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要(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jié)要)
觀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大愿堅固更罕有,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回,千佛慈悲,亦難救度。老實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于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雜善雜惡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應緣萬不得已之務,應畢即舍,勿令纏綿,障我心念。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殺盜淫妄之事,不可在口頭播弄。若一涉及,當思念佛人不當如是,猛念佛數(shù)聲,以提醒而滌蕩之。既以此身念佛,行住坐臥,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凈。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或于阿字上過珠,或于陀字上過珠,劃定規(guī)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數(shù)百聲,自換一番境界。且耳根最靈,外緣易入,聲感心動,雜念熾然。惟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心聽自聲,聲聲快足,一切閑是閑非自然罷遣也。若精神散失,或勞極逼迫時,不必高聲,但收斂神明,低聲細念,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便可高聲念佛。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里過,心憶而后動于舌,舌動而后返于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是為心念心聽也。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蚪饎偝,仍嫌著□,古有至巧方便,無用動口出聲,但使系心一緣,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nèi)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或昏沉多,則經(jīng)行以持之,雜亂多,則端坐以持之,或跪或立,乃至暫臥,亦廣作方便,隨分持名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卻,乃降伏心魔之要術。不問凈處穢處、閑處忙處、高興處、失意處,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何以故?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又生也。雖大小便時,女人生產(chǎn)時,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朝也念,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凈處也念,穢處也念,無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斷其言句,不斷其真命脈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早晚二時,劃定常課,從今至死,不增不減,其余十二時中,能念一句念一句,能十句則十句,但使百忙中得一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誦,務須綿密接續(xù),振作收斂,方能不負光陰。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濟事,虛延歲月,辜負四恩,一朝無常到,將何抵對耶?
對像時,即以此像為真佛,面對心念,誠敬可知,誠敬之至,必邀靈感。無佛像時,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動念時,當念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業(yè)亦能消滅。
凡一切喜慶樂境當前,當知此樂虛幻不常,乘此好時回光念佛,則仗佛光明,于順境去多少惡念,吉祥連綿,如意修行,直至命終,往生極樂,豈不快哉。凡一切逆境當前,俱是威緣照面,不可再起惡念,只須順受,可避則避之,可消則消之,但隨因緣,勿忘念佛,佛光所加,境緣即轉。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不可諉于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nèi)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然后開導其心,勸之念佛,所謂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蛞娙宋镉须y,力不能救,當急為彼念佛,安其魂識;蚯逡估收b,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名,能消冤厲。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議也。
念佛之聲,既已純熟,于六塵中,惟一聲塵,六根之用,全寄于耳,身亦不覺其旋繞也,舌亦不覺其鼓動也,意亦不覺其分別也,鼻亦不覺其呼吸也,眼亦不覺其開閉也,觀音勢至兩圓通,即是一也,根即塵也,塵即根也,根塵即識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調,久當自入。
凡念佛時,取凈地四五尺,右繞一匝,然后徐徐出聲,漸漸聲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后,覺自己心聲透靈,旋繞太空,圓裹十方,□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聲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聲中而念佛也。此是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聲者心聲也,光亦心光也。心聲旋繞之處,即心光煥發(fā)之處,安住于心聲中而念佛,即安住于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心聲旋繞,心光煥發(fā),心體自然披露矣。此一真心,如大圓鏡,洞達無遮,十方三世,我佛眾生,濁世苦輪,凈邦蓮萼,皆鏡中影也。聲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鏡中,此是最勝境,能永滅心垢,宜加意勤習之。
不雜即止,止者定之機,止雜念而正念現(xiàn)矣。雜念有三:一善念,一惡念,一無記念,三者除盡,方為不雜。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不住即觀,觀者慧之機,前一句過去矣,后一句未來也,現(xiàn)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若于念佛時,不昏不散,止觀定慧,念念圓成。
持佛戒以治身,持佛名以治心,持之久而心純,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頭,板板念佛,則臨命終時,打破鬼門關,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顧者,且勤念佛,如救頭燃。須知人既念佛,即當心佛慈心,行佛悲行,發(fā)廣大愿,濟度眾生,一切眾垢冤纏,普為懺悔,一切鉅細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為念佛之正因也。
一事才畢,一語才罷,尚未打點念佛,而四字佛名滾滾出來,此三昧易成之象也。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時,明明持此四字,念頭不轉,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離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謂暫得勝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屢現(xiàn),則漸漸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謂無慧。當知心愈空則念愈靈,心愈空則念愈凈,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與不空,更在何處。譬如日與月,周流照天下,此如何妙覺圓明哉。
凡難中發(fā)心念佛者,必有奇應,雖□地干戈,一鄉(xiāng)疫癘,而求佛呵護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何以故?動念發(fā)聲,覺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堅固,念念長久,佛光所加,吉神擁護,自然離難,勿轉念也。
臨命終時,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于心,不令忘失。左右奉侍之人,宜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輪回,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凈土矣。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按】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為大師十二字念訣。愿從口念耳聽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漸至心念心聽,即已六根都攝。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耶。單念四字,易成片也。惟穢處及大小便時,只宜默念或心念,出聲不恭敬。女人生產(chǎn)時,宜出聲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 念佛法要
- 人生指南六 普勸念佛
- 人生指南五 恪守行儀
- 人生指南四 戒惡行善
- 人生指南三 信愿念佛
- 人生指南二 抉擇信仰
- 人生指南一 前言
- 念佛法要(唐善導大師凈業(yè)專雜二修說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宋永明延壽大師萬善同歸集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宋慈云懺主遵式大師往生凈土決疑行愿二門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系念佛事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元虎溪尊者優(yōu)曇普度大師蓮宗寶鑒節(jié)要)
- 念佛法要(元維則天如大師凈土或問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明幽溪傳燈無盡大師凈土法語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明紫柏達觀大師紫柏老人集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明蓮池袾宏大師云棲法匯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蕅益智旭大師靈峰宗論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截流行策大師凈土警語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梵天省庵思齊大師法語節(jié)要)
- 念佛法要(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jié)要)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