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jīng)

《地藏經(jīng)》,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地藏本愿經(jīng)》、《地藏本行經(jīng)》、《地藏本誓力經(jīng)》。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經(jīng)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兜夭亟(jīng)》是一部記載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詳情]

地藏經(jīng)開示(北京夕照寺)

海云繼夢法師北京夕照寺開示地藏經(jīng)

海云繼夢北京夕照寺開示地藏經(jīng)第一集

  今天是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的紀念日。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都是觀世音菩薩的日子,有一天是圣誕日,有一天是出家紀念日,有一天是他的成道紀念日,請問你,你怎么知道觀世音菩薩哪一天出生的?他哪一天出家你怎么知道?你現(xiàn)在看的是記錄,是誰記錄的?他記的嗎?你要從這里去知道,佛教是什么?

  而且你會發(fā)現(xiàn),二月八號、四月八號、十二月八號是釋迦牟尼佛的日子,出生、出家、成道紀念日。你從觀世音菩薩這一套思想里可能感覺不到,你是個佛教徒,你會很當然地接受,本來如此嘛,記錄上有嘛。可是你不知道,那記錄是哪個人、哪個好事之自作主張?你感覺不到?墒钱斈惆l(fā)現(xiàn)第二套,那你就應該警覺到了,為什么觀世音菩薩都是十九號,釋迦牟尼都初八?為什么?就那么巧,他對八就特別有興趣,觀世音菩薩就專選十九號,為什么?是不是名牌呀?

  學佛就是學著覺悟,學著警覺,你有沒有警覺到這樣一種狀況。它是事實嗎?還是人為杜撰的?你做為一個佛教徒,應該有這種警覺性,不要等人家來批判你,自己就要自我批判。能夠自我批判的人是有科學精神的人。現(xiàn)在在講求的是科學發(fā)展觀,你不要迷信觀,我們是不給迷信的,你要對真理有一種窮盡、辯證的本事。你要不要用的是所謂“科學”這兩個字,我們不管,但是你要帶有覺性,警覺到。真理是什么?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來學佛應當學的是佛陀的真理,不要學佛教的文化,文化可以隨著時空的不同而改變;但是真理是永恒不變的,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那你要學這個,還是學文化?文化是無常的。

  三十年前,我們主張一胎化,現(xiàn)在呢,它可以改變的,要不然我們的人口結(jié)構(gòu)馬上會回到孫中山先生時代,四萬萬五千萬,那怎么辦?臺灣很努力地做,它是兩胎,兩個恰恰好,最初是講三個也不少,后來兩個恰恰好,再后來呢是一個就好,現(xiàn)在半個也不要了。最近又在吵著,結(jié)婚想結(jié)婚,孩子生不起,干脆不要生了。有一個學校叫老松國小,我們那個時代它正旺,學生多到一萬一千個人,現(xiàn)在只有七百八十個,無常啊。當時叫天下第一小學,在臺灣當然就天下第一了,寶島第一,F(xiàn)在是迷你小學,只有七百多個人。無常在變化,是整個環(huán)境都在變,那是文化,不是真理,F(xiàn)在開始要鼓勵多生幾個,不嫌多了,以前不嫌少。

  人口結(jié)構(gòu)的改變使政權(quán)都整個改變了。為什么?因為你在緊縮人口的時候,高級知識分子很容易,不生沒問題,可是一般老百姓他沒有辦法緊縮,他生小孩就跟生小豬一樣,一只一只生出來,所以結(jié)構(gòu)發(fā)生變化以后,原來支持的那些人都消失了,再來的都是不支持他的,所以在野黨就興起了,這個結(jié)構(gòu)的改變是影響絕對的。執(zhí)政者他不知道,等事情發(fā)生時你都不知道哪里去了。這個就是文化,文化在變化,它是無常的,非?膳隆

  我們真正要的、追求的是真理。我們從真理的立場來看文化的時候,你就看得更明顯。因為文化人在文化中,他有意識形態(tài),搞不清楚,他被現(xiàn)實的狀況遮住了。我們看真理的人,是跳躍時空,所以對于文化現(xiàn)像是很清楚的。而從真理追求的人來講,他是中正的、客觀的、他是絕對科學的,他比科學還要科學。因為科學本身論證還有問題,能夠批判科學的只有真理,科學本身無法批判科學,但是真理可以批判科學。你要了解這一點,所以我跟各位提這個問題就從這個立場來。為什么是十九?這就是文化,人類生活里需要這一套文化。

