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樣?
今天我要和各位講的題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樣
這個題目不容易加以說明,因為如果我告訴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會生起怖畏的念頭,擔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慘的境遇,如此一來反而不能認清死亡這個必然的實相。如果我說死亡之后安祥寧靜,也許有人會誤會我的意思說:“既然死亡很好,那么何不早一點死了,以求得解脫呢?”因此我只能抱持中道的立場,告訴大家:“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
過去有一戶大富人家,晚年得子,賀客盈門來向老員外祝賀弄璋之喜,有一位禪師也接受了禮請,不但沒有慶生的喜悅之色,反而號啕大哭。員外大惑不解,就問他說:
“禪師啊呀!莫非有什么傷心的事,為什么如此哀慟呢?” 禪師憂戚滿面地回答說: “我是悲傷你家多了一個死人!”
在覺悟者的眼中看來,生,是死延續(xù);死,是生的轉(zhuǎn)換。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憂喜?
一般人看到百齡以上的古稀老翁,總會祝賀地說:“恭喜您。』畹揭话俣畾q!”每年九九重陽節(jié)的時候,各縣市政府還會特別表揚當?shù)氐娜巳,為他們的長命百歲祝嘏。但是我們?nèi)绻毤铀伎嫉脑挘粋人活到一百二十歲果真就是可喜的事嗎?譬如一個人真的活到一百二十歲時,他一百歲的兒子染病死了,甚至于八十歲的孫子也相繼去世了,更可悲傷的是連六十歲的曾孫也不幸撒手塵寰,這時一個白發(fā)皤皤的老人,不但享受不到含飴弄孫的快樂,反而要求老來孤獨無依目送自己的兒孫一個一個離他永逝,人生最難堪者,莫過于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了!長命百歲有時也不一定是可喜的事;況且長壽而孤苦、衰老、痼疾纏身,更是人間苦事。
長壽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憂懼。一般人提到死亡,總會產(chǎn)生種種恐怖、可怕的想像,擔心自己會上刀山下油鍋,受種種的苦刑。其實如果我們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lǐng)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到處可以海闊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對于這必然經(jīng)過的大限之期,吾人應該抱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才能胸有成竹、不驚不恐呢?下面我分成四點來說明:
一、從死亡的一刻說到死亡的狀況
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經(jīng)歷過死亡,不知道面臨死亡的一剎那究竟是什么情況。根據(jù)經(jīng)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聽到醫(yī)生宣布他死亡的平靜聲音、親人們悲傷的哭泣聲音,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腳亂地翻動他那呼吸停止、心臟不再跳動的軀體,他心中焦急,還有許多事情沒有辦完,來回穿梭于圍繞在他身邊的親戚朋友之間,想交代他們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大家只顧悲傷哭泣,沒有一個人理會他。“讀者文摘”上也曾專題報導一位從死亡關(guān)頭中復活過來的人,他談及臨死的感受及死后的情形說:他駕車不慎出了車禍,人和車子被撞得粉碎,救護車、醫(yī)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趕到現(xiàn)場來處理,這個人的神識已經(jīng)離開了身體,飄浮在半空中,在嘈雜的人聲里,他看到一大堆人爭論不休,卻仍然搞不清楚車禍是怎么發(fā)生的;他于是走過去對警察說:“我親眼看見車禍是這樣發(fā)生的……”但是警察卻充耳不聞、視若無睹,旁人好像也無視他的存在,更沒有人聽到他的言語。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沒有實質(zhì)的身體,只是精神的存在,他發(fā)覺站在自己的形軀之外,成為身體的另一個旁觀者。感覺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蕩,并且以極快的速度穿過一條漫長、幽暗、窒悶的隧道。
一個因為頭部受傷從死亡邊緣獲得重生的人,回憶那一次的死亡經(jīng)驗時說:“我最初感到頭部“轟”地一聲,渾然無知,接著就有一種溫暖、舒適、安祥的感受。”因為離開了身體,神識、靈魂再也沒有任何的障礙、負擔,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適感。還有人說:“死亡的剎那,我有一種非常美好、偉大、和平而又寧靜的感覺。”另外有一個人則說:“我可以看到自己輕如鴻毛,自由自在地飛向面前光明的世界。”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們所想像的那般鬼魅陰森、不寒而栗。
佛經(jīng)上說我們每個人活在世上,好比烏龜背著軀殼,轉(zhuǎn)化了有形的身命。有些人臨死的時候,苦苦戀棧世間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孫家產(chǎn),不想死、不肯死,好比烏龜脫殼之被撕裂、被銼刮一樣痛苦。佛教不是這樣,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脫離了千鈞萬擔的軀殼,感到無比的輕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飄然無,悠游逍遙。
無論智愚賢不肖,死是人人必經(jīng)的過程,只是遲速有別,種類各異。顯貴如秦始皇,雖然可以擁有世間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無法獲得長生;高齡如彭祖,縱有八百歲的壽命,從宇宙大化來看,也不過如蜉蝣之朝生暮死。宇宙含靈,乃至一切眾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況千差萬別,各各不同。經(jīng)上將之歸納成四大種類:
。ㄒ唬〾郾M而死: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壽終正寢,好比燈油燃燒完了,燈火自然就消滅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壽,其實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間,到頭來還是黃土一抔,所謂“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意思是說人壽有限,在劫難逃。
(二)福盡而死:經(jīng)上說:“世人無知生死,肉眼無知罪福。”一切眾生的壽命像水土的氣泡一樣,氣散則滅,自己所有的福報一旦揮霍盡了,自然就會人死神去。這就和千金散盡的富翁淪為乞丐,終久會餓死、凍死的道理是一樣的。
。ㄈ┮馔舛溃壕褪且话闼f的“橫死”,是本來不應該死,因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異處,例如:戰(zhàn)死、車禍亡故、被人刺殺,以致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難以卜知的,俗語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就是形容這種變故。
。ㄋ模┳匀缍溃呵叭N死都是不可預料、不能自主的,而這種自如的死法,卻是可以把握、能夠自主的,也就是佛門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緣法量的圓滿和合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鉗制。例如東晉的道安大師,就對身命壞終的情況操持自如,他在建元二十年的二月初八日,在長安五重寺里鄭重集合了全寺的徒眾,到大雄寶殿上禮佛、誦經(jīng)之后,就平靜的宣示:
“我要去了!你們應該如往常一般的為這個閻浮世間弘揚佛法,為癡迷眾生端心正命!”
