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公案的誤區(qū)(一)
唐朝以后,在頓悟法門的修學(xué)上,出現(xiàn)了一個誤區(qū)。那就是拋棄了對經(jīng)教的精研和聽經(jīng)聞法的理入方式,轉(zhuǎn)而抱住公案不放,以期一朝參破公案,當(dāng)下立地成佛。故而出現(xiàn)很多的參禪者,一生枯坐,終無所成;或因得不到消息,退轉(zhuǎn)向道之心,而成灰心喪志之庸人。
如此問題的產(chǎn)生,便是由徒有其名而無真實見地的庸人的誤導(dǎo)所致。
這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一是錯誤的理解經(jīng)教對于頓悟禪法的啟迪作用。
有的人以為,頓悟禪法,不立文字,故而認為研經(jīng)聞道乃是次第禪所為,不能成就頓悟禪法。很多人都會拿靈山拈花公案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也會拿佛陀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話作為依據(jù)。實際上,這是教條主義者的愚見。
佛陀宣講十二部經(jīng),是用來啟發(fā)和指導(dǎo)學(xué)人趨向佛地的。故而不辭辛苦,講法四十九年。使無數(shù)的凡夫證入圣流。大迦葉親近佛陀多年,佛所宣講的佛法才會融會貫通,才會會心微笑,得無上意旨。二祖阿難,多聞第一,在大迦葉的接引下,頓開心結(jié),成為禪宗第二代祖師。無數(shù)聲聞,在佛陀宣講的勝義空性啟示下,回小向大,而入菩薩道,最終而成佛道。這就是《法華經(jīng)》佛陀為眾聲聞授記做佛的原因。也就是說,阿羅漢最終會走向菩提道,由化城最終走向?qū)毸?/p>
在中土的祖師中,二祖到五祖,都是深研佛法之人。特別是五祖,強調(diào)讀誦《金剛經(jīng)》而趣佛道。六祖雖不識字,但是卻因聽聞《金剛經(jīng)》而悟道,說明過去世中,與此《金剛經(jīng)》有著甚深的因緣。在六祖接引的明心之人中,永嘉和法達等人,都是因深研經(jīng)教而善根深厚,未見到一個是對經(jīng)教無所知的。都是具有極高的佛學(xué)造詣,具備了極好的基礎(chǔ),才在六祖的點撥下,頓明心性。特別是永嘉大師,在見到六祖之前,便已因《惟摩秸經(jīng)》開發(fā)心地,到六祖那里只是印證而已。
后世愚人,不去遵循祖師的教誨,仔細閱讀《金剛經(jīng)》,卻抓住六祖接引慧明的幾句話當(dāng)作法寶,實際上,這是一種本末倒置做法,害了自己,也誤導(dǎo)后世眾多學(xué)人。此是其一。
- 上一篇:六根釋義
- 下一篇:學(xué)佛必讀的十大經(jīng)典佛經(jīng)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