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底行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今天,在禪一這樣一個場所講禪,可謂當其所哉。
“禪一”這個名字起的很好,好在哪里,好在“一”。一,就是宇宙的本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教的禪修就是讓我們回歸到這個“一”。一,就是道,一能生起一切,好比《心經(jīng)》里面講的“般若實相”。讓我們回歸到事物的本體,去認識這個“一”。
也可以說,一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空,就是無常。我們知道生命無常,金錢無常,權力無常,情感無常……什么都無常,但只有當你在生活中對無常有切身體驗的時候,才能從里面得到究竟徹底的覺醒。僅僅知道這道理不叫覺醒,道理是道理你是你,你還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財色名利。今天和一個人鬧矛盾了,你很生氣,明天一件事沒做好,糾結很長時間……所以修行真正的目的,乃是讓我們從生活的每個狀態(tài)中覺醒,并把覺醒后產(chǎn)生的轉(zhuǎn)變嫁接到行動中,這時候,覺醒產(chǎn)生了智慧,此謂真正的覺醒。
佛教講般若實相,是讓我們進入到事物本體,去感受世間萬物,好比我們寺院大殿的那個牌匾: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告訴我們什么,“一”能產(chǎn)生一切,一切可以融入到“一”中,就像一;覊m,你放到地球那么大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它里面也有無量生命;而我們的地球,你站在外太空去看時,發(fā)現(xiàn)就是一粒飄在虛空中的塵埃。那么什么是大?什么是。恳患匆磺,一切即一。一是最小,也是至大。這就是般若實相。
安于當下,無住身心
修行里面,最關鍵有兩個字,觀照。這簡單的兩個字功能強悍?梢哉f“觀照”乃修行的起點,無觀照即無修行,一切修行都是從觀照開始的,觀照什么呢?觀照當下。
禪修即培養(yǎng)我們這種觀照的力量,像照鏡子時刻能看到自己,不迷惑,不迷失,不迷亂。倘若有人冒犯了你,讓你怒不可遏,這時候你要學會觀照,讓自己回歸到平和,不失去理智的境地;倘若別人對你推崇備至贊不絕口,此時你也要學會觀照,不要飄飄然忘乎所以。我們之所以每天做功課,就是不斷培養(yǎng)自己這種觀照當下,把握當下的力量。也許,剛開始時你的力量很微弱,遇到生氣的事怒火中燒,幾小時后才去反省、觀照;也許,剛開始你和別人鬧矛盾,要糾結好幾天才能放下;甚至當時明明觀照到自己的不良情緒,卻無法控制自己,因為你觀照的能力十分微弱,既不夠敏銳,也缺乏定力。
生活中,我們每天會面對各種問題,實際上每個問題都是自我覺醒、自我觀照的絕佳訓練,而且這種訓練會陪伴你一生,只要有心提高自己,總不缺這樣的機會。其實人生的本質(zhì)是因緣會聚的結果,沒有人無緣無故來到你身邊。有人給你很多幫助,有人給你很多挫折,給你幫助是增上緣,給你挫折是逆增上緣,總之無緣不來,這都是你一生要修行的過程。
此人給你帶來了矛盾,這個矛盾就是你的修行,此人給你帶來情感,這個情感就是你的修行,此人成為你的子女,這個子女也是你的修行,此人成為你的敵人,這個敵人就是你的修行。如果命運安排你這一生掃地,你就掃地,掃地即是你這一生要修行的。如果命運要你當一個母親,當一個董事長,當一個高管,當一個醫(yī)生,當一個飼養(yǎng)員,當一個火葬場的工人……無論如何,你都接受命運的安排,然后把自己的角色做好,這便是我們來到世間的使命和價值,便是修行。比如我,命運安排我當和尚,我就把和尚當好,命運安排我今天在這里上課,我就把今天的課講好,命運安排我今天中午和大家一起吃飯,我就把中午這個飯吃好。如果你能安于當下,會發(fā)現(xiàn)人生的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狀態(tài),都是非常美好的。
