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與人生 >

佛教文化與園林植物

\

  人本是凡人,一樣有七情六欲,一樣的生老病死,但有人看破了紅塵,思想一旦成為高峰,站在上面俯視蕓蕓眾生,便有了超脫的意味。站在人類思想高峰的人,普渡眾生,便成了佛。一種思想傳播得久了,人們便信仰它,這種思想就成了宗教。

  花本是普通的花,樹本是普通的樹,但和佛教誕生發(fā)生了聯(lián)系,仿佛具有了佛性;蛘哒f,佛教的思想要有所依托,寄托在這些植物身上,便有了宗教文化色彩。

一、紅花石蒜

  紅花石蒜

  紅花石蒜,佛教稱其為曼殊沙華,因常和曼陀羅一起出現(xiàn)在佛經(jīng)“摩訶曼陀羅華曼珠沙華”而被混作曼陀羅。意思是:開在天界之紅花。

  它的雌雄花蕊長長地伸出,花形仿佛臺風(fēng)天被吹翻了的傘,也似紅色的風(fēng)車,又似向秋空祈愿的一雙雙手。開到荼蘼花事了,乃長葉子,雖修得同根,終其一身,花與葉永無緣相見。花開時(shí)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shí)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cuò)。故得名彼岸花。

  佛教認(rèn)為有生死輪回的境界好比此岸,超脫生死,無愛無恨的境界(涅盤)。好比彼岸。荼蘼是花季最后盛開的花,開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有人說:“花兒的翅膀,要到死亡,才懂得飛翔,在無愛無恨的土壤才會再萌芽開花。”

  在日本曼殊沙華的花語是“悲傷的回憶”,在韓國則意味“相互思念”。傳說曼殊沙華需要淚水澆灌,花香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

  紅花石蒜(Red Spider Lily),春天是球根,夏天長葉,等秋天花開時(shí)葉子已褪去,花葉永不相逢;ㄓ蟹N特殊味道,有點(diǎn)象大蒜,昆蟲和老鼠之類的不喜歡靠近它,所以常常被種在墳?zāi)惯咈?qū)逐蟲害。

  她顏色如鮮血,是種靈異氣氛很重的花。一般認(rèn)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花香傳說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

  彼岸花是開在黃泉之路的花朵,在那兒大批大批的開著這花,遠(yuǎn)遠(yuǎn)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又因其紅的似火而被喻為“火照之路” 也是這長長黃泉路上唯一的風(fēng)景與色彩,人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路。

二、菩提

  菩提,這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或大智慧,曰:“豁然覺悟”,“如日開朗的徹悟境界”。菩提樹,原產(chǎn)印度,印度人叫蓽缽羅樹,我國一般叫菩提樹或菩提榕,屬于?瞥>G喬木,性喜溫暖濕潤,樹木高大雄偉,可達(dá)十至二十米高,葉近似卵形,革質(zhì),莖干黃白,花隱于花托中,不為人所見,故稱無花果。書載:早在南朝梁時(shí),有位名叫智藥的僧人,自天竺稱植到中國,現(xiàn)多見于廣東、海南。

  遙想古印度的悉達(dá)多太子,放棄了榮華富貴出家潛心修行六年,變得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瘦骨嶙峋,但仍未得道。他放棄了苦行,決意用明智的方法尋求真理。于是,他取食了村姑奉獻(xiàn)的乳糜,跳進(jìn)清澈的尼連禪河中沐浴了疲憊的肢體。上岸后,身心清爽。他獨(dú)自來到一棵蓽缽羅樹下打坐。暮色降臨了,月色溶溶,樹蔭婆娑,萬籟無聲,悉達(dá)多太子端坐不動,凝神靜思。就在這五月的月圓之夜,他在樹下豁然開悟而成佛,從此,人們把蓽缽羅樹稱為菩提樹,佛教徒以“佛”尊稱其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覺者”之意,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具有一顆難得的菩提心