  所以古代圣賢很厲害,他懂得真理以后,他會用方便,廣設(shè)方便,善巧方便,方便那兩個字,要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最直白的翻譯就翻譯成“文化”,廣設(shè)文化,文化就是善巧。弄個初八,給釋迦牟尼佛,廣大的群眾好拜拜;弄個十九,給觀世音菩薩,廣大的群眾好拜拜,那只是這樣而已,沒有為什么。那追求真理的人,對于文化這種東西,就叫做從屬、隨緣。因為你一個人,你出生有日子,那你學佛出家,那總有個出家日,那給你一個期望,叫成道,所以有成道紀念日。尤其對這些古圣先賢,那這個人生應該是很完整的。它只不過講一個很完整的人生而已。那為什么不講涅槃紀念日?不必了,死亡的日子佛教不重視,佛教重視的是成道,從法身來講是成道,從色身來講才講涅槃,因此涅槃就等于成道。這是世俗的一套,它還在表達真理的相。給各位做參考,所以你在追求的是真理不是文化。提供給各位去了解。

  我們來到這個地方,我要告訴各位,我們是依于佛法。依于佛法表現(xiàn)在事相上面它有三個原則,第一個完全合法,你要符合政府的標準,不要有違法的情形;第二個,不能傷害眾生,不傷害眾生這非常重要;第三個不欺騙眾生,不欺騙眾生就是不給眾生迷信。一般的宗教它不是迷信,迷信的人就是不信,信仰的不會有迷信。

  信仰當中有兩個層次。西方的宗教跟我們是不一樣,中國沒有西方那種宗教,中國的這種東西西方的無法定義,我們講的不是宗教。我們分兩個層次,一個是追求真理的,我們叫三家之言,儒釋道三家,它是追求真理的,所以儒家有理學,道家有玄學,佛家的義學,這三個不叫哲學,哲學是西方的。但他們對“哲”這個字不會解釋。“哲”字怎么寫?中國人造字你就看得到,“哲”就是折口,折掉你自己的口。西方的哲學是要折別人的口。所以這兩個字東西方解釋不同。哲學在西方發(fā)展就是辯論、辯證;中國的哲學講辯證是折自己的口,折口以后產(chǎn)生一個現(xiàn)象――心領(lǐng)神會。折口了,語言沒辦法表達,哲學是指這個。那你只能“這個”、“那個”、“本來面目”、“本地風光”,所以哲學表達的最好的是禪宗的公案。西方?jīng)]有,全世界的學術(shù)都沒有。公案這種東西是禪宗最大的特色,也是中華民族的文明系統(tǒng)里最出色的一塊瑰寶,是最難得的,它徹底地表達了哲學這種東西。那西方?jīng)]有,西方哲學是折人家的口,叫你服了;中國的哲學不是,它是折服自己的口,讓你心去體會真理的存在。這是三家之言所追求的。所以你可以說統(tǒng)稱理學、玄學與義學的那個領(lǐng)域叫哲學。但這個東西西方?jīng)]有,西方人講的哲學不是我們這個。你要弄清楚。

