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第三十三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論
第三十三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論
第七遠行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
一釋地名目者。何故名為遠行地。以此地行方便波羅蜜。以六地之中三空三昧。現(xiàn)無量無作智慧門。能入無量眾生界。入無量教化眾生業(yè)。入無量世界網(wǎng)。以無作智慧入一切世間。等眾生行普令遍周故名遠行地。為入世間行遍周廣大故。名遠行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門者。此地修方便波羅蜜。以出生死空無相無愿解脫門。能入世間同眾生之萬行。然不離世間。不隨生死。長大慈悲故名方便波羅蜜。
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于此位所見知識在于佛會中者。明不離菩提體行眾行故。名開敷樹華者。表于無相妙慧之樹開敷普賢行華。亦是開敷一切眾生無明行樹華令成普賢行華故。為表第七地成世間行成慈悲門令圓滿故。其身在眾寶樹樓閣之內(nèi)妙寶所成師子之座者。表眾寶樹是眾行。明依報。以寶樹成樓閣形明隨行之智也。妙寶師子座者。表妙用無畏行也。善財?shù)闷兴_廣大歡喜解脫者。明此地菩薩成就大慈悲行普能方便教化眾生歡喜無厭故。不居染凈故名為解脫。第七地是所施之教。此是七地中所行之行故。名自住處以表之也。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脫者。此地明處一切世間行方便利生不染世法解脫門。亦以善財所得菩薩廣大歡喜解脫門是。如經(jīng)云。此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又云。初地中緣一切佛法愿求滿故。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地愿轉(zhuǎn)增長得法光明法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故。又明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故。第八地乃至十地。成就無功用行故。明第七地已前皆有功用。八地已去得無功用。
五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第一長科經(jīng)意者。于此七地中。長科為十段。從是時大眾心歡喜已下有二十四行頌。分為兩段。第一是時大眾心歡喜已下至瞻仰人尊愿聞法。有二十二行頌。明大眾聞六地歡喜興供分。第二時解脫月已下兩行頌。明更請后地法門分。其義如文。第三爾時金剛藏菩薩已下一段。有五十行半經(jīng)。明以十法修第七地向并初住第七地法分。第四爾時已下一段。有四十四行半經(jīng)。明十種地中升進同異分。第五佛子已下一段。有七行半經(jīng)。明十種善擇三昧分。第六菩薩已下一段。有十二行半經(jīng)。明從初地已來有三業(yè)勝二乘分。第七段有九行半經(jīng)。明此地遠離有無常行身語意業(yè)常入滅定而不作證分。第八段有十一行經(jīng)。明以方便示入生死一切諸道而住佛法分。第九段有二十九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以愿力見佛廣多及授職分。第十段中有四十二行頌重頌前法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于初長行第一段有五十行半經(jīng)。約分為三段。一爾時金剛藏菩薩已下至住第七遠行地有十八行經(jīng)。明修十法入第七地向。