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的天臺宗學(xué)說

  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的天臺宗學(xué)說

  天臺立宗

  此宗得名

  天臺宗是中國最早成立的佛教宗派,這宗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是智顗大師因常住浙江天臺山,于是稱他所創(chuàng)立的宗派為『天臺宗』。又因此宗以『法華經(jīng)』為主要教義的依據(jù),故又稱『法華宗』。

  法統(tǒng)傳承

  依照天臺宗的法統(tǒng)所載,初祖是印度龍樹菩薩,二祖是北齊禪僧慧文,他讀龍樹『大智度論』、『中論』時,見『三智在一心中得』及『三是偈』的思想,領(lǐng)悟出『一心三觀』,奠定此宗禪觀的方法,并以此授三祖慧思;鬯紡谋饼R來到南方,提倡『教禪并重』的新路向。四祖智顗進一步依據(jù)『法華經(jīng)』的精神,在『一心三觀』上,提出『圓融三諦』,豐富了天臺宗的理論,開創(chuàng)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天臺宗學(xué)說。五祖灌頂,是智顗最著名的弟子。智顗所述的天臺三大部,都是由他記錄和整理出來的,智顗的思想,經(jīng)他的傳播流通更廣。灌頂以后四傳至湛然,以中興天臺為己任,對天臺三大部有精確的注解,并撰寫了許多著作,對天臺宗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判教思想

  判教因由

  印度佛教由于長時間的發(fā)展,所以有大、小乘等不同的派別和經(jīng)論產(chǎn)生,形成一個龐雜的關(guān)系,這些不同派別的典籍,在漢魏兩晉南北朝間,隨著西來的譯僧一一地翻譯出來,當(dāng)中國佛教徒面對著些內(nèi)容各別、思想分歧的大、小乘經(jīng)典,自不免產(chǎn)生疑惑,而中國人的判教思想,就是基于這種情況孕育出來的。天臺宗的判教,具體來說,有所謂『五時八教』,而八教中,按照教化的形式和內(nèi)容的不同,又有『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兩類。解說如下︰

  五時判教

  智顗大師依『法華經(jīng)』的精神,將釋迦一生說法的內(nèi)容,判釋為五個時期,相應(yīng)于每一時,便有每一時所說的經(jīng)典與所要度化的對象。這種把全部佛典,按照佛說的時間先后去劃分的處理,稱為『五時判教』。

  五時中,第一是華嚴(yán)時,佛剛成道,在菩提樹下為大菩薩及大乘根機的人,說佛自內(nèi)證的道理,即『華嚴(yán)經(jīng)』,但一般根機的人乃如聾如啞,不能領(lǐng)解。第二阿含時,由于大乘教沒有達至應(yīng)有的效果,佛反過來先說小乘四圣諦、十二因緣等淺易的教義,讓一般人去信受修行,所以便說了『阿含經(jīng)』。第三方等時,對有小乘基礎(chǔ)的人宣說大乘『方等經(jīng)』,如『楞伽經(jīng)』、『維摩詰所說經(jīng)』等,以訶責(zé)貶抑小乘,贊揚推崇大乘的方法,引導(dǎo)小乘人走向大乘。第四般若時,佛說『般若』諸部經(jīng)典,泯方等時大、小乘法各別的執(zhí)著而成一味,彰顯諸法皆空的『實相中道』。第五法華涅槃時,會通前四時期執(zhí)有三乘的淺方便教,而顯究竟一佛乘的『法華經(jīng)』終極理想,天臺宗認為是圓滿之教。而『涅槃經(jīng)』的歸趨亦在于顯一乘教義,故名法華涅槃時。

  整體來說,五時的區(qū)別是︰『華嚴(yán)經(jīng)』顯佛所證的真義;『阿含經(jīng)』以淺易的道理誘導(dǎo)小乘根器;『方等經(jīng)』破小乘顯大乘正理;『般若經(jīng)』揚棄大、小乘偏執(zhí),顯實相空理;『法華經(jīng)』總結(jié)釋迦說法的始終,乃會三乘方便說,歸于一佛乘的真實義;『涅槃經(jīng)』解釋眾經(jīng),同歸佛性常住。

  涅槃經(jīng)喻

  這五時判教,在『涅槃經(jīng)』中有所謂牛乳五味的比喻,華嚴(yán)時如母牛身上剛擠出來的鮮乳味;阿含時如將牛乳精制成酪味;方等時如將酪味再精制成生酥味;般若時則像把生酥再精制成熟酥味;至最后法華涅槃時像是把熟酥再精制醍醐味。