一聲晴天霹靂,使弟子們震驚非常,紛紛勸挽道安說:
“師父啊!您身安體健,一點病都沒有,正該常住世間,續(xù)佛慧命,怎么能放手而去呢?現(xiàn)在要開齋了,請師父吃飯吧!”
道安應允了:“好,我就吃一點。”
于是和平常一樣的進食,飯后和平常一樣的回方丈室休息,就在休息時滅度了。像道安大師的這種情況,最是無痛無苦、逍遙自如的了。我們?nèi)绻?a href="/remen/jingj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精進學佛,擺脫生死熾然的業(yè)識,也可以求證正覺涅槃的境界。
上面所說的幾種死亡,或多或少都會有癥候,經(jīng)上記載一般人的死亡現(xiàn)象,有三種癥候:
(一)地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肉體或骨骼的毛病而死,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像大陸地沉于海中一樣,緩緩慢慢的一點點沉沒、掩埋,有一種很大的壓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樣。
。ǘ┧笤錾希喝绻@個人是因為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不順暢而去世的話,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樣,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濕冷感覺,然后逐漸變?yōu)榛鹧嫒紵话愕母邿岣,如?ldquo;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樣。
。ㄈ┗鸫笤錾希哼@是因呼吸系統(tǒng)障礙而去世的癥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燒,全身感覺到烈風吹刮,碎為微塵,片片煙飛灰滅,如同“火大落入風大之中”一樣。
了解死亡的種類和癥候后,我們再來談一談人死亡之后的情形,照佛經(jīng)里面的種種記載來看,由于軀殼形體從有形有限轉(zhuǎn)化為無形無限,人死后的境況要比生前好多了,我們從下面幾點來比較看看:
。ㄒ唬⿻r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時間和空間的限隔,不能隨心所欲萬里遨游,也無法返老還童縱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脫離形體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來去,穿越三界時空了。
。ǘ┤怏w的負擔:《法句經(jīng)》上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嗔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于身。”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我們的大負擔-餓了要找東西喂它吃,冷了要替它加衣服,生病時要忍受牽腸腐胃的痛楚……,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煩惱遠比帶給我們的快樂多。而死亡之后,魂魄不再受軀殼的牽制,不必再去侍候這個色身,就沒有饑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沒有種種觸受壓迫的負擔了。
(三)人天的神通:活著的時候,人的種種能力都受到軀體限制;死后則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夠穿墻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訊息。而且靈魂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地飛行,其運動的速度可以隨意念所生而無遠弗屆。除了佛陀的金剛座、母親的子宮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礙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動即至”了。
所以,死亡不是一種結(jié)束,不是一切的終止,而是另一種境界的開始。靈魂從舊有的身體出竅之后,等于離開了生長數(shù)十年的人世間,開始為他另一次生命的開展尋找出口。從死亡到投胎轉(zhuǎn)世的這一段時間,佛教稱為“中陰身”,中陰身會隨著前世的業(yè)力尋找他投胎轉(zhuǎn)世的因緣,等到因緣具足轉(zhuǎn)生之后,便會忘記前世的經(jīng)歷,這個叫做“隔陰之迷”,因為有這種隔世遺忘的現(xiàn)象,所以今生不記得過去生的種種困苦,而投胎再生后也會忘記今生的煩惱。順治皇帝有一首詩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就很能說明死亡狀況的流轉(zhuǎn)。
其實,知不知道過去生,曉不曉得未來世,都不是很重要的問題。在佛法里面,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只是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軀殼,而生命卻是綿延不斷的。如法正覺的道心、自性,雖歷千秋萬世亦常存不滅;佛法就是要我們知道這身體如水泡,覺悟世間如幻化,能夠如此,對于死亡的存在便能順其自然,處之泰然了。
二、從死后的審判說到死亡的去向
我們常常想念死去的人,不知道他們死后的情形是怎樣,所以逢年過節(jié)就替他們誦經(jīng)超度,祈求他們的安寧。這種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終追遠的孝心當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親人去世了就會到地獄去,所以要趕快請法師來替他誦經(jīng)超度,給他念上幾聲“南無阿彌陀佛”,死者的靈魂就可以安息了,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對父母長輩也太不恭敬了!因為墮入餓鬼地獄的都是作惡多端、罪孽深重的眾生,難道父母、親人在我們心目中是個人間的大惡人嗎?我們?yōu)槭裁床粫耄焊改、親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樂,或者是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呢?
