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煙火生活的真意
一、人我和同——和諧求同的銷售之道
今天來這里的各位同修都是從事銷售培訓的老師,我在這里與你們談銷售之道可能只是班門弄斧,但正如俗話所說的“旁觀者清”,從佛教的角度來對銷售之道做一個旁證,未嘗不能視作對于銷售的別樣理解。
在進行關(guān)于銷售之道的分享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說一說佛教何以可以言商。眾所周知,我們出家人要修行的正果自然是包括要六根清凈的,那么追求六根清凈的修行與言商、言世是不是沖突的呢?其實佛教對于其他的行業(yè),但凡是正業(yè),都是敬重而且圓融的。因為佛教從來不是獨立存在于這個世間的,要弘法利生,一無農(nóng)民種地,二無工人織布,三無商人促進社會的發(fā)展,試問我們?nèi)绾瘟⑸?如何修行?如何弘法?那么既然我們接?a href="/remen/sizho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四眾的供養(yǎng),就應該用善知識來回報四眾,大家有生活、工作、學習、婚姻中的困惑或問題,當然可以來與我們進行互動。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護法的事業(yè),佛教也才得以生生不息,綿延至今。
佛陀曾經(jīng)嘉納迦陵長者與頻婆娑羅王共建的竹林精舍以及須達多與祇陀供養(yǎng)的祇樹給孤獨園作為弘法的道場。在竹林精舍中,佛陀宣說“布施”之義,收得舍利弗、目犍連等重要弟子;而在祇園精舍中,佛陀更是廣說佛法。佛涅槃后,他的弟子還集會于此,成經(jīng)多部。由此可見,佛商淵源有自,從不是以分裂或抗衡的關(guān)系相處的。
既然是這樣,那么今天我們從佛教的理念來談銷售之道,也是十分可以的。
你們的團隊做了很好的示例,寫了《逐步銷售》這本書,旋即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你們團隊的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就曾經(jīng)來我們寺院。我跟他溝通過幾次。當時作者的初步想法是在書中闡述如何進行銷售,如何與人溝通,如何讓人成交等實用技巧,這誠然是非常有益的做法;但是我還是跟他講,如果你想讓這本書得到其他行業(yè)的認可,甚至連哲學家、文學家看了也有啟發(fā),那僅僅停留在術(shù)的層面可能還是不夠,應該要提升到道的層面來分析。那么你們可能要問了,所謂的“道”又是什么呢?在最高的意義上,道當然是形而上的存在,但是沉降到人生的層面上,“道”就是規(guī)律,就是“德”。我們做銷售的時候,有沒有符合人性的規(guī)律呢?有沒有符合道德律令呢?這才是我們應該在更高的層面上思考的問題。
我曾經(jīng)給安利講過課,那一次,我分享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在進行銷售以前,首先要問一問自己對這個產(chǎn)品有沒有使用過,自己對這些產(chǎn)品的性能了解多少。如果這個產(chǎn)品是對你有益的,然后再由己及人,給別人送去福音,這樣就自然會有許多的回頭客了。如果你自己覺得很好而別人不接受,那就不是“道”的問題,而是“術(shù)”的問題了,只是因為我們暫時沒找到那個銷售的方法,解決方法的問題,要比解決“道”的問題容易許多。
除了“道”的問題,讓我們再來想一想,銷售是不是一次性的?理想的銷售應該是長期的,應該是不斷輻射的,當然不是一次性的。但是在實踐中,多少人做的就是一次性的銷售呢?多少人在銷售中,總是不遺余力地賣了一件產(chǎn)品就再也賣不出第二件呢?為什么現(xiàn)在銷售培訓那么火爆呢?從業(yè)人員既然需要被培訓,就說明了他們在實踐中還是產(chǎn)生了諸多的問題,因此才有培訓的訴求。在銷售業(yè)中,有多少人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產(chǎn)品呢?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銷售的產(chǎn)品,那怎么能夠做到多次銷售以及累積型的銷售呢?在最高的銷售境界中,銷售者應當是與銷售之物形成一種“對話”關(guān)系的,甚至兩者應該是混融的。產(chǎn)品在銷售者的生命之中具有至深的意義,銷售者才能自然地將產(chǎn)品推介給更多的人,而產(chǎn)品的使用者又會成為產(chǎn)品的二次、三次推介者,使產(chǎn)品深入到家家戶戶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nèi)粘I畹囊粋部分。