  第二個層次,民間信仰的,那叫三教九流。因為那么高深的玄學他搞不懂,那么現(xiàn)實的人生里又多挫折,很多的委屈、憤怒、不滿,還有很多的恐懼,他要如何消解這些東西呢?那就要有一個無上權(quán)威的可以降服他內(nèi)心、可以折服他的內(nèi)心的那個東西,那就是一種對神的崇仰。任何的委屈、苦悶、恐懼、無奈、逼迫,他向神傾訴就好。所以他是偶像崇拜的一群人,他們在全世界整個的人群里占95%以上。你假如從宗教演變的歷史來看,那這些人在草莽時代,在智慧未開的時代里,幾乎是100%。唯一一個人不受這種恐懼威協(xié)的,那就發(fā)展出來后來的宗教師,我們叫巫師。一個民族假如沒有這個1%的巫師的話,這個民族很容易會集體滅亡。所以宗教師比國王更重要,他是全民的精神領(lǐng)袖。我們現(xiàn)在叫精神領(lǐng)袖,其實他是靈性的導師。因為你心靈上恐慌,比餓更可怕。要餓死一個人還不容易,要好幾天,可能一個禮拜不吃你還餓不死,只是很痛苦而已,可是當你靈性枯竭的時候,你馬上就死亡。那種恐懼所造成的暴斃,就是殺人于無形,這是很恐懼的。所以靈性的安撫作用非常重要,在古代我們把他叫做巫師,巫婆,他就是古代的智慧者。他從這里發(fā)展出來。那這個東西到底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況,那歷史我們就不談了,我要跟各位談的是三教九流的民間信仰它是很普遍的,他只要拜拜就好。

  那我要告訴各位,你今天踏入這個殿堂,來到這個地方,要聽聞的佛法是屬于真理的,但是你必須培養(yǎng)自己能夠包容那些三教九流的信仰,不要呵斥它。因為它在安撫廣大的群眾時非常需要,尤其當整個社會越是所謂現(xiàn)代化的時候,內(nèi)心的惶恐越恐懼,那么民間信仰就更需要。因為現(xiàn)代化它的一個特質(zhì),叫做競爭。尤其經(jīng)濟越要自由化,它就越要完全競爭。你要知道,只有競爭你才有成功的機會,這是事實,我們也完全贊同這種講法。可是你要知道,一群人有一個成功,除了那個成功以外的一群人全部失敗。因此越是成功的人他內(nèi)心的恐懼就越強。失敗只有一次,反正失敗了,一天二十四小時,明天太陽還要出來,等一下要吃午飯,這個都是現(xiàn)實的;可是成功的人不一樣,因為明天我會被打敗,說不定一覺起來江山化為烏有,這種恐懼比失敗者更恐懼。所以這個問題就來了,一百個人競爭,一個人成功,有一百零一個失敗,因為這個成功的人等著明天要失敗。這是很恐懼的。所以越是競爭,恐懼就越強,恐懼越強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越高級的人比老百姓更迷信。那些失敗者他只是求神問卜,安安心嘛,他受創(chuàng)傷的心靈不深,他只要有點安慰就好了;可是成功者他的恐懼一直在加深,所以他會一直求神問卜。為什么?恐懼造成的。所以我們是希望各位,要有信仰,即使是民間信仰都不要緊,你有覺醒的一天;可是當你不信,是徹底的迷信,那只有使自己墮落。

  各位今天來,你要來學地藏經(jīng),地藏法門是絕對理性。它告訴我們什么?這一點是你要先弄清楚的。很多人一講到說地藏經(jīng)里頭有很多鬼王、有很多地獄,那你就怕了,這個都是在嚇唬人的,你就搞錯了。這個世界,以前我們在集權(quán)統(tǒng)治的時候,皇帝統(tǒng)治的時候,那是四海升平的時代,現(xiàn)在要開放完全競爭,我告訴你,到處都是地獄。你去想想看,今天的生活比三十年前是不是更地獄?看起來物質(zhì)建設(shè)不錯,可是你內(nèi)心的惶恐、緊張、恐懼、無奈、逼迫到處存在呀。所以每一種逼迫就是一種地獄,每一個逼迫你的人是不是鬼王?你自己想想看。誰逼迫你呀,從你家里,從你同一個屋檐下那幾個人你自己去檢查一下。除非你會轉(zhuǎn),那鬼王就是菩薩,有沒有?地藏經(jīng)上面講的,無毒鬼王是不是財首菩薩?你會轉(zhuǎn)他就是菩薩,你不會轉(zhuǎn)他就鬼王呀。你想想看,所以學佛讓你認清這個社會,這個世間,尤其地藏法門,它充分地把這個社會現(xiàn)象跟你鋪陳出來,你不要光從文字上去看,你透過它的文字去了解你的現(xiàn)實生活,體會一分你就證得一分,你就破除恐懼一分。然后地藏經(jīng)里頭它最終要教你的一個東西就是要會轉(zhuǎn),會轉(zhuǎn)的話,鬼王都變菩薩;會轉(zhuǎn)的話,當下就是凈土。這是地藏法門教我們的。

