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66.四座山

  66.四座山

  一天清早,目犍連尊者滿眼淚光的來見佛陀。佛陀問他發(fā)生了什么事時,目犍連答道:“世尊,我昨夜禪修的時候,念頭離不開我的母親。我觀想著對她的感情。我知道自己年幼時曾僅她悲傷過,但這并不是我現(xiàn)在感到痛苦的原因。我的痛苦,是因為內(nèi)疚在母親生前或臨終時,都幫不了她。世尊,我母親的罪業(yè)深重。我肯定一直以來,她生前作惡的業(yè)力都令她受苦。在我的禪定中,我看見母親瘦如餓鬼。蹲在一處陰暗污穢的地方。我看見她身邊有一碗飯,便拿起來給她吃?墒牵旓埍凰偷剿诶飼r,卻突然變成了燒紅的碳。只見她痛苦的叫喊,全吐出來。世尊,這個影象是不會離開我的。我真不知道應(yīng)該如何替她減消罪業(yè),以能幫助她從這些痛苦中釋放出來。”

  佛陀問道:“她在生的時候作了那些罪行?”

  目犍連答道:“世尊,她沒有尊重生命。她的工作是需要殺很多牲禽的。她又不行正語。她的說話往往令別人非常難堪。她就像把活樹鋤起以種植桔樹一般。我也不敢再計算她的罪行了。我只知道她對五戒全都毀犯了。世尊,我愿抵受任何的痛苦,以使我母親的罪業(yè)轉(zhuǎn)過來。世尊,求求你大慈大悲,告訴我應(yīng)該怎辦。”

  佛陀說:“目犍連,我很被你對母親的孝心所感動。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如天高海闊的深厚。作人兒女的,應(yīng)該時刻都不要忘記此恩此德。在沒有佛和圣賢在世之時,父母就是象徵佛與圣賢賢。目犍連,你已曾在你母親生前盡力事教。你對她的關(guān)懷,在她死后亦仍然繼續(xù)。這足以表示你對她的愛和孝心是何等的深切?吹侥氵@樣,我也非常安慰。”

  “目犍連,兒女對父母的最大孝敬,莫過于活著賢良幸福的一生。這就是對父母的最好回報,因為這樣做,便達成了他們對兒女的期望。目犍連,你便是過著這樣的生活了。你那平和喜悅、賢良幸福的生活,是大家爭相效法的模范。你曾幫助他人尋得大道。回向你一生的功德給你母親吧。這樣,她的罪業(yè)便可以有所改變。”

  “目犍連,對你應(yīng)該怎樣幫助母親,我有一個提議。在安居最后一天的自恣日,你可以請僧眾一起做個轉(zhuǎn)化罪業(yè)的儀式,以你們誦經(jīng)的功德回向給你的母親。僧團里有很多定力深厚、德高望香的比丘。他們和你的誦經(jīng)力量加起來,必定對超度你的母親有很大的功效。希望你母親的惡業(yè)可以因而消減,讓她有機會得入正法之途。”

  “我相信僧團里必定有其他和你一樣情形的人。我們應(yīng)該替所有人的父母安排這個法事。去與舍利弗商討在自恣日舉行這個儀式吧,她讓年青人有個機會報答他們在生或已過世的父母親和先人。”

  目犍連,很多人都只在父母過世之后才懂得感恩。有父母健在,其實是最大的幸福。雙親是子女快樂的泉源。兒女應(yīng)該珍惜父母在生的時候,盡量去了解他們和令他們快樂。但不信紙父母仍在生或已過世,愛心的行動都能為他們帶來快樂或功德。幫助窮困殘弱、探訪孤獨者、赦免囚犯、放生屠房的禽畜、植樹等,都是可以轉(zhuǎn)化現(xiàn)狀和帶給父母快樂的慈悲之行。在自恣日,我們要鼓勵大家致力于這些善解。“

  目犍連很是安慰,向佛陀鞠躬頂禮。

  那天下午行禪后,佛陀在精舍大門遇見波斯匿王。正當他們互相作禮之際,七個耆那派的苦行頭陀路過。他們是不穿衣服,修行異行的。就是須發(fā)和指甲,他們也不剃剪。大王看見他們,便上前說道:”賢德的出家人,我是波斯匿王,憍薩羅的大王。”波斯匿王對他們再兩次鞠躬,才回到佛陀身邊。他們離開后,大王便問佛陀:“世尊,依你看,剛才的苦行者中,有沒有已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呢?又或他們其中,有沒有接近證得這等果位的?”

