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海遺珠集(壬)
覺海遺珠集(壬)
續(xù)史傳之部
(一)《續(xù)高僧傳》卷二十三。智首從稠公神足智曼出家,稟大戒后,恐未得戒,乃于古佛塔前請證,蒙佛降摩頂。時(shí)傳度歸戒,多迷體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見紛其交雜。海內(nèi)受戒,并誦《法正》之文(按:《法正》恐即《四分》。)至于行護(hù)隨相,多委師資相襲,緩急任其取舍,輕重互而裁斷。首乃著《五部區(qū)分鈔》二十一卷,群律見翻,四百余卷,括其同異,定其廢立。但關(guān)中素奉《僧祗》。洪遵開創(chuàng)《四分》,至于傳文律儀,蓋缺如也。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對(duì)開,標(biāo)宗控會(huì),釋然大觀;莪I弘《攝論》,又聽遵,首說律。法礪從靜洪習(xí)《四分》,又至江南學(xué)《十誦》,制《四分疏》十卷,《羯磨疏》三卷,《舍懺儀》、《輕重?cái)ⅰ返雀魇┚聿俊P鯊臅已?次從洪遵學(xué)《四分》,次從曇遷學(xué)《攝論》,而于*(較經(jīng))《涅槃》、《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并有會(huì)通。又自周季滅法后,至于隋代傳度法本,但存卷帙,至于尋檢文理,取會(huì)多乖,乃結(jié)義學(xué)勘正。又以僧徒不依戒律,致犯刑章,乃集佛教《后代國主賞罰三寶法》及《安養(yǎng)蒼生論》,并《三德論》各一卷上之;凼捸灳毐姴,偏宗《四分》;轁M從智首學(xué),制《四分疏》二十卷。明瓚、惠進(jìn)專宗《四分》。道亮從備禪師聽《大論》,從嚴(yán)律師攻《四分》,又從之至石州聽《地持論》;輹F從新羅光法師聽《成論》,從志律師受《十誦》,著《十誦私記》十三卷,《僧尼行事》二卷,《尼眾羯磨》兩卷,《道俗菩薩戒義疏》四本。
道宣論五部傳承史實(shí),尤詳于《四分》一部,繼敘傳戒歷史及得失,大應(yīng)參考。
卷二十四,曇無最(姓董,武安人)明禪律,善《華嚴(yán)》、《涅槃》,所著《大乘義章》,菩提留支為翻為梵文,寄傳大夏。彼方讀者,以為圣人。靜藹從景法師聽《大論》,故深明四論。周武滅法,著《三寶集》二十卷,弘贊大乘,后舍身。道安明《涅槃》、《智論》,周武之世繼甄鸞《笑道論》為《二教論》一卷,分十二篇。初歸宗顯本篇,如此所錄頗有理。卒時(shí)作《遺誡》九章以訓(xùn)門人。其弟子慧影傳燈《大論》,著《偈學(xué)》、《存廢》、《厭修》三論。又寶貴見晉支敏度合五家,《首楞嚴(yán)》為一本八卷,合三家《維摩》為一本五卷。隋沙門僧就合四家《大集》為一本六十卷。貴乃合三家《金光明》為一本八卷。復(fù)請崛多三藏譯銀主陀羅尼及囑累晶,足以成部。僧(面+力)辯《化胡經(jīng)》妄為十八條。(據(jù)云《化胡》化名鬼谷子撰,南山四皓注)。僧猛弘《般若》、《十地》。明瞻從道場法師學(xué)《大論》;鄢藦闹菑(qiáng)習(xí)《成論》、《涅架》,立佛果出二諦外義。其辯三教中引車胤曰:在己為德,及物為道。×(道德義)殷仲文曰: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言得者在心,由之而成也。《論衡》曰:立身之謂德,成名之謂道。普應(yīng)因傅奕毀法,而造《破邪論》二卷折之。法琳所著詩、賦、啟、頌、碑、表章,議大乘教法并諸論、記、傳合三十余卷。智勤聽焉法師講,常講《維摩》、《三論》。道會(huì)與琳同修《辨正》。新羅慈藏東來游學(xué),抄藏經(jīng)歸,著諸經(jīng)戒疏十余卷,出觀行法一卷。
卷二十五,慧峰從棲霞詮聽三論。詮自以為思力尚不及之,而常弘《十誦》。法順姓杜,貞觀十四年卒,年八十四。弟子智儼常講《華嚴(yán)》、《攝論》。道英從炬法師聽《華嚴(yán)》,從曇遷聽《攝論》,講《起信論》。智則從凝法師聽《攝論》。
卷二十六,慧耀從慧思學(xué),思以為于實(shí)相觀有玄趣。
