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第十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論
第十六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論
華藏世界品第五
將釋此品。略作十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三釋華藏世界海因何報得。四釋華藏世界海形狀安立。五配華藏世界海安立屬因。六釋華藏世界海純雜無礙。七釋華藏世界海圓攝三世業(yè)境。八釋佛國本空何為華藏世界海出生所緣。九明華藏世界海因何得隱現(xiàn)自在。十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此品答前三十七問中佛世界海眾生海波羅蜜海等。此品舉如來五位中行業(yè)因果報得。答前三十七問故此品須來。
二釋品名目者。為說此佛境報得之土蓮華所持。含藏一切凈穢境界。皆在其中故名華藏。
三釋華藏世界海因何報得者。以從初信心至于八地已來。恒以大志愿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諸波羅蜜海。教化饒益一切眾生。至于八地任利無功。當知風輪是大愿波羅蜜所成報故。眾生世間妄想業(yè)風所持。如來世間以大愿力智風。能持諸境。為以智能隨愿愿能成智。還以大愿法身大智之所報。得風輪之體。若不以法身。一切諸行總有為故。若無志愿。法身無性不能自成。何況成他。以三事為緣。方堪利生。不滯空有。進修功熟。任利無功。且取初因大愿為首令持萬境?傄源笤钢秋L以為持境。是故此品下云。普散摩尼妙寶華。以昔愿力空中住。如是華藏世界所有莊嚴?偸秋L輪上持諸境。由諸福行本從愿生。還將本因以持諸果。以此用愿波羅蜜。能成一切諸波羅蜜。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今以第八及初發(fā)心時愿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成十種風輪。用持其上十種一切莊嚴以。愿波羅蜜互體相參能。持其上諸行報得一切莊嚴如最下風輪名平等住。是愿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報得故。能持其上一切寶焰熾然莊嚴。還是愿波羅蜜中檀度門法財惠施之所報生。還自相持。因果相徹。法不虛得。因不唐捐。以準此。用愿波羅蜜中十度法門。配之十種風輪。報得因果相持故。還如眾生世間妄想業(yè)風最居其下。上持水際金剛地山。令其安住孛像玄光以成天文。運游不墮。蓮華藏體是法身隨行無依住智體之所報得。及宮殿總大悲含育之所報得。樓閣即是智照觀根順悲濟物之所報得。其地金剛平等自性法身之所報得。但是諸莊嚴中所有金剛為莊嚴者。皆法身隨行之報得。但是摩尼莊嚴。皆法身成戒體隨行報得。金剛輪圍山即是大。悲戒防護業(yè)之所報得。眾華莊嚴。萬行利生。開敷眾善之所報得故。寶樹莊嚴者。建行利生覆蔭含識之所報得。如十行位中功德林等十個菩薩下名悉同名之曰林。為行覆蔭故。師子座莊嚴者。即是以法身隨智建法輪報得故。略而言之。且復如是廣說報業(yè)所因。不可具悉。夫報不虛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云何修果。是此品之初。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于世界海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凈修世界海微塵數(shù)大愿之所嚴凈。但云愿者。為行由愿成又下云。普賢智地行悉成一切莊嚴從此出。如香水海大慈悲。業(yè)之所報得。香水河是進修之行所報得。如下文殊師利常隨眾中?傄悦矸匆娒。如此華藏世界海見果知因。不可別引余經(jīng)將來證此。此經(jīng)見名即知法。見果即知因。方可識此經(jīng)之意趣。余經(jīng)法相門戶。多不與此經(jīng)相應。余經(jīng)云?嘀B。此經(jīng)云圣諦。即義有余。余經(jīng)說四諦。此經(jīng)說十圣諦及十十二緣。若廣說無量差別。不可卒申。以是義故。此配因果。不可引余教配此經(jīng)文。此經(jīng)見名知行以果識因。如文殊師利常隨之眾云。明練十方儀式主方神。除滅無明黑闇主夜神。一心匪懈闡明佛日主晝神。即其例矣。此華藏世界報得之體。大要總言。大愿法身大智萬行大慈大悲。以此五事成滿。盡法界虛空界。乃至塵毫之內(nèi)。重重剎海中。一切眾生行皆悉等利。至八地任用無功自常充遍。以此為體。非是滯寂自安及人天自求樂果者之所境界故。亦非樂生凈土菩薩者境界故。此凈土菩薩設修六波羅蜜得六神通。亦未能生信故。為本不以法界根本智差別智乘發(fā)心信修行故。
