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八)-海仁老法師(12)
癸四明舌根報
味謂舌根所嘗之味,舌根對味塵,引生舌識作業(yè),故引惡果。此惡果唯因舌根出,以貪味而網捕野獸,故味業(yè)與余根業(yè)交,便成地獄因。臨命終時,先見鐵網,極焰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欲想透過,竟下透掛網,倒懸其頭,而入無間。既入獄已,仍依味業(yè),發(fā)明吸氣吐氣二相。吸氣是從外入,其氣寒故結成冰,凍冽身肉;吐氣從內出,其氣必熱,故揚成猛火,焦爛骨髓。如是舌根嘗味,所感惡報,歷于舌根,則為承當,為忍受;以因中貪食眾生肉,令彼等眾生,承當忍受故。歷于眼根之見,則能為見火所燒,但見然金爍石之色。歷耳,則為聽水所蕩,耳中但聞,兵刃之聲。歷鼻,則為息氣所蒸,但聞為大鐵籠,彌國土之氣。歷身,則為身根所對,成為弓箭,弩射之觸。歷思,則為思風所動,而成飛熱鐵,從空雨下。此是舌根奔于味塵之交根。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yè)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zhí)槍銷,驅入城門,向無間獄。發(fā)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歷嘗,則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癸五明身根報
身根對觸塵,引生身識作業(yè),故招惡果。此從身根出之觸業(yè),與余業(yè)交,而成地獄之因。觸業(yè)中重者,莫過于貪色,甚至強逼就范,令對方無所逃避。故臨命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今因中逼人,故果上為業(yè)所逼,無可逃避。亡者神識,見大鐵城,內多火狗火蛇,虎狼師子等,雖為四山合逼,亦不敢入,奈何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zhí)槍銷,驅使之入;既入城中,便墮無間。仍依觸業(yè),發(fā)明合離二相:一者合觸,四山逼體,骨肉俱碎,血液淋漓;二者離觸,刀劍觸身,令心與肝,俱受屠裂。如是觸業(yè)所感惡報,歷身根之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道為趣向地獄之階道,觀為獄王宮門兩觀,廳與案是治罪之所,皆身觸所依之處。觸業(yè)歷于眼根之見,能為燒為爇;因眼見屬火,為火所逼,曰燒曰爇。觸業(yè)歷于耳根之聞,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無論以杵撞,以杖擊,以刀剚,以箭射,皆有其聲,為耳所聞之境。觸業(yè)歷于鼻根之氣,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以布纏謂之括,以囊閉謂之袋,括而復考,袋而復縛,務令鼻之氣息,不得暢通,而受逼迫。觸業(yè)歷于舌根之嘗,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犁舌曰耕,拔舌曰鉗,斫其根曰斬,斷其半曰截,此皆舌根所受逼迫。觸業(yè)歷于意根之思,能為墜為風,為煎為炙;謂心意忽上忽下,想心時燥時熱,是意思所受逼害之事。此皆身根奔逸于觸之交報。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yè)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發(fā)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慌,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癸六明意根
思報謂意根緣法塵而起分別作業(yè),所招惡果,從意根出。此意根思業(yè),與余根業(yè)交,遂成地獄之因。意思屬風,故臨命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無依,被吹上空,然因情多想少,旋即墮落,乘于風力,不覺入無間地獄。既入獄已,仍依思業(yè),發(fā)明覺與不覺二相。不覺即迷,迷悶之極,則心神慌亂,奔走不息;不迷即覺,以其覺知苦境,則感痛苦,因為外境無量煎燒,痛深離忍。如是邪思所感惡報,結于意根之思,能為方隅為處所。思業(yè)結于眼之見,能為業(yè)鏡之鑒,為惡友之證。思業(yè)結于耳之聞,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以耳屬水,思業(yè)報風,遇水鼓激,故能成大合石,風寒水冷,故為冰為霜,水勢劣風,則成土,風勢劣水則為露。思業(yè)結于鼻之息,鼻息屬風,風遇風蕩,能為大火車,大火艦,火檻等獄中苦具。思業(yè)結于舌根,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等苦惱之聲。思業(yè)結于身根之觸,觸遇風而展舒,則能為大身,觸遇風而局限,則為小身,觸遇風而忽活、便生,觸遇風而忽亡、便死,一日之中,業(yè)風所吹,萬死萬生;虮粯I(yè)風俯伏于地曰偃,或為風所吹,向于天曰仰。此皆意根奔逸于法塵所感之交報。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
庚三總結分二。辛初總結十因六果
前十種習因,是純情無想;六種交報,是純苦無樂。若因若果,若苦若樂,皆是眾生,迷真起妄,造諸惡業(yè),所感惡果。前阿難問佛,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今佛答言:非本來有,是眾生迷于妄情,彼彼作業(yè),各各私受。