佛法一方面告訴我們要安于當下,另一方面又告訴我們無住身心。這不是矛盾嗎?一點也不矛盾。安于當下,要我們安于當下一刻,把當下的事做好,不攀緣,不散亂,不迷惑;無住身心,是說你雖然人在這里,在做這件事,但內(nèi)心不執(zhí)著,不染著,不貪婪。兩者一結合,你就是通透的,無我的。
你能安住,就能接受,能接受,就能超越。超越什么呢?超越金錢,超越名望,超越地位,超越權力,超越情感,超越家庭,超越喜怒哀樂,超越成敗得失。……
你能超越,就能駕馭,反過來,你即被它奴役和困擾。比如財色名食睡,乃人的基本五欲,有人貪財,有人好色,有人喜食,有人嗜睡,這些欲望就扼殺了我們的“天性”,成為欲望的奴隸。有人說,人的天性不都喜歡這些東西嗎?——這不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自然之性,也就是人的自性,是清靜無染的,人之所以如此,為后天的習性所致,是迷惑顛倒的結果。
因此我們說的修行,是要反客為主,把自己解放出來,成為“唯我獨尊”的“真人”,為自己天真佛性的自然流露。
幸福之道,即在道中
禪修,首先要靜下來。靜下來才能觀照,靜下來才能找到那個真正的當下——關于這一點,禪宗里有很多說法,叫“直指人心”,“即身成佛”,“當下頓悟”,“轉(zhuǎn)煩惱為菩提”,等等,實際上就是讓你明白當下的自己是什么狀態(tài)。對此,禪宗里有著名的三問: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人若能時刻找到自己,不會迷失,不失本位,永在“道”中。比如,面對孩子時,你就是一個母親,面對父母時,你就是孩子。面對先生你是一個妻子,面對下屬你是一個領導,面對領導你又是一個下屬。你是否安于自己的角色,能做好每個角色?——見了孩子你要盡父母的職責,見了父母你要盡兒女的義務;氐郊依,你就不再是公司的領導,而是他們的親人,不能把家庭當做公司,對老婆孩子頤指氣使,專權獨斷。同樣到了公司,你不能把公司家庭化,呼喚秘書像喚老婆一樣,把情緒化的東西沒遮掩地表露出來。……
就是這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唱什么歌入什么調(diào)。
有一本書叫《當下的力量》,推薦大家去看看。實際上,當下的力量是讓你回到原點,回歸自己本位。隨時能找到原點的人,就是最智慧、最幸福的、最快樂的、最自在的人。這樣的人,做任何事都不會顧此失彼,不會心不在焉,不會心生抱怨,也不會覺得有缺憾,不圓滿。
事實上,人生的圓滿與否,來源于我們對事物的解讀,好比你站在5層樓上,和站在15層樓,看到的景象肯定不一致。所以修行關鍵是修我們的心,改變我們的心。你站在什么角度、什么高度去看待問題,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樣的。
舉個例子,我也曾經(jīng)對自己不滿意。為什么呢?我很痩,希望自己胖點——這和今天很多胖子減肥是一樣苦惱,可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當時吃了很多巧克力,可是一直沒有胖起來,最后怎么辦,就接受自己苗條的身材吧。說不定有人看到我玉樹臨風的樣子還很羨慕呢,我何必自尋煩惱?這個世界有人胖,有人痩,有人不胖不瘦,有人高,有人矮,有人漂亮,有人丑,有人聰慧,有人愚笨,正因為如此,才構成如此豐富多彩的世界,正因為各有特點,所以才千姿百態(tài)。此也是一念的轉(zhuǎn)變。
但很多人往往不接受自己的角色,總在不斷抱怨中:我為什么這么窮?我為什么投胎這個家庭?我的父親為什么不是當大官的?我為什么長得不像歌星一樣漂亮?……有的人已經(jīng)很有錢了,可是還不滿足,我為什么不能成為中國首富?我為什么比李嘉誠錢少?有的人官已經(jīng)不小了,還在抱怨,為什么我不能當省長?為什么我不能到中南海去?