  化儀四教

  智顗大師認為佛陀所體證的法,雖是一味,但對向眾生的根器不一,是以,教化的形式,可分為頓、漸、秘密、不定四種,稱為『化儀四教』。對具有高深智慧的人,不分等級地以『華嚴(yán)經(jīng)』說出佛所證的道理,使他們領(lǐng)會,叫做『頓』。對智慧較低的人漸次說出『阿含經(jīng)』、『方等經(jīng)』、『般若經(jīng)』等,令他們由淺入深,逐漸理解,叫做『漸』。佛說同一種教義,聽聞?wù)吒鲹?jù)自己的理解,有不同的收獲,名為『不定』;若聽者仿佛覺得佛只為我一人說法,名為『秘密』。這二者的區(qū)別,在于不定是同聽異聞,彼此知道理解不同;秘密則同聽異聞,彼此不知所理解的內(nèi)容各別。又秘密、不定的教說,散見于不同的經(jīng)典中,不能以某一經(jīng)為代表。至于天臺宗所依據(jù)的『法華經(jīng)』,乃佛最究竟的教化,是超越頓、漸、秘密、不定四教,不受這些形式所束縛的。

  化法四教

  佛陀說法除了運用不同的形式外,還因應(yīng)眾生的理解能力,講演適合的內(nèi)容,分別有所謂藏、通、別、圓四種,名為『化法四教』。藏教是指小乘三藏經(jīng)典的道理,但明現(xiàn)象萬有皆空的教義,對涅槃不空的教義,未有發(fā)揮,故『阿含經(jīng)』等三藏的義理,稱為『三藏教』。通教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通的大乘始教,隨聽者的根機可解為小乘、大乘,或更進而悟入別教、圓教的中道妙理;由于這些教義能通向三乘,故稱為『通教』。別教與通教的性質(zhì)剛好相反,這些教義純?yōu)榇蟪烁鶛C的菩薩而說,不通于二乘,又與圓教有異,故稱為『別教』。圓教是超絕大小乘區(qū)分的圓融教義,以成佛為究竟的目的,把三乘會歸到一佛乘的純粹圓滿的教義,故稱為『圓教』。

  若將化法四教配合五時的經(jīng)典來看,則華嚴(yán)時不是純粹的圓教,而是兼有別教的超絕思想,所以屬于兼教;阿含時只說小乘的三藏教,所以稱為但教;方廣時把藏通別圓四教對機而說,所以稱為對教;般若時思想以圓教為主而挾帶通、別二教,所以稱為帶教;華涅槃時是把四教融為一體的圓滿教法,所以是純教,即純圓之教。

  判教總觀

  根據(jù)上來對判教思想的分析,可以列表如下,以見天臺宗判教精神。

  思想概述

  一心三觀

  天臺宗除判教思想外,在禪觀的修習(xí)上亦有新的創(chuàng)見,如『一心三觀』及『圓融三諦』的修觀方法。

  『一心三觀』是北齊慧文所立。他提出諸法可以從空、假、中三種角度去觀察,即諸法因緣所生,是為假有;緣生諸法虛假不實,是為真空;真空與假有同時存在,即非空非假的中道。這空、假、中的道理不是認識過程上的先后關(guān)系,而是在一心中同時存在,同時了解的;把這些道理運用到修止觀的實踐上,便叫『一心三觀』。這是依認識主體的心,能一時具有對諸法的三種認識上立說。

  圓融三諦

  此外,慧思、智顗把『一心三觀』加以發(fā)展,形成了『圓融三諦』,使天臺宗的止觀學(xué)說完全成熟。諦是真理的意思;三諦即空、假、中三種真實的道理;圓融是互相融合成一體,就是說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彼此融合一體的。

  具體來說,現(xiàn)象界一切事物是沒有實體的、空的,眾生不知,以為具有實體于是形成錯誤的執(zhí)著,倘若用空觀對治它,便會遠離顛倒,了悟真空的道理,這叫做『空諦』、『真諦』;諸法的本質(zhì)雖然是空,倘若以假觀察照,則諸法的假相宛然地顯現(xiàn),故稱為『假諦』、『俗諦』;若以中觀察照諸法的存在,諸法本來是非真非俗,而又即真即俗,是一種既超越真俗二邊,又綜合真俗二邊的中道實相,稱為『中諦』。這三諦的關(guān)系,不是孤立地各不相干,而是三諦互相融合成一體,舉一即三,全三是一。一切事物都既是空,又是假,又是中,故一空一切空,非但空是空,假和中也是空;一假一切假,非但假是假,空和中都具假的意義;一中一切中,非但中是中,空和假都具中的意義。故三諦一體,互攝無礙。譬喻明鏡,鏡的光明喻為空,所反映的影像喻為假,鏡的體性具有空〈光明〉與假〈影像〉喻為中,從鏡的光明來說,一切影像都是此光亮的作用才能現(xiàn)起;從影像來說,一切光亮作用所影照的,都不離諸法的像貌;從鏡的體性來說,明與像都不離明鏡。故三諦融合一體,稱為『圓融三諦』。這是依諸法本具此三種圓融的實理上立說。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