二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下至以無功用心成就圓滿有十五行經(jīng)。明菩薩住第七地有二十種入眾生界及一切法門教化眾生分。三佛子菩薩以深智慧已下至皆悉圓滿有十七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行十波羅蜜四攝四無量三十七道品一切菩提法分。如初段中。經(jīng)云修空無相無愿三昧慈悲不舍一切眾生者。明二乘修空自惑已滅無悲利生。凈土菩薩修三空門。自惑已滅隨愿生于凈土。聞佛教化自力成已。方還穢國方便利生。然有穢土凈土二障往來彼此。如三乘經(jīng)中。余方菩薩來此娑婆聞法已還歸本土者。是如此一乘教中菩薩。明從迷入法名為他方佛剎而來集會。悟已不云還歸本土。明身土無二性故。此一段十八行經(jīng)意。不離三空體以為萬行故。意明六地已前三空成就出世圓滿于七地中以三空成行滿足世間慈悲行故。經(jīng)云雖行諸佛平等而樂常供養(yǎng)佛者。明以法身無性平等而崇敬行遍周無限明寂用不礙也。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者。明以觀空之智而行十波羅蜜門。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者。明無三界業(yè)而常生三界善行教化眾生。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嗔癡煩惱焰者。明十使煩惱也。十使者。一貪二嗔三癡四慢五疑六身見七邊見八見取九戒禁取十邪見。三界十使煩惱迷四諦及修道上煩惱。成一百二十八種煩惱。欲界四諦上各有十種煩惱。四諦上各有四十。以修道根本煩惱有六。一貪二嗔三癡四慢五身見六邊見。以為根本。欲界煩惱有四十六。自余見取戒取邪見疑。此四從六上起。非根本故。上二界各除嗔。余如欲界。從色界四諦上各有九。共有四十一。無色界四諦上各有九。共有四十一。合有一百二十八種。乃至八萬四千煩惱。至隨好品自明。如三乘中斷煩惱。以身邊邪見戒取見取。以此五見為利使。貪嗔癡慢疑五種。為鈍使。五利使為見諦煩惱。五鈍使為修道煩惱。五利使障見道。為有諸見不亡理不現(xiàn)前故。五鈍使障修行者。隨行事上數(shù)數(shù)習(xí)生。雖入見道。貪嗔癡等猶有習(xí)氣為慣習(xí)未成故。須陀洹人斷見諦煩惱盡。斯陀含阿那含斷修道煩惱未盡。阿羅漢斷三界見諦修道二種煩惱盡故。不生三界。三乘菩薩以空觀折伏三界十使十纏煩惱。以修六波羅蜜。生于凈土。亦云色界上別有十地菩薩報生之天。名摩醯首羅。亦說十地菩薩唯有無明住。地未斷盡故。十纏者。一無慚二無愧三睡四悔五慳六嫉七姤八眠九忿十覆。此十纏隨十使起。亦與十使作生起因。如一乘菩薩。從十信信自分別心。從如來智起。十住初心上即同初地。至第六住即同第六地。得入寂滅定。神通即如十住中第六海幢比丘是也。大意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位總同。十地升進次第為體?傄磺腥鐏聿粍又菫轶w。所有煩惱。以禪定力。起無作智力。一時普印同智體。過現(xiàn)未來三世一際。無有短長延促之相。下文更明大意。于一念之際。若見自心有成佛有未成佛作延促時分限量者。當知此人不成正見。如來智體未現(xiàn)前故。已上明斷煩惱竟。經(jīng)云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文自具而隨心作業(yè)無量差別者。明以無體之智幻作諸行應(yīng)眾生心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凈妙行莊嚴佛土者。明業(yè)空境寂悲智報嚴悲智無依報相如影。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者。明法身無相以凈妄業(yè)。妄亡業(yè)謝。智境依正福相如凈光影。不屬有無之執(zhí)。如華藏世界也。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shù)而修諸行者。明法身智體無時無劫無三世體。為隨一切眾生業(yè)差別。有一切時劫差別。而為眾生分別時劫差別而修行諸行。即如說三祇劫及三生一生一念及六十劫等是。菩薩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明已前十法是入第七地向。已下名為住。第七地有二十種所入法門。如文自具。此菩薩作是念已下依前料文義。如經(jīng)自具。