  所以我們常說:你在社會上受逼迫嗎?那是正常的,你不要否認。假如你說沒有呀,這世間很好呀。那你完了,因為這樣講的只有二個人,一個是佛菩薩,一個是笨蛋,你有逼迫都不知道。佛菩薩因為他會轉(zhuǎn),所以他沒逼迫,鬼王來他一看,啊是財首菩薩;不會轉(zhuǎn)的一定看到是無毒鬼王,你說不是他不是鬼王他是菩薩,那你根本就是在背文字嘛,你是慣性沒有覺性嘛,所以那是很危險的,你隨時被抓走你都不知道。

  所以地藏經(jīng)它教我們就這兩個,第一個,看清楚我們的社會是什么樣子,這是現(xiàn)實的。從一般老百姓的立場來看,這社會的現(xiàn)實你要看清楚,他不是在恐嚇你,你想想看,你有沒有逼迫?你有沒有恐懼?你有沒有無奈?你先把這些東西弄清楚,弄不清楚的不是白癡就是笨蛋,你弄清楚了好,再來學第二個,要會轉(zhuǎn)化。轉(zhuǎn)化當然要具備一些條件了,這個就是叫做廣設(shè)方便。每一次發(fā)愿,不管他從長者子,廣設(shè)方便,一直到婆羅門女,光目女,他都是廣設(shè)方便,那就是要轉(zhuǎn)化。

  你能夠掌握到這個重點,你要脫離苦海就不難。你要不會掌握到重點,你會說地藏經(jīng)里動不動就叫我們散盡家財,供養(yǎng)和尚!對啊,經(jīng)典是這樣寫啊,那跟你解釋的恐怕完全不一樣。古代他可能這樣講,古代你再怎么散盡家財,你也不過家徒四壁么,對不對?那你怎么散盡嘛?古代要房子跟現(xiàn)在要房子不一樣,因為古代的土地都是免費的,人少地廣,所以你到哪里要砌個房子很簡單,搬兩塊石頭,兩根柱子,屋頂鋪一鋪不漏水就好了,這就是房子了,跟現(xiàn)在不一樣。所以他要散盡家財很簡單,離開家了就散盡家財了。所以你用意識形態(tài)來看你根本不了解經(jīng)文在講什么,經(jīng)文在那個時代里它講這句話很簡單,誰都做得到。散盡家財還不簡單嗎?古代的財產(chǎn)大概多少,你知道嗎?你大概想象不到,它只有一個包袱,什么樣的包袱?就是一條大方巾,所有的東西放下去,然后用卷的,斜背起來,打個結(jié),全部家當都在這里。晚上睡覺拿起來墊著當枕頭,早上變包袱,晚上變枕頭,大概散盡家財就那一包而已。而且在古代沒有牙刷,沒有牙膏,所以他不會帶牙刷、也不會帶牙膏,更沒有臉盆,也沒有毛巾,要洗臉就到水里掬起來,這樣就夠了;要洗腳,就兩只腳掌放到水里撮一撮就洗完了,古代的生活。所以他講散盡家財這個意思跟你現(xiàn)在講的散盡家財完全是不一個的概念,你現(xiàn)在那個不叫家財。你現(xiàn)在一講到散盡家財?shù)募邑斒鞘裁,你馬上想到存折,里面有多少數(shù)位,古代哪有存折,見鬼呀。我們看那么多四庫全書里頭從來沒有存折這個字呀。你現(xiàn)在那個我真的跟你講不是家財,那個叫業(yè)障。這個就不能跟你求證了,扯開來太廣。所以現(xiàn)代人是覺得這些知識我學的很多,我擁有很多――很多業(yè)障。

  經(jīng)文里頭在講的是你的生命,它不是你外在的這些東西,而這個經(jīng)文永遠可以用,這個經(jīng)文所記載的絕對沒錯。但是你只要用意識形態(tài)進來,這個經(jīng)文你就很難體會。