卷二十七,道辯在裕法師所學(xué)觀七曜,裕云:晉道安妙于此術(shù),注《素女經(jīng)》,最為要舉。辯后得之,文雖少紙,要約包富。齊劉謙之在五臺(tái)造《華嚴(yán)論》六百卷,道宣時(shí)猶存三百許卷。法沖從曇法師聽《大晶》、《三論》、《楞伽》?蓭熀笠,盛習(xí)《楞伽》。又遇可師親傳授者,依南天竺一乘宗講之。此經(jīng)宋代譯之,達(dá)磨禪師傳之南北,×(惠能之說,不異達(dá)磨)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為宗,后行中原。慧可禪師創(chuàng)得綱紐,魏境文學(xué)多不齒之。領(lǐng)宗得悟者,時(shí)能啟悟。今以人代轉(zhuǎn)遠(yuǎn),紕繆后學(xué),可公別傳,略以詳之。今敘師承,以為承嗣,所學(xué)歷然有據(jù)。達(dá)磨禪師后有惠可、惠育兩人,育師受道心行,口未曾說?啥U師后,粲禪師、那老師等并口說玄理,不出文記。可師師善老師、明禪師等,各出疏抄,凡十人五十六卷(此略舉數(shù))。又不承可師,自依《攝論》者,遷禪師出疏四卷。尚德律師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師后實(shí)禪師等,明禪師授伽法師等,并次第傳燈于今揚(yáng)化。沖公亦專以《楞伽》命家,出疏五卷,題為“私記”。玄奘西歸,不許講舊所翻經(jīng)。沖曰:“君依舊經(jīng)出家,若不許弘舊經(jīng)者,君可還俗,更依新翻經(jīng)出家,方許君此意。”奘聞斯遂止。
卷二十八,智隱,華嚴(yán)藏之弟子,善《智論》、《阿昆曇心》及《金剛般若論》。明誕通《十地》、《地持》,講《攝論》。明璨頻揚(yáng)《成論》及《涅檠》;壑孛鳌稊z論》。寶積講《智論》及《攝論》。道燦明《攝論》、《華嚴(yán)》、《十地》。明芬,齊三藏耶舍之弟子,味詠《十地》。慧誕,曇延學(xué)人,通《涅槧》、《攝論》。智光,居論師學(xué)人,聽《攝論》。曇遂初學(xué)《大論》,后究《唯識(shí)》、《攝論》。僧昕從遠(yuǎn)學(xué)《十地》、《涅架》。玄鏡精《四分》。寶安從遠(yuǎn)學(xué)《涅架》、《十地》。寶嚴(yán)初綜《十地》,次習(xí)《昆曇》,末究《成實(shí)》。明馭初學(xué)《涅架》,后就遷學(xué)《攝論》。辯寂專攻《大論》及《阿昆曇心》,后復(fù)師三論。靜凝,遷禪師門人,初習(xí)《十地》經(jīng)律,后師《攝論》。法楷習(xí)《涅架》,又從云、暉二匠習(xí)《四分》。曇良以《大論》馳名。智嶷、道顏從遠(yuǎn)受《十地》、《涅架》。凈辯初依遠(yuǎn),后從遷、尚受《攝論》,作《感應(yīng)傳》十卷。
卷二十九,周僧崖自焚之時(shí),普法師問二家共諍大義,終未之決。一云佛智緣無相理,理是緣境,智是能緣。一云除倒息妄即是真諦,何者為定?崖曰:‘\‘佛即無相,無別異相!痋’*(佛即無相)其非常之事見《沙門忘名集》及費(fèi)氏《三寶錄》,并《益部集異記》。大志從智顗出家,燃臂護(hù)法,撰《愿誓文》七十余紙。法曠從榮師聽《大論》,榮即周道安弟子。善導(dǎo)于西河遇道綽部(原文),唯行念佛彌陀凈業(yè)。既入京師,廣行此化,寫《彌陀經(jīng)》萬卷,士女奉者無量。時(shí)有人問定生否,導(dǎo)曰定生。其人即誦佛名,飛上寺外柳樹西河投地而死。寶志在南知志湛得果于北;葸h(yuǎn)在京師學(xué)《阿昆曇論》、《迦延》、《拘舍》、《地持》、《成實(shí)》、《婆沙》,《攝論》并精熟,返益州講授。其同參惠恭唯誦《普門晶》,而道行過之。慧超與智者同事思公,思許為得忍?詹鼐、《涅架》,抄摘大乘經(jīng)中要句以為卷軸,總有十卷;埤g本蕭璃之侄,以
《攝論》為心。璃撰《法華疏》,總集十有余家,采掇精華,糅以胸臆。
卷三十,晉道安造丈八金像,并預(yù)志像,滅年月悉應(yīng)。僧晃治《十誦》、《僧祗》。道積從普興法師學(xué)《涅槃》,從寶昌明法師習(xí)《地論》,依凝法師學(xué)《攝論》,從法棱聽《地持》,末專弘《地持》;壅饛臅睅熉牎度摗,大領(lǐng)玄旨。開皇之始釋教勃興,真?zhèn)位炝?恐乖遺寄,乃敕沙門法經(jīng),并定其正本所以人中造五百余卷,同并燔之。
卷三十一,道紀(jì)講《成實(shí)》三十載,后著《金藏論》七卷,以類相從,寺塔幡燈之由,經(jīng)像歸戒之本,具羅一化。真觀從貞律師受《十誦》,從圓法師受《成實(shí)》,聽興皇朗、開善大忍方等。朗甚稱之,與智者為友。所著諸導(dǎo)文二十余卷,詩、賦、碑、集三十余卷。智果書法逼右軍。智騫洞明字源,造《眾經(jīng)音》及《蒼雅》、《字苑》。晚事導(dǎo)述,變革前綱,既絕文縟,頗程深器,綴本兩卷,陳敘謀猷,學(xué)者秘之。智頗從吉藏受三論。
道宣論梵唱派別得失,亦可參考。后告法屬文中有云:“江表陳統(tǒng)瓊、晃、琰、爝之儔,河北高都融、琛、散、魏之侶,英聲昌于天漢,盛行動(dòng)于人心,并可楷模,并從物故。嘗以暇日遍訪京賢,名尚不聞,何論景行!”則不得不遺缺者蓋多矣。
(二)《高僧傳》(甲)、《續(xù)高僧傳》(乙)、《宋高僧傳》(丙)分類人名表:
一、譯經(jīng)類
*按:此三傳,宣公之作,文事并優(yōu)而且富。皎公之作,文勝于宣,而敘事稍略。贊寧之作文并不佳(多濫調(diào),其實(shí)宣公之文已較皎公者濫調(diào)多),敘事又遠(yuǎn)略于皎作,非史筆也,應(yīng)重造。
漢洛陽自馬寺攝摩騰(甲一)
漢洛陽白馬寺竺法蘭(甲一)
漢洛陽安清(甲一)
漢洛陽支婁迦讖(甲一)竺佛朔安玄嚴(yán)佛調(diào)支曜康巨康孟詳
魏洛陽曇柯迦羅(甲一)康僧鎧曇諦帛延
吳建業(yè)建初寺康僧會(huì)(甲一)支謙
吳武昌維祗難(甲一)法立法巨
晉長安竺曇摩羅剎(甲一)聶承遠(yuǎn)聶道真
晉長安帛遠(yuǎn)(甲一)帛法祚衛(wèi)士度
晉建康建初寺帛尸梨密(甲一)
晉長安僧伽跋澄(甲一)佛圖羅剎
晉長安曇摩難提(甲一)趙政
晉廬山僧伽提婆(甲一)僧伽羅叉
晉長安竺佛念(甲一)
晉江陵辛寺曇摩耶舍(甲一)竺法度
晉長安鳩摩羅什(甲二)
晉長安弗若多羅(甲二)
晉長安曇摩流支(甲二)
晉壽春石碉寺卑摩羅叉(甲二)
晉長安佛陀耶舍(甲二)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甲二)
晉河西曇無讖(甲二)安陽候道普法盛法維僧表
宋江陵辛寺法顯(甲三)
宋黃龍曇無竭(甲三)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甲三)
宋河西浮陀跋摩(甲三)
宋京師枳園寺智嚴(yán)(甲三)
宋六合山寶云(甲三)
宋京師祗洹寺求那跋摩(甲三)
宋京師奉誠寺僧伽跋摩(甲三)
宋上定林寺曇摩密多(甲三)
宋京兆智猛(甲三)
宋京兆道林寺矗良耶舍(甲三)僧伽達(dá)多僧伽羅多哆
宋京兆中興寺求那跋陀羅(甲三)阿那摩低
齊建康正觀寺求那毗地(甲三)僧伽婆羅
梁揚(yáng)都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乙一)曼陀羅木道賢僧法道命
梁揚(yáng)都莊嚴(yán)寺金陵沙門釋寶唱(乙一)梁武帝梁簡文僧朗僧紹
魏北臺(tái)石窟寺恒安沙門曇曜(乙一)曇靖
魏南臺(tái)永寧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乙一)常景李廓寶意覺定法場法希
楊街之,曇顯智賢智希藏稱
陳南?の魈祗镁心橇_陀(乙一)高空德賢善吉
陳楊都金陵法泰(乙一)智愷曹昆智敷道尼
隋西京大興善寺北天竺那連提耶舍(乙二)萬天懿
隋西京大興善寺北天竺閻那崛多(乙二)僧就法智
隋東都上林園翻經(jīng)館南天竺達(dá)摩笈多(乙二)候君素徐同慶劉憑費(fèi)長房
隋東都上林園翻經(jīng)館南天竺彥琮(乙二)行矩
唐京師勝光寺中天竺波頗(乙三)
唐京師清禪寺慧賾(乙三)
唐京師紀(jì)國寺慧凈(乙三)
唐京師大慈恩寺玄奘(乙四)
唐京師大慈恩寺梵僧那提(乙四)
唐京兆大薦福寺義凈(丙一)
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丙一)
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丙一)慧朗
唐洛京圣善寺善無畏(丙二)達(dá)摩掬多
唐洛京智慧(丙二)
唐玉華寺玄覺(丙二)
唐益州多寶寺道因(丙二)嵩公寶暹
唐波凌國智賢(丙二)會(huì)寧
唐洛京自馬寺覺救(丙二)
唐五臺(tái)山佛陀波利(丙二)順貞
唐尊法(丙二)
唐西京慧日寺無極高(丙二)阿難律木叉迦葉
唐廣州制止寺極量(丙二)
唐洛京大遍空寺實(shí)叉難陀(丙二)
周西京廣福寺日照(丙二)
周洛京魏國東寺天智(丙二)
周洛京授記寺慧智(丙二)明佺
周洛京寂友(丙二)
唐京師總持寺智通(丙三)
唐京師奉恩寺智嚴(yán)(丙三)
唐京師天竺寺寶思惟(丙三)
唐京師長壽寺菩提流志(丙三)
唐羅浮山石樓寺懷迪(丙三)般若力善部末摩
唐京兆慈恩寺寂默(丙三)
唐丘慈國蓮花寺蓮花精進(jìn)(丙三)
唐北庭龍興寺戒法(丙三)
唐蓮華(丙三)
唐大圣千福寺飛錫(丙三)
唐京師大安國寺子鄰(丙三)
唐醴泉寺般若(丙三)
唐上都章敬寺悟空(丙三)
唐京師滿月(丙三)智慧輪
二、義解類
晉洛陽朱士行(甲四)竺叔蘭無羅叉
晉惟陽支孝龍(甲四)
晉豫章山康僧淵(甲四)康法暢支敏度
晉高邑竺法雅(甲四)昆浮曇習(xí)曇相
晉中山康法朗(甲四)今韶
晉敦煌竺法乘(甲四)竺法行竺法存
晉剡東峁山竺潛(甲四)竺法友竺法蘊(yùn)竺法濟(jì)竺法識(shí)
晉剡沃州山支遁(甲四)支法虔竺法仰
晉剡山于法蘭(甲四)竺法興于法道支法淵
晉剡白山于法開(甲四)于法威
晉敦煌于道邃(甲四)