第二一段長行有四十四行經(jīng)。約分為七段。一爾時解脫月已下至亦能滿足有兩行半經(jīng)。明解脫月所問諸地滿足一切菩提分法分。二金剛藏菩薩言已下至第十無功用行可有十行經(jīng)。明答前所問十地已來。諸地解行差別分。三佛子譬如有二世界已下至乃能得過有五行半經(jīng)。明此地菩薩以愿力故入染凈二行。不住其中分。四解脫月菩薩言已下至超過人位有八行半經(jīng)。明舉喻況說此地所行染凈二行非凈非染分。五佛子菩薩亦復(fù)如是已下至得一切盡超過故可有六行經(jīng)。明七地有功用行八地無功用行分。六佛子此第七地已下至不名無者有三行半經(jīng)。明此地不名有煩惱不名無煩惱分。七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已下至轉(zhuǎn)勝圓滿有九行半經(jīng)。明拔世悉達為大明師分。于此四十四行半經(jīng)中。從初爾時解脫月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于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者。若以同相門中?偸且粋如來根本普光明大智寂用無礙自體菩提。若望修行者進勝即異相門中總有五十種菩提隨行差別。大體總相。但約此十地差別菩提。以為升進之大體。從此十種地中菩提。總以五種菩提。以為大體。五種菩提者。一空無相菩提。二普光明無依住智菩提。三大愿能起大智大悲廣利眾生菩提。四以其大悲能隨染凈不染凈菩提。五智悲萬行圓滿無作菩提。夫菩提者。此云覺也。覺者普通眾法無過也。云無上者。但一乘非三乘也。
一空無相菩提者。三乘及一乘共得。但以有大悲愿行無大悲愿行及廣狹寂用不同大體同歸無相。
二普光明無依住智。菩提者。唯一乘非三乘也。一乘菩薩十住之心。初住此智。名住佛所住生如來智慧家故。以此智地進修諸行。隨差別智。隨差別行。慣習(xí)淺深。安立十波羅蜜。五十重升進階級。不離初心所得普光明無依住之智地。以智無體時亦無遷依本如是故。非情橫有故。此明發(fā)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者。得此地難故。如此經(jīng)云。以踐如來普光明地。此經(jīng)法門以此智為發(fā)心修行之地體故。一切種種智海及萬行海生在其中。
三大愿能起大智大悲廣利眾生菩提者。明諸法不自生者即藉大愿而起智成悲故。亦不從他生者。明智之及愿無自性故。不共生者。法無和合故。不無因者。要因愿起智行慈悲故。故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以是三乘或滯寂。或但生凈土。為無廣大愿起智。成滿法界虛空界等眾生大悲故。或云以愿留惑住于娑婆者。但得法空無相菩提非得普光明智故。如三乘菩薩。雖有愿行。皆忻多劫成佛。不因此教剎那無時。又此八地菩薩無功之智現(xiàn)前。猶恐滯寂。以第八波羅蜜防之。又令億念本愿故。又十方諸佛以三加七勸發(fā)令智不滯寂故。又十回向中有十種起智大愿門故。
四以其大悲能隨染凈不染凈菩提者。明前六地行六波羅蜜得出世。間及世間并出菩提。至此第七地以出世間及世間并出菩提。用入世間。同一切凡夫事業(yè)。成大慈悲行。使普賢行得圓滿故。雖同俗染以智無染性處世無著故。如蓮華處水恒生水中不濕故。又以本愿處世利生以于智體無自貪世樂故。不樂愛慢憍世所榮奢故。又明智體無依無性能隨大愿處于俗流不屬染凈而自在故。此之第七地法門非二乘所及。亦非行六波羅蜜忻厭煩惱菩薩所知。如下文。六通菩薩所不能知。為證漏盡通故。不能隨于生死具普賢行滿大悲故。為于生死有忻厭有疲勞樂生凈土故。