我在這里告訴大家,首先,人是沒有可比性的,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再說,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特點,你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不是以卵擊石嗎?清人顧嗣協(xié)有首詩: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取短,智高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一匹神駿,跑起來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牛要和馬比賽,肯定會累死;但是馬盡管快如閃電,犁地耕田還得靠牛,馬力不勝此任。這就是各有所長。
作家羅蘭說過:人生最大的苦惱,不在于自己擁有太少,而是自己希望太多。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你沒有一顆滿足的心,心里全部是貪嗔癡,全部是污染的東西,你永遠不會快樂。
作家林語堂說過,幸福很簡單: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他做到了這四點,所以很幸福。大家注意,這里面沒有錢,沒有權,沒有車,沒有房吧?當然基本的生存溫飽還是要解決的,解決了這個之后你就應該幸福了。
林語堂結婚后還和夫人廖翠鳳商量說:“結婚證書只有在離婚時才有用,我們燒掉它吧,今后用不著它的。”一根火柴將結婚證書燒掉了。此后兩人果然相守了一生。
這即是林語堂的幸福之道。幸福,并不那么難求。所以幸福之道,就在道中,離道遠,則幸福遠,離道近,則幸福近,在道中,則幸福永駐。
我們知道,南非的首位黑人總統(tǒng)曼德拉,他以前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曾被關進監(jiān)獄近30年,出獄后,對那些曾經(jīng)虐待過他的獄卒,敵人,都沒有絲毫嗔恨。后來,以前曾經(jīng)反對過的人也開始支持他,1993年他獲諾貝爾和平獎,1994年當選為南非總統(tǒng),他被稱為“最偉大的南非人”。
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我們內(nèi)心缺少愛,所以孔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的弟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說孔子推行的道,主要是貫徹忠和恕而已。別小看這兩個字,忠是什么,忠就是信。“一信字是立身之本,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曼德拉的成功之道也是忠恕。一切偉大人物都離不開忠恕。而忠恕里面是什么?就是愛。沒有愛就沒有信,沒有誠,就欺騙,沒有愛就沒有包容,沒有原諒,所以也沒有恕。
如果你的內(nèi)心充滿愛,會發(fā)現(xiàn)世界處處都美,所以內(nèi)心缺少愛的人,亦很難發(fā)現(xiàn)美。那些取得大成就的藝術家,無論作家、畫家、音樂家、攝影家,他們之所以發(fā)現(xiàn)了藝術的大美,乃因為心中有大愛,所以文品來源于人品,你有什么樣的胸懷,品質(zhì),你就能產(chǎn)生什么級別的作品。
梵高的向日葵為什么是千古名作,那么值錢?因為它里面有愛,里面貫徹了梵高對這個世界濃烈的愛。他用這樣的愛來抵御現(xiàn)實的陰暗和痛苦。也就是說,即便現(xiàn)實如此寒冷,梵高的心中仍然燃燒著一簇火焰。
佛教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南山上有座廟,廟里供奉著一尊佛祖。據(jù)說佛祖非常靈驗,只要有人誠心許愿,就可以心想事成。有個信徒聽說這件事后,在佛祖誕辰,親自背上供禮,準備爬上南山向佛祖許愿。他爬過一座又一座山,汗流浹背時害怕失恭,不肯放下供禮稍作休息;身疲力竭時怕誤了時辰,也不愿稍作停留。這樣歷盡千辛萬苦后,終于趕到神廟,他恭敬地將供品擺在桌上,跪在地上反復向佛祖祈禱:我已經(jīng)赴考十年了,卻仍無功名,請佛祖保佑我今年金榜題名!