四釋華藏世界海形狀安立者。以無盡大愿風輪。持大悲水。生無邊行華。以法性虛空。能容萬境。重疊無礙。于其水上生一大蓮華。華周虛空法界。名種種蕊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別智行差別行。名蕊香幢。于蓮華內(nèi)日珠王寶上有大輪圍山。經(jīng)云。日珠王蓮華之上者。只是華內(nèi)有寶。名日珠王。非別有華也。眾寶所成林樹香水妙華開敷。經(jīng)自有文具陳其事。其華內(nèi)地金剛所成。地具眾寶間錯嚴飾。經(jīng)自具言。于其地上無數(shù)香水海。眾寶為底。如經(jīng)具說。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塵數(shù)香水河右旋圍繞。從南向東。以次繞之。如六甲等為右其河嚴飾。經(jīng)自具言。于不可說香水海中一一海內(nèi)。各有一大世界種而住其中。其世界種者。同流所居名之曰種。種者種類也。如先德釋云三千大千世界數(shù)至恒沙為一世界海。海世界數(shù)至恒沙為一世界性。性至恒沙為一世界種。此中世界種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一一香水海中各有其一世界種。如經(jīng)且略舉世界種。于最中心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明。中道智悲之妙用為作名也。即是風輪向上種種蕊香幢大蓮華之內(nèi)處中香水海也。此中海內(nèi)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于中而住。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此世界種上下有二十重世界。各各相去佛剎微塵數(shù)。此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中。最下重中有一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周匝圍繞。次上重中有二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周匝圍繞。次上重中有三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周匝圍繞。一重增一。至最上二十重。中有二十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圍繞。如是周旋。通中心有十一個世界種。各有二十重。上下相去遠近相似。此十一個世界種外周圍至輪圍山。復有一百個世界種。隨方各十。于中布列直往。隨方行列而住。近輪圍山周匝十個世界種各各上下四重。重數(shù)雖少。上下相去極遠。每第十三重與此娑婆世界齊等。最上重或言相去七佛剎塵。向下第二重與下相去。多言十佛剎微塵數(shù)。計四重世界還與中心十一個二十重世界種高下齊等。此近輪圍山十個世界種。即有四重。余九十個世界種不言重數(shù)。且略舉世界種中心有十一個世界種。周圍有一百個世界種。共有一百一十一個世界種。如天帝網(wǎng)分布而住。大都總數(shù)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諸世界種。總于種種蕊香幢大蓮華之上諸香水海。各出蓮華。諸世界種各各而住。即于其大華之上別華而居。即是第二重各別蓮華之上布列而住。最下有須彌山微塵數(shù)風輪。而持其上種種莊嚴。及持其上重重世界。猶如日月眾星以風所持處空而住。余廣者。經(jīng)自有文。若廣引文煩恐當不見。略陳綱紀。粗而言之。
