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略

  佛法要略

  ──在武昌佛教會講──

  佛法廣大,約之可分三層:

  一、五乘共同佛法:五乘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是也。五乘共同教義,于世出世法無不包羅。世即生死義,在生死界內(nèi)為世間;能解脫生死為出世間,故人、天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為出世間。然無論世出世間,皆不能出因果之范圍,故明三世因果相續(xù),為五乘共同之教義。蓋因果明而后知生死之所以生死,生死了達而后能對癥用藥,以求解脫生死之方,而達出世之目的。茍其不然,則是不問病情而妄求藥方,無異盲人騎瞎馬,游行于黑暗世界,不特徙勞無功,且易墮入危途!或更將騁其私欲,妄造惡因,馴至愈趨愈下,即欲保持人天之果而不可得。故曰:因果之理,不但為五乘共同之教理,實為佛法入門之始基也。然因果二字,雖屬簡單,而圓該法界一切事理無遺,即吾人切近之生死因果,茍欲徹底洞明,真實了知其非常非斷之正理,已非易易。凡夫所謂身前無前世,身后無后世,固屬斷見;即外道所謂靈魂、神我等,亦屬常見。斷見易除──只須見鬼神輪回之事實──,常見難破,──須明十二因緣諸法實相──。破斷者略一偏重,即落于常;破常者略為過量,又似乎斷。斷常二見,固不合于佛法,其破常破斷而昧于因緣真理者,亦非能與佛法相契。蓋人之生也,由五蘊和合而成,四大解而五蘊散,即謂之死。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識蘊中之根本識名阿賴耶,能保持無始來本有新熏有漏無漏一切種子。五蘊和合之相續(xù)既分散,其種子中強有力者起而為主,又和合五蘊之身,即謂之生。生而復死,死復又生,生死流轉(zhuǎn),無有已時。即由因生果,果復為因,因果循環(huán),相續(xù)不斷之義也,F(xiàn)在之報,由于過去之因,而現(xiàn)在之業(yè),又生將來之果,生生不己,故非斷;現(xiàn)在之果不同過去之果,將來之果不同現(xiàn)在之果,隨業(yè)轉(zhuǎn)變故非常。譬如國家由人民積合而成,人民解散,則無所謂國家,故不可謂常。然自古迄今以至于無窮,雖朝代屢更,新陳代謝,而此和合之國家仍非烏有,故不可謂為斷。學佛者宜先信此因果之理,而后可言信佛法;若由信佛法而宏揚佛法,尤宜細心參悟,精深研求,而后能持為利器,以行方便之化導。

  二、三乘佛法:三乘者,聲聞、緣覺、菩薩也。解脫生死,求證涅槃,為其共同教義。二乘之目的,全在乎是;菩薩雖發(fā)心廣度眾生,亦非不自求解脫,且必自能解脫而后能解脫他人。利他之性愈急,則自身之解脫愈不容緩。故菩薩之出三界與二乘同,其出生死外以提攜生死內(nèi)之有情,所謂為眾生而修行者,則與二乘但求自了之因地有間矣。

  三、大乘不共佛法:其特點為求無上菩提,乃大乘菩薩所獨修,與二乘但求涅槃者不同。其目的在證得大圓鏡智,其果位之無量光,固無所不照,其在初心時,即已了知眾生皆有佛性,與我同體,故其大悲心發(fā)乎自然,不待勉強,所謂眾生度盡我愿力乃盡之大愿,皆大悲之所流出,固非二乘者所能幾及也。綜觀地球今日人類,能聞佛法而略生信心者,已居少數(shù);其能由受三皈而守五戒、十善者,又此少數(shù)中之一小部分;此一小部分中,能真發(fā)出世心,非求世間名利恭敬者,已如鳳毛麟角;其非求世間名利恭敬,而又能發(fā)度脫世間沉迷之大悲心,直向無上菩提者,更非所常見。故居今日欲佛法普及,不可執(zhí)人天乘法為淺小而不說,必須以人天乘之佛法,為佛法普及之前提,方能挽狂瀾而回世運。今日佛教會同人之宜擔此重任,實有責難旁貸者,同人其自勉焉!(黃慧勤記)(見?寰砹)

  (附注) 原題“在武昌佛教會之開示”,今改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