然后他準備打道回府,剛走出廟門,看到一個乞丐伸手向他乞討,說施主呀,我已經(jīng)餓了三天三夜,請你可憐我,把你的祭禮給我一點充饑吧!他看到乞丐摸樣骯臟,露出嫌惡的表情,揮手驅(qū)趕說,別弄臟我的牲禮,我還要帶回家給妻子兒女吃呢!那乞丐又來求他,但他抱緊牲禮,頭也不回跑下山去。
乞丐餓得全身無力,裹著僅有的破毛毯,縮著身子蹲在廟旁。夜?jié)u漸深了,天氣愈來愈冷,乞丐用破毛毯把自己哆嗦的身體緊緊裹住。這時不知從哪里冒出一只癩痢狗,一瘸一瘸跑到乞丐身邊,叼著毛毯一角蓋住身子,偎在乞丐身旁取暖。乞丐生氣地踹了小狗一腳,說:“滾!別弄臟了我的毛毯。”小狗狺狺叫著離開了乞丐,當天夜里就凍死在神廟的大門邊。第二天,乞丐雖然有毛毯覆身沒有凍死,但因為缺少食物也餓死了。
半年后,那個虔誠的信徒進京赴考再度落榜。他氣沖沖跑上南山,向佛祖抱怨:“都說你法力無邊,根本是騙人的,如果真的靈驗,為什么連一個簡單的事都不肯幫我?”佛祖拿出榜單,問他:“我為什么要幫你?”他說:“我虔誠地扛著牲禮上山,為了趕在你誕辰之前來到廟里,一刻也不休息,就憑這份誠意你也應該幫我。”佛祖把乞丐的靈魂叫出來,乞丐的靈魂向信徒大聲哀嚎,說:“我只求你給我一點牲禮,讓我填飽肚子,你都不肯,連這一點施舍之心都沒有,佛祖為什么要幫助你?不過佛祖呀,你也真殘忍,寧可眼睜睜看我餓死,也不肯賜一點東西給我吃,難道你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嗎?”佛祖此時又把小狗的靈魂叫出來,小狗的靈魂向乞丐大聲吠叫,說:“我只求你讓我窩在毛毯旁取一點暖,你都不肯,信徒為什么要施舍你?佛祖又為什么要憐憫你?”最后,佛祖指著信徒說,讓你金榜題名;再指著乞丐說,讓你豐衣足食,對我來說都是舉手之勞。但是你們連自己能力所能及,輕易可以幫助別人的事都不肯做,又有什么值得我動舉手之勞呢?
真俗不二,事理兼通
上次我到天臺山去,那個道長跟我講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他說到這樣幾點:第一,時刻保持微笑。我們要訓練內(nèi)心回歸到一種寧靜狀態(tài),就要時刻自我觀照,看到自己念頭的轉(zhuǎn)動。其實凡夫要成為佛,就是念頭不斷的轉(zhuǎn)變過程,因為念頭是一切的根本,念頭清凈了便不會造業(yè),所以菩薩修的“菩薩戒”就是念頭戒,從根源上把它斬斷。“我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也是這意思。
念頭轉(zhuǎn)變?yōu)楦局淖。只有念頭轉(zhuǎn)變,行為才能轉(zhuǎn)變。人生最強大的力量就來于這種轉(zhuǎn)變,凡夫可以轉(zhuǎn)變成佛,佛也可以轉(zhuǎn)變?yōu)榉卜?mdash;—所謂“一念悟,凡夫是佛,一念迷,佛是凡夫”。此是二而一的關系,好比人,當你看到他的前面,就要想到他的背面,看到他的背面,就想起他的前面。同理,在黑暗中,光明就在你后面,在浮躁中,清凈就在你后面,在煩惱中,菩提就在你后面,那么怎么得到光明,清凈,菩提呢?——兩個字:轉(zhuǎn)變。
這種轉(zhuǎn)變,一定來于你的自我觀照,來于你的自我覺察之心,因此要不斷加強我們的觀照力量,因此每天要堅持打坐。能經(jīng)常打坐的人,覺察心就會不斷加強。
第二,道長說,你糾結的時間不能超過30秒。比如你很憤怒,但憤怒不能超過30秒,超過30秒對身體非常有害,也是非常危險的。超過30秒就進入了魔道,容易走火入魔。
這就是養(yǎng)生之道,也是修身之道,也是養(yǎng)性之道,也是修真之道。
當然,道長說的還有很多,為節(jié)省時間就不贅述了。
無論道家,佛家,儒家,修行都是自我轉(zhuǎn)變的過程,而且這個轉(zhuǎn)變不是一時一事可以完成,是終生需要奉行的。
如果哪天你無緣無故被關到監(jiān)獄里,你會怎么樣,會不會覺得天塌下來了?這時候你要想,我今天終于找到一個好的地方閉關修行,正好打坐吧,一天有得是時間,而且吃飯又有人送,何樂不為?實際上這個過程就是你自我修煉、自我提升的絕好契機。出獄后你就不是以前的自己了。曼德拉在監(jiān)獄里關了30年,如果沒有這30年,一定沒有今天的曼德拉。
挫折是人生最好的教育,如果你的一生一帆風順,像直線一樣直,這一生肯定沒有太多收獲太多感悟!杜c神對話》的作者,經(jīng)歷就非常復雜,他當過寫手,做過主持人,辦過企業(yè),最后淪為乞丐,通過這些,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就異于常人,所以他的書才有深度,才能暢銷。
