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耶回皆是人天乘途(文白對照)

儒道耶回皆是人天乘途(文白對照)

【原文】

  世人每以教界相拘,致畢世不聞大法,尚自以能遵守本教為功。若果本教之圣賢,只許人依本教之理教。他教之理,縱有勝于本教者,亦不許入,即入亦不贊許。如是直與市井小兒知見無異,是尚得謂之為圣賢乎。是知以教自拘者,皆悖本教圣賢之心也。汝本回教,能信奉佛法,皈依三寶,可謂豪杰之士。然須力敦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復(fù)以此化他,自可決定即生出此五濁惡世,生彼清凈蓮邦。不致上負佛恩,下負己靈也已。

  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圣若降臨,亦復(fù)示作凡夫。彼必于倫常躬行,加人一等,令人可欽可佩。后或示其從迷得悟,極力修持;蚪K身不示修持佛道之相,而于死后示現(xiàn)異跡,發(fā)人深省。儒道耶回四教,皆有圣賢。然其所發(fā)明之理性,但只佛教中人乘天乘而已。于自心本性,皆未能究竟發(fā)明。有不知此義者,以為皆是圣人,便謂悉皆平等,無有高下;蛘咭运f未臻道源,謂非圣人者。以在彼當(dāng)教,堪為圣人故,皆為未徹之論。世之講道論德者多矣。求其將真妄源本,生死原由,與心性之極致,生佛之同異,發(fā)揮盡致,了無隱遺者,捨佛教則無有也。菩薩度脫眾生之誓愿,無窮無盡。隨類逐形,種種方便而為感化。所謂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所云說法,亦不專指口說;蛞陨碚f,或以歿后異跡說。馬玉高之媳,與昔之乞婦畢生之躬行,直可以鎮(zhèn)坤維而立閨范。此舉見聞之跡所言也。至其死后所現(xiàn)之相,非儒道耶回經(jīng)中所有,乃佛教得于現(xiàn)生證果之相。惜世之知道者少,無能發(fā)明其事。但作一種奇異事跡以傳,為可惜也。菩薩欲化外道以入佛道,若不現(xiàn)外道之跡,則彼外道無由而生信仰,以起修持也。所示之跡,非言說所能窮其方便。普門品所說,不過舉其大概而已。現(xiàn)今世道壞至其極,而信奉佛教念佛念觀音之靈感,甚多甚多。光以冗忙,精神不給,以故皆不記錄。若錄,當(dāng)成巨帙。

  各教在不分門庭一語,亦不可籠統(tǒng)。若混然不分,則大小邪正,何由而辨。若究竟歸本,則不歸佛教,將何所歸。譬如大江大河,已自寬廣淵深矣,然若不歸于海,則從來未有也。海則從有天地以來,日日如是,納了不見其增益。大江,秋雨發(fā)時,便浩瀚汪洋矣。汝所言死歸一轍,亦非至當(dāng)。唯死是一,而生六道與證四圣,其苦樂蓋天淵相懸。何得云一轍乎。各教隨所修而得罪福,天堂地獄固無二。

