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世界和平
兩千五百年前,我們的佛陀就向世界莊嚴地宣告,佛教是一個主張和平、奉行慈悲、實踐平等友善的偉大宗教。兩千五百多年來,我們每一個佛陀的弟子嚴格地遵循、實踐了這種慈悲的精神與和平的思想,使得佛教成了人類歷史上唯一不曾用武力傳播教義的宗教。在佛教的歷史上沒有一頁是被戰(zhàn)爭者的火焰燃燒過,或被異教徒屠城的濃煙熏染過,或被充滿宗教仇恨的無辜受害者的鮮血染紅過的。佛教揮舉的武器只是一把智慧之劍;佛教承認只有一個敵人,那便是我們人類內心的無明煩惱“貪、瞋、癡”。因而在我們人類的文明史上,佛教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成是和平友善的宗教。回顧歷史,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佛教倡導的“慈悲”、“平等”、“不殺生”等慈悲思想曾為東方文明的發(fā)展和各民族之間和睦友好相處以及推進世界和平做出過偉大的貢獻。
翻看歷史,大家或許還記得阿育王的故事。在阿育王統治的28年中,是人類充滿災難的歷史中最光明的一段時間。阿育王當初是想繼承祖父的遺志,完全征服印度半島。他曾入侵馬德拉斯東岸的羯陵伽。公元255年,他的軍事勝利反而使他感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恐怖,這是戰(zhàn)勝者中絕無僅有的。于是,他決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此,他放棄了戰(zhàn)爭。他積極采納了佛陀所教誨的“對整個世界施以無限的仁慈心,無論在高處、低處或地平處,不受阻擾,不懷仇恨,不報敵意”的崇高和平主義的教義,宣稱今后要向世界弘揚佛教慈悲的精神與和平主義的思想。從那時起,阿育王派出去的已不再是浴血奮戰(zhàn)的士兵,而是弘傳佛陀慈悲思想的佛教徒;厥淄,我們深深地感到佛陀偉大精神的魅力所在。佛教使得阿育王名垂千古,佛教也因阿育王的信奉和倡導而廣為流傳。更重要的一點是,佛教在人們心靈中埋下了一棵慈悲、善良與和平的美好種子。
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自古至今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充滿了腥風血雨的殘酷戰(zhàn)爭。國家與國家、種族與種族、宗教與宗教、民族與民族之間幾乎從未停息過一天的戰(zhàn)爭。每天都有死于因仇恨、暴力、恐怖而引發(fā)的戰(zhàn)爭和迫害的無辜。作為愛好和平、慈悲濟世的佛教徒,我們尊重地球上每一個生命和生靈,我們尊重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和他們的宗教信仰。我們承認不同地域間文明的差異,但我們更愿意尋求不同文明間的和合共生。這就要求我們要以中國偉大思想家孔子所說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方式處理民族間、國家間的關系。這一態(tài)度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一貫遵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處世原則。我們不僅反對民族極端主義者,同時我們也反對宗教極端主義者。因為,任何極端主義者都無法逃脫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
現在?世界進入了新世紀、新千年,人類更迫切需要和平。但從世界范圍看,國際局勢卻動蕩不寧。一方面是科學技術發(fā)達,經濟繁榮,物質財富增長快速,社會福利趨于完美……另一方面,卻是物欲橫流,道德滑坡,民族矛盾,國家紛爭,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恐怖分子與邪教的禍害等無時不在威脅人類的生存。舉世震驚的“911”事件,使得數千名無辜平民喪命于猝不及防的劫難。阿富汗境內的戰(zhàn)火尚未完全熄滅,成千上萬的民眾飽受戰(zhàn)亂的痛苦和煎熬。
同樣,在中東的某些國家,廣大民眾已喪失了和平安寧的生活環(huán)境,極端恐怖分子的炸彈會隨時隨地爆炸。今天還在憧憬著未來美好生活的年輕人,明天就可能被一個與他同齡的人懷揣的炸彈所毀滅。敵對雙方都懷著為同胞復仇的決心和極大的仇恨,一次又一次地向對方領土發(fā)起進攻。家園被毀,親人被害,其結果當然是激起更大的仇恨。冤怨相報,無休無止。世界的和平,人們原本擁有的幸福和安寧,被槍彈和炸藥撕得粉碎。我們能看到的只有血債——報復——血債,循環(huán)往復。如今新的戰(zhàn)爭陰影又籠罩到了古老的中東地區(qū)的上空。
任何戰(zhàn)爭都能找到他們的理由,戰(zhàn)爭的目的可能也是為了和平。但是歷史與現實都證明,和平的到來絕沒有那么簡單。人類沒有善念,沒有寬容和悲憫之心,就會動輒采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往往能將矛盾一時壓抑下去,卻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內心仇恨的種子只會越埋越深。在此,讓我們重溫與牢記偉大佛陀的教誨:“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
我們反對戰(zhàn)爭,反對暴力,反對任何形式的暗殺和恐怖主義行為。我們一向主張用佛陀慈悲、平等、忍讓、寬容的思想來處理國際間的爭端和糾紛。
我們深信佛陀提倡的寬容、平等、慈悲思想是世界各國應遵守的和平主義的基本原則。當然,解決好國際爭端需要各個國家的不懈努力和積極參與。我們反對以武力的手段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沖突,因為以武力對付武力、以惡制惡并非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佛陀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闡述過“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因果輪回學說,戰(zhàn)爭與武力只能產生新的矛盾和新的仇恨。我們希望,人類以寬容和理解取代彼此之間的對抗。我們祈禱,佛陀慈悲、平等的教誨化解人類之間的仇恨。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典與道教經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本源法師:佛教中有“女神”嗎?大愛道比丘尼的故事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