  我跟你再舉個簡單的文字就好,你在這里頭你會?吹,但你就做不到,因為你的意識把你卡住了,使我們對經(jīng)文的認知有困難。常有人講,像我們知識分子,包括我在內(nèi):你怎么不用現(xiàn)在這種白話講呢,老是要講哪個……對不起你再過二千年,現(xiàn)在的白話還是文言。你現(xiàn)在用詞二千年后一定不一樣,現(xiàn)在叫“存折”,以后會叫存折嗎?不會呀。可是“散盡家財”二千年前這樣用,二千年后還可以用。所以我們?nèi)嗽谧龉值氖钦l,就是你這個大腦。人類的大腦記憶性特別強,然后運用范圍非常窄,它不廣。你也不想想說,那些語言文字是一千幾百年前寫的,那么當時他們對這些語言文字的用法跟現(xiàn)在的用法根本就不一樣,尤其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背影跟現(xiàn)在就完全不一樣。

  我再舉個例子你看看:我們看經(jīng)典或者高僧傳記里頭,常有這種情況:這個人等一下到那里,等一下到那里?墒悄悻F(xiàn)在到這里、到那里,你會留意到:我從北京出發(fā)到西安,那我一定要再回北京。古人很奇怪,這一點你現(xiàn)在沒有,他到西安以后,他不會想要再回北京來,你要留意啊,這在心情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只要離開北京就搬家了。因為他全部家當就是那個包袱而已呀,所以他走了就不會再回來了。現(xiàn)在你絕對沒有這種概念。你買車票一定買往返票,買機票也是買往返有打折。古代沒有票,他想到西安去就到西安去了,什么時候回來誰也想不到了。因為他只能去他不能回來了,這邊沒有家嘛。所以那個生活情境跟你現(xiàn)在的生活情境是完全不一樣的。尤其出家人,出了家出去以后就沒有家,他到處為家。所以你要了解到,他們的離開這個地方跟我們離開這個地方的觀念是不一樣,今天叫你走不要回來,就幾乎趕你走,古代人不要趕,出去就出去了。所以在整個生活情境不同的情況下,你對于經(jīng)典的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先告訴各位,你要懂得:想要了解佛法,先了解生命,了解人生,否則你不懂。因此我們就要求各位,你想修行、想要改造你的生命、想要轉(zhuǎn)凡成圣,那幾個基本條件一定要具備。我在跟各位談這些資糧道的問題,跟《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資糧道不一樣,它是意識形態(tài)的資糧道,古代、古文言時代的資糧道。我現(xiàn)在跟你講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你要具備的,而且是絕對有用,馬上要用的,而且馬上可以用的。所以你要的資糧道第一個就是人格性要健全,你的人格性不健全是不行的。你要去查資料這五大人格性要怎么樣去健全。要健全這五大人格性,它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你要具備信心。做一個人,人生你要有信心。沒有信心的人,他是沒有辦法人格性健全的,他會恍惚,他有嚴重的恐懼,因為他沒有信心。要怎么具備信心呢?你一定能夠做得到的,就是你要有處事的能力。假如你不會做事,你不會有信心的。什么叫做處事的能力?這個好像我講的跟你想的也不太一樣,從這個地方我要跟各位講修行是怎么修的。

  我講是要具備處事的能力,那你一定想“我有呀”。你有嗎?你所擁有的“那個”是不是我所講的“那個”?那你就要求證了。比如講我會煮飯。你會煮飯,真的嗎?你說我會呀,不信你到我家來,你看我煮飯給你吃!那你要知道你所謂的煮飯這個字在每個人的詮釋里頭可能不一樣。