你們來到香海禪寺,看見這里朱樓錯落,道路暢達;園柳鳴禽,水流依依;諸佛莊嚴相好,仿佛從來便是這樣。殊不知當我們剛來到這里的時候只有一個殘破的殿堂,此外盡是荒蕪,斷垣殘瓦,狼籍一片。那你們可能就有這樣的疑惑了:我們又沒有進行銷售,除了政府的扶持,是從哪里得來的捐款能夠起造今天的寺院呢?其實,我們只是做了一件事情,我那就是不斷地把愛與我們的理念傳播給每一個來這里或者我們所遇見的人。每一個人只要來到這里,我們都會想著如何去為他做好服務,能從思想上去關(guān)懷他,或者站在他的角度上,去為他做一些事情。當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奉獻和付出的狀態(tài)里,你就會在偶然中發(fā)現(xiàn)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是我在付出、給予、布施,但到最后往往得到果報和福澤的也正是自己。這不是一種權(quán)謀,教你怎樣去獲得,而根本的是,要學會付出,一塵不染地付出。至于果報,那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強求如此,不強求也是如此。人要是總在種地的時候拼命想著要收獲多少莊稼,那精神就不能集中在耕耘上,最后收獲的,就自然是非常少的糧食了。
除夕之夜,我收到了幾百條祝賀新年的短信,但是在這幾百條的短信當中,真正能讓我好好去看的卻不超過10條?梢哉f,如果這也是一種自我銷售的話,那么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成功了。你在發(fā)這個祝福短信之前,先要想一想自己的手機里存的都是什么樣的短信,刪掉的又是什么樣的短信呢?那些寫著新年快樂、恭喜發(fā)財、日進斗金什么的,是不是很快就被刪掉了呢?為什么刪掉這些?因為這種問候沒有任何價值。一不能教人開懷,二不能教人義理,三不能給人溫暖,那留著它們有什么用呢?
從這里就可以解讀到一個關(guān)于銷售的基本規(guī)律。就是以客戶之需求為出發(fā)點,如果客戶求的是魚,你不往水里去尋找,反而爬上樹去找,那你說這樣的銷售能成功嗎?
在此基礎(chǔ)上,你給客戶怎樣的第一印象可以說就是“術(shù)”的問題了。鬧市中每條街上都有那么多的店鋪,如何把行人的眼神吸引到我這個店里面,這是你要下功夫做的;你跟客戶打電話的時候第一句話怎么說,用什么樣的語調(diào),也是你值得研究的東西。你必須先要了解你的客戶,他們是什么樣的人,需要什么樣的產(chǎn)品,在什么時間段心情比較好,他們能夠接受怎樣的話語方式等等。
很多人認為銷售很難,那只不過是你還沒有把握好要點,不得要領(lǐng)而已。很多人印宣傳品,往往喜歡非常翔實地印上這是某某公司什么產(chǎn)品,放上照片,還要加上很多專家的宣傳詞,印上很厚一本,又找很多人去發(fā),但結(jié)果往往收效甚微。這是為什么呢?你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想一想,當你那么熱切、那么急迫地去宣傳一樣產(chǎn)品,說明了什么呢?只能說明這個東西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好賣,所以才要不惜重金去宣傳啊。一些外國的藥妝品牌,從來不在國內(nèi)做廣告,但是他們的產(chǎn)品賣得非常好。他們的口碑已經(jīng)在消費者的使用中被無形地樹立起來,于是消費者趨之若鶩,千方百計想要買他的產(chǎn)品。他們的宣傳冊上只是印著這個產(chǎn)品是怎樣生產(chǎn)的,從哪里取樣等等,看上去像一本科學手冊,但就是非常有說服力。他們從不吹噓自己的產(chǎn)品,也不找人代言,但是每一個用過他們產(chǎn)品的客戶都自愿成為他們的代言人。
我們寺院發(fā)的所有的宣傳品,絕少有人把它隨便扔到垃圾筒里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在我們的小冊子上,有90%都是對于四眾很有裨益的生活智慧故事或者短詩,看了以后真的能夠使他們得到收獲。很多人跟我講:“你們的小冊子我已經(jīng)拿到了,我一天到晚放在口袋里,隨時隨地拿出來看,有的故事讀過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乃至讀了幾十遍以后還在讀,每讀一遍都有受益。”那么,當他看了前面90%的內(nèi)容以后,再來瞄一眼后面10%關(guān)于“下蛋的雞”的宣傳,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你的產(chǎn)品,你對于客戶的服務是他們所重視的那個“雞蛋”,只有雞蛋好吃,人們才會順便來看一看這只“下蛋的雞”,不是嗎?