五配華藏世界海安立屬因者。夫果不自生從因而得。經(jīng)云。廣大愿云周法界。于一切劫化群生。普賢智地行悉成。所有莊嚴從此出。如經(jīng)總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種者。明普賢行攝化之境遍法界故。即是座內(nèi)眾眉間眾所行覺行報得之?偸嵌寂e果行圓周之境。于彼但言佛世界微塵數(shù)眾。對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于彼是略舉數(shù)。此是廣數(shù)。如說普賢之行且但言萬行。此是略言。意在無盡。等法界行也。即此二重舉果中。普賢滿行即如座內(nèi)眾眉間眾。即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種。如天帝網(wǎng)。分布在種種蕊香幢大蓮華之中。是其彼果行所攝生報滿果所得之境。今在經(jīng)中不舉大數(shù)。但舉中心十一個世界種。上下二十重。重別相去一佛剎微塵數(shù)。最下重世界各有一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周匝圍繞。而住其中。次上第三重中。即言三佛剎塵數(shù)世界周匝圍繞。以次向上一重加一。直至最上重世界中。有二十佛剎微塵數(shù)世界周匝圍繞。此中心十一個世界種。總皆如是。此明十一地行門進修攝化境界報得。中心十一個即十一地報得。上下二十重漸漸增廣者。明十一地行門中一地有兩重因果。為地進修中。皆一正果一向果。其二十重所有佛號。皆是勝進中因果佛也。所有世界。是隨位中所化之境界也。即明十一地進修攝化增降佛果故。各隨位配之可見。除此十一個世界外。周圍別舉出一百個世界種者。即明此十一地攝化十波羅蜜行遍輪圍山法界內(nèi)故。且隨方次第各有其十。都言一百。明遍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境界滿故。近金剛輪圍山周圍有十個世界種。上下有四重者。明十一地中四攝法遍故。余九十個世界種不云重數(shù)者。明但是十波羅蜜十中具百所攝化境故。此是一配因果竟。自余十個四重世界配四攝法。更作一配?偱e中心十一個世界種并周圍。直至金剛輪圍山一百個世界種?偣灿幸话僖皇畟世界種。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法各有佛因果。都有一百。本五位中本自有十重因果為本。五位中各有兩重因果即是十。此為本。五位佛因果與五位中作進修故。即如此初會五位佛因果。是都有一百一十。更有一個世界種。為明佛位。是一遍。一切中作一故。若無此一位。諸位不成故。又明緣生之法皆須有一故。緣生之法始成。如一三五七九與十作緣。但置二四六八十具滿數(shù)故。是圓數(shù)不可加減。是佛法世間法皆相似故。如一日三日五日七日。皆一三五七九為法者。成緣生無盡一多相徹故。明其一者非同時無前后中間故。為一不自。一與萬法作一故。為萬法不自多。與一作多故。為成緣起法合如是一多自在無作任法相成故。如俗法一為陽二為陰。陽動陰隨不可自用。陰若自用即天地兩乖。云不興雨不施。皆主伴陰陽動靜相順。互為主伴。方成緣生。兩剛即缺。兩柔即離。為不成濟故。是如來出世意在利生。真不隨俗故。行無所設也。德無所濟也。即佛自佛。眾生自眾生。若為利眾生施設法則。即佛為陽德。所設教為陰。是故此經(jīng)名為圓教。佛處坎之一。而設教即十。以坎為師封故。普賢菩薩為明設教利生因果緣起法須自在。不滯緣生故。舉一百一十一世界種。配其五位因果。有一百一十之門。為攝生報得。有一個世界種。明其佛位與五位及一切諸行作一故。還如眉間之眾勝音菩薩。獨坐蓮華臺。諸菩薩眾坐其華須。明主伴萬行一多相即故。定慧觀之可見。十下作一。是其士字。明仁士之法。法合十一。令以十一個世界安立十一地法門。四重世界明十波羅蜜四攝法之方便。大意舉前座內(nèi)眾及眉間眾。明其所行之行。此華藏世界明彼行中報得依果。于中雜類世界即明所攝之眾生同住一處而境各異者。約法界理智真俗不殊。
六釋華藏世界海純雜無礙者。為佛所行遍法界眾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業(yè)不相應者。同住居而不見。猶如靈神及諸鬼趣與人同處人不能見。如經(jīng)云。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隨逐。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此經(jīng)為佛行圓遍依正亦遍。不同三乘推凈。土于余方而致去來自他之相。為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權(quán)設教網(wǎng)故。畢竟求大菩提心者。還須歸此不二之門。興遍周法界之行愿也。
