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第八章 入法界,實無所入
海云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第八章 入法界,實無所入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賢首菩薩言:「佛子!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離。云何今見一切佛土所有眾事,種種不同?所謂:世界、眾生界、說法調(diào)伏、壽量、光明、神通、眾會、教義、法住,各有差別;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文殊菩薩問賢首菩薩,十方諸佛都是按照一佛乘來出離(這叫作「一乘甚深義」),那為何我們所見的佛土、佛國度和所有的種種事有種種的不同?所謂:世界不同、眾生不同、說法不同、調(diào)伏不同、壽量不同、光明不同、神通眾會不同、教義不同、法位不同,各個差別。為什么?
「所謂世界不同」,既然是以一法而得成就,都是用「一佛乘」來成就的,那是不是這樣就好了,用那個法就好了?有沒有人成佛時,是把十方世界所成就的通通濃縮起來在一個地方成就?沒有!文殊菩薩看那么多,他說沒那回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好像是這個樣子,但其實也不是,所謂「從華藏世界里面,兩百一十億個佛剎微塵數(shù)佛國度當中擷取菁華」,那個「菁華」還是一佛乘;從一佛乘來建立佛國度,那十方諸佛同一體性;但是每一個佛國度,都是因為佛德本愿力和眾生的因緣力結(jié)合而成——「娑婆世界」,有娑婆世界的佛的愿及眾生的因緣;「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的愿及眾生的因緣,「凈琉璃光世界」有藥師佛的愿及那個世界眾生的因緣,那十方諸佛國土、南方寶生如來的世界、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的世界也都一樣。
所以,佛的本愿和眾生的因緣和合而成的國度,種種不同,世界不同了。從〈華藏世界品〉就可清楚的看到世界的形狀種種不同,有樹形、山形、壇墠形、圓形、方形,各種形狀都有。
「所謂眾生界不同」,眾生的福報不同。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若是到自在王佛那邊去,就會像黑頭蟲爬在人家的缽上。目犍連神通第一,他到世間自在王佛那邊,他趴在那個世界人家吃飯的缽上,那邊的菩薩海會說「這是哪來的蟲啊!」世間自在王佛說:「不要笑他是蟲,他是去此東方無量國土之中,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褂纱丝芍副娚绮煌。
「所謂說法不同」,既然眾生界不同,佛的說法也不一樣。我們看眾香國的香積如來,他看眾生因緣成熟了,就放個香,「放香」眾生就得度了,該得度的得度,該覺悟都覺悟了;有的是放光,「放光」該得度的得度,該成就的成就了。這就是「說法方式的不同」。
「所謂調(diào)伏不同」,有的眾生得慢慢調(diào)伏,有的則要現(xiàn)怒目金剛相去調(diào)伏。
「所謂壽量不同」,極樂世界壽命長,我們這里壽命短。
「所謂光明不同」,十方諸法很光明,我們這世界佛的光明不過一丈;佛光的大小就證明這世間的眾生福報有多少,佛光的大小不是佛的成就大小問題,而是眾生的福報問題。
「所謂神通不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世間不現(xiàn)神通,你看不出他有什么神通,但其它世間諸佛的是神通很廣大,《華嚴經(jīng)》里就可以看到很多。
「所謂眾會不同」,菩薩海眾不一樣。我們這邊的聲聞弟子眾,也不過一千兩百五十個人,你看其它世界的菩薩海會則是無量無邊了,這是眾會不同。
「所謂教義不同」,教導的禮儀、儀式不同。我們這邊世尊的教法是「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勾蟊姵赃^飯就圍過來,大眾坐定,要請法的人就問,這是說法儀式。他方世界則不同,福報尊殊勝,有金剛寶座、有普融無盡師子座,在這種種殊勝的環(huán)境下,有一定的請法儀式,每個世界都不一樣。