【譯文】

  世間的人往往用宗教之間的界限互相束縛,以至于畢生都聽不到如來出世間大法,尚且以為能夠遵守本教教規(guī)有功。如果果然本教的圣賢,只許人依照本教的教理修行,其他宗教的教理,縱然勝過于本教,也不許人修學(xué),即使修學(xué)也不同意。這種行為簡直和市井間無賴小孩的見識沒有兩樣,這樣還能叫做圣賢嗎?所以說以宗教界限自我束縛的人,都是違背本教圣賢心愿的。你本來是回教徒,然而卻能夠信奉佛法,皈依三寶,真是可以稱為有氣魄有智慧的大丈夫了。然而必須極力真誠實行倫理道德,謹慎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之事。種種壞事都不能做,各種的善事都要盡力去做。生信心發(fā)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凈土。自己實行,又以這個道理勸化別人,自然必定此生就能出離這個五濁惡世,托生清凈極樂蓮邦。這樣才不至于上辜負佛菩薩的慈恩,下辜負自己的本有佛性啊。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凡夫和圣人都有。如果是得道圣人來度化世間人,也會示現(xiàn)做凡夫的形象。他必定會對于倫理道德親身實行,比普通人做得更加好,使人對于他很欽佩。后來或者示現(xiàn)從迷惑到覺悟的過程,于是極力修行佛法;蛘咭灿薪K身示現(xiàn)不修持佛道的,而在死后示現(xiàn)得道瑞相,用以啟發(fā)有緣人覺悟的心。儒教、道教、基督教、回教四大宗教,每個宗教都有圣人,然而他們所創(chuàng)立發(fā)揮的道理、修持方法,只不過是佛教修行中人界和天界而已。對于自己本性佛心,都沒有能夠徹底的發(fā)揮。有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以為各大教主都是徹證了真如佛性的圣人,便說各大宗教修證的境界全部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下的分別。也有認為發(fā)揮的理論方法沒達到徹底究竟,就說教主不是圣人的。就處于本教境界而言,足以稱為圣人,不過都并非是究竟的理論而已。世間講道論德的圣人相當(dāng)多,求得能夠把真實和虛妄的根本源流、生和死的來由、清凈自性的最高境界、凡夫如來差異和相同之處,等等這么多種種的道理,發(fā)揮的淋漓盡致,毫無隱藏和遺漏的,舍棄佛教之外便沒有其他宗教了。

  菩薩度化眾生的宏深誓愿,無窮無盡。隨順眾生的類別和形象,示現(xiàn)不同形相而為之感動教化。所謂應(yīng)當(dāng)用什么身相能夠得以度化的,就現(xiàn)什么樣的身相而為眾生講說佛法。所說的講說佛法,也不專指口說,或者用身體來教化,或者用死后奇異瑞相來說法。比如馬玉高的媳婦,和古時候那個討飯的婦人一生的身體力行,完全可以做為教化女界的模范。這不過是她的行跡對大眾的影響而言的。至于死后所示現(xiàn)的瑞相,絕非是儒、道、耶、回四教經(jīng)典或四教修行者,死后跡象有所宣示和能夠解釋的,而是佛教得以在現(xiàn)身證得果位的瑞相。只是世間懂得的人太少了,沒有人能夠發(fā)揮、提倡這件事,不過是作為一種奇異的事跡來傳頌而已,這樣就很可惜了。菩薩要想度化外道,如果不現(xiàn)作外道的跡相,那些外道便不會產(chǎn)生信仰而修學(xué)佛法。菩薩所示現(xiàn)的種種方便行跡,并非言語文字可以窮盡的!镀臻T品》觀音菩薩三十二應(yīng)的事跡,不過是發(fā)起大概而已,F(xiàn)如今世道人心壞到極點了,而信奉佛教念佛念觀音的感應(yīng),很多很多。印光因為事務(wù)繁忙,精力不足,所以都沒記錄這些見聞,如果記錄下來,應(yīng)當(dāng)可以寫成大部書。

  各大宗教不分別門庭派別這句話,也不可籠統(tǒng)而論。如果混淆不清,亂作一團,那么大小邪正,怎么能分得清呢?如果是究竟徹底地歸向于本源,那么不歸于佛教,將歸于哪里呢?比如大江大河,自然已經(jīng)是寬廣深厚了,然而如果不歸向于大海,便是從古到今都沒有的事情。海則自從有天地以來,時時刻刻都是這樣的深廣無盡,接受再多的江河也不見增加。而大江大河,秋雨發(fā)生的時候,就會泛濫成災(zāi)了。你來信所說的話刻板地執(zhí)著一個死理,是不恰當(dāng)?shù)。死是一樣的死,然而死后生于六?a href="/remen/lun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輪回和證得四果圣道,所受到的痛苦和安樂完全是天與地的懸殊。怎么能夠說是一樣的呢?各個宗教隨自身所修持的功德而得到相應(yīng)的罪與福,至于天堂和地獄固然沒有兩樣。

  ——《文鈔》之《復(fù)馬宗道居士書一》(節(jié)錄)印光大師 著述

  佛弟子 敬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