我剛到濮院鎮(zhèn)的時候,問三輪車,你知道香海禪寺嗎?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他們都說我們這里沒有什么香海禪寺。但是就在這幾年的時間內(nèi),我敢講濮院100%的三輪車和出租車肯定都知道香海。這就是因為我們不斷宣傳、實證的奉獻精神,我們不斷地用感恩奉獻的精神來感染更多的人,讓他們尊重甚至接受我們的理念。
我們不要認為銷售很難做,或者客戶很難弄,問題就出在市場、客戶的身上,實際上從佛學的角度來講都是由于我們的內(nèi)在還沒有降服自己,所以就自然無法去降服別人,當你把內(nèi)心當中的思想境界修煉到圓滿、喜樂的狀態(tài)之后,所有的人見到你,只需他站在面前,你所展現(xiàn)的那種笑容和姿態(tài)自然而然地就讓別人為你折服。
傳說佛陀曾率千余弟子往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聞之,在城外竹林迎接。君臣遠遠見到佛陀徐徐而來,法相莊嚴,態(tài)度安詳,便受到震懾,心知這釋迦族的王子已成正果,于是趨前頂禮佛足,敬問安康。這就是圓滿的態(tài)度和從容的形貌所展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心了,外表只是內(nèi)心世界的顯現(xiàn),因此,我們想要度人、勸人、說服人,首先就要修行自己的內(nèi)心。
二、身心同修——圓融自然的養(yǎng)生之道
以前,我們讓身邊所有的人讀一本書,里面介紹了釋迦牟尼佛當時怎么修行,怎么弘法。在當時的印度,種姓制度流行,人民被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等,這四等人分級嚴格,互不往來,拒絕聯(lián)姻。而佛陀則冒當時之大不韙,收了許多各階層的弟子,從不分貴賤。他收摩登伽女、擔糞提尼等當時被視為賤族的信眾為弟子,并宣說平等之義:“我法如清水,能清洗一切污穢。我法如熾烈大火,無大小好惡,皆能燒毀。我法如大海,能包容萬有。”
他提出來理念跟當時印度的整個社會風氣是背離的,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一直推行他的教法,到現(xiàn)在兩千多年了,仍不被社會所淘汰呢?首先依靠的就是他自身的修行和證悟。佛陀證得圓滿以后再向四眾宣說教義,轉(zhuǎn)動活法,綿延至今。我們好像總是覺得修行,就是一群道士躲在深山里,一群和尚躲在寺廟里,每天伴著青燈古佛在那里敲木魚。實際上我跟諸位分享,只要你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圓滿、自在,那么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需要修行。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不起雜念,這就是修行。
我有一次在聽嘉興市中醫(yī)院的營養(yǎng)主任醫(yī)師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他有一個老師,身體非常虛弱,大家都斷定他最多再活五年就不行了。但直到他前兩年到北京去看他老師的時候,他老師不僅還活著,而且竟然變得紅光滿面、神采奕奕了。他感到十分困惑,直到那天晚上跟這個老師一起吃飯的時候,他才找到了訣竅。他的老師吃得很少,就要了一小碗面條,這一小碗面條他整整吃了兩個小時,其他東西都沒有吃,只吃面條。面條在嘴里嚼的時候,他仔細地用自己的味蕾去一點一點感受它、接受它,所以他不需要吃很多東西營養(yǎng)就足夠了。不要認為師父是不是很小氣,晚上總是讓我們少吃一點飯,其實你們?nèi)绻氤赃是可以吃,但是希望我們把食物嚼很多次,多嚼你吸收的營養(yǎng)就會足夠,這實際上就是把你對飲食快速吸收的節(jié)奏放慢,你看,快速吃飯的人都是長得比較胖的,慢吞吞地吃的人一般都不怎么胖。當他能全面接受營養(yǎng),身體也就會很健康。
生活當中真的就是如此,我們靠什么樣的一種思想去理解生活,生活就會回饋給你什么。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經(jīng)常在思考,一個人的道路能走多遠,有多少條道路讓你去選擇,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家庭、事業(yè)、人生,最關(guān)鍵的就是思維:思維模式、思維格局、思維角度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愿景。