  菩提已經(jīng)被神話,進(jìn)入到永恒的典籍之中,為信仰菩提已經(jīng)被神話,進(jìn)入到永恒的典籍之中,為信仰佛教的信徒撐起平安的綠蔭,庇護(hù)著蕓蕓眾生。菩提是智慧之樹,每一片葉子都帶著靈性之光,每個(gè)凡俗的人、每一顆卑微的靈魂,都有佛性和神性。菩提靜穆無言,它挺拔在歷史的河流一側(cè),等著你我悄悄走近它,坐下,覺悟……

三、楊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自《詩經(jīng)》始,楊柳成為中國古典文學(xué)歌詠的對象!缎⊙?采薇》篇里的句子,不僅富有節(jié)奏音律之美,而且開了楊柳懷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詩詞之中,青青楊柳枝成為牽絆游子、離愁別緒的象征性植物。

  每年春天,楊柳發(fā)新芽,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裁出滿院春色。等柳枝長出狹長的葉子,風(fēng)吹柳花滿園香,然后,桃李陰陰柳絮飛,白色的柳絮像雪一樣漫天飛舞,落在白蘋漂浮的池塘,落在春水流淌的河流,落在離人的心頭,平添離愁。

  那么,柳樹與佛教有什么干系呢?

  少時(shí),讀《西游記》,腦海里出現(xiàn)觀音菩薩的形象,左手托盛著甘露神水的寶瓶兒(凈瓶),右手持楊柳枝,蘸著甘露,向人間揮灑,解救人世的疾苦。

  為何是楊柳枝?這是基于千年來民間流傳的楊柳枝芽能止痛的妙方吧。

  查閱史料得知,觀音菩薩原是一位男性形象。唐朝,佛教幾度旺盛,這與皇帝興佛的愛好有關(guān),也就是在唐朝,觀音由男性形象轉(zhuǎn)變?yōu)榕孕蜗。大概是因(yàn)榕詫庫o,堅(jiān)韌,忠貞的品質(zhì)更貼近佛教慈悲的情懷。于是,觀音菩薩成為帶有母性光輝的女性,慈眉善目,端坐蓮花之上,手執(zhí)楊柳枝消除苦疾,觀音菩薩成為女性可能更有親和力。女觀音成了佛教的代言人和形象大使,傳播佛教精神。而觀音手中的楊柳枝,青蔥欲滴,柔順飄逸,也符合女性特征。民間善男信女進(jìn)寺廟拜觀音娘娘,乞求神賜給凡人漂亮聰明的小寶寶,成為寺廟的重要活動。

  佛教是一種精神信仰,它對現(xiàn)實(shí)人生的關(guān)懷,即使在看來也是極富人情味的,成為古代百姓精神支持和心靈安慰,而佛教的香火源遠(yuǎn)流長,一直至今。

四、丁香花

  丁香在花卉眾多的寺廟充當(dāng)什么角色呢?這要從菩提說起。在我國西北的甘肅、青海等地,由于高原氣候的影響,菩提和銀杏都不能栽植,佛教弟子就選用暴馬丁香(與紫丁香同屬的一種丁香)代替菩提樹。人們稱暴馬丁香為“西海菩提樹”,F(xiàn)北京法源寺內(nèi)的丁香樹,據(jù)傳是明代的遺物。再如青海省樂都縣以南的罌曇寺里的一棵暴馬丁香樹,相傳是明朝洪武年間修建該寺院時(shí)栽植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在青海高原的東部,距省會西寧市25公里的湟中縣沙爾鎮(zhèn),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喇嘛教圣地——塔爾寺,是佛教格魯派的著名寺院之一。據(jù)說這座宏偉壯觀的佛教寺院的修建,最早起因于一棵奇異的暴馬丁香樹。

