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直解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以喻明觀智俱泯,能所兩亡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無能斷者。然以照為礙者,楞嚴(yán)云,圓明照生,所以圓明體中,本無能所。但起一照心,則形所相。故以照為礙也。以諸無明,通名諸礙,非照不滅,故以礙滅障也。若諸礙已斷,則照亦不立,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標(biāo)月指,若復(fù)見月,了知所標(biāo),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fù)如是。

  此顯地上菩薩之實證也。謂菩薩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故如見月,知指非月也。以凡有修斷觀智能所之說,皆標(biāo)月之指耳。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亡,觀照俱泯,同時寂滅矣。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結(jié)位也。此經(jīng)單以圓照覺相為宗,故位次不說。所斷但約觀行淺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對普賢章中云,應(yīng)當(dāng)遠(yuǎn)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zhí)持遠(yuǎn)離心故,即凈解未忘,當(dāng)觀行位心如幻者,亦復(fù)遠(yuǎn)離。即見覺為礙,當(dāng)相似位有覺有照,同時寂滅,即遠(yuǎn)離為幻,亦復(fù)遠(yuǎn)離。當(dāng)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即離遠(yuǎn)離幻,亦復(fù)遠(yuǎn)離,得無所離,名究竟覺。當(dāng)究竟即經(jīng)旨了然,幸深觀之。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慧海,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其得念失念等,十對等法,皆迷悟邊事,良以圓覺妙性,不屬迷悟?qū)Υ蚬。一切寂滅平等一如。以妄見而觀,則有二相,若以法界;壅罩,則猶如虛空,一切諸相,了不可得矣。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證有次第者,皆為不了寂滅心體,妄有修證,不忘能所對待,故悟有淺深。今示平等一心,任運(yùn)合道,乃圓悟頓證之妙旨也。以眾生日用現(xiàn)證,全是如來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體自現(xiàn),故云居一切時,不得故起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現(xiàn)量故也。謂眾生妄想,本自無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斬頭覓活,故云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擬議。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揚(yáng)聲止響,故云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處,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別求真實,則頭上安頭,彌增顛倒,故云于無了知,不辨真實。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訣,茍能任運(yùn)如斯,則心心合道,念念證真,不起滅定,而現(xiàn)度生事業(yè)矣。從上諸祖,未有不入此法門者。此參禪向上一路,所謂衲僧巴鼻也。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此直指頓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此法門即上居一切時等,以此法難信難解難持,若聞而不生驚怖者,可謂善能隨順覺性也。

  善男子,汝等當(dāng)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yǎng)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結(jié)上頓悟任運(yùn)合道之機(jī),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雖居因位,決定成佛無疑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凈慧當(dāng)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初二句總頌差別,所以眾生一句觀行即,菩薩一句相似即,入地二句頌分真即,大覺二句頌究竟即。然初句覺與未覺,亦該攝理即名字即也。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xiàn)世即菩薩,

供養(yǎng)恒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末二句總頌位行雖差,皆隨順覺性。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進(jìn)問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xí)而得善利。

  此慶聞贊謝也。以聞佛圓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眾心,神力所加,照破無明,各各自心,光明頓現(xiàn)。此所以不因修習(xí)而得善利也。下請入門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yán)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游戲如來大寂滅海。

  此問行也。由上但聞所證之差別,未聞能證之行。故今特請入門之方便也。城喻圓覺,門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證之門,即楞嚴(yán)之最初方便,所謂隨方取便,乃下手之功夫也。漸次者,以初圓照二字,為成佛因地,故初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zhuǎn),知幻即離,不作方便,乃圓修頓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根人之行。今為中下,故請漸次。意在開三觀門,即下單復(fù)圓修二十五輪,皆漸次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

  此敘求法懇誠。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

  贊許誡聽。

  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聽也。下正示。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于諸修行,實無有二,

  此示法性圓滿,本無迷悟,平等無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故云于諸修行,實無有二。

  方便隨順,其數(shù)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dāng)有三種。

  此正入證之門。然覺性遍滿一切諸法,則法法皆為入證之門。但隨機(jī)圓攝,不無其要,故但有三門。然此三門,即楞嚴(yán)三觀,謂空假中也。且二經(jīng)列三名,同一梵語。謂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古譯奢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靜為相,義當(dāng)空觀。三摩缽提,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為相,義當(dāng)假觀。禪那此翻云為靜慮,雙離靜幻,以寂滅為相,義當(dāng)中觀。然修證必須三觀者,以如來藏心,具三諦理。謂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觀,各照一諦,圓攝一心,故曰圓照。以一心圓照,則為頓;三觀次第各照,故為漸。其實本無三一次第之差也,后文自明。

  初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凈圓覺,

  此標(biāo)行本,乃悟后稱性修,非迷中修也。謂菩薩修行,先要了悟本有凈圓真心,依此不生不滅真心,安立觀行,凈治歷劫無明習(xí)氣,以此為修,唯約稱性為修耳。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