「所謂法住不同」,眾生的因緣不同,法留在世間的長短的情況也不同,這叫「法住差別」。
所以這種種狀況都有不同,而沒有一個佛是完全兼顧所有而成就的,講是「一」,可是「相」有很多,但無法全部兼顧。這里面要談的是:一個是一致性,也就是核心;另一個是多樣性,也就是變化。所以我們講佛法、人生都是這樣子,它具多樣性且富變化,但又能趣向一致;不可能在整個的環(huán)境跟過程當中,是多樣化而不統(tǒng)一,也不可能因為統(tǒng)一而不多樣化。
譬如現(xiàn)在這個社會看起來好像很亂,假如這個亂是趨向一致性,那我們大可放心,因為畢竟會趨向于安定;假如這種亂而沒有一個核心可以趨向于穩(wěn)定的話,這個社會一定會瓦解,最后災難一定會到。所以在基本的真理上面,它都會趨向于穩(wěn)定,而這個趨于穩(wěn)定的前提下,不管如何的多樣化,我們應該都能予以包容。
這地方揭示了生命中一個非常特殊的現(xiàn)象。你不能說人人都必須一致,所以不能多樣化,如此生命會顯得很乏味、枯燥。但你要它能產(chǎn)生變化,而這樣的多樣性又無法趨向一致性,那就會導致崩潰的結(jié)果。下面是賢首菩薩的回答。
時賢首菩薩以頌答曰: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得如是剎土,眾會及說法。
佛剎與佛身,眾會及言說,如是諸佛法,眾生莫能見。
其心已清凈,諸愿皆具足,如是明達人,于此乃能睹。
隨眾生心樂,及以業(yè)果力,如是見差別,此佛威神故。
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
以是于世界,所見各差別,非一切如來,大仙之過咎。
一切諸世界,所應受化者,常見人中雄,諸佛法如是。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埂赋枴,就是本來就這樣,永遠就是這個樣子;「文殊法常爾」有兩種解釋:一、講「法如是故」,「文殊啊!法就是這個樣子。」二、講「文殊法本來如是」,這個法就是文殊法,那就不是對文殊講的。第一個解釋講起來比較像一般對談,通常我們采第二種解釋。賢首菩薩答,一個智慧的法(文殊表智慧)本來就是這樣子,真理本來就是這樣。
「法王唯一法」,法王只有一個法,就是把自性顯現(xiàn)出來;十方諸佛也是同一個法,都是把自己的自性(佛性)顯露出來,將人性的積極面充分顯露就對了,所以說「法王唯一法」。大家對于「人性」這兩個字,不要帶有罪惡感,人性沒有什么不對,只是被我們扭曲了。只要讓人性的積極面、光明面充分顯露,不要讓貪婪的黑暗面在那邊造惡。
「一切無礙人」,就是自在人、法王、一切成道的人。一個得道、有成就的人,都可以叫作「無礙人」或「自在人」,無礙就是自在嘛!
「一道出生死」,「一道」就是一佛乘,都是以一佛乘來出離生死的。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切佛同一法身。我們會覺得很奇怪,這怎么講呢?譬如,你、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但你的人性充分展開后,跟我的人性充分展開后,兩個是同一個,兩個質(zhì)量是一樣的;你的完全展現(xiàn)是無量無邊,我的完全展現(xiàn)也是無量無邊,就「無量無邊」來說不是同一個嗎?所以「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因為它那質(zhì)量及基本的格局都窮盡了。
「一心一智慧」,一個心一個智慧,這都是唯一的,十方三世諸佛,同證的都是這一個。
「力無畏亦然」,「十力無畏」就是佛,佛也是一樣的意思。
「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得如是剎土,眾會及說法。」從根本上來講,當我們趨向于菩提的時候,所有的心都回歸到同一個地方;你的地方在哪里,那就是你的佛國度。
我們修學的過程叫作「趣菩提」,尚未到達最終成就時,每個人的背景、嗜好、習氣、個性都不同,這時所作的回向會產(chǎn)生你的佛國度。所以我們認為回向很重要。
為什么學佛人最后會導歸一個凈土(不管說你把它叫作極樂或什么)?就是因為回向心,沒有回向心,絕對不能成就!