五智悲萬行圓滿無作菩提者。若以總相同相門中。智體不異。時不異。即十住初心即總具。若以別相門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得一分如來同體大智。得一分如來同體之行。得一分如來回向大愿和融悲智圓滿之門。從初地至第六地。依前三賢位中之法。長養(yǎng)成就令得出纏。雖有慈悲是愿令一切眾生出世之悲。如第七地之悲。恒處世間。如蓮華處水不濕。即明生死恒寂即從初發(fā)心已來依教而生得信順非自分法爾而然故今至此第七地。將前出世解脫之心。方始處纏不污。為以創(chuàng)居同俗隨悲愿力受生。從三空無作之門。始入世間同纏方便之行。猶有無作有作二種習(xí)氣。仍在行有開發(fā)。是故善財表法善知識號開敷樹華。為開敷智樹萬行之華令如普賢行海故。從茲入纏行華開發(fā)。至第八地第十地。悲智圓滿任物利生無作方終。至第十一地。所利眾生等同法界。隨根隨時現(xiàn)色身。無生不利。不為而用。不作而應(yīng)。以普光明智不屬方所同眾生心任物現(xiàn)形無往來故。為普光明智與一切眾生虛妄心是一性體故。故能知一切眾生所作業(yè)行。隨而應(yīng)現(xiàn)故。經(jīng)云初地中一切佛法愿求故者。明初地是緣地前三賢位中所安立佛果樣式愿成彼故。非自行滿故是愿求菩提如因滿故。三乘佛果樣式。在十地之后。此經(jīng)佛果行樣。在十地之前。乃至初會神天等眾?偸堑诙仉x心垢故者。明以上十善法身性戒以凈諸妄故。第三地愿轉(zhuǎn)增長得法光明者。明修上二界四禪八定得稱理智凈明故。得過三界心障礙故。入第九定故。第四地入道故者。明以修三十七品助菩提觀令智眼凈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者。明以法界自體無作定門能順達世間技藝悉能了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者。明入智慧方便世間出世間法無不明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者。明第七地能入世間學(xué)普賢行故。已前諸地雖以普光明智為體。皆有學(xué)有解有行有忻上位法門。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第八地初得智慧無功用。第九地明無功用智說教自在。第十地明無功用中智悲總圓滿故。同佛位故。第七地最為殊勝者。下文云功用行滿故。明從六地無功用之智慧成有功之萬行故。成普賢之行圓滿至十地是此位中之果故。明因行難發(fā)果行易成故。如水入流任運至海。故何況此行不出海中。此第七遠行地同十住中第七住休舍優(yōu)婆夷行。八萬四千那由他眾生之行。我皆同之。亦如十行中第七行滿足王以自化身示行殺害。亦如十回向中第七回向金剛山西見觀世音菩薩。此第七地中行門。一一仿地前之解行樣式。地前三位解脫行已周十地之中。蘊功成德。一如地前之果法也。地前果地。上行因。仿地前之果故。不同三乘立佛果在三祇之后也。若修行者善知教意。勿妄解佛心。如正修十住之因時。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一時總踐。為于智境。智不異時不移。以一法界智印印之古今絕矣。還依六相之義。即但了因圓果無不備故。若望起智達纏。即以初發(fā)心住功高。若以大悲先首即第七住第七行第七回向第七地為勝。余皆任運滿故。如經(jīng)云。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凈。是二中間難可得過者。明六地純凈第七地純?nèi)尽S诖硕粶谌緝綦y可得過。下文云。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愿力。已下如文自明。意明以大悲大智不離此二行教化一切眾。生而令究竟成大菩提具一切智智。以加行智顯發(fā)根本智。以根本智觀照力。成差別智。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為是染行為是凈行。