七明華藏世界海圓攝三世業(yè)境者。此華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為無念也。無念即無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無念。一切眾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離無念之中。以是義故。此華藏世界所有莊嚴境界。能互現(xiàn)諸佛業(yè)。眾生三世所行行業(yè)因果?偓F(xiàn)其中;蜻^去業(yè)現(xiàn)未來中或未來業(yè)現(xiàn)過去中;蜻^去未來業(yè)現(xiàn)現(xiàn)在中;颥F(xiàn)在業(yè)現(xiàn)過去未來中。如百千明鏡俱懸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徹故。為法界之體性無時故。妄系三世之業(yè)。頓現(xiàn)無時法中。是故經(jīng)言。智入三世而無來往。經(jīng)云。佛子汝應觀。剎種威神力。未來諸國土。如夢悉令見。十方諸世界。過去國土海。咸于一剎中。現(xiàn)像猶如化。三世一切佛。及以其國土。于一剎種中。一切悉觀見。論主頌曰。
三世無有時妄系三世法
以真無妄想一念現(xiàn)三世
三世無時者亦無有一念
系著三世法總現(xiàn)無時中
了達無時法一念成正覺
八釋佛國本空何為華藏世界海出生所緣者。緣何事意有四緣一為明二乘雖得解脫三界粗業(yè)無有福智不利眾生滯于涅槃。二為三乘菩薩有樂生凈土想常存。障法性如理。染凈當情知見不普。情存凈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隱現(xiàn)自在。為利眾生顯勝福德故。即具相萬差光明顯照。若令眾生情無取著。如幻云散一物便無。有所得存其系故。三為怖一切空眾生。為法空無相之理。謂言斷見空無福智。不樂觀空樂取相縛。隨境存業(yè)不能解脫者。所現(xiàn)福德依正果故。令觀空法空卻無明成福德業(yè)。四總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F(xiàn)廣大愿行福智境界。量度樣式令其仿學。不偏執(zhí)故。經(jīng)云。諸佛國土如虛空。無等無生無有相。為利眾生普嚴凈。本愿力故住其。
九明華藏世界海因何得隱現(xiàn)自在者。為從一切法空之。理隨智現(xiàn)故得隱現(xiàn)自在。世間龍鬼具有三毒。猶能隱現(xiàn)。何況法空空諸三毒。純清凈智不能隱現(xiàn)自在。如善財入彌勒樓閣。以三昧力具見眾妙莊嚴。從三昧起忽然不見。一相都無。善財白言。此莊嚴何處去。彌勒答言。從來處去。問曰。從何處來。答曰。從菩薩智慧處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故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又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復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幻智力故。及往昔大愿力故。如是顯現(xiàn)華藏世界亦復如是。以如來大愿智力法性自體空無性力。隱現(xiàn)自在。若隨法性萬相都無。隨愿智力眾相隨現(xiàn)。隱現(xiàn)隨緣都無作者。但以理智法爾自具不思議功不思議變。無能作者。自在隱現(xiàn)。凡夫執(zhí)著用作無明執(zhí)障。既無智用自在。順法身萬像俱寂。隨智用萬像俱生。隨大悲常居生死。但隨理智生死恒真。以此三事隱顯萬端。不離一真之智。化儀百變。
十隨文釋義者。此一品經(jīng)。長科為十二段。
一從初爾時普賢菩薩已下長行有二十四行經(jīng)。并二十行頌。明嘆佛往因行菩薩行修大愿力。報得風輪以持華藏世界。及眾莊嚴。
二爾時已下有八行半經(jīng)。并二十行頌。明嘆蓮華之上。寶輪圍山具眾嚴飾。由如來神力所生。
三爾時已下十行半經(jīng)。并二十行頌。嘆輪圍山內(nèi)平地金剛所成。具足眾寶間錯其地華網(wǎng)莊嚴。
四爾時已下一十六行經(jīng)。二十行頌。明金剛寶地有眾香水海。眾寶為底妙香嚴岸。具眾嚴飾。
五爾時已下一十二行經(jīng)。二十行頌。明各各香海具眾香河。其河底岸具諸嚴飾。右旋繞海。
六爾時已下十五行半經(jīng)。二十行頌。明香水河兩間平地。其地眾妙莊嚴。其樹華果眾妙莊嚴。芬陀利華。此云百葉白蓮華。
七爾時已下五行經(jīng)。二十行頌。都結(jié)總嘆此世界海。如來無量功德莊嚴。
八爾時已下三十八行經(jīng)。二十行頌。明世界種體性形狀依住。