晉剡葛峴山竺法崇(甲四)道寶
晉始寧山竺法義(甲四)
晉東莞竺僧度(甲四)竺慧超
晉長安五級(jí)寺道安(甲五)王嘉
晉蒲坂法和(甲五)
晉京師瓦官寺竺法汰(甲五)曇一曇二
晉飛龍山僧光(甲五)道護(hù)
晉荊州上明僧輔(甲五)
晉京師瓦官寺僧敷(甲五)
晉荊州長沙寺曇翼(甲五)僧衛(wèi)
晉荊州長沙寺曇遇(甲五)
晉荊州上明寺曇徽(甲五)
晉長安覆舟山道立(甲五)僧常法潛
晉長沙寺曇戒(甲五)
晉太山竺僧朗(甲五)支僧敦
晉於潛青山竺法曠(甲五)
晉吳虎丘東山寺道一(甲五)帛道猷道寶道施
晉山陰嘉祥寺慧虔(甲五)曇試智明
晉廬山慧遠(yuǎn)(甲六)
晉蜀龍淵寺慧持(甲六)慧巖僧恭道泓曇蘭
晉廬山慧永(甲六)僧融
晉廬山僧濟(jì)(甲六)
晉新陽法安(甲六)
晉廬山曇邕(甲六)
晉吳臺(tái)寺道祖(甲六)慧要曇順曇詵法幽道恒道授
晉長安大寺僧?(甲六)弘覺
晉彭城道融(甲六)
晉長安曇影(甲六)
晉長安僧叡(甲六)僧楷
晉長安道恒(甲六)道標(biāo)
晉長安僧肇(甲六)
宋京師龍光寺道生(甲七)寶林法寶慧生
宋京師烏衣寺慧叡(甲七)
宋京師東安寺慧嚴(yán)(甲七)法智
宋京師道場寺慧觀(甲七)僧馥法業(yè)
宋京師祗洹寺慧義(甲七)僧睿
宋京師彭城寺道淵(甲七)慧琳
宋京師彭城寺僧弼(甲七)
宋東阿慧靜(甲七)
宋京師祗洹寺僧苞(甲七)法和
宋余杭方顯寺僧詮(甲七)
宋江陵辛寺曇鑒(甲七)道;埤惢酃毅缽V道光
宋廬山陵云寺慧安(甲七)
宋淮南中寺無成(甲七)曇同
宋京師靈味寺僧含(甲七)道含
宋江陵琵琶寺僧徹(甲七)僧莊
宋吳虎丘山曇諦(甲七)
宋壽春石碉寺僧導(dǎo)(甲七)僧因僧音僧威
宋蜀武擔(dān)山道汪(甲七)普明道誾
宋山陰天柱山慧靜(甲七)
宋長沙麓山法愍(甲七)僧宗
宋京師北多寶寺道亮(甲七)靜林慧隆
宋丹陽梵敏(甲七)僧龠
宋京師中興寺道溫(甲七)僧慶慧定僧嵩
宋京師莊嚴(yán)寺曇斌(甲七)曇濟(jì)曇宗
宋京師何園寺慧亮(甲七)
宋下定林寺僧鏡(甲七)曇隆
宋京師靈根寺僧瑾(甲七)曇度玄運(yùn)
宋京師興皇寺道猛(甲七)道堅(jiān)慧鸞慧敷僧訓(xùn)道明
宋山陰靈嘉寺超進(jìn)(甲七)曇慧道慧
宋吳興小山法瑤(甲七)曇瑤
宋京師新安寺道猷(甲七)道慈慧整覺世
宋京師冶城寺慧通(甲七)
齊偽魏濟(jì)州僧淵(甲八)慧記道登
齊偽魏曇度(甲八)
齊京師莊嚴(yán)寺道慧(甲八)玄趣僧達(dá)
齊京師中興寺僧鐘(甲八)曇纖曇遷僧表僧最敏達(dá)僧寶
齊京師天保寺僧盛(甲八)
齊京師湘宮寺弘充(甲八)法鮮
齊高呂郡智林(甲八)
齊京師靈根寺法璦(甲八)法愛法常智與
齊蜀齊后山玄暢(甲八)
齊上定林寺僧遠(yuǎn)(甲八)道憑法令慧泰
齊荊州竹林寺僧惠(甲八)曇慎慧敞僧岫
齊上定林寺僧柔(甲八)弘稱僧拔惠熙
齊山陰法華山慧基(甲八)僧行慧恢道旭惠深惠永法洪
齊京師謝寺慧次(甲八)僧寶僧智法珍慧調(diào)僧向僧猛法寶
齊京師何園寺慧隆(甲八)僧誕僧辯僧賢通慧法度
齊京師太昌寺僧宗(甲八)曇準(zhǔn)法身法真慧令僧賢法仙法最僧敬道文
齊京師中寺法安(甲八)慧光敬遺光贊慧韜道宗
齊京師中興寺僧印(甲八)慧龍
齊瑯琊攝山法度(甲八)法昭僧朗惠開法開僧紹
梁京師冶城寺智秀(甲八)僧巖僧璿道乘法整
梁荊州惠球(甲八)
梁京師靈曜寺僧盛(甲八)法欣智敞法同僧護(hù)僧韶
梁山陰云門山寺智順(甲八)
梁京師靈味寺寶亮(甲八)道明僧成僧寶
梁上定林寺法通(甲八)圣進(jìn)
梁京師招提寺慧集(甲八)
梁剡法華臺(tái)曇斐(甲八)法藏明慶
梁楊都安樂寺法申(乙五)道達(dá)惠命
梁楊都建元寺僧韶(乙五)法朗法亮
梁楊都建元寺法護(hù)(乙五)智遠(yuǎn)僧達(dá)
梁鐘山宋熙寺智欣(乙五)
梁吳虎丘僧若(乙五)僧令法度惠梵惠朗
梁楊都宣武寺法寵(乙五)智果僧淑
梁楊都靈根寺僧遷(乙五)
梁楊都莊嚴(yán)寺僧曼(乙五)道超
梁楊都光宅寺法云(乙五)
梁南海隨喜寺惠澄(乙五)惠朗惠略法生惠武
梁鐘山上定林寺法令(乙五)慧泰慧纂
梁鐘山開善寺智藏(乙五)
梁大僧正南澗寺慧超(乙六)
梁國師草堂寺智者釋慧約(乙六)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曇?guī)n(乙六)
梁蜀龍淵寺慧韶(乙六)
梁會(huì)稽嘉祥寺慧皎(乙六)
魏洛陽道辯(乙六)曇永亡名
魏恒州報(bào)德寺道登(乙六)
梁楊都莊嚴(yán)寺僧密(乙六)
梁楊都湘宮寺曇準(zhǔn)(乙六)智深
梁楊都靈基寺道超(乙六)慧安
梁楊都龍光寺僧喬(乙六)僧整寶淵慧濟(jì)慧紹
梁楊都彭城寺慧開(乙六)曇雋
梁楊都建初寺明徹(乙六)
梁余杭西寺法開(乙六)
梁楊都瓦官寺道宗(乙六)法敞
