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的男女平等
今天是除夕,辭舊迎新的日子,能與大家相聚一堂,討論佛法中的男女平等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剛才的討論,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參與的有男眾、有女眾,有心理學家、有醫(yī)生、有科學家,有河南的、山西的、山東的,還有趙縣的,有比較年輕的,也有比較年長的。我覺得這個討論很有代表性,以我的感覺,每個人都說出了一部分真實。
釋迦牟尼佛作為一個“正遍知”者,確實沒有男尊女卑的想法。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平等。在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一點上,連人和動物都是平等的。在人里面,品行優(yōu)良的人和殺人的魔王都是平等的。有一部經(jīng)就是講,一個殺人的魔王放下屠刀馬上覺悟了,這部經(jīng)叫《央掘摩羅經(jīng)》。所以佛陀的這種眾生平等的觀點,從他無上的智慧出發(fā),在他所講的究竟了義的經(jīng)典中是非常清楚的。
另外,從佛陀度化眾生的應化事跡來看,有幾部經(jīng)典就是專門為女眾講的,比如《勝鬘經(jīng)》,這是專門為一個女眾[勝鬘夫人]說的;《觀無量壽經(jīng)》,這是佛陀為韋提希夫人說的。韋提希夫人是阿阇世王的媽媽、頻婆娑羅王的王后。因為她的兒子大逆不孝,篡奪王位,佛陀就給韋提希夫人講這個經(jīng),讓她超越痛苦的處境。還有《佛說月上女經(jīng)》。我們知道,維摩詰是一個大居士,他有一個女兒非常優(yōu)秀,叫月上,佛陀也專門為她講經(jīng),還講了她的種種功德、事跡。當然他攝受女眾出家,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要是用凡人眼光來看,也有很大的風險。但是對于那些想出離的女眾,僧團真的是一個樂國。我們從佛陀時代那些比丘尼證道的經(jīng)驗、出家后的體驗,描述她們生活、心情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出來。這是從正面來講在佛陀的境界里沒有男尊女卑。
我們從反面來論證,佛陀是不是只說女人的過錯、沒有說男人的過錯呢?也不然。佛陀講眾生的煩惱是一般性而講的,“貪嗔癡慢疑”男女都有。具體講,比如說佛陀的僧團,我們現(xiàn)在從佛教最正統(tǒng)的文獻——經(jīng)、律、論中,可以看出來有一種平等。比如說戒律,出家人都有戒律。據(jù)律藏記載,當時比丘僧團里有一幫專門調皮搗蛋、犯過錯的,因為他們犯過錯,佛陀就制戒了,有二百多條。比丘尼僧團里也有一幫調皮搗蛋的,也老犯過錯,于是佛陀也為比丘尼制定了戒律,三百多條。你們會說,為什么女眾戒多?也乃是因為當時女眾里犯過錯的情形多,佛陀是根據(jù)當時的情況,一一對應地制戒,避免以后再發(fā)生類似的錯誤。他不是說一定要怎樣——所以你看,佛陀是人間佛陀啊,他是非常民主的,不是強加于人——都是因為你們自己犯了錯誤。
但是有一個例外,什么例外呢?當時女眾最早申請出家的時候,佛陀不大愿意。因為佛陀的一切作為是從他的無上智慧來的,一定也是根據(jù)此時此地此人、具體的時間因緣而來的,不是一般性地來的。我們知道現(xiàn)在印度還有四種等級,婦女的地位非常低,何況是兩千多年以前呢?所以在古代印度,佛陀那樣的一種態(tài)度是有時代背景的。后來因為他的養(yǎng)母堅持要出家,佛陀就讓步了。你們看,佛陀表現(xiàn)的是一個人間性格,他也有讓步的時候,實際上是根據(jù)眾生的因緣。讓步的時候,他提了八個要求——女眾的例外就是這八條。佛陀說:你們一定要出家嗎?可以;但是有八件事,你們能做到就可以出家。
這八條要求,我個人覺得都是對女眾保護性的要求。在那樣一種男女不平等的環(huán)境下,還有女性自身的一些弱點——從身體、力量等方面,當然也不能說絕對是弱點,要講打架的話那確實是弱點,如果講用腦,那不一定是弱點——使佛陀提出了八個要求。這引申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總的來說,娑婆世界是充滿斗爭的,而斗爭的方式是變化的:越靠前,力量斗爭占的比例越大,越靠后、靠現(xiàn)在,心智斗爭占的比重大。心智斗爭占的比重大的時代,女性未必顯出弱勢來。但是當某一個具體環(huán)境需要力量的時候,她就有弱勢。所以佛陀那時候提的要求,都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如果他不提這八條要求,女眾出家就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包括對佛教自身的正法慧命延續(xù)也會有影響。