  丁香被譽(yù)為“愛情之花”,其間還有著一段凄涼傳說。

  宋代有個(gè)年輕英俊的書生赴京趕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邊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熱情周到,書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兩日。店主女兒看書生人品端正、知書達(dá)理,便心生愛慕之情;書生見姑娘容貌秀麗,又聰明能干,也十分喜歡。二人月下盟誓,拜過天地,兩心相傾。接著,姑娘想考考書生,提出要和書生對對子。書生應(yīng)諾,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聯(lián):“氷冷酒,一點(diǎn),二點(diǎn),三點(diǎn)。”姑娘略想片刻,正要開口說出下聯(lián),店主突然來到,見兩人私定終身,氣憤之極,責(zé)罵女兒敗壞門風(fēng),有辱祖宗。姑娘哭訴兩人真心相愛,求老父成全,但店主執(zhí)意不肯。姑娘性情剛烈,當(dāng)即氣絕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兒臨終所囑,將女兒安葬在后山坡上。書生悲痛欲絕,再也無法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傷中度日。

  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墳頭上,竟然長滿了郁郁蔥蔥的丁香樹,繁花似錦,芬芳四溢。書生驚訝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見到了姑娘一樣。一日,書生見有一白發(fā)老翁經(jīng)過,便拉住老翁,敘說自己與姑娘的堅(jiān)貞愛情和姑娘臨死前尚未對出的對聯(lián)一事。白發(fā)老翁聽了書生的話,回身看了看墳上盛開的丁香花,對書生說:“姑娘的對子答出來了。”書生急忙上前問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聯(lián)?”老翁捋捋胡子,指著墳上的丁香花說:“這就是下聯(lián)的對子”。書生仍不解,老翁接著說:“氷冷酒,一點(diǎn),兩點(diǎn),三點(diǎn);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

  你的上聯(lián)“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為一點(diǎn)水,“冷”為二點(diǎn)水,“酒”為三點(diǎn)水。姑娘變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為百字頭,“香”為千字頭,“花”為萬字頭。前后對應(yīng),巧奪天工。書生聽罷,連忙施禮拜謝:“多謝老伯指點(diǎn),學(xué)生終生不忘。”老翁說:“難得姑娘對你一片癡情,千金也難買,現(xiàn)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麗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讓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錦,香飄萬里。”話音剛落,老翁就無影無蹤了。從此,書生每日挑水澆花,從不間斷。丁香花開得更茂盛、更美麗了。

  后人為了懷念這個(gè)純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對愛情堅(jiān)貞不屈的高尚情操,從此便把丁香花視為愛情之花,而且把這幅“聯(lián)姻對”叫作“生死對”,視為絕句,一直流傳至今。

  丁香,香氣迷人,關(guān)乎愛情和佛教,而佛教是不談愛情的。丁香把二者和諧地集于一身,真是神奇。

五、無憂花

  許多與佛教有關(guān)的花木受到廣泛的種植和崇拜,無憂花樹就是其中一種。

  以前有朵小花,它總是低垂著頭,無論誰問也不理,有一天神仙路過,他問“小花啊,怎么老是低著頭。”小花回答他說“我看到了許多的憂愁,老人的孤單、愛人的離異、男人的辛苦、女人的眼淚……我已經(jīng)無法再抬頭去看這些痛苦……”神仙笑了“小花啊,人都會有疾苦,都會有無奈,可是老人經(jīng)歷孤單總會兒孫滿堂,愛人經(jīng)歷離異才會發(fā)現(xiàn)體諒的可貴,男人在辛苦之后會迎來全家人熱氣騰騰的米飯,女人在經(jīng)歷淚水之后才會展露最美的笑顏,所以小花啊,你再抬起頭,去看看人們甜蜜溫馨的笑臉,只有經(jīng)歷過憂愁之后才能無憂啊……”小花抬起頭,它真的看到了溫暖的笑臉,于是從那以后,小花再也不低頭,它總是抬著頭,向著太陽,展露美麗的笑顏,所有的憂傷都可以被忘記,留在空氣中的只有它燦爛的笑臉和甜甜的香味……