有人這樣主張,說「學密要回向,拜佛要回向,只有念佛不要回向」。
告訴你,念佛不回向,佛國土絕不能成就!可能有人會這樣回:「對!我們不成就自己的佛國土,通通到阿彌陀佛那邊去!」這種講法,悉不成就!因為學佛人當下成就,就是當下有自己的國土。那你說:「我是要被阿彌陀佛攝受去的!」那請問你,最后你要不要成就?最后你也必須要成佛。∧悴豢赡苡肋h都在阿彌陀佛那里,最后還是必須要成佛,那你就必須要有佛國度,而這佛國度的產(chǎn)生,就是你的回向心。所以回向在哪里?回向就是我們講的「第一目標」,我們學佛以后要建立你的目標,不要沒有目標,不要讓次要的目標來干擾我們主要的目標,那你做任何的功課都道歸到那個地方去,那就是回向,回向到你第一目標去,所以你就會得到你的剎土,佛國度都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的因緣,你自己去看看,生老病死當中、親戚朋友當中、衣食住行當中、我們所接觸的人事時地物當中,我們的二六時中,每一個人的環(huán)境都不一樣,那么你所要建立的佛國度是什么呢?每個人都不同。
你說通通要到極樂世界去,那就相同嗎?告訴你,不一樣!看看你現(xiàn)在做這些功課時,你回向到哪里去,那個回向心,就是你的剎土。你說我回向給小孩,或者小孩要考試,那我先幫他,你已經(jīng)有幫小孩的心了,不要以為榜小孩子功德不大,舉一個例子你看看:
有一次恒河泛濫,一個母親抱著一個小孩,是掉到水里去了,終于有人來救援,母親就把小孩交給救援的人,因為大人總是比較重,小孩先救上去,大水又沖過來,母親含笑被水卷走了。釋迦牟尼佛就說這母親馬上就升忉利天,因為舍己救人!能夠舍己救人,即使是救自己的孩子,也升天了,那她不過是一般人而已!而我們想想看,你自己能夠這樣把它回向,她就是回向給自己的小孩,我們只要有心于別人身上,不要執(zhí)著于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回向。
我們看到社會很混亂,雖然幫不上什么忙,但在做功課時回向,希望這世界清凈一點,不要這么混亂。雖然我們有時候也會想應該趨向于和平,有美好的結(jié)果,當然我們總會回向給它,這個回向就對了,這個就是一個佛國土了,佛國土就是這樣出現(xiàn)的。
有些人他就不這樣想了,我回向是希望所有人都來學佛,這是他一個人所建立的佛國土。那你要建立的佛國土是什么,你從你的心里去檢討,你的佛國土就會出現(xiàn),這是從你的心里面去檢討的。
當然你說我這樣念佛,就是一心一意要求生極樂世界,也可以!那本身還是會成就你的佛國土的,并不是說我到極樂世界去就跟我的佛國土完全無關(guān),因為它已經(jīng)在形成了。你說極樂世界我不想去,因為大家都去,好庸俗喔!那我?guī)湍銈內(nèi)ズ昧,那你的佛國土就在「建設」中;回向心是這樣來的。
在我們趨向于菩提的過程中,你的心安住在「什么狀況」底下,那種狀況就是你的國土;那個心會有人跟你相應,跟你相應的就是你的菩薩海會,這叫作「眾會」;你的「那一種狀況」到時候會告訴那些人,這叫作「說法」。
「一切諸佛剎,莊嚴悉圓滿,隨眾生行異,如是見不同!鼓氵@樣的剎土,要能夠讓他成就起來,必須一再地去努力,讓你的心從很抽象、感覺不著,到讓它顯現(xiàn)出來變成很具體。
將人性從隱瞞、埋藏在心里很深的地方讓它一直顯發(fā)出來,這就是學佛;讓人性充分顯現(xiàn)出來,也就是那種性德充分顯現(xiàn)出來時,那你的佛國土就成就了,因為「立足點」是從這個地方開始的;「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當性德完全展現(xiàn)出來時,你那佛性、人性是與十方諸佛同一個;國土不一樣,器世間、有情世間不一樣,但智正覺世間是一樣的。故從佛剎言,「隨眾生行異,如是見不同」,隨眾生行的不同,所見的都不一樣;但是從智正覺世間、從法身、智慧來講是同一個,所以說「唯以一道,而得出離」;賢首菩薩回答的前兩偈講的都是這個部份,后面則開始講它的不同。
「佛剎與佛身,眾會及言說,如是諸佛法,眾生莫能見。」佛剎、佛身、眾會、言說這些佛法,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
「其心已清凈,諸愿皆具足,如是明達人,于此乃能睹!怪挥行那鍍舻娜,各種行愿都已經(jīng)做了,這樣的明達人才能夠見到佛剎、佛身、眾會及言說。
「隨眾生心樂,及以業(yè)果力,如是見差別,此佛威神故!埂阜鹜瘛,就是覺悟的因緣力。以覺悟的因緣力,眾生的「心樂」及「業(yè)果力」差別才能顯現(xiàn)出來。