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第七地所行諸行皆舍。離煩惱業(yè)分得平等未名超煩惱行。如輪王喻不離人位非有貧窮困苦所患。舉喻如文具明大意。為得第六地中三空妙慧及根本智又加大愿力故。智自在故。不離人位不染世法。能同世事不垢不凈故。以智無依恒不受垢。以垢無依不能染凈。染凈但為大悲緣起方便利生。八地會融功終無功之行一分自在。十地方終。若無七地有行有功無盡大智普賢大悲不可成辦。是故凈名經(jīng)。對三乘出纏之種。說塵勞之稠是如來種故。亦說火中生蓮華實可為希有。此為已得第六地已前出纏者說也。具縛之徒未可全登此跡余文如經(jīng)自具諸禪者定也。三昧者無沉掉。三摩缽底者正受。諸法智相應(yīng)故神通解脫者。以正受諸法智相應(yīng)即得神通自在。名為解脫。
第三一段長行有七行半經(jīng)。分為四段。一佛子菩薩住此地已下至凈治此地有五行半經(jīng)。明得十種三昧分。二是菩薩得此三昧已下有一行半經(jīng)。明得十大三昧超過二乘地分。此應(yīng)云超過三乘地。為此學(xué)三乘人等共譯此經(jīng)。不善知教意。但云超過二乘不云超過三乘。若也但過二乘者。如此經(jīng)云。一切世間群生類。鮮有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zhuǎn)復(fù)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為甚難。若此地但超過二乘者。此四乘義若為安置。何得一部經(jīng)義。前后義意不相貫通。只為三乘之種智。迷誤顯圣旨。后有善達君子。無依此言。應(yīng)云超過三乘。不可云二乘也。經(jīng)云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者。明此位菩薩入觀擇諸三昧次第是色界定。是無色界是聲聞是緣覺。是三乘定一乘定。善擇義三昧者。明善簡擇世間義出世間義是正義是邪義。最勝慧三昧者。是一乘佛慧故。分別義藏三昧者。是小乘藏是大乘藏是一乘藏。如實分別義三昧者。如實知諸法不妄解故。善住堅固根三昧者。無退轉(zhuǎn)故。智慧神通門三昧者。以此智慧能起種種神通法門故。法界業(yè)三昧者。心境動止無不真故。如來勝利三昧者。無心無思智隨三世教化眾生而無往來之相故種種義藏三昧者。都含萬法無不達也。生死涅槃三昧者。明以涅槃常寂滅法而有生死。常以生死以為涅槃二俱無體性故。寂用一真故。無我無人智能隨俗利群生故。已下總結(jié)。如文自具。
第四段中有十二行半經(jīng)。約分為五段。一佛子菩薩住此地已下至法忍光明有兩行半經(jīng)。明此地菩薩無量身語意業(yè)皆無相行分。二解脫月已下至超過三乘耶可有兩行經(jīng)。是解脫月起問分。三金剛藏菩薩已下至一切三乘所不能及有二行半經(jīng)。是金剛藏菩薩答所問分。四譬如已下至自力超過有二行半經(jīng)。明舉喻況說分。五一切菩薩已下出過一切三乘之上可有三行經(jīng)。明此地菩薩是自力過三乘非是初地以來求大法超過故已。上十二行半經(jīng)。意明此地菩薩無量身語意業(yè)自力超過三乘智。外修空但行六度菩薩及聲聞緣覺折伏煩惱,F(xiàn)行不生。得變易生死生于他方;蛟粕戏絼e有十地菩薩凈土。如是三乘皆是如來權(quán)時。且免粗苦。方便安立非如此教依智發(fā)心。即此娑婆便為凈國。華藏世界等遍虛空。凈穢含容。一塵多剎。無有彼此往來等見。翻經(jīng)之眾未詳佛意。誤顯圣旨云超二乘。后有學(xué)徒勿從此失。又明從初地已來至第六地是志求大法及愿力超過非是自力超三乘故。如文自明。