魏洛下廣德寺法貞(乙六)僧建慧聰?shù)兰?/p>
梁益州羅天宮寺寶淵(乙六)法文法度法護(hù)道興
梁楊都冶城寺僧詢(乙六)道遂道摽
梁楊都靈根寺慧超(乙六)
齊鄴中天平寺真玉(乙六)
后梁荊州大僧正僧遷(乙六)
陳楊都宣武寺洪偃(乙七)
陳楊都興皇寺法朗(乙七)
陳楊都大禪眾寺法勇(乙七)
陳楊都大彭城寺寶瓊(乙七)明解
陳楊都自馬寺警韶(乙七)
陳鐘山耆阇寺安廩(乙七)
陳攝山棲霞寺慧布(乙七)僧詮玄辯
周渭濱亡名(乙七)僧琨
齊彭城沙門慧嵩(乙七)
齊鄴東大覺寺僧范(乙八)
齊鄴中曇遵(乙八)
齊鄴下總持寺惠順(乙八)
齊鄴西寶山寺道憑(乙八)
齊并州傳統(tǒng)靈詢(乙八)
齊大統(tǒng)合水寺法上(乙八)法存
齊鄴下定國寺道慎(乙八)
周蒲州仁壽寺僧妙(乙八)
周長安崇華寺惠善(乙八)
周潼州光興寺寶彖(乙八)
齊沼州縣衍(乙八)
陳楊都莊嚴(yán)寺惠榮(乙八)
隋京師延興寺曇延(乙八)
隋京師凈影寺惠遠(yuǎn)(乙八)僧猛
周益州謝西寺寶海(乙九)
隋益州龍淵寺智方(乙九)
隋荊州等界寺法安(乙九)
隋荊州龍泉寺羅云(乙九)
隋襄州龍泉寺羅云(乙九)道瓊洪哲慧響惠嵩
隋江表徐方中寺慧咂(乙九)
隋常州安國寺慧弼(乙九)
隋相州演空寺靈裕(乙九)
隋西京空觀道觀慧藏(乙九)
隋東都內(nèi)慧日道場智脫(乙九)
隋東都內(nèi)慧日道場法澄(乙九)
隋東都內(nèi)慧日道場道莊(乙九)
隋東都內(nèi)慧日道場法論(乙九)
隋京師大興善道場僧粲(乙九)僧鸞僧鳳
隋彭城崇圣道場靖嵩(乙十)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靖玄(乙十)明則
隋襄陽智潤(乙十)
隋吳虎丘智聚(乙十)
隋丹陽攝山慧曠(乙十)
隋丹陽仁孝道場智琳(乙十)
隋西京寶剎道場凈愿(乙十)
隋西京禪定道場智凝(乙十)靈覺道卓
隋西京真寂道場法彥(乙十)
隋西京海覺道場法總(乙十)
隋西京大興善道場僧曇(乙十)慧重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靈璨(乙十)
隋西京勝光道場法瓚(乙十)
隋西京凈影道場寶儒(乙十)
隋西京光明道場慧最(乙十)
隋西京禪定道場僧朗(乙十)
隋西京凈影道場慧暢(乙十)僧溫
隋渤海志念(乙十一)
隋西京日嚴(yán)道場智炬(乙十一)惠感慧賾
隋西京靜法道場慧海(乙十一)
隋西京日嚴(yán)道場辯義(乙十一)
隋西京日嚴(yán)道場明舜(乙十一)慧相
隋西京禪定道場智梵(乙十一)
隋終南山至相道場彭淵(乙十一)
唐京師勝光寺道宗(乙十一)
唐京師慈門寺普曠(乙十一)
唐京師大莊嚴(yán)寺保恭(乙十一)
唐京師大興善寺法侃(乙十一)道撫
唐京師延興寺吉藏(乙十一)慧遠(yuǎn)
唐丹陽彭城寺慧隆(乙十二)
唐江都安樂寺慧海(乙十二)
唐江都慧日道場慧覺(乙十二)
唐終南山龍池道場道判(乙十二)
唐終南山悟真寺凈業(yè)(乙十二)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童真(乙十二)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靈干(乙十二)靈辯
隋東都內(nèi)慧日道場敬脫(乙十二)
唐京師凈影寺善胄(乙十二)慧威
唐京師勝光寺辯相(乙十二)
唐京師大總持寺寶襲(乙十二)曇恭明洪
唐京師大總持寺慧遷(乙十二)
唐并州武德寺慧覺(乙十二)慧達(dá)明干
唐常州建安寺智琚(乙十二)
唐常州弘業(yè)寺道慶(乙十二)
唐京師大莊嚴(yán)寺慧因(乙十三)
唐安州方等寺慧嵩(乙十三)
唐同州大興國寺法祥(乙十三)
唐終南山玉泉寺靜藏(乙十三)道刪
唐新羅皇隆寺圓光(乙十三)圓安
唐蒲州仁壽寺海順(乙十三)行友慧本
唐京師普光寺曇藏(乙十三)
唐京師大莊嚴(yán)寺神迥(乙十三)玄究
唐京師定水寺僧鳳(乙十三)法位
唐京師普光寺道岳(乙十三)明礦明略
唐汴州慧福寺功迥(乙十三)
唐汴州安業(yè)寺神照(乙十三)
唐蒲州棲巖寺道杰(乙十三)
唐蒲州棲巖寺神素(乙十三)
唐東都天宮寺法護(hù)(乙十三)
唐蜀都寶園寺玄續(xù)(乙十三)
唐蘇州法流寺慧璧(乙十三)
唐蘇州武丘山智琰(乙十四)
唐益州福感寺道基(乙十四)慧景寶暹
唐蒲州仁壽寺道孫(乙十四)道謙
唐京師崇義寺慧頹(乙十四)
唐同州大興國寺道宗(乙十四)
唐京師靈化寺三慧(乙十四)
唐蘇州通玄寺慧頹(乙十四)
唐蘇州武丘山法恭(乙十四)
唐終南山至相寺智正(乙十四)智一
唐襄州紫金寺慧棱(乙十四)
唐襄州常濟(jì)寺智拔(乙十四)法長
唐越州弘道寺慧持(乙十四)
唐荊州玉泉寺慧瑜(乙十四)
唐越州嘉祥寺智凱(乙十四)