若諸眾生,惡業(yè)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yè)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yè);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由是眾生,別作別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fā)生,非本來有。
辛二別明因果輕重
因以習成,果以交報;因以多重少輕,果以多輕少重。
若諸眾生,指純情或情多想少眾生。惡業(yè)同造,意謂純情眾生,六根對十因,同時俱造;此罪極重,即入阿鼻地獄,無救無拔,備受眾苦。若然毀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等罪,則劫盡更生,十方阿鼻,經無量劫,求出無由。六根各造,謂六根各各造罪,雖具十因,而不同時俱造。兼境兼根,謂有一類眾生造罪,但兼十因中之幾境,或但兼六根中之幾根,非具十因,亦非六根,各各皆造。是人業(yè)報較前為輕,故入八無間獄。即前九情一想文中云:‘輕生有間,重生無間。’
身口意三作殺盜淫,謂六根中,但身口意犯罪,十因中但造三因,此人業(yè)報,較前更輕,故入十八地獄。以其出入獄間,苦報暫停故。三業(yè)不兼,或但犯殺罪,或但犯偷罪,非殺盜淫俱造,其罪較前更輕;故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見見謂能見及所見,即六根中,唯一眼根犯罪,或但唯聞聞,于能聞所聞而造罪,非兼余根境,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受苦更輕,劫數亦短。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此中造字,應作別受,由于眾生顛倒,個別造業(yè)不同,受報亦別;此結顯惡業(yè)自招。入同分地,是結顯兼有元地;妄想發(fā)生,非本來有,是結顯實本真凈,非本來有;但因妄想發(fā)生,如空華水月,本無實體。阿難前問,彼彼發(fā)業(yè),各各私受。今佛答于世界中,入同分地,顯非私受。又問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今佛答,妄想發(fā)生,非本來有,正顯但由妄想,幻有即非本有,亦非實有。
復次阿難!是諸眾生,誹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余雜業(yè),歷劫燒然。后還罪畢,受諸鬼形。
己二示鬼趣分三。庚初總標
此中鬼趣與前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于火際者不同。前由惡業(yè)直墮,今由地獄余報而生。又此亦異于中陰身,極善極惡之人,死即隨業(yè)受報,不受中陰身。唯罪福勝劣未定,即受中陰身,七日一死,死而復生,壽長不過七七,壽短僅二三七日,即隨業(yè)受生,無而忽有屬于化生。今此鬼趣,則具胎卵濕化四生,有福者稱神,無福者為鬼,各有父母眷屬,如下文中所指十類便是。
是諸眾生,指前于地獄受苦者;律儀,指世間五戒八關齋戒,及出世間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戒。菩薩戒,則謂十重四十八輕戒。此中涅槃,簡非小乘有余,或無余涅槃,而是佛所證之涅槃。即大乘教所詮,不生不滅之真理。此等眾生不但犯一戒,且謗一切戒,謂持戒無福,犯戒無罪;尤其是毀謗大乘經典,所詮之涅槃真理,或謂虛妄,或謂斷滅,即前文:‘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者。諸余雜業(yè),指十習因,六交報,此等隨業(yè),墮于無間獄中,備受眾苦,如處猛火,此界壞時,寄生他方,他方壞時,輾轉相寄,此界成后,還復而來,故曰歷劫燒然。直至燒盡宿生純情無想,或九情一想等業(yè),謂之后還罪畢。以其重報雖畢,輕報未受,故來受諸鬼形,以嘗輕報。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7)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6)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5)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3)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2)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1)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0)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9)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8)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7)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6)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5)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4)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3)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2)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四)-海仁老法師(17)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