「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佛剎沒有分別的,這個世間是無分別的,也無憎恨,亦無特別的愛,都是「隨眾生的心」;眾生所見都不同,但明達人所見都一樣。
「以是于世界,所見各差別,非一切如來,大仙之過咎!故澜缢姴煌,這是隨眾生心所見不同,并非是佛的過錯,佛都是一樣的!溉鐏怼埂ⅰ复笙伞,指的都是佛。
「一切諸世界,所應受化者,常見人中雄,諸佛法如是!埂溉酥行邸故欠鸬淖鸱Q。在一切世界中,因緣到了,自然會遇到諸佛、菩薩、善知識,否則遇不到;緣一到,眼睛一睜開,就會遇到,眼睛不睜開,那就遇不到,覺悟的法就是這樣子。
以上是講「佛以一道而得出離,為何國土眾生有種種不同」。站在佛的立場、智正覺世間的立場來講,都是這樣成就的;但站在因地的立場、眾生心的立場來看,則所見都不同。所以「器世間」、「有情世間」有種種的不同,但佛身、法身都一樣。
爾時諸菩薩謂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唯愿仁者,以妙辯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說?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證?何等是佛境界現(xiàn)?何等是佛境界廣?」
文殊師利菩薩問完了,諸菩薩便反過來問文殊菩薩,「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說已」,我們知道的現(xiàn)在都講完了,「唯愿仁者,以妙辯才,演暢如來所有境界」,希望仁者用你的妙辯才,來說說佛的境界。這叫「佛境界甚深義」,佛的境界很深的,他們要文殊菩薩說明。
「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廣?」諸菩薩問了很多,文殊菩薩不見得是照他們問的一一作答。問是別問,答是總答。有一種問是總問,答是別答。佛境界很深,其實這些菩薩都懂,不是不懂,若是不懂,就不會分開十個這樣問。
時文殊師利菩薩以頌答曰:
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
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
隨其心智慧,誘進咸令益,如是度眾生,諸佛之境界。
世間諸國土,一切皆隨入,智身無有色,非彼所能見。
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虛空。
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
一切世界中,所有諸音聲,佛智皆隨了,亦無有分別。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凈,開示諸群生。
非業(yè)非煩惱,無物無住處,無照無所行,平等行世間。
一切眾生心,普在三世中,如來于一念,一切悉明達。
「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谷鐏砭辰绾苌,有多廣多大呢?跟虛空一樣大;一切眾生能入,而實無所入,這是關(guān)鍵處。
我們以為「入」,就像有一個入口可以走進去,「出」就是有個出口可以走出來,可是它這里是「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華嚴經(jīng)》有一品〈入法界品〉,法界怎么入?實無所入!我們本來都在法界內(nèi),還要入到哪里去?無有一物在法界外嘛!那為何講入法界?那個「入」就是展現(xiàn),「入法界」是指讓我們展現(xiàn)出法界的存在。
雖然我們都在法界內(nèi),但通常都不知道,就像呼吸無時不在,但有多少人真正感受它的存在?所以「入法界」的意思,無非是將它展現(xiàn)出來而已;所以這里第一偈便說「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敢磺斜娚,而實無所入」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這十個字可以當疑情慢慢去參。
「如來深境界,所有勝妙因,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惯@一偈是講因,前面諸菩薩第一個就問「何等是佛境界因」。如來深境界的「勝妙因」,即使經(jīng)過「億劫常宣說,亦復不能盡」。