當我們碰到問題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能否跳到問題的對面去思考問題,當你僅從一個方面思考問題的時候,你就會被這個角度所困擾,也就不能從另外的角度去思考,那么我們的思維就會受到局限。所以思維的多向延展會打開我們解讀事物的寬度。你如果在事業(yè)上走入一個瓶頸,或者在人生道路上走入困境的時候,實際上不是外在的原因困擾著你,最關(guān)鍵的一點就是我們的思維把自己框在某一個狹小的畛域之中。
當我們想把一個東西推銷給別人,而別人卻不接受我們,這個問題往往出現(xiàn)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總是試圖把梳子推銷給和尚,把空調(diào)推銷到赤道邊的國家去,你怎么能夠成功呢?市場和客戶都有特定的條件才能成其為你的市場或客戶,而銷售所要做的就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這就可以比之于照相,為什么有的人幫人拍照,拍出來總是很漂亮,有的人拍誰都很一般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有沒有用心去找別人最好的角度啊。你如果能夠把對方最美的一面解讀出來,那每張照片都是藝術(shù),反之,你拍攝的東西幾乎毫無價值。
我們?nèi)绻蛔约含F(xiàn)行的推銷方式所困擾,最大的問題恐怕就在于你的思維。我推薦一本書給你們看,叫做《企業(yè)家的思維盛宴》,書中用舉例、類比的方式呈現(xiàn)了很多思維方式,這些思維方式幾都在實踐中得到了有力的佐證。當你陷入到某一種困境里面去,最關(guān)鍵一點就是要改變你的思維。
我前幾天看了一本書,叫做《左手是天才,右手是瘋子》,書上說有一個人通過了解古代的巫術(shù)來看待世界。他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能通靈就是因為他的腦袋沒有長全,或者說他的腦袋有個洞,與其他正常的腦袋具有差異性,所以才能通靈。他所舉的例子是孩子在三歲之前總是能看到各種各樣奇異的東西,很多人甚至認為他們可以看到異質(zhì)世界,但是年齡一大了就看不到這些現(xiàn)象了,那就是所謂天靈蓋被封住了。所以,書中的那個人就找了一個醫(yī)生,死皮賴臉地要醫(yī)生在他的腦袋上打一個洞,醫(yī)生沒有辦法,只得照辦,自此以后,每天晚上他只要一閉上眼睛,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人站在他面前,把手插到自己的胸部并把他的胸部撕開,把腸、心、肺什么的都掏出來,并發(fā)出咔嚓咔嚓的響聲。在這樣的幻覺出現(xiàn)一個禮拜之后,他受不了了,最后還是找醫(yī)生要把那個洞封起來。這個故事看上去十分荒誕,但是實際上卻是在告訴我們,要想重新審定自己,使自己獲得某種能力或者經(jīng)驗,所要做的并不是把我們的天靈蓋掀掉,而是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打開你的思維方式就是不能只站在某一個被框定的、世俗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應該要學會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層面上,這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人生真的會因此不同。
三、道法自然——依從規(guī)律的喜樂之道
佛教講,世界是由四個方面組合而成的,它們是地、水、火、風。地是堅性、水是濕性、火是暖性、風是動性,這四個方面輪轉(zhuǎn)和合,生生不息,而構(gòu)成物質(zhì)世界的一切。那么我們?nèi)四?佛教也認為他生自于自然,化育于四大,因此就要依照自然的規(guī)律行事。那么自然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佛教說,這四大以及由它們所構(gòu)成的一切,概不是“空”的。因為一切有形、有色的,最終都要走向這個“空”字。當我們能夠真正了解這樣的存在方式,我們就能夠了解宇宙,了解事物存在的規(guī)律了。
所以真正得到人生智慧的人,他永遠能把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當規(guī)律掌握好時,后面所有的東西都是衍生物而已。所以我們無論是做銷售、辦企業(yè)、求幸福,都一定要把握事物的總綱。當你把規(guī)律找到了,后面的發(fā)展就是水到渠成。