  有位太太五十歲,這太太福報很大,大到什么程度,你知道嗎?她回娘家睡覺還睡在爸爸跟媽媽的中間。五十年來她沒用過錢買東西,她不會用錢,包括她的內(nèi)衣褲、她的襪子、她的鞋子、她的衣服,通通是家人買給她,她不需要買。小時候爸爸媽媽買,結(jié)了婚以后先生買,她先生對她體貼得不得了,身份證長什么樣子她沒見過,因為不需要。先生很能干,事業(yè)做得好,對她很體貼很照顧,家里又有傭人,煮飯打掃,她只負責張口吃飯。福報大吧。有一天發(fā)心了,她說人生不能這樣,這就覺醒了。她在家里無聊就猛看電視,什么節(jié)目都看過了,看到我們的節(jié)目她很高興,就來了。她說她要來學佛。搞了半天,說好吧發(fā)心當義工,到大寮去,她負責煮飯,就叫她洗米放進電飯鍋里頭。等到要吃飯的時候,她說我煮了。結(jié)果一打開還是米跟水,講了半天就是沒有按下去。她說啊我開悟了,原來煮飯要把那個按下去。煮飯,電飯鍋要按下去她不知道。好了,電飯鍋按下去了,她知道了。第二天她就按下去,還是沒煮,因為每天晚上我們要把電源插座拔掉,她就按下去了,可是電源沒插下去啊,好了她又開悟了,電源要插下去。學個煮飯要花好久時間。這當然是極端的例子,你能夠遇到算你的福報。有人一輩子恐怕還沒有辦法遇到這樣的,我們都遇到好幾個了。

  不是煮飯這么一件事,真的會做事是你要會煮飯,這很簡單吧。記載也大概記載這樣,但是在現(xiàn)實實際修行的范圍里,會煮飯這件事情就大事了。首先你要會買菜,種菜就不用講了,至少你要會買菜嘛。結(jié)果到菜市場菜都挑了以后他才發(fā)現(xiàn)他沒帶錢:啊買菜要錢啊?哪有買菜不要錢的!啊對不起,我明天給你好不好?什么明天給我,你這個人從來我沒看過!那他就想辦法跑回去拿錢來,累得一身是汗。要會買菜。然后你知道他買什么?他只買蘿卜,其它他不知道。他會說買那么多菜?你吃的不是那么多菜嗎?!我怎么知道,我吃的蘿卜是一塊一塊,怎么是這么一條啊。他沒看過蘿卜。所以你要懂得會做事不簡單,它是整套系統(tǒng),F(xiàn)在我們的人,做事做這么一件事,這么一塊,豆干一樣,你叫我做我就做了。你弄錯了,你要懂得,不要說怎么種豆子,你要懂得怎么做豆干。同樣的,廚房這件事,你要會完全料理,到菜市場買回來,到最后整理好,廚余怎么處理掉,這個才叫做會煮飯。現(xiàn)在你會煮飯,就只是電飯鍋插下去,按下去,啊飯煮熟了。這樣叫做會煮飯?那人家看到你實在會搖頭啊,你就只會煮飯這樣子嘛。會煮飯跟只會煮飯那就差很大了,會煮飯的人是可以修行的,只會煮飯的人是不能修行的。你要留意到。你看佛典記載高僧傳記載,不是說只要煮飯就好嘛,那就不一樣了。所以文字上的記載跟你腦袋里頭所裝的有很大的差距。

  會處理事件,不管哪一件事,是指整個處事的程序、處事的流程,你會具足的話,這個人你就有信心。假如整個處事的流程你不知道,那你很麻煩,每件事你都要一直問,誰交待你誰倒霉,因為你會一直問嘛。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人家說師父要講經(jīng)了,桌上要供個花。好,這個我來,供花我會。搞了半天你就一直問,要供什么花、要哪里買、要紅色的、白色的、要供幾盆、要怎么樣,給你煩死了嘛。所以處事就是“好,供花我來處理,我怎么布置、前面后面、桌上、供佛怎么樣處理,整個我來”,你要會處理這些呀。

  所以這里頭就牽扯到整個流程。處事是處事的整個流程,這個流程里頭牽扯到事,它也牽扯到人,因為整個流程里你會跟很多人接觸,包括買賣,包括審美觀。比如說花,我們大概都是花花綠綠的,有的人就供單色花,單色花不打緊;有的就喜歡白色花,你白色花一供,就有人說又不是死人,好了,這就來了。好了不要白色花,我們供黃色花,那跟出殯的現(xiàn)場差不多。因為有人有這種觀感,他不是對不對的問題,那你要如何協(xié)調(diào)。搞了半天以后,好吧,還是五顏六色比較好,那就沒有人講話了。五顏六色一布置以后又麻煩來了,因為照相的時候太復雜了。又來了,那你怎么樣擺平這些?這就是處事的流程,整個過程你要會處理,那你修行才有可能。