唐越州靜林寺法敏(乙十五)
唐襄州光福寺慧璿(乙十五)
唐襄州神足寺慧眺(乙十五)
唐綿州隆寂寺靈睿(乙十五)
唐京師弘福寺僧辯(乙十五)
唐京師普光寺法常(乙十五)
唐澤州清化寺智徽(乙十五)
唐澤州清化寺玄鑒(乙十五)
唐京師弘福寺玄會(huì)(乙十五)
唐京師慈悲寺行等(乙十五)
唐蒲州仁壽寺志寬(乙十五)
唐相州慈潤寺慧休(乙十五)曇元靈范
唐京師弘福寺靈潤(乙十五)凈元智衍
唐京師慈恩寺道洪(乙十五)
唐京師慈恩寺義褒(乙十五)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丙四)
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丙四)
唐京兆大慈恩寺法寶(丙四)勝莊
唐京師西明寺道世(丙四)
唐京師西明寺圓測(丙四)薄塵靈辯
唐京師安國寺元康(丙四)
唐簡州福聚寺靖邁(丙四)
唐新羅順璟(丙四)
唐京兆大慈恩寺嘉尚(丙四)
唐淄州慧沼(丙四)大愿塵外
唐京兆大慈恩寺彥驚(丙四)
唐新羅義湘(丙四)
唐京兆大慈恩寺義忠(丙四)
唐新羅黃龍寺元曉(丙四)大安
周京兆崇福寺神楷(丙四)明恂
周京兆廣福寺會(huì)隱(丙四)
周虎丘山寺僧璦(丙四)
唐會(huì)稽山妙喜寺印宗(丙四)
唐太原崇福寺宗哲(丙四)
唐洛京佛授記寺德感(丙四)
唐太原崇福寺浮丘(丙四)
周洛京佛授記寺法藏(丙五)大儀
唐荊州玉泉寺恒景(丙五)
唐中岳嵩陽寺一行(丙五)
唐京兆西崇福寺智升(丙五)
唐中大云寺圓暉(丙五)懷遠(yuǎn)崇廙
唐京兆華嚴(yán)寺玄逸(丙五)
唐長安青龍寺道氤(丙五)
唐京師安國寺良賁(丙五)
唐越州禮宗(丙五)
唐錢塘天竺寺法詵(丙五)
唐京師興善寺潛真(丙五)道超
唐代州五臺(tái)山清涼寺澄觀(丙五)
唐京師西明寺良秀(丙五)談筵
唐京師西明寺慧琳(丙五)
唐京師崇福寺惟愨(丙六)慧震弘沇
唐京師千福寺懷感(丙六)
唐吳興法海(丙六)
唐洛京佛授記寺慧苑(丙六)
唐處州法華寺智威(丙六)
唐臺(tái)州國清寺湛然(丙六)
唐蘇州開元寺元浩(丙六)
唐越州暨陽杭烏山智藏(丙六)
唐梓州慧義寺神清(丙六)義將
唐京師大安國寺端甫(丙六)
唐圭峰草堂寺宗密(丙六)圓禪師照禪師
唐京師西明寺乘恩(丙六)
唐彭州丹景山知玄(丙六)
唐京兆大安國寺僧徹(丙六)
唐五臺(tái)山華嚴(yán)寺志遠(yuǎn)(丙七)
唐越州應(yīng)天寺希圓(丙七)
唐絳州龍興寺木塔院玄約(丙七)
梁滑州明福寺彥暉(丙七)
梁今東京相國寺歸嶼(丙七)
后唐洛陽長水令諲(丙七)
后唐定州開元寺貞辯(丙七)
后唐會(huì)稽郡大善寺虛受(丙七)
后唐杭州龍興寺可周(丙七)
后唐東京相國寺貞誨(丙七)
后唐洛京長壽寺可止(丙七)
漢太原崇福寺巨岷(丙七)
漢棣州開元寺恒超(丙七)
漢洛京法林院僧照(丙七)
漢洛陽天宮寺從隱(丙七)夢江
漢杭州龍興寺宗季(丙七)
周魏府觀音院智栓(丙七)
宋秀州靈光寺皓端(丙七)
宋東京天清寺傅章(丙七)
宋并州崇福寺佛山院繼倫(丙七)
宋齊州開元寺義楚(丙七)修進(jìn)省倫
宋杭州慈光院晤恩(丙七)
宋天臺(tái)山螺溪道場義寂(丙七)
三、習(xí)禪類
晉江左竺僧顯(甲十一)
晉剡隱岳山帛僧光(甲十一)
晉始豐赤城山竺縣猷(甲十一)慧開惠真
晉長安慧嵬(甲十一)
晉廣漢閻興寺賢護(hù)(甲十一)
晉始豐赤城山支曇蘭(甲十一)
晉蜀石室山法緒(甲十一)
宋偽魏平城玄高(甲十一)慧崇
宋長安寒山僧周(甲十一)僧亮
宋長安太后寺慧通(甲十一)
宋余杭凈度(甲十一)
宋始豐瀑布山僧從(甲十一)
宋廣漢法成(甲十一)
宋京師中興寺慧覽(甲十一)
宋荊州長沙寺法期(甲十一)道果
宋成都道法(甲十一)
宋蜀安樂寺普恒(甲十一)
齊京師靈鷲寺僧審(甲十一)僧謙法隱超志法達(dá)慧勝
齊武昌樊山法悟(甲十一)道濟(jì)
齊錢塘靈隱山曇超(甲十一)
齊始豐赤城山慧明(甲十一)
梁鐘山定林寺僧副(乙十六)
梁鐘山延賢寺釋慧勝(乙十六)慧初
梁江州廬山道珍(乙十六)法歸慧景
魏嵩岳少林寺天竺佛陀(乙十六)
齊鄴下南天竺菩提達(dá)摩(乙十六)道育
齊鄴中僧可(乙十六)向居士化公廖公和公法林僧那慧滿
齊林慮山洪谷寺僧達(dá)(乙十六)
齊鄴西龍山云門寺僧稠(乙十六)
后梁南雍州襄陽景空寺法聰(乙十六)
陳鐘山開善寺智遠(yuǎn)(乙十六)
后梁荊州覆船山法常(乙十六)
后梁荊州長沙寺法京(乙十六)
后梁荊州枝江禪慧寺慧成(乙十六)
后梁荊州玉泉山法懔(乙十六)
后梁荊州玉泉山法忍(乙十六)
周京師大迫遠(yuǎn)寺僧實(shí)(乙十六)
周京師天寶寺僧瑋(乙十六)
周京師大福田寺曇相(乙十六)
隋滄州寺道正(乙十六)