  無憂花,又稱為佛誕花,別名火焰花,梵名asoka,音譯為阿輸柯樹、阿叔迦樹。拉丁名:Saraca chinensis,科名:蘇木科,屬名,無憂花屬。產(chǎn)地分布:云南東南部、廣東和廣西南部。

  雖然無憂花早開晚謝,花期短暫,但枝蔓上布滿的花蕾在老花凋謝后接著又會次第開放和長出新蕾,有死有生,生生不息。所以,無憂花在泰國一年四季花開不斷,視生死如常,無憂無慮,給游客和觀賞者一種新奇的視覺享受和人生啟迪。

  佛教植物身上附會著許多神話,帶有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大約2500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部,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境內(nèi)),有一個(gè)迦毗羅衛(wèi)王國。國王凈飯王和王后摩訶摩耶結(jié)婚多年都沒有生育,直到王后45歲時(shí),一天晚上,睡夢中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闖入腹中——王后懷孕了。按當(dāng)時(shí)古印度的風(fēng)俗,婦女頭胎懷孕必須回娘家分娩。摩訶摩耶王后臨產(chǎn)前夕,乘坐大象載的轎子回娘家分娩,途經(jīng)蘭毗尼花園時(shí),感到有些旅途疲乏,下轎到花園中休息,當(dāng)摩訶摩耶王后走到一株蔥籠茂盛開滿金黃色花的無憂花樹下,伸手扶在樹干上,驚動了胎氣,在無憂花樹下生下了一代圣人——釋迦牟尼。所以,西雙版納的每個(gè)傣族村寨幾乎都建得有寺廟,而幾乎每個(gè)寺廟周圍都種得有無憂花。

  印度教也認(rèn)為無憂樹是圣樹,如愛神卡瑪手里拿的五支箭中,其中有一支就是無憂樹做成,人們都相信這種樹能消除悲傷,因此稱之為“無憂樹”。

  當(dāng)然,這是一種美好的愿望,人們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在美麗的花兒上面,長此以往,人們在看花時(shí),就有了感覺。有了佛教傳說,無憂花對觀者是一種積極的暗示,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六、荷花

  荷花是通稱,大眾化的,蓮花是宗教之名,帶宗教意義的。

  蓮,又稱荷,睡蓮科,屬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莖稱藕,能食用,葉入藥,蓮子為上乘補(bǔ)品,花可供觀賞。古人稱荷花為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蕓、水旦、水華等,溪客、玉環(huán)是其雅稱,未開的花蕾稱菡萏,已開的花朵稱鞭蕖,乃我國十大名花之一。

  蓮與佛教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可以說“蓮”就是“佛”的象征。

  當(dāng)我們走進(jìn)佛教寺廟時(shí),便可到處看到蓮花的形象。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余的菩薩,有的手執(zhí)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寺廟墻壁、藻井、欄桿、神賬、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制或縫繡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梢娚徎ㄅc佛教的關(guān)系何等的密切。

  佛教為什么如此推崇蓮花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佛教產(chǎn)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氣候炎熱。荷花盛開于夏,給人們帶來涼爽和美的享受。人們對于這種夏季暑熱時(shí)盛開的美艷之花,自然十分喜愛,因此在印度的文學(xué)作品特別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學(xué)作品中,蓮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潔、寬容大度的象征。這類故事非常之多,影響很深,如《蓮花王子的故事》,便將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藹、自制、忌怒、忌殺、寬容和大度)的好國花比作蓮花!渡徎ㄍ醯墓适隆氛f蓮花王為了拯救百姓的饑荒,他跳進(jìn)恒河之中,變成一條大赤魚,告訴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來,這樣堅(jiān)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養(yǎng)全國百姓,度過長達(dá)十二年之久的災(zāi)荒!堵鼓干徎ǚ蛉恕返墓适,說鹿母蓮花夫人每走一步,腳后立即現(xiàn)出一朵美麗的蓮花,她一胎生下五百個(gè)童男,個(gè)個(gè)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衛(wèi)國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蓮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等級森嚴(yán)的制度,實(shí)行種姓平等,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了弘揚(yáng)佛法,使廣大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便以俗語傳道。又迎合民眾的愛蓮心理,將蓮喻佛,使得佛教能夠迅速傳播開來,信眾廣泛。