第五一段有九行半經(jīng)。約分為五段。一佛子菩薩住此地已下至雖行實際而不作證有兩行半經(jīng)。明不住無行常行三業(yè)不證涅槃分。二解脫月已下至能入滅定有一行經(jīng)。是解脫月起問分。三金剛藏菩薩言已下而不作證故可有兩行經(jīng)。明此位及第六地菩薩能入滅定而不作證分。四此菩薩名為成就不可思議已下至行于實際而不作證有兩行經(jīng)。明此位菩薩三業(yè)不思議不取證寂滅分。五譬如有人已下兩行經(jīng)。舉乘船入海不遭水難喻自第六地已來及七地菩薩入滅定者非。如上界四禪四空息想證滅。亦非如羅漢厭苦修空。隨空性滅悲智不生。如大虛空更無所作。乃至經(jīng)劫不覺。頭上系鼓不復(fù)聞。亦有化火自焚。入變易生死。亦非如緣覺觀十二緣空。順空想滅悲智不生。亦非如權(quán)教菩薩修六度。粗識已無細識猶在。隨愿力故生于凈土;蛟茍笸猎谟谏缫焉。出過三界之身。為心有依止。凈業(yè)為緣。所有生處還有依止。如此一乘中十住第六住中心。如海幢比丘。于經(jīng)行道側(cè)結(jié)跏趺坐。離出入息。隨其身分對現(xiàn)色身。起化如云遍周剎海。此約根本普光明智自體寂用無限法界之門。不同三乘皆有業(yè)果報生依止處所。設(shè)為化事皆有分限。如此十地第六地。即以守護一切增長威力。明已能守護心城。非定亂所攝。所行世事是同事所須非自業(yè)有故。七地是有用有開發(fā)如前三空而起行故。是故善財此位中知識號開敷樹華。明三空恒開發(fā)行華也。是故從第六地已來能入滅定。即十住第六住。以海幢比丘為樣。自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每第六心總例然。設(shè)不入定者。即但明十住海幢為體。余后是海幢中大用。余意如經(jīng)自明。已上一段明不證涅槃門。
第六佛子此菩薩得如是三昧已下一段有十一行經(jīng)。以滅定方便起十種示現(xiàn)出過于世不舍樂法之心分。如經(jīng)云。雖隨順佛智而示現(xiàn)入聲聞辟支佛地者。明二乘人得果之后。厭患其所受父母分段胎生之身。自化其火自焚其身。入變易生死身。余如文自明。下文天者。已上欲界色界無色界天龍者。是世間諸龍。夜叉者。此云苦活;蛟混舨臁;蛟平菁病GY婆者。此曰食香;蛟粚は。神設(shè)樂求食。阿修羅者。此是天趣所攝。此云無天妙樂。迦樓羅者。此云悲苦聲。以食龍在嗉中由活。有悲苦聲。亦為寶翅鳥。緊那羅者此曰疑神。頭上有角人見生疑。為人耶。為非人耶。摩睺羅者。此云胸腹行此是諸畜。是同龍輩。古云大蟒神人及非人。非人是鬼類。帝釋此云能主。梵天王是初禪王。梵者凈也。以過欲界名為凈王明此位菩薩能遍同其類引之修學(xué)菩提福智而無樂著故。云不舍樂法之心。余如文自具。又明自忻后地未滿須當勤心樂法也。
第七一段有二十九行半經(jīng)。約分為六段。一佛子菩薩成就如是已下至余莊嚴具所不能及有十二行經(jīng)。明此遠行地得見多佛及供養(yǎng)聞法轉(zhuǎn)增勝分。二菩薩住此第七地已下至一切眾生諸惑泥潦有五行半經(jīng)。明三乘之所不及分。三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已下至第七遠行地有兩行半經(jīng)。明此地所修行門分。四菩薩住此地已下至一切智依止者有四行半經(jīng)。明此位菩薩受職堪為眾生依止求智分。五此菩薩若發(fā)勤精進已下有四行半經(jīng)。明此菩薩以自精進力及愿所得法門三昧眷屬之量分。六說頌中一段有四十二行頌。重明前法。如文自具。如煉真金轉(zhuǎn)明凈喻。第六地已前但明煉冶磨瑩轉(zhuǎn)令轉(zhuǎn)明凈者。為加戒定慧四念觀十二緣觀等凈治智地今此地善入世間方便示現(xiàn)種種眾生行皆能同事教化眾生故。明以種種眾妙寶間錯莊嚴。明以凈妙之智嚴種種眾行。而莊嚴智地;ハ囡@發(fā)更增明凈。意明此地以普光明智。用嚴萬行。以世間利益眾生之行。起智用自在。彰智更明故。智不對萬行而行者。智無大用。即三乘是也。萬行不得智而行者。即有限礙。即人天外道善行故。余文如經(jīng)自具。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xué)習(xí),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yīng)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