  佛陀回答道:“陛下,你過著君主的生活,可能比較熟識政治和政界的人。因此,你當然認為自己看不出修行人的成就了。但事實卻是,誰也很難在只有過一、兩次面緣,便看得出那人是否已開悟的。要知道一個人修行的程度,是需要與他共內(nèi)生活,細察他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反應(yīng),和與別人的交談,才能了解他智慧、德行和果行的程度。”

  大王很明白。他說:“世尊,這就像我派遣探子往別處偵查一樣。他們喬裝得沒人可以辨認出來。就是他們回到宮中,我也看不出他們是誰,直至他們把所有的化裝洗掉。對的,我很同意你的說法。當你認識一個人不夠深刻的時候,是沒法了解他的智慧、德行和果行的高低。”

  佛陀邀請大王與他一起步回他的房舍。到達之后,佛陀著阿難陀擺放兩張椅子讓他們坐下。

  大王對佛陀吐露心聲:“世尊,我已經(jīng)七十歲了。我希望用多些時間在精神的修學之上。我認為自己應(yīng)比以前多點作行禪和坐禪?墒牵瑢m中的事務(wù)實在太費時和吃力了。有時我來到你的法會時,已累得沒法把眼睛張開。我感到很慚愧。世尊,我也同時犯了暴食的過失。有一天,我吃了太多才前來精舍。那使我非常渴睡。我還以為到外面散步行禪會把我清醒過來。那知我越加想睡。你汪我同行著一條路徑,我也全沒察覺,以致撞你一個正著。你還記得嗎?”

  佛字笑起來。“當然記得啦。陛下,你就是要少吃啊。這樣做便會使你頭腦和身體都輕快一點。并且對你在處理國家大事和修行上都有裨益。你或許應(yīng)該請摩利王后和跋吉梨公主替你打點每天的飯食啊。她們可以給你少一點吃,而仍然留意著營養(yǎng)上的均衡。”

  大王合掌禮謝佛陀的建議。

  佛陀繼續(xù)說:“用多一點時間去照顧身體健康與精神上的修行是應(yīng)該的。你這一生,已沒有太多時間剩下來了。陛下,假如你的親信通知你,有一座高山從東面移至,沿路上壓死了每一樣的生物。正當你開始憂慮時,另一個部屬又告訴你,有一座高山從西面移至,也是沿路上壓毀所有的東西。南北兩面也有同樣的消息傳來。四座山都同是迫近城都。你知道無法逃避這次的浩劫。你又沒有方法制止那幾座山移來。陛下,你會怎么辦呢?”

  大王考慮了一刻,說道:“世尊,我相信我只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要遵照正法,最有意義和平靜地度過剩下來的時間。”

  佛陀稱贊贊大王。“對了,陛下!那四座山,就是生、老、病、死。老和死已經(jīng)迫近我們,而我們是涌逃避。”

  大王合掌說道:“世尊,當我記起死已臨近,我便明白應(yīng)該在余下來的日子,好好的依教奉行,過些平靜、專注和有利他人及后世的生活了。”

  大王起來向佛陀鞠躬后,便請辭離開。

  那個雨季,很多婆羅門和各教團的信徒,都在舍衛(wèi)城聚集。他們在區(qū)內(nèi)舉辦講座、演說和論壇等活動,并邀請了很多城里的居民參加。論壇上,不同的教派都有機會發(fā)表他們的教理。佛陀的幾個在家弟子也參與這些論壇。之后,他們告訴佛陀和比丘們他們所見所聞。所有可想及的形而上學問題都被提出來討論,而每個辯者都認為自己教派的理論最為正確。雖然論壇開始時,氣氛非常融洽,但到最后終結(jié)時,便變成大聲互相喝罵。

  佛陀于是便告訴他們一個寓言故事:

  “從前,一個聰明的帝王請了幾位天生盲目的人到王宮里來。他帶他們?nèi)ビ|摸一只大象,并要他們形容大象的模樣。那個撫摸象腿的盲人,認為大象似房屋的支柱。那個撫掃大象尾巴的,認為大象有如毛掃帚。那個觸摸大象耳朵的,便說大象似個籐箕。摸到大象肚的那個盲人,則說大象如大桶。撫摸頭部的,就說大象似個大缸。而觸摸到象牙的一個,則說大象如一棒棍。當他們坐下來研究時,各持己見,因而演變成一場劇烈的爭論。”

  “比丘們,你們所見所聞的,都只是片面的真象。如果你們以為這就是全部的實相,你們便會下了一個歪曲的結(jié)論。一個修行人,應(yīng)該抱著謙卑和開明的心態(tài),要自知對事物未有全面的了解。我們要不停努力深入學習,才會有進步。一個大道大上的行者一定要明白,執(zhí)著自己的見解是絕對的趔,才是防礙我們證得真理的絆腳石。要在大道上有進展,兩個必要的條件,就謙卑與開明的心懷。”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