  佛教以蓮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yàn)樯徎ǖ钠犯窈吞匦耘c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擺脫出來,其解脫的途徑是:此岸(人生苦海)——濟(jì)渡(學(xué)佛修行)——彼岸(極樂凈土)。即從塵世到凈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生長在污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污泥所染,最后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

  佛教的重要信條之一,是廣愛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謂慈悲,是指希望和幫助他人解脫苦難,獲得快樂。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對于有生命者,不計(jì)善惡,不分人畜,都應(yīng)施予慈悲。對種種惡行,都要容忍和寬宥,用慈悲心去幫助他們,感化他們,使之向善,成為善良之輩,結(jié)出善果。但嚴(yán)戒同流合污,要身處污濁的塵世而不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潔凈清芬。用來表達(dá)這種思想觀念的最好不過的是蓮花。

  蓮生在污泥之中,猶如人生在濁塵的世界,這自然要與污濁相處在一起,受許多邪惡污穢事物的侵?jǐn)_,佛教稱這些邪惡力量為“魔”。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污穢(即魔)的侵?jǐn)_和影響。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開出潔美的鮮花,確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經(jīng)常常將蓮性比佛性。《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戶羅波羅蜜下》說:“比如蓮花,出自污泥,色雖鮮好,出處不凈。”《從四十二章經(jīng)》說:“我為沙門,處于濁世,當(dāng)如蓮花,不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葉金色妙寶蓮花上出生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坐在蓮花之上,或手執(zhí)蓮花,表示佛是出自塵世而潔凈不染的境界。

  佛說平等,不論過去現(xiàn)在未來,天地萬物時(shí)空,方位大小多少,人與人,如此如彼,窮富貴賤皆平等。極樂凈土是沒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具有超時(shí)空相貌的蓮花,獨(dú)享“福報(bào)”,成為凈土世界的花朵。

七、曼陀羅花

  曼陀羅原產(chǎn)于印度,它是茄科的一年生草本花卉(Datura stramonium),英文名稱叫thorn apple(帶刺的蘋果),它的名稱是由梵語音譯而來,意思是“悅意花”,別名醉心花、狗核桃、洋金花,科屬是茄科曼陀羅屬。全株光滑,株高1— 2m,莖直立、粗壯,主莖常木質(zhì)化。葉寬卵形,邊緣有規(guī)則波狀淺裂,基部常歪斜;▎紊~腋,花冠漏斗形,長7-10cm,筒部淡綠色,上部白色;花冠帶紫色暈者,為紫花曼陀羅;ㄆ谙、秋季。播種法繁殖。曼陀羅植株高大,花朵碩大而美麗,宜作背景材料或用于野趣園。同屬植物約16種,常見栽培的還有香花曼陀羅(D.inoxia);紅花曼陀羅(D.Sanguinen);白花曼陀羅(D.me-tel)等。有毒,但也可做藥。

  佛經(jīng)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shí),大地震動,諸天神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shí)體息,天鼓齊鳴,發(fā)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

  傳說,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國,空中時(shí)常發(fā)出天樂,地上都是黃金裝飾的。有一種極芬芳美麗的花稱為曼陀羅花,不論晝夜沒有間斷地從天上落下,滿地繽紛。