九爾時已下直至卷末。及初都結(jié)諸世界種于此大蓮華上分布而住。并別舉此中心華藏世界海。有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上下二十重世界。于中大意如前已釋。
十此第九卷。一卷經(jīng)都有十個二十重世界種。繞此中心世界種?偠加惺粋二十重世界種。于中意況前已釋畢。
十一此第十卷中?偱e一百個世界種。圍繞中心十一個二十重世界種。布列而住。近輪圍山十世界種上下四重。高下與此中心十一個世界種相似。中間相去極遠。自余九十個世界種不云重數(shù)。大數(shù)有一百一十個世界種。于中表意如前已釋。
十二第十卷末一段頌。都已前諸世界海。安住虛空。或凈或穢。純雜同居。而不相障。皆由業(yè)力所起經(jīng)文廣博。不可子細?莆奈木鋪y煩障其義。趣于中義味大意前已略述。余之廣義經(jīng)文自具。不同小經(jīng)小經(jīng)。即須多引外文莊飾其義。此大部一乘之典。余經(jīng)義亦多不相應。意況與三乘全別。不可例此經(jīng)典。此已上十卷經(jīng)。明三度舉果。一前如來始成正覺及座內(nèi)眾。舉佛果行果明佛自證。二眉間眾。是舉佛中道行果與一切未信者作成信之因。三華藏世界海。明是向前座內(nèi)眾眉間眾所行之行報得之果。本意以佛報業(yè)之果答前三十七問。見果知因。使后學者如是仿之。行如是行愿。得如是果報。
毗盧遮那品第六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前之五品。以舉現(xiàn)世毗盧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為古無舊跡今何所來。以此引古證今。明道不謬故。又明古今諸佛三世法相似故。成其信者不狐疑故。
二釋品名目者。毗盧遮那品者。此品依主得名。引古佛成今信。還以佛號。以為品名。毗云種種。遮那云光明。言以法身悲智。設種種教行之光。破眾生之業(yè)闇故。
問曰。古佛今佛。為一為異。
答曰。為一為異。何以然者。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脫。是一。各各眾生發(fā)心成佛。是異。又無量三世諸佛。皆同一念成佛。無前后際。是一。然亦不壞一念中見無量眾生三世劫量。是異。以十玄門六相義該通可解。經(jīng)云。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三隨文釋義者。于此一品經(jīng)中。長科總有十五段經(jīng)文。于此十五段文中。有四佛出世。總明毗盧遮那一號各隨世間應緣名異非是佛名號異。此經(jīng)下文佛名號品。一一佛皆具等法界眾生界隨緣名號。世間一切名皆是諸佛名。為如來德遍一切法故。猶如虛空遍含眾法。無不凈故。一切眾生名入佛名號。無不凈故。又如有香。名為龍斗。因龍斗而生。燒之一丸凝停七日。降金色雨沾人身者。悉皆金色。一切名言入佛名號者悉皆清凈。亦復如是。如是佛名號遍一切世界名字故。始名毗盧遮那。以種種教行之光遍照一切。以一切法眼照之。其長科十五段者。
一初爾時已下一段八行經(jīng)。明普賢告眾欲說其法。于此段中復分為十。一舉古佛所過之劫數(shù)。二舉復倍是數(shù)有世界海及與世界名。三舉世界海中別有世界之號。四舉世界所依住處。五舉世界周圍眷屬之數(shù)。六舉世界形狀。七舉世界地上莊嚴。八舉世界寶樹及山輪圍重數(shù)。九舉世界城邑宮殿。十舉世界人飲食衣服隨念而至。及舉劫名。此已上但隨文自具。不煩更解。
二諸佛子已下有八行經(jīng)。于中大意義分為八。一初明勝音世界中香水海及舉其名。二明海中有華山出現(xiàn)形如須彌。三明山莊嚴有十。四明山上有一大樹林及舉林名。五舉山上五種無量眾事莊嚴。六明都舉莊嚴難記。七明山上諸城之數(shù)。八明雜類眾共居。云芬陀利華者。此云白蓮華也。此上一段文自顯著。不煩更解。
三諸佛子已下十九行半經(jīng)。明林東之城。于此段中義分為十。一舉城之名。二人王所居。三舉諸城圍繞。四明城體眾寶所成。五明城廣狹。六明城郭莊嚴悉皆崇麗。七明城上下眾事莊嚴。言櫓者。依音解云。城上守御曰檐。出頭前引曰敵。眾飾高勝曰崇。美而可觀曰麗。城下繞而長[浣-二]深廣者曰壕。狹者為塹。優(yōu)缽羅華者。此云青色華。似藕。其葉狹長。近下小圓上漸尖。似佛眼故。其華莖無刺。準嘆佛中。目凈修廣如青蓮。即是青蓮華葉也。波頭摩華者。此云赤蓮華。其華莖有刺。拘物頭華者。其莖有刺。或云赤白華葉頭未開敷時狀如郁蹙然也。芬陀利華者。白蓮華也。寶多羅樹者。或云無憂樹。此之未定。檢文未得。七重圍繞法事中;蛞蝗迤呔牌蹶枖(shù)也。尸羅云清凈。此云清凈。寶幢已上莊嚴總為寶也。八明城中居人。九明人得業(yè)報神通也。所念皆至。十明城四繞天龍乾闥婆等七種眾諸城所居。及都結(jié)無量莊嚴。