不過在佛教界,不管是在漢地、藏地還是其他地方,我們在教團里面仍然看到了我們覺得是男尊女卑的現(xiàn)象。沒錯,確實有。但是我們要把佛陀的智慧、佛陀所講的法,和他的法后來在社會上、在不同的時空流傳時所形成的社會現(xiàn)象、教團現(xiàn)象,區(qū)分開來。佛陀的法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傳播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比如說男女問題,佛陀根本的教義是平等的,但在具體的時代、國度、民族、文化背景下,就有一些凡夫的東西加進去了,即使是在教團里,有些現(xiàn)象也還是有的。這就是一個宗教在傳播的時候,總是有一種民族性格、地域性格、時代性格會加進來,這種東西不是佛法本身的。從宗教比較的角度來說,佛陀的法,不管是“了義”、“不了義”,還是他有關戒律、制度的法,已經(jīng)使佛教在傳播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這個神圣純潔的法被人扭曲的可能性。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般性看法。
涉及修行,剛才有居士說《藥師經(jīng)》“不了義”。凈土經(jīng)典里也講極樂世界沒有女人、黃金鋪地等等。我們可以這么想,因為佛陀是給這個世界的人講,他在借用他們的語言觀念來引導,因為這個世界的人最喜歡黃金。其實在極樂世界有沒有黃金,不重要。他只是用這個世間的人能接受的概念來描述那個世界的奇妙、美好,所以它是一個表達符號。還有一點,即使在《藥師經(jīng)》里,有很多話還有更深的密意,我們不能一般地以社會學的觀念去看——固然這一層面也要看到,但是佛經(jīng)里經(jīng)常有很深的密意。比如說男人和女人這樣的表達只是一種符號,其定義是依世俗人的認識來體現(xiàn)的。依我們眾生的分別心所建立的女性、男性的概念,內涵大概是下面所說的這幾種情況:男性就是象征力量的、陽剛的、主動的、進取的、獨立的、理性的,女性是象征陰柔的、被動的、安于現(xiàn)狀的、具有依賴性的、感性的。這個定義也是來自于世俗社會,就是我們眾生的相。
佛陀在這樣的意義上運用這種符號,密意在哪里呢?剛才有居士講了,女人身上也有男人,男人身上也有女人,所以男女要用中國文化的話來講,不過是陰陽的符號而已。經(jīng)中提到的“轉女成男”是一種修行結果,是指一個人通過修行,在他的人格和身心構成中達到男女的、陰陽的統(tǒng)一和平衡,從而臻于一種純粹。純粹就是說他達到了獨立,就是陰陽平衡以后,內在的寶藏被開發(fā)出來,自我具足,有一種獨立性和協(xié)調性。由此看來,說轉女成男,不光是女人的事,也是男人的事。我們在修行里都有一個轉化,有時候是轉女成男,有時候是轉男成女啊。
以佛陀為例,我們看人間佛陀的人格,他的大智慧深不可測。他 49年獻身于弘法,廣度眾生,勇猛精進,這種男性力量不用講了,毋庸置疑。但是我們在佛陀的生平、在戒律里也能夠感受到佛陀如慈母一般的慈悲心和他的無微不至——他照顧僧團、照顧弟子非常細膩、非常婉轉,有時候非常苦口婆心,這是屬于女性的特點。所以在人間佛陀的人格里面,他完全達到了男女平衡,超越了男女相而完成了一種純粹的人格,就是所謂的慈悲與智慧的具足、方便和智慧的具足。
藏傳佛教里用女性代表智慧,就是 “般若母 ”、“空行母”,男性代表方便。方便是什么呢?就是用智慧幫助眾生的時候所采用的手段和力量。所以不但在佛陀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人格特征的圓滿具足,在很多高僧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特點,當他的修行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他的人格里面,男女相泯滅了。所以我們看到有的比丘師父像女人一樣,男有女相,有的比丘尼師父像大丈夫一樣,女有男相。修行的過程中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男有女相,女有男相,老人有嬰兒相,小孩有老成相——我覺得這是修行進步的一種表現(xiàn)。當然,我講的都是向相反的方向,就是說你總能超越自身的相,向相反的方向進行開發(fā),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補充,那就是修行。這就是在佛經(jīng)里用這些詞時的甚深密意。
觀世音菩薩在中國通常是被以女性的形象來供奉的。其實如果超出佛教的范圍,很多宗教里都有女性,比如天主教有圣母。女性在宗教里是不可缺的,為什么呢?我們不說宗教,就是在人類的文化里面,我們對女性的贊美和肯定多半會集中在某一個階段,什么階段?就是做母親的階段。人類的人性里面,母性這一面在宗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達。人類對母性的這種需求也可以說是普遍的。所有的人都需要母親、需要母愛。這個“母親”是廣義的,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有的人到七八十歲,還像一個小孩。在家庭里我們能觀察到這種現(xiàn)象:你小時候依靠父母,覺得父母很有力量;等你長大了,父母老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父母變成了小孩。所以你看,所有的人都需要母親這樣一個皈依處。在佛教里就是用觀音菩薩來表達,尤其在漢地。她是人類自身品格——慈悲心的外化,每個人都有慈悲心,也就是說每個人心里都有觀音菩薩,每個人都是觀音菩薩。因為所有的眾生內心都需要觀音菩薩,所以佛教里既有男性,也有女性。