  曼陀羅花與佛教發(fā)生聯(lián)系,也是必然的,她芬芳,圣潔,花朵美麗,極樂世界里就應(yīng)該有這樣的花兒,象征著無欲無痛的圓滿。

八、茉莉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誰能想到,江南民歌《茉莉花》源于五臺山佛教音樂呢?一支江南民歌究竟與五臺山的佛教音樂有何內(nèi)在聯(lián)系?中國音樂界的專家們歷經(jīng)多時(shí)研究探討和實(shí)地觀摩演奏,揭開了《茉莉花》的“身世”。

  茉莉花原產(chǎn)于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紀(jì)至前五世紀(jì)時(shí),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王子悉達(dá)多?喬答摩(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的。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guān)連。茉莉花可以裝飾秀發(fā),由于它的純潔、芬芳和美麗,在印度一直作為佛教的吉祥物。在阿旃陀壁畫里,菩薩的寶冠上就有鏤金的茉莉花。按佛教習(xí)俗,把茉莉花用絲線串成花環(huán),供奉于佛像前。漢代以后,我國南方才有類似做法。

  史料記載:中國五臺山的佛教為東漢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dāng)z摩騰、竺法蘭傳入,域外的茉莉花也傳入了五臺山。茉莉花為白色,代表圣潔,且香味濃厚,許多佛香即是用此花作為制香香料,受僧人們的偏愛,故譜寫佛樂的僧人便譜寫了以茉莉花為原型的《八段錦》佛樂,以示對茉莉花的贊頌。僧人們四處云游,此曲調(diào)便傳至江南,并很快以曲調(diào)清逸、流暢動聽,膾炙人口而得到江南民眾的喜歡。之后又經(jīng)人加工,漸漸便成為風(fēng)靡中國大江南北的江南民歌。

  其實(shí),古代的詩人早已經(jīng)傳達(dá)出茉莉花和佛教的密切關(guān)系。比如,宋朝王十朋的《茉莉》詩曰:“茉莉名佳花亦佳,遠(yuǎn)從佛國到中華。老來恥逐蠅頭利,故向禪房覓此花。”看來,茉莉花的馥郁芬芳是一種很好的清涼劑,能夠使人遠(yuǎn)離權(quán)力、名利的誘惑,保持頭腦的清醒。再如,蔣延桂詩曰:“名字惟應(yīng)佛書見,根苗應(yīng)逐賈胡來。”茉莉充當(dāng)了文化傳播大使的角色,見證了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

九、忍冬

  澳大利亞著名女作家考林?麥卡洛有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荊棘鳥》,題目源自一個(gè)古老的傳說。南半球有一種鳥,它的歌聲比世界上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美好動聽,但是它只有找到一種荊棘樹,落在長滿荊棘的樹枝上,讓荊棘刺進(jìn)自己的肉體,才能夠歌唱。從離開巢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了尋找荊棘樹的旅程,找到了,它就落下來,而且要選擇最尖、最鋒利、扎進(jìn)肉體最長的荊棘。它的身體被鋒利的荊棘刺得血流如注,疼痛難忍,生命就要奄奄一息了,它開始了讓所有會歌唱的鳥自慚形穢的歌唱。一向自比歌王的云雀和夜鶯,在它的歌聲面前也黯然失色。不久,荊棘鳥的血流盡了,一曲最美妙的歌聲也戛然而止。然而,整個(gè)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著。

  悲壯慘烈的鳥兒,如同鳳凰涅涅槃,浴火重生。相比較而言,植物則安靜的多。

  有一種植物,越冬而不死,可比作人的靈魂不死,輪回永生,所以被大量運(yùn)用在佛教藝術(shù)上。它就是忍冬。

  忍冬是忍冬科植物,直立或纏繞灌木,常綠藤本,莖向右纏繞,攀緣上升,具有憂郁又惹人憐愛的姿態(tài);p生于葉腋,花冠白色(有時(shí)淡紅色),凋落前變?yōu)辄S色,故又稱“金銀花”。金銀花是一味清熱解毒的中藥,涼散風(fēng)熱,是因?yàn)樗軌蛟蕉凰绬?我以為,它?ldquo;心”不熱、不爭,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故能逃過風(fēng)霜雨雪嚴(yán)相逼的劫難。