隋懷州柏尖山寺曇詢(乙十六)
隋江州廬山化城寺法充(乙十六)
隋京師真寂寺信行(乙十六)裴玄證
隋襄州景空寺慧意(乙十六)法永岑閻黎智曉
周河陽仙城山善光寺慧命(乙十七)戴逵慧曉.慧朗
隋南岳慧思(乙十七)
隋國師智者天臺(tái)山國清寺智顗(乙十七)
隋南岳衡州衡岳寺大善(乙十七)
隋京師清禪寺曇崇(乙十七)
隋慧日內(nèi)道場慧越(乙十七)
隋蔣州履道寺慧實(shí)(乙十七)
隋文成郡馬頭山僧善(乙十七)僧襲僧集
隋相州鄴下玄景(乙十七)玄覺
隋趙郡漳洪山智舜(乙十七)智贊
隋南岳衡州衡岳寺慧照(乙十七)
隋九江廬山大林寺智鍇(乙十七)
隋荊州景元山善集寺法詠(乙十七)
隋天臺(tái)山國清寺智越(乙十七)法彥波若
隋西京禪定道場曇遷(乙十八)
隋西蜀福緣道場僧淵(乙十八)
隋蒲州棲巖道場真慧(乙十八)
隋西京禪定道場慧瓚(乙十八)
隋西京凈住道場法純(乙十八)慧昂
隋益州響應(yīng)山道場法進(jìn)(乙十八)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靜端(乙十八)
隋澤州羊頭山道舜(乙十八)
隋西京大禪定道場慧歡(乙十八)
隋河?xùn)|棲巖道場智通(乙十八)
隋西京慈門道場本濟(jì)(乙十八)善智道訓(xùn)道樹
隋終南山神田道場僧照(乙十八)
隋并州大興國道場洪林(乙十八)
唐京師大莊嚴(yán)寺僧定(乙十九)
唐同州大興國寺道林(乙十九)
唐京師清禪寺法應(yīng)(乙十九)
唐南武州智周(乙十九)
唐終南山紫蓋沙門法藏(乙十九)
唐并州大興國寺慧超(乙十九)
唐臺(tái)州國清寺智唏(乙十九)
唐并州義興寺智滿(乙十九)
唐京師化度寺僧邕(乙十九)
唐天臺(tái)山國清寺灌頂(乙十九)智唏光英
唐天臺(tái)山國清寺智躁(乙十九)
唐天臺(tái)山國清寺普明(乙十九)
唐終南山豐德寺智藏(乙十九)
唐雍州津梁寺法喜(乙十九)
唐相州寒陵山道昂(乙二十)靈智
唐京師大莊嚴(yán)寺道哲(乙二十)道誠靜安
唐潞州法住寺曇榮(乙二十)
唐京師弘法寺靜琳(乙二十)
唐京師弘福寺慧斌(乙二十)
唐汾州光嚴(yán)寺志超(乙二十)
唐蔚州五臺(tái)寺曇韻(乙二十)
唐箕州箕山寺慧思(乙二十)
唐并州玄中寺道綽(乙二十)道撫
唐密州茂勝寺明凈(乙二十)慧融
唐益州空慧寺慧熙(乙二十)
唐綿州大施寺世瑜(乙二十)
唐潤州攝山棲霞寺智聰(乙二十)
唐蒲州孤介山陷泉寺僧徹(乙二十)
唐鄧州寧國寺惠祥(乙二十一)
唐京師大莊嚴(yán)寺曇倫(乙二十一)
唐蒲州仁壽寺普明(乙二十一)
唐蒲州柏梯寺曇獻(xiàn)(乙二十一)
唐秦州永寧寺無礙(乙二十一)
唐江州東林寺道暀(乙二十一)
唐荊州四層寺法顯(乙二十一)
唐荊州神山寺玄爽(乙二十一)惠普
唐蒲州救苦寺惠仙(乙二十一)
唐益州凈惠寺惠寬(乙二十一)
唐衛(wèi)州霖落泉僧倫(乙二十一)
唐京師西明寺靜之(乙二十一)
唐丹陽智巖(乙二十一)
唐衡岳善伏(乙二十一)
唐代州照果寺解脫(乙二十一)普明僧奣
唐潤州牛頭法融(乙二十一)
唐衛(wèi)州霖落泉惠方(乙二十一)
唐揚(yáng)州海陵正見寺法響(乙二十一)
唐蘄州雙峰山道信(乙二十一)
唐江漢沙門惠明(乙二十一)
唐蘄州東山弘忍(丙八)
唐韶州南華寺慧能(丙八)
唐荊州當(dāng)陽山度門寺神秀(丙八)
唐袁州蒙山慧明(丙八)
唐洛京荷澤寺神會(huì)(丙八)
唐潤州竹林寺曇璀(丙八)
唐金陵延祚寺法持(丙八)
唐荊州碧澗寺道俊(丙八)
唐越州云門寺道亮(丙八)
唐溫州龍興寺玄覺(丙八)
唐金陵天保寺智威(丙八)本凈
唐睦州龍興寺慧朗(丙八)鞏公
唐鄆州安國院巨方(丙八)
唐郢州大佛山香育(丙八)
唐兗州泰山降魔藏(丙八)
唐京兆慈恩寺義福(丙九)行思
唐京師興唐寺普寂(丙九)
唐南岳觀音臺(tái)懷讓(丙九)
唐京師大安國寺楞伽院靈著(丙九)法玩
唐潤州幽棲寺玄素(丙九)
唐均州武當(dāng)山慧忠(丙九)
唐太原甘泉寺志賢(丙九)
唐黃龍山惟忠(丙九)
唐南岳石頭山希遷(丙九)
唐成都凈眾寺神會(huì)(丙九)
唐杭州徑山法欽(丙九)
唐壽春三峰山道樹(丙九)
唐陜州回鑾寺慧空(丙九)元觀
唐洛京龍興寺崇硅(丙九)全植
唐洪州開元寺道一(丙十)智藏
唐宣州靈湯泉蘭若志滿(丙十)
唐沂州寶真院光瑤(丙十)道堅(jiān)
唐揚(yáng)州華林寺靈坦(丙十)
唐唐州紫玉山道通(丙十)
唐雍京章敬寺懷暉(丙十)
唐京兆興善寺惟寬(丙十)寶修
唐天臺(tái)山佛窟巖遺則(丙十)
唐婺州五濁山靈默(丙十)志閑
唐荊州天皇寺道悟(丙十)崇信
唐鄴都圓寂(丙十)掘多
唐袁州楊岐山甄叔(丙十)
唐新吳百丈山懷海(丙十)
唐潭州翠微院恒月(丙十)真亮
唐襄州夾石思公(丙十)曇真
唐定州大像山石藏(丙十)