佛教經(jīng)常講,所有來到這個世間的人都離不開五個根本大欲,就是“才色名食睡”。我們總說某人貪色,某人貪財,某人好睡,某人好吃,實際上當我們在笑別人的時候,自己不正是五十步笑百步嗎?我們常常覺得別人很低劣,別人是好色之徒,別人是守財奴等等,兩只眼睛只看著別人不對,而當你好好去想想自己的時候,自己又能比他好得了多少呢?每一個人都不是圓滿的,你不能去指摘別人。如果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他永遠都是在觀照自己:問自己:我改變了多少,我提升了多少,我在這方面有沒有進行克制?人只有不斷地觀照自己,才能得到成長;只有不斷地反思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所以我經(jīng)常說,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如果碰到了非常艱難又令自己無法超越的情況,才更要硬著頭皮突破它,才能夠得到飛躍性的成長。如果說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你腦子都不動就把它做成,那么無論做一千遍一萬遍,做得再好也不會對你人生的成長有任何的幫助。
說一句心里話,人世間所有的成功和失敗,所有讓你以之為驕傲和為之揪心的事情真的無不是一個過程。在死亡終結(jié)我們有限的生命以前,我們所看、所聞、所想、所愛的東西,盡皆是一個瞬間一般的過程。不管你才高八斗,或者貌比潘安,還是“有死”的,還是一個過程。你們走到外面的墳地里去看看,那個土包里面的人曾經(jīng)跟我們一樣漂亮,曾經(jīng)跟我們一樣熱血沸騰,曾經(jīng)跟我們一樣的年輕力壯,現(xiàn)在呢?還不是都化成了一堆土。但是你要記住一點,并不等于師父跟你講了這句話以后你就可以沒有斗志了。所謂過程,終歸在其當下是實存的,過程并不等于就是虛無。所以,我的身體存在就需要消費,需要有容身之所,蔽體之衣,有人之大欲存焉。你有爸爸媽媽,在你小時候,他們會要求你好好讀書,等你長大了,他們會讓你早點嫁人,還要敦促你生孩子,這些都是社會約定俗成的存在方式。
然而明白“道”的人會知道,這實存又最終是一個過程。這是教你不要執(zhí)著,不要每天都活在誠惶誠恐當中。今天別人有房子住,我還到處租房子,人家開好車,我現(xiàn)在連三輪車都買不起,每天為了吃幾塊錢的飯而糾結(jié),那你每天都活在地獄里面。世界當中本就沒有不生不滅的東西,只要你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這就是幸福人生的開始,這就是事業(yè)成功的起步。
所以我們的幸;蛘邞n郁,都是由自己決定的,這個世間沒有一樣外物可以左右我們,沒有一個神可以幫助你一勞永逸地完成一切。一切的果都源于我們自己種下的因。因此,今天大家過來聽師父的開示,我當然非常高興,但是開示之于每一個受眾,其意義都是非常不同的,還需要大家自己的領(lǐng)悟和修證。如果有一天,你可以把所有正面的言論都與你的生活融為一體,不再有主客的差別,物我的差別,理論與實踐的差別,那么到那個時候,你種下的善因就會助你成就愿力之所在了。
四、同修互動——如切如磋的往來之道
學員:我剛才聽到師父說我們的成功會過去,失敗會過去,快樂也會過去,什么都是過眼云煙,什么都會過去,那我想問一下,有沒有不會過去的東西呢?
賢崇法師:那你想想什么東西不會過去呢?
學員:思想、愛情之類的東西,好像是虛設的,所以不會過去。
賢崇法師:你所說的首先大概是從自身的經(jīng)驗出發(fā)的。那么我們先來看你的思想,你的愛情會不會過去:你的思想、愛情等無不依附著你的身體存在的。而人無不是“有死者”,是“此在”的,那么當你的身體都幻滅的時候思想還在嗎?
學員:是的,我的思想會不在。那么比如說孔子已經(jīng)逝世兩千多年,可是他的思想還留到現(xiàn)在,又比如說我們的佛祖也應該是在兩千多年前留下的佛家思想,到現(xiàn)在我們還受益著,這種算不算一種永恒地存在嗎?
賢崇法師:對于你來說,古中國、古印度,都是悠久的古代文明是不是?仿佛它們都是向來如此,不生不滅的。那么你何以斷定在某個我們所未知的、已然毀滅的古老文明中,最偉大的思想就不能讓我們受益呢?若果它們也存在,想必也是很寶貴的精神財富。那么你又何以斷定,過了一萬年、一萬萬年,現(xiàn)在的思想還存在,甚至說地球還存在呢?哲學家總是在思考,即使下一步是安全的,下下步也是安全的,甚至跨一萬步都是安全的,你怎么會知道,第一萬零一步不會將我們引向死亡呢?對于宇宙來說,哪怕是幾百萬億年,也只是彈指之間,試問又怎么會有永恒呢?
學員:我懂了。
學員:香海禪寺在短短的幾年中,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您是用了什么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思維,能將它做得這么好呢?