  忍冬常生于路邊籬笆上,山坡的灌木中。春夏開花,富含香氣,為色、香兼?zhèn)涞挠^賞花木,適宜庭院附近、草坪邊緣、園路兩側(cè)和假山前后點(diǎn)綴。忍冬耐寒、耐旱、耐澇,耐鹽堿,生命力頑強(qiáng)。我想,這也是佛家看好忍冬的原因吧。

  忍冬在東漢末期開始出現(xiàn)在佛教藝術(shù)上,南北朝時(shí)最流行,蓮花紋和忍冬紋(也稱卷草紋)成為最具有時(shí)代特色的紋樣,廣泛地出現(xiàn)在繪畫、雕刻和刺繡等藝術(shù)品的裝飾上,而佛像上更少不了忍冬紋。可以看出,那時(shí)佛教藝術(shù)對裝飾題材的重要影響。

  忍冬真的能夠不死嗎?

  人的生命究竟像忍冬這樣好呢?還是像荊棘鳥這般好呢?我這個(gè)俗人,真的無法超脫生死。

十、銀杏

  銀杏高大長壽,因生長緩慢,木質(zhì)則細(xì)膩,而且銀杏樹的汁液具有一定的殺蟲作用。佛家用銀杏木雕刻佛像,木堅(jiān)硬細(xì)膩,指甲雖薄,亦雕刻如真,不損不破不裂,各地千手佛皆以銀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稱。

  古代的方士常取其木刻制作法的符印,傳說具有召神袪鬼的作用。故而道教、佛教的宮、觀、寺、院中多植此樹以示吉祥!毒┛谟洝份d:“勝國寺禪堂前銀杏一株,可泉上人房之側(cè),本,人五抱。”《泰山記》載:“五廟前銀杏大者圍三仞。”僧侶們稱銀杏樹為圣樹,稱其果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樹”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對銀杏樹的尊稱。唐代佛教盛舉,寺廟建筑疊起。至今保存完好古老銀杏大樹多半見于寺廟,是僧侶們精心保護(hù)的結(jié)果。我覺得古代的僧侶就是植物學(xué)家、園藝專家,讓我們有幸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古木。在青島地區(qū)流傳一首詩“逢廟必栽銀杏樹,勞(嶗)山風(fēng)氣古來殊,至今到處依然在,幸免斧斤得散俱。”青島市區(qū)及嶗山,銀杏頗多,與這風(fēng)氣有關(guān)。

  銀杏本身就是一本“佛經(jīng)”。銀杏也是一本“詩經(jīng)”。

  銀杏小小的樹葉,典雅而美麗,有著長長的葉柄和猶如打開的小折扇似的葉片,如果將葉柄與葉片平面成直角折一下,就好象一只步履蹣跚的鴨腳,因此古人給銀杏起了了個(gè)形象的名字,“鴨腳樹”或“鴨掌樹”。銀杏葉不易被蟲蛀和染病,拾幾枚金黃色的銀杏葉夾在書本中,就是一枚枚精美的書簽。古人以美麗的銀杏葉作為傳遞友情的信物,北宋詞人梅堯臣《酬永叔謝予銀杏》詩“去年我何有,鴨腳遠(yuǎn)贈人。人將比鵝毛,貴多不貴珍。雖少未為貴。亦以知我貧。……何用報(bào)珠玉,千里來殷勤。”歐陽修收到梅堯臣寄贈的鴨腳(銀杏葉),感而賦詩:“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gè),得這誠可珍。”就是俗語“千里送鵝毛,禮輕情誼重”的來歷,我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像僧人參禪的頓悟,原來,這里所講的鵝毛,就是銀杏樹葉!君子之交淡若水,指的就是這種境界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