這地方我們要知道一個關(guān)鍵:印度人的思惟模式和語言模式;「億劫常宣說」是識性的部份,「勝妙因」是根性的部份,用識性來講根性,那講不完。
我們常講「佛已說的法如掌中土,未說的法如大地土」,它不是「佛講的法如掌中土這么少,未說的法如大地土那么多」的意思,而是指語言文字能表達的部份如「掌中土」,語言文字沒辦法表達的部份如「大地土」。
佛法分「可說」的法和「不可說」的法兩部份。經(jīng)典記載的,是可說的法;靈山會上,佛拈花示眾,大弟子迦葉見之,破顏而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今付囑摩訶迦葉」,這是不可說的法。不可說的法像大地土,就看你能不能「會得」,能會得才有辦法給你。
「隨其心智慧,誘進咸令益,如是度眾生,諸佛之境界!惯@一偈是回答諸菩薩問的「何等是佛境界度」;隨眾生心及智慧的不同,循循善誘,以便讓所有眾生都能獲得利益,這樣度眾生就是佛境界。
我們也很想學佛這樣對眾生「循循善誘」,但往往講個一、兩次對方不聽,就會說人家「業(yè)障深重,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之類的,沒辦法像佛這樣,有一次佛碰到一個非常慳吝的人,什么都不信,即使要他講「布施」二個字都不愿意,但佛對他百般「誘進咸令益」。有一次便告訴他:「布施很好,只要念『布施』二字,便可獲得很多!顾@么答:「真的?會得什么,先跟我講!狗鹪俑f「講布施,你又沒損失,而且會獲得很多掌聲」,他還是不講。佛只好講,那你不必說布施,只要跟我說「布施有什么好?」后來他就開口說了這句話。他一講「布施」二個字,大家都鼓掌了。
釋尊繼續(xù)問:「那你有沒有獲得很多?」他笑了。接著釋尊要他右手抓一把土,然后把右手的土布施給左手,此舉對他來說一點損失也沒有,可他卻弄了老半天才愿意把右手的土布施給左手。接著再請他將左手的土布施回去給右手,他又猶豫了好久才做到。
佛就是這樣隨眾生心智,誘進咸令益,換成我們早沒耐性了,會說「那個沒救啦,下輩子再來好了」。佛之所以偉大,有其道理!
「世間諸國土,一切皆隨入,智身無有色,非彼所能見。」這是答「何等是佛境界入」。佛在世界所有國土中,都能隨緣而入;智身沒有形色,不是一般人見得到。所以即使佛來了,一般眾生也不知道,因為沒智慧。我們都想要見佛,總設想佛應該有怎么樣的一種形相,其實沒有;唯有覺悟的人,也就是前面講的「無礙人、明達人」才能見得到。所以佛的「境界入」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
「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虛空!沟谖遒适谴稹负蔚仁欠鹁辰缰恰。佛智很自在,故于「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中沒有障礙,這樣的智慧境界,「平等如虛空」。我們講「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那就是無礙;有所得,那就有礙了。我們在三世中不能自在,這就是不平等的地方,而佛是平等的。
「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沟诹适谴稹负蔚仁欠鹁辰绶ā梗环鸬木辰绶,是指他對于整個法界的了解;「法界、眾生界」對佛來說都一樣,究竟無差別,但眾生來看就是有差別,所以他說「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這就是佛的境界法。
佛的生命跟我們的不同,我們的生命就像簽筒里的簽,今天抽出的那一支簽,就是今天過的日子,明天拿的又是另外一支;這輩子拿一支簽,下輩子又拿一支簽。每一支簽的概率都不同,所以我們一次次的因緣個個都是獨立。佛不是這樣,他的生命因素是交融一起,就像這室內(nèi)的燈光,每一盞都交融在一起,你無法區(qū)分照在我手掌上的光來自哪一盞。佛的生命因素是圓融的,我們的生命因素是對立的,所以有差別。
「一切世界中,所有諸音聲,佛智皆隨了,亦無有分別!惯@一偈是答「何等是佛境界說」。一切世界中,所有的音聲,佛都能夠了解,而且沒有區(qū)別,這叫作「根塵交融」;根、塵交融、圓融了,沒有對立。假如有對立的話,他都「知道了」,但「能知」和「所知」是對立,他這里沒有,所以說「亦無有分別」;他能夠很清楚,但他沒有對立,跟我們不一樣。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凈,開示諸群生!惯@一偈是答「何等是佛境界知」!阜鹁辰缰共皇亲R性所能知道的,也不是一般的心境界,它不是用心或用意識可以體會得到,這叫作「其性本清凈」。
