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十善指什么?
三皈五戒十善
(一)三皈,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佛法僧稱為三寶,是佛弟子學習和景仰、依止的對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稱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線。
。ǘ┪褰涫剖亲孕揠A段,三皈后就應依佛法的教導,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過失和不犯錯誤,使自己身心有了規(guī)范,向善的方向發(fā)展。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再擴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過程,由消極的自利,走向積極的利他方面。
。ㄈ┧臄z六度專以利人度生為目的,一切都為利益他人考慮,不計較個人財產(chǎn)得失,生命安危,此是佛教的精神實質所在,修學的人,雖是凡夫,亦稱菩薩。(叫初發(fā)心菩薩)利他實在也包含自利,在修學過程,改變了自私習氣,擴大了心量,磨煉了志氣,以救度眾生苦難為己任,歷久功深,必然成佛。
三皈依也做皈依三寶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覺者,為修行者的導師,皈依釋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諸佛。 第二皈依法,佛為了度眾生得解脫,設種種的次第法門,等於學校的學制一樣,所謂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波羅蜜。眾生修習這些正法,做為人生的方向,便能離苦得樂,自在解脫。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凈僧眾是大眾的榜樣,所以應當皈依十方一切菩薩僧、十方一切聲聞緣覺僧、十方一切清凈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們應當皈依一位善知識,接受他的教導,這樣才不會走錯路。皈依最好選擇一個有道德、有學問、有行持的師父,經(jīng)常親近這位師父的言行、思想,無形中我們亦能沾到幾許光明與功德,同時供養(yǎng)了真正的大善知識,能種廣大的福田。如果在某一個時間,找不到這種善知識,可以在附近找一個真正受過三壇大戒的出家眾皈依。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稱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謂戒有五也。一不殺。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則云邪淫。若出家人受。則云離非梵行緣。一切都斷故)。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前四是性戒。后一是遮戒)
十善業(yè)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或稱十善業(yè)道。
五戒十善
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是完善人格的基礎。
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經(jīng)﹞
[一、不殺戒],謂人若于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于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廴、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鬯摹⒉煌Z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畚、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癡,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jīng)疏﹞
。垡弧⒉粴⑴淙剩,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鄱、不盜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廴、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于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鬯、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于禮,禮則防于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種的善業(yè),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于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垡、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鄱、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畚濉⒉粌缮啵,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斗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哿⒉粣嚎冢,不惡口者,謂不發(fā)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欲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劬、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凼⒉恍耙姡,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zhí)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佛教的五戒十善
佛法流傳于世間,是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合時機的教法。“五戒十善”即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條。五戒十善的內(nèi)涵 :
戒,有所不應為也。所謂“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將五戒中的“不妄語”分解為不兩舌、不妄言、不惡口、不綺語,將“不飲酒”擴展為不念、不?、不癡,加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而成,稱作“十善戒法”,或稱“十善業(yè)道”。五戒是十善的基礎,十善是對五戒的擴張和加深,其內(nèi)容并沒有多少差別,只是五戒側重于身的修為,而十善兼明心的動態(tài)。
由于佛教徒修持的層次不同,分有在家的(居士)五戒十善或八戒,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大乘的菩薩戒,但都是以上述五戒十善為基礎作些升格或詳析,大同小異。
五戒十善的內(nèi)涵相當豐富。
不殺生而慈心生仁——無論是人,還是飛禽走獸、昆蟲蟻螻,凡是有生命的動物,佛教認為都不可以殺害。也不論是親自操持刀槍或用手足傷殺對方的生命,還是指使他人去殺害,甚至看到他人傷害物命而心中竊喜,都是不許可的。佛教主張佛性平等,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切勿殘殺加害,這就是僧人食素的原因。釋迦牟尼提倡慈悲救世,他以平等慈悲的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這與孔子的“仁者愛人”是相通的。不殺生的重點是講不殺人。在釋氏看來,人類能夠慈心于仁,不相互殘殺,各種生靈能夠安順天然,世間免去爭斗仇恨,天下便可太平無憂。所以佛教時有祈禱世界和平法會。
不偷盜而義利節(jié)用——偷盜包括詐騙潛竊和強劫豪奪。佛教認為,凡是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行為,為人所不齒。他們主張致利須合宜,利己要利人,利人與利己相統(tǒng)一稱作義利。如果人人都行義利,“君子生財,取之有道”,并且節(jié)儉日用,精打細算,奉養(yǎng)父母,撫育子女,與朋友同事金錢往來以及經(jīng)貿(mào)活動中也能恪守信用,那么就不會發(fā)生偷盜欺詐瞞騙行為和不履行合同的行為,社會即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不邪淫而貞良守禮——除了正式結合的夫妻以外,不能發(fā)生性關系。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承認的男女關系,都稱為邪淫。即使夫妻之間的性愛,也不能非時、非處和變態(tài)。成年男女能做到這一點,便是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這是佛陀教導居士結婚后,要夫婦相敬如賓,不與妻子以外的女子茍合,互相尊重,和睦相處,使家庭美滿。
不妄言而誠實無欺——就是做人要誠實,不說謊話、大話、虛偽的話,不作欺騙他人的事。佛教認為,說謊固然是妄言,有時以眼色、手勢、點頭默認或暗示的做法,蓄意使對方受騙,也是妄言。如果人人遠離妄言,大家以誠相待,童叟無欺,互相信賴,那么這個世界就成為得道樂土了。
不兩舌而無爭是非——“兩舌”指搬弄是非,離間他人的感情。人際接觸中能夠遠離兩舌,說正直話,做正直事,同事鄰里和氣相待,感情融洽,就不會有是非煩惱纏身了。
不惡口而出言慈和——不惡口指語言文明,不用惡言毒語咒詛他人,不說粗言穢語有辱于人的話。“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美語三冬暖”。佛教認為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善,為人敬愛。
不綺語而言說有禮——所謂“綺語”,包括花言巧語,戲弄人的言詞和導人生諸邪念的不正經(jīng)語言。佛教認為綺語者輕浮無禮,是輕賤之人。人若不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為他人所敬仰。
不慳貪而慈心舍施——慳貪之人在順境中追求名、色、財、食、睡五欲而不知足,便會產(chǎn)生種種罪孽,比如貪臟枉法,中飽私囊,等等。故佛教極力勸人慈心舍施,對自己正當?shù)氖杖,除了用于自己的家族日常開支外,還應資濟貧病孤苦,或捐助給社會福利事業(yè)。
不恚而慈忍積福——“?恚”指在逆境中憎惡而不能忍受,即遇事不順,埋恨于心,發(fā)怒于形。釋迦牟尼常常教導人們勤修慈悲,養(yǎng)成忍辱負重和堅韌不拔的品格,以對治?恚,這樣可以成就自利利他之大事業(yè)。
不愚癡而多聞增智——愚癡即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對是非不能辨別,固執(zhí)邪見,胡作非為。佛經(jīng)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癡,教人多學習,明事理,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增添才干,做遠離邪見的善人。
以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是身三善業(yè);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口四善業(yè);不慳貪、不?恚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力
- [佛學常識]佛為阿那律說八大人覺的內(nèi)容是什么
- [在家修行]佛說的這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做到
- [佛學常識]什么是空想
- [佛學常識]什么是文字禪?
- [佛經(jīng)名句]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佛學常識]什么是般若?
- [佛學常識]阿彌陀佛掌中蓮臺有何象征含義
- [生活故事]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jīng)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佛與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