- 巨贊法師:言陰平陽秘之法
- 巨贊法師:我對(duì)于弘一大師的懷念
- 巨贊法師:論自得
- 巨贊法師:靈隱小志
- 巨贊法師:晦鳴錄
- 巨贊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頌》序
- 巨贊法師:佛教傳入中國之初的“楚獄”問題
- 巨贊法師:曹溪南華寺歷代沿革考
- 巨贊法師:《瑜伽師地論·真實(shí)義品》提要
- 巨贊法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了義疏》序
- 巨贊法師:與江西張潛廬居士論佛學(xué)書
- 巨贊法師:學(xué)佛十講
- 巨贊法師:評(píng)《熊十力所著書》
- 巨贊法師:序樂觀法師《奮迅集》
- 巨贊法師:木拂和尚甲行日注抄
- 巨贊法師:論目前文化之趨勢
- 巨贊法師:洋和尚照空
- 巨贊法師:論道德休假與文化脫節(jié)
- 巨贊法師:五家學(xué)案
- 巨贊法師:唯識(shí)甄微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shí)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duì)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yàn)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shí)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gè)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shí)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cuò)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shí)念佛,重在一生堅(jiān)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lì):一個(gè)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jì)群法師:弘揚(yáng)佛法是每個(gè)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cái)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jiān)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shí)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duì)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gè)人的福報(bào)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duì)世界的認(rèn)識(shí)——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bào)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duì)佛最好的報(bào)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cái)?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duì)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shí)]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jì)公是真實(shí)存在的嗎?濟(jì)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shí)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jī)]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yàn)橛卸U,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