能打妄語呀,你知道怎么樣可以完成嗎?這關鍵在這里呀!因為你有經(jīng)常在測試,你會發(fā)現(xiàn)諸佛菩薩真是神通無邊吶,跟你在想的那個不一樣啊,你那神通是自己想象的。
他講“各現(xiàn)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這些生命到了止于至善以后都是這樣,“演一切法如布大云”,然后在一念間,能夠遍一切眾生界,所有國土里頭的眾生,只要有緣有業(yè)力的,他馬上各現(xiàn)無量神通來教化他,這個地方“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就把他業(yè)力轉變成性德,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你不要看我這樣跟你講講講……,已經(jīng)講那么高了,比云端更高的那里呀,這是在法界里頭運作的狀況!而我們呢,不是要去救度眾生,是要去被菩薩救度的眾生,那就看你要不要轉回去,轉過去業(yè)力,把業(yè)力轉過去。你色身轉不過去呀,你要這樣轉過去,那你就能夠得諸佛菩薩的加持,他們“各現(xiàn)無量神通之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就是跟我們的業(yè)力呀,他的愿力跟我們的業(yè)力相交織、相交融,把我們的業(yè)力錘煉成性德,這個叫“教化調伏”,知道嗎?
這個修行,不是光聽啊,你心一定要起行啊,心一定要起行啊。理上是這樣,事上更要做,盡形壽去做。沒有不行,隨分隨力沒錯,你要盡量放大,不要保持著——師父都講隨分隨力,我就做一點就好,還要睡午覺,睡完午覺再來行菩薩道,是嗎?你要問觀世音菩薩,他辦公桌上大概有一千零四十二支電話,而且二十四小時開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來無休。那你還要睡個午覺,五點下班,免戰(zhàn)牌一掛,明日請早。不行,菩薩道一定要盡形壽去做,它是很殊勝的,但你一定要投資,早期一定要做,這兩個部分同時做——定位,理修、事修同時進行。一定要同時進行,你會有很大很大的收獲,而且當下這一生,你只要一定位,我跟你講三個月內你就改變了,你可以看得到你的改變。那要沒有改變,你也看不到你改變,我也看不到你改變,你沒有發(fā)心,沒有發(fā)心的不算。因為有發(fā)心一定改變!絕對呀,剛才跟你分那么清楚,在世間怎么樣,在出世間怎么樣,對不對,怎么會不改變呢?那就是你沒發(fā)心,你沒定位。
我們眾法法師他發(fā)心,他發(fā)心他就改變了,雖然他不像各位這么善根猛利呀,他經(jīng)過一兩年他也改變了。像各位那么聰明,那么厲害,計較的時候天底下都輸你了,那你這一發(fā)心一定很快,今天發(fā)心明天見效,你不要笑,不是笑的笑,一定有很好的效果。好,我們今天跟各位講到這里。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