世界上許多宗教都認為:人死后必然會先受審判。例如:我們民間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閻羅的審判,要上刀山、下油鍋、進鬼門關(guān)。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說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審判,那時萬民仆伏在上帝座前,像一群羊般的靜候判決,上帝根據(jù)人們有沒有悔改信耶蘇的標準,把信主的聚集在右邊,不信主的驅(qū)趕到左邊,好像分別綿羊、山羊一樣,然后上帝就對信主的人說:“蒙父賜福,回預備的國吧!”又對不信主的人說:“你們這些被咒詛的人,離開我,和魔鬼一起到水火里去吧!”
我們佛教對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這樣安排的。道教審判的大權(quán)操在閻羅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審判權(quán)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們佛教相信:死后審判我們的不是佛祖,不是菩薩,也不是閻羅王,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業(yè)力來審判我們自己!未來投胎轉(zhuǎn)生的好壞,要依過去作為的好壞決定;未來輪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過去造業(yè)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們每一個人未來的幸福與痛苦不是被神祇操縱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處去呢?唯物論者認為人只要一死,就什么也沒有了,談不上什么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暫的,是容易消滅的,這種論調(diào)使許多人對生命的本質(zhì)起了懷疑和恐懼,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么都沒有,因此有人就縱欲享樂,有人殺盜淫妄,無所不作,這種遮無因果的人生觀,實在是一種膚淺可怕的邪見。基督教對于死后審判的看法雖然與佛教不同,但是他們既有升天國、下地獄主張,就表示死后生命還是存在的。佛教則更進一步預知死后的去向,預知死后轉(zhuǎn)世投胎的去處,預知在五趣六道里輪回的情形,而用一首偈來表達投胎的狀況:“頂圣眼升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足底出。”
這首詩偈的意思是說:人死了以后,身體的哪一個部位最后冷卻,就代表往生到哪里。如果這個人死后是從腳底冷至頭頂,而頭頂還暖熱的話,就表示他成圣果了;如果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冷了,而眼睛還是暖熱的,就表示靈魂從眼睛出去,這個人必定是升天去了;全身僵冷而心窩還是溫熱的,是再世為人而轉(zhuǎn)生人世了;如果身上各部位都冷了,只有腰部是熱的,就表示這個人墮入“餓鬼道”了;至死一段時間膝蓋猶暖熱的,是淪入“畜生道”了;如果一個人最后泛冷的部位竟然是腳底,那就是受罪而墮落到地獄里去了。
所以,人死了以后,會隨著各人業(yè)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歸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轉(zhuǎn)世做人,不一定都會下地獄或變成餓鬼。而死后究竟輪回到五趣六道的哪一處呢?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惡業(yè)報如何了。所謂“欲知來世果,今生造者是”,人死后所能依憑的業(yè)力也有三種:
(一)隨重受生:好比銀行查帳,債務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還,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積聚最多的重因,而隨從去輪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樂;惡業(yè)盈貫的人,輪回惡道受苦,這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ǘ╇S習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會隨著平日的某種習慣去受生。例如一個人平時“阿彌陀佛”念得習慣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瀕臨彌留的一剎那間也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時候的一句“阿彌陀佛”,比念佛幾十年還要有效,隨著這人天交戰(zhàn)時的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極樂凈土。
。ㄈ╇S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跟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關(guān)系很大。如果平日專心致志想成佛成道,死后便能隨這個意念往生凈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躋登天堂,死后便能隨這個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時候,如何念念相續(xù)不斷是非常重要的關(guān)鍵。
無論是用哪一種業(yè)力受生,大部份的人死后都要通過一條漫長而黑暗的隧道,然后自有人前來接引。有的人是靠一條船引渡,帶他渡過生死海到達彼岸;有的是牛頭、馬面鬼卒來拘拿,前往地獄受苦;而念佛的人,會有阿彌陀佛、仙佛、菩薩等圣眾來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凈土。
- 上一篇:生活總是有甘有苦!
- 下一篇:學會原諒,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佛學常識]什么是空想
- [佛經(jīng)名句]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佛學常識]什么是般若?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力
- [佛學常識]虛空藏菩薩的形象如何
- [佛學常識]阿彌陀佛掌中蓮臺有何象征含義
- [佛學常識]什么是文字禪?
- [佛學常識]佛為阿那律說八大人覺的內(nèi)容是什么
- [生活故事]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jīng)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在家修行]佛說的這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做到
- [佛與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