  我要告訴各位,這個是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處理事情是最具體最明顯的,你這個都處理不好,你要到修行里面去,那是很抽象的。所以當這個人在處理事情一問再問的話,我告訴你,我不會叫他修行,因為要修行只有我倒霉。我要叫你修行,你會一問再問嘛,這么具體的事情你都弄不好,到那個非常幽暗、要完全邁向未知的領(lǐng)域里你更會亂問嘛。這么具體明顯的事你都看不懂了,那個幽暗里面的抽象狀況你會看的懂嗎,你想想看,你怎么去修行嘛。

  所以我們常講說處事,你要整個流程、整個過程摸一遍,成敗不論,成敗不要緊。因為會成功是因為你有福報,它就會成功;那你沒福報啊那么簡單的事你都做不好?墒悄悴灰谝饽愕降子袥]有福報,你在意整個流程你一定要走一遍,走過你就有信心。當整個流程各種大小事情,縱的橫的事情,你都這樣走過一遍的、大概不多啦,五次就夠了,你現(xiàn)在活了幾十歲,哪些事情你做過?告訴你,到現(xiàn)在都還沒有成功經(jīng)驗的人,就是整個過程走過一遭的人,他的這一生永遠是在逃避的。因為是逃避的人生,所以你就沒有整個流程經(jīng)歷的經(jīng)驗,沒有整個流程走過就是失敗的。整個流程走過那件事你可能做失敗了,也算成功,你要留意到。所以我在說成功的時候,是指你整個流程圓滿走過,即使搞得一塌糊涂都不要緊,因為整個流程你知道嘛,這次算零分,下次來你也八十分,因為你整個流程流過了嘛。但是你沒有經(jīng)歷過,你到處都在找理由,逃避逃避,夾縫中混,整個過程人家是做過的,但對你來講你是完全失敗,因為給你再來你沒辦法做,因為你沒經(jīng)驗啊,你整個過程都在逃避嘛,有沒有?你檢討你自己,檢討自己就好。所以你要是沒有真正的這個過程,經(jīng)歷過的話,那你現(xiàn)在最重要的人生就是去經(jīng)歷它。經(jīng)歷幾次以后,你對你的人生、對你的生命你絕對會有信心。有了信心以后,你跟人相對、與人相處,你會有信心,也容易取得人家對你的信任,而不止是好感而已。你要留意到。

  那種逃避的人生他有一個專長,就是偽裝。因為要逃避嘛,所以他要偽裝。偽裝他就有一種應對的模式,就是講一些空洞的、虛浮的、應對的話,那這個在第一印象里,假如你這一部份訓練得很成功的話,給人家第一印象是很好的,但是人家不會跟你長久相處。因為長久相處,你馬上露餡。你注意看你周遭的朋友,你跟他們相處,你去留意看看,是不是這種狀況。

  所以你跟誰相處,那個人證明了你的水平、你的種類。一個有實力的人,他一定跟有實力的人相處,因為談吐之間都拿實力在談;一個虛應故事的人,他的朋友都是虛應故事的,因為大家在比較都如何虛應故事,因為他不需要實力。你留意到嗎?所以你是個學佛人,很簡單地你從這里就看到:人性的存在、生命的等級、與品種的不同,你馬上就看出來了。所以我們說什么叫健全的人格性?“為人處事”四個字,就是“為人處事”。為人處事及格了,你的人格性就及格了;人格性及格了,資糧道就及格了。而修行最難的是這個部份。

  我常跟各位講,很多同修都說:“師父啊,你講的我都照做了,每次你講經(jīng)我都差一點點就開悟了”。有沒有?差一點點啊。我說你永遠差一寸。“你看我都快了,我都差一點點。就差那么一點點,你說是不是這樣?”那是你講的,因為你差一點點,所以我只能說“是、對”,為什么?因為你永遠差一點點,你再拿一尺的來墊起來,還是差一點點。你就是從一樓爬到五樓去,還差一點點;就算給你爬到十樓去,還差一點點,永遠差一點點。那一點點在哪里?為人處事。你放心。沒有為什么,你不是在修法上去計較那一點點,你要回過頭來從為人處事上去看,你真正的關(guān)鍵就在為人處事上的不健全不及格。只要你把這部份具足,這個叫資糧道具足,那你要精進行法很快。我常常跟各位講,要證阿羅漢不難,三個月就足夠了。多少人想來啊,但是你要具足資糧道,恐怕要三十年。