問曰。此中一種是人。非天龍神。何得業(yè)報神通衣服飲食隨念而至。又所居高勝依報寶嚴。以何業(yè)故報得如是。
答曰。為因廣大故。業(yè)報廣大。為因高勝故。業(yè)報所居高勝。
問曰。何者是因廣大高勝。
答曰。為于往因。于此毗盧遮那法界智體用無依住門性清凈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圣一體同如來智。無所依住。無我無我所。心境平等無二相故。無我所故。一切凡圣本唯法界。無造作性。無生滅性。依真而住。住無所住。與一切諸佛眾生同一心智。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別是一切諸佛本不動智。凡圣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種智及一切智故。不于心外別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中見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獲諸人中一切勝報。以是信力。還得毗盧遮那佛在國同居。而恒出現(xiàn)神足通力與天同處。一切諸城所居神天龍八部等。皆是同緣。于此法中而生信解故。以信因高勝廣大。獲得如斯勝妙依正果報故。
四諸佛子已下有九行經(jīng)。明寶華枝輪林中道場。并陳莊嚴廣大。此林眾華嚴飾。常有妓樂之音。
五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半經(jīng)。明初劫中佛出現(xiàn)之數(shù)。并陳初佛名號。及舉華枝大林先現(xiàn)之瑞。
六爾時已下有九行半經(jīng)。明初佛從蓮華中忽然出現(xiàn)。并陳佛身遍坐一切法界道場眾生皆見等事。
問曰。何故此佛蓮華化現(xiàn)出興。釋迦佛母胎出現(xiàn)。
答曰。隨根所現(xiàn)。母胎出現(xiàn)唯劣解眾生自根見爾。如離世間品云。為劣解眾生母胎出爾。應大根眾生皆見蓮華出現(xiàn)也。
七爾時已下有八行經(jīng)。明初佛出現(xiàn)放光集眾。并陳光德大眾來集。
八諸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經(jīng)。明焰光明大城有人王名喜見善惠王與眷屬俱集。并陳大子威光。以自善根見佛光明。得十種法門。具如經(jīng)說。最下三句明威光說頌嘆佛。于此十行。頌中嘆佛之德及。彼佛與眾生益如文可知。
九諸佛子已下有兩行半經(jīng)。明威光說頌以佛神力其聲遍聞。父王聞之歡喜說頌。于此十一行頌中。明其善惠王敕眾令集并令辦供具。
十爾時已下有三十四行半經(jīng)。明十王興供。見佛并陳所聞修多羅經(jīng)。威光獲益。修多羅者。此為長行經(jīng)也。最下兩句明威光說頌。此十行頌中。明威光聞法獲得宿命智力見佛所行往因之事。并自立愿如佛所行。
十一諸佛子已下有十一行經(jīng)。明威光菩薩。以見初佛承事供養(yǎng)故。得十種顯示如來所行法。令須彌山微塵數(shù)眾生發(fā)菩提心。功德山須彌勝云如來。為威光說頌。嘆威光之德。于此十一行頌中。明功德山如來嘆威光所得如佛所行廣大。如文可知。
十二諸佛子已下有十五行經(jīng)。明莊嚴劫中佛及人壽命長短。初佛去世第二佛出興。并明威光見第二佛得十種利。并為眷屬說頌。此二十行頌中。明威光嘆佛慈悲出世難遇。勸其眷屬。同往佛所。
十三諸佛子已下有十六行經(jīng)。明威光說頌其聲遍聞。威光與眷屬。同往佛所。得十種利。第二佛為威光說頌。此二十行頌中。明第二如來嘆威光入道得益。所得之益是八地法門。如經(jīng)云。得灌頂智慧海。名無功用。修極妙見。
十四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經(jīng)。明第二佛去世。善惠王亦去世。大威光受輪王位。第三如來于舊道場出興。威光見佛聞法得益。第三如來說頌。嘆威光之德。此二十二行頌明。第三如來頌嘆威光所得之法。
十五諸佛子已下有八行半經(jīng)。明第四如來于舊道場中出現(xiàn)。大威光去世生須彌山頂為大天王。還來見佛獲益而去。此一品經(jīng)來文未足。未有結(jié)終之處。此品但明引古印今毗盧遮那出世之法古今相習不異。又明所信樂道高法勝。人壽命長遠。福德所居。依正果勝見佛聞法所獲利益勝故。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