《心經(jīng)》里面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物質(zhì),為什么是空,因為事物總處于流動生滅變化之中,明白此道理,便明白一切都是無常。今天你年輕貌美,它不會長久,今天你健康,也不會長久,同樣,今天你很貧窮,不會長久,今天遇到糾結的事,也不會長久。既然如此,何必執(zhí)著呢?所以要從無常中去覺悟生死,體悟人生。
為什么佛法能成為這個世間最究竟圓滿的理論,因為它站在生死的角度看待人生。站在出世間的角度看待世間。既然一切都是無常的,我們就要接受它,接受它你就能面對它,面對它你就能解決它,解決它你就能放下它,放下它,你的心里就一片空靈。每天再碰到很多問題,你就“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經(jīng)常擦一擦,內(nèi)心就是一面透明、清澈的鏡子。
佛教中菩薩是最有大悲心的,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實際上菩薩是佛的因,佛是菩薩的果。她在度化眾生的同時,實現(xiàn)了自身的成長,每度一個人,即是一種蛻變。觀音菩薩大家最熟悉,她“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這是她的方法,她可以變化無窮,她度農(nóng)民,就現(xiàn)農(nóng)民身,度官員,就現(xiàn)官員身,度婦女,現(xiàn)婦女身,度比丘,現(xiàn)比丘身。這樣才能和他們接上氣,好說話。觀音菩薩為什么能千手千眼,循聲救苦,隨機應化?因為她是悲智雙運,有大悲心,還有大智慧。有大悲心她就無我,有大智慧她就無執(zhí),只有這樣她無邊的力量才能施展出來。如果你始終執(zhí)著于某個角色,就把自己框住,就不能千變?nèi)f化,不能隨機應變,不能做到究竟圓滿了。
故而,修行首先是觀照,或者說覺察,然后再轉(zhuǎn)變,轉(zhuǎn)變的過程即是打破執(zhí)見的過程。
什么時候不用打破執(zhí)見了呢?就是空,你心中空空如也的時候,無見可執(zhí),何來打破?
藉此,修行的最高境界乃契入“空觀”,不即不離,不住不著。住空而不落空。為什么不落空?因為你色身尚在,還在塵世生活,該做的事照樣做,該吃的飯照樣吃,不能說一切都是空的,我就等死了,什么也不干,這是斷滅空,頑空。真正的修行,乃以出世之心入世,以入世之心出世。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便是如此。
- 上一篇:在修行中不斷提升自己
- 下一篇:禪修正是在教我們?nèi)绾务{馭,主宰自己
- 仁德上人:慧覺歌
- 仁德上人:真正的修行是低下心與誠敬心
- 仁德上人:有智慧的人會為后代留下精神財富
- 仁德上人:戀我慧凈歌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仁德上人:歇息慧空歌
- 良因法師:修行人如果追求世俗的聲名會怎么樣?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如瑞法師:怎樣增進智慧和珍惜福報?為什么要;垭p修?
- 仁德上人:修行的兩種方法:萬緣放下和明心見性
- 仁德上人:修行五字偈
- 凈界法師: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仁德上人:達到無私無我不執(zhí)著的境界即是正修真修
- 恒傳法師: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 凈界法師: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夢參法師: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仁德上人:修行就像爬坡不進即退
- 仁德上人: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而無知是真智慧
- 仁德上人:觀照當下即真修歌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