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當(dāng)下般若行

  當(dāng)下般若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為什么“般若”不直接翻譯成智慧呢?是因為當(dāng)時翻譯經(jīng)典有五種情況不翻譯,般若就是因含多義而不譯。單純以智慧還不足以解釋“般若”,它還包含了超越智慧的其他層面,所以就不譯。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這里六祖直接說:不是認(rèn)知心的本體即見性就夠了,而是教你如何去行。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也就是在此時此地,“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說得真是透徹。

  現(xiàn)在法國梅村的一行禪師,有一個偈子,我也經(jīng)常唱給大家聽:

  我已到了,已到家了,

  于佛土,我安住了,

  在此地,在此時……

  這就是當(dāng)下。“一切處所,一切時中”,時間、空間全都包括了。由時間和空間而緣起的生命能認(rèn)知的就是心念,“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所以“不行小道”,不執(zhí)取身口兩支上一些微細(xì)的見性。

  一上來就是告訴你:你每一個念頭,“不愚”了,行就自然正了。

  所以,“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一個念頭,我們失去覺照了,般若就沒了;一念智慧生起了,般若就生起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