「非業(yè)非煩惱,無物無住處,無照無所行,平等行世間。」前二句是講「何等是佛境界證」,后面二句是答「佛境界現(xiàn)」。佛境界所證得的就在這個地方,他所證得的沒有什么業(yè),也沒有煩惱這些東西;「無物無住處」就是不執(zhí)著,就如剛才講的「三世平等」,既然三世平等,三世便能了知,那「無物無住處」就是所謂的「無住生心」,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換句話說,他任何地方都能生心,他隨緣,才能夠無住生心。他能生心,就是到處都能生心;而我們能生心,只能在一個地方生心。因為我們有住,他無住,無住就到處都能生心,故稱「無住生心」。
那「無物無住處」,就是最然不執(zhí)著任何地方,其實到處存在,這就是他所證的!笩o照無所行」,就是他沒有特別的目標,太陽普照,他也沒有說我要照哪里,只是普照,這叫「無照」!笩o照無所行」不是不照也不行,而是有照,只是沒有特定目標的照,叫「普照」;「無所行」是普行、行一切行,所以叫「平等行世間」,它沒有區(qū)別的。
像我們出來散步一樣,走到哪里都可以,那叫「無所行」,不是不行喔!這時候你就知道「平等走到任何的路上」,你要買東西就不一樣了,買東西一定有一個目標。黃昏或早上出來散步,你是沒有特定目標的,左轉(zhuǎn)也可以,右轉(zhuǎn)也可以,這叫作「無所行」,所以才能「平等行世間」。
「一切眾生心,普在三世中,如來于一念,一切悉明達!惯@一偈是答廣。佛的境界是那么的廣,佛境界廣,就是「一切眾生心,普在三世中,如來于一念,一切悉明達!
眾生心在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有眾生,「如來于一念」,「一念」不是一剎那的意思,它是無念,也就是清凈念的意思。在清凈念中,我們自性的清凈,對于一切眾生心,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通通能了解,這是佛的境界。
爾時此娑婆世界中,一切眾生所有法差別、業(yè)差別、世間差別、身差別、根差別、受生差別、持戒果差別、犯戒果差別、國土果差別,以佛神力,悉皆明現(xiàn)。如是東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shù)、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shù)、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眾生法差別,乃至國土果差別,悉以佛神力故,分明顯現(xiàn);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這段經(jīng)文主要是講這娑婆世界中所有種種差別是這個樣子;而從娑婆世界以外,東方乃至南西北方所有的種種差別,也都一樣清清楚楚。換言之,不但這個佛如此,十方諸佛也都如此;不但這個世界的菩薩這樣問,其它世界的菩薩也都這樣如實了知。
《華嚴經(jīng)》經(jīng)文后面常有這么一段,而這一段即是在證明不但我們這里講,十方諸佛在他的國度也都這樣講。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在這里講這個法,十方諸佛菩薩也都在場,關(guān)鍵不在于你眼前有幾個人在聽。所以聽《華嚴經(jīng)》時,要隨時觀想展開「十方諸佛菩薩同時跟我們一起聽」,不是你看到的這幾個人而已。不然佛成道時,只有一個人坐在菩提樹下,怎么會有《華嚴經(jīng)》?這個法就在這里,它展開就是這么殊勝,十方諸佛同時跟我們相應。
要了解后面這段經(jīng)文講的意義就是這樣,不要以為打開這本經(jīng)來誦、來講沒有什么,盡管講得這么簡略,但十方諸佛都跟我們相應。告訴各位,你《華嚴經(jīng)》這么展開擺著,它就放無量光明,十方諸佛菩薩通通到這個地方來,光明可以攝受一切,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這本《華嚴經(jīng)》法的加持力非常的強,從這一段你可以看得到,每一品、每一部分都跟十方諸佛菩薩相應。
- 上一篇:第七章 真正受持正法,完全投入
- 下一篇:菩薩問明品講記 經(jīng)文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