  你現(xiàn)在能不能找一件事情,你真的好好去經(jīng)歷一遍?你要有的話你早就有了,因為你是一個失敗的模式在運作,所以你一直在逃避。假如你是一個成功的模式在承擔的話,而不是逃避,承擔的人他有一個特質(zhì),你去注意看,遇到境界、遇到壓力、遇到事件,他會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因為是機會,所以他有成功的可能。一個逃避的人,他馬上說那不可能嘛,這個怎么樣了,那個怎么樣了。有沒有?這就是逃避嘛。他找種種的理由,“這個有問題啊,這個說怎樣啊、那個說怎樣了”有沒有?這就是失敗的模式。他借著別人的理由、推脫來作為你自己的理由,那你就死定了。所以真的會處事的人,他很簡單,就是自己去克服困難,解決困難,然后達成任務(wù)。留意到這一點?朔щy!一定有困難的。他要克服困難、要解決困難。他不克服困難、不解決困難,事情哪會現(xiàn)成的?現(xiàn)成的那就不是處事了。桌上拿桔子那不是處事啊。處事就是要你去克服困難嘛。而你要知道,克服困難跟解決困難是我們修行真實法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真正修行只有三個要件:疑情、摸索、解決困難。你不要看我講這個都是古人沒講過的詞,你自己看看修行是不是這三個東西?沒有疑情就沒有智慧,疑情越多智慧越多,疑情越大智慧越大,沒有疑情就沒有智能,就這么簡單。你要有智慧干什么?智慧是為覺悟用的,所以沒有疑情你就不可能覺悟。這是第一個;第二個,疑情產(chǎn)生以后你要摸索。因為你要解決疑情,你就要去處理嘛,摸索就是在解決問題。所以疑情、摸索跟解決問題這三個是一個東西,同時發(fā)作的,它是修行上面的三個項度,是同一個,都在修行,沒有疑情你不可能修行,你只是例行的慣性工作而已。

  很簡單講,“禮佛一拜,罪滅恒沙”,你除了沒把地板磕破以外,我看你禮佛不少,那請問你罪滅了沒?因為你不帶疑情,那么磕頭如搗蒜。你帶著疑情就不一樣,你會一直進步,你禮佛是禮佛,第一拜到十萬拜同樣的行為在做,但是它的價值跟意義是不一樣的。你帶著疑情就不一樣,你不帶疑情,第一拜跟第一百萬拜是一樣的。它的答案叫無意義,沒有意義啊,磕頭如搗蒜。“念佛一聲,福增無量”,人家又說“喊破喉嚨亦枉然”,因為你不帶疑情,你念佛哪有增福報?沒有啊。念佛機一直在念,念佛機有福報嗎?沒有福報,因為它沒有心,沒有疑情。那為什么你念就會往生?因為你帶疑情所以絕對往生。所以你要懂得這個是真實的。

  當你在處事的時候,你都沒有生命能量去激發(fā)你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你在修行里你會嗎?所以不會處事的人,他在社會一定是個逃避者;因此他進來佛門想要修行也是逃避者,因為他模式是一樣的,不會成功。因為社會不會成功,修行就不會成功。那我告訴你,你在社會成功的人來修行,一定會成功。因為你在社會上會成功,是你有解決困難的能力,因此在修行時你要解決困難就沒問題!所以你在社會上表現(xiàn)是不是你進入佛門的資糧道?關(guān)鍵就在這里。它是一體的,不是對立的。所以你學佛把世間法跟佛法對立起來,基本上你弄錯了?凑l教你的,你去找他算因果,我是不這樣教你的,不會給你迷信的。外面是一切唯心造,社會生活是我們佛門修行的一種延伸,它是一種圓滿的狀況跟境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