賢崇法師:謝謝,我剛才一直都在講這個問題。我們來到這里,就不斷地通過這個平臺去付出,每個人來到這里,我們都會讓他滿載而歸,讓他感到非常舒服。他一回家去,一天到晚就想著,我什么時候再到香海禪寺去呢?正因為大家感到,來這里是愉悅的,因此不僅自己會來,還不斷地會把自己的朋友帶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愛的裂變”。當你不斷把愛奉獻出去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無數(shù)的愛回到你身邊了。
學員:師父好,我最近感覺自己壓力特別大,也非常非常地浮躁,我們年輕人,生活在這個高速運轉(zhuǎn)的社會中,婚姻、家庭、事業(yè),事事都要操心,壓力尤其沉重。所以覺得自己定不下心來。
賢崇法師:你為什么要告訴自己有壓力呢?
學員:就是因為看到很多人都成功,我的很多親戚朋友都是這樣。
賢崇法師:“比”字就是兩把尖刀啊。你為什么要去跟別人對比呢?你的生命就是最鮮艷的,你的生命是一維性的,也是唯一的,用心過好自己的每一天,不是更好嗎?車子、房子,這些事情,你越想就越亂你的心智,讓你連今天都過不踏實。如果當下都沒辦法看住,又怎么希望明天會有好的結(jié)果呢?
學員:可是有的時候就是感覺定不下心來,怎么辦呢?
賢崇法師:你定不下心來,那是因為你告訴自己你定不下心來,心就自然無法收攝住。“定不下心”這個念頭一旦升起,你就要及時觀照到它,收攝住它。怎么收攝呢?不斷地暗示自己,我是寧靜的,我是寧靜的。這種寧靜的正念一旦升起,你就自然可以寧靜下來,去干你自己的事情。當你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就不會感受到壓力了。
學員:大師您好,我現(xiàn)在遇到了這20幾年當中最大的一個瓶頸,感覺自己一直突破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這樣的,感覺很不舒服,導致了我做什么都不專注,心中雜念特別多。我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去突破,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賢崇法師:我的面前有一堵墻,我看見了它。墻好高好大,我仿佛只能看見它,除了它之外一無所有。我要到墻地那邊去。如果我非要用頭把這面墻頂?shù),我頂(shù)妙^破血流,它還是紋絲不動。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你確信要達到自己那個“到對面去”的目標,而把墻打通又是唯一的方法。目標越確信,障礙越大,心中的煩惱、慍怒就越強。你會感到絕望,甚至對于弱者而言,他就會想到死亡。但是,或許你只消蹲下身來看一看,就會發(fā)現(xiàn),在墻邊的某一個角落里,有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小的狗洞。此時,如果你還放不下人之為人的宇宙中心式的尊嚴,這個洞也無法幫助你度過難關(guān),但是對于智者來說,善于抽身發(fā)現(xiàn)新的生機,并適時利用它,這就是成功。你說,這個困難前所未有,這話是針對你先前的經(jīng)驗或者習慣而言的,人總是在渴望一輩子可以按照習慣和經(jīng)驗生存,但實際上,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轉(zhuǎn)變你的思維,這才是至關(guān)重要的事情。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結(jié)束,謝謝大家。
- 上一篇:悟道在無常我思且無量
- 下一篇:尋找幸福的人間世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如瑞法師:留心觀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滿了感動
- 仁德上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內(nèi)心不出差錯呢?
- 印光大師: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宗性法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 星云大師:維護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
- 夢參法師: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隨時地觀照自己的念頭
- 大安法師: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星云大師:出家生活容易嗎?要如何適應?
- 延參法師:生活是要把握好內(nèi)心的光明、力量和陽光
- 大安法師:明知言行有錯可在生活環(huán)境中難以改變,怎么辦?
- 法藏法師:生存跟生活生命的層面有所沖突,佛弟子該如何調(diào)適?
- 界文法師: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慈心?生活化的慈心
- 延參法師:生活是什么?自在是什么?困難是什么?
- 大安法師:年輕、身體和生活事業(yè)都好,念阿彌陀佛會來接引嗎?
- 界文法師:在日常生活中皈依佛法僧三寶
- 能弘法師:如何自利利他?學習菩薩的修行與生活
- 能弘法師:出家人的生活很苦嗎?有苦有樂
- 清凈法師:菩提心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 正如法師:娛樂工作 娛樂生活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