剛才有位心理學家引用孔子講的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在我個人的認識里,孔子本來什么樣我們不知道,但是以他的示現(xiàn)來說,他還不能跟佛陀比,而且這句話還有下文。他這句話也是與時代、與當時社會的理念是相關聯(lián)的。他不是在講女眾不好或者是小人不好,他在講人和人的交往、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下文“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意思是這樣的:人和人的交往,你和誰做朋友,關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太近了,太親狎,他就會輕慢你、小看你。但是如果太疏遠,他又怨恨你——怎么不給我發(fā)短信、怎么不給我來電話,是不是不理我了?有這些問題吧?我要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時代發(fā)展到現(xiàn)在,女性朋友學佛比過去更加方便,但是一定不要誤解“轉女成男”的意思。本來是一個女生,非要表現(xiàn)得孔武有力,這就錯了。佛陀也不是這個意思。佛陀講“法住法位”,其實沒有女人就沒有男人,很簡單的嘛,世界上不可能只有男人或者只有女人,世界上任何一個事物都不可少,都有它的位置、角色,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女性的不可替代性,這不用講了。所以,轉女成男,你要從修行的意義上去理解。女眾修行,既有短處,也有長處。短處可能是,比如說有時候會感性一些,脆弱一些,依賴性強一些,心力弱一些。長處是什么呢?女性的直覺力比男性要強,所以女性就以她感性這一面去發(fā)揮,比如她修慈悲心,從這里進入,就很容易成就。觀世音菩薩是一個女性的形象,而且她有千手千眼,這有很深的道理。最近我看了一個報道,美國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調查,他們發(fā)現(xiàn)女性在一心多用方面普遍比男性強。有的女性一邊織毛衣,一邊跟人聊天,甚至可以同時做幾件事,男性就不行。其實這有很多的原因,來自于她母性的東西。在家里,一個女人有可能一邊在煮飯,一邊耳朵聽著在屋里睡覺的小孩有沒有醒,一邊聽著門鈴有沒有響,看先生有沒有回來——按門鈴要是沒有聽到,回來以后要罵她;或者小孩子睡醒了,要喝水,要上廁所,還要看鍋里的飯有沒有熟。她的角色是這樣的。所以女性的優(yōu)點在這里,她要從這里去發(fā)展自己、發(fā)揮自己,不一定要把自己的長處扔掉,而說男性能做的我也能做,那就吃虧了,沒有必要。
男眾修行有優(yōu)點也有弱點,男眾修行并不一定都是優(yōu)點。女眾從修行的角度說,也許貪念會多一些;男眾什么多呢?嗔恨、排他性大,再就是傲慢,有這些煩惱。他的優(yōu)點呢,他可能理智一些,心力強一些。理智在佛法的修行里有時候是優(yōu)點,有時候并不一定。我們修行的法門有很多種,有頓悟的,直指人心,那應該就是一種直覺;也有通過聞思、嚴密的邏輯推理建立正知見,然后一步一步往上走,也有這樣的路子。不一樣。所以男眾和女眾在佛陀的法門里都可以找到發(fā)揮長處的地方。
剛才我們講到佛陀的“了義”見解——男女平等,這里可以以禪宗的修行做一個生動的說明。依禪宗的見解,禪的修行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是把佛陀般若智慧的了義變成實際操作的一個宗派。我們看禪宗史,有男性禪師,也有女性禪師——還很多。趙州和尚這里還有趙州婆子,在《趙州語錄》里把趙州說得啞口無言的。老太婆厲害,是不是少女就不厲害呢?也不,你看唐代的龐蘊,他的女兒就很厲害,修行也很好。
女性禪師里也有很厲害的,男性要對她頂禮的。舉一個例子,灌溪志閑禪師開始在正定臨濟寺那里跟臨濟禪師學,有點體會,后來去參訪一個比丘尼,叫末山。末山比丘尼何許人也?她是一個大禪師的弟子,就是大愚讓臨濟開悟的。也就是說,臨濟和末山實際上是師兄弟。在禪宗史上,末山比丘尼的師父非常了不起,而且他好像只收了這么一個比丘尼弟子,所以末山尼很厲害,智慧很高,機鋒迅捷。灌溪來拜訪她,就問末山尼:“如何是末山?”比丘尼說:“不見頂。”——山有多高啊?看不見頂。“如何是末山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還是一個女的啊;比丘尼說“無男女相”——你不要執(zhí)著這些。灌溪禪師不放棄,窮追猛打,說:“既然沒有男女相,那你為什么不變成男的呢?變成男的讓我看看。”比丘尼大喝一聲,說:“不是神,不是鬼,用變做什么!”這話的意思很深的——我不是神,也不是鬼,為什么要變呢?女的就是女的,怎么了?灌溪禪師就很佩服她,當時就給她頂禮,留在她的寺院種菜,做園頭。所以,從禪宗的這些公案里可以看出佛陀所講的法,它的境界在實際生活中是怎么樣的。
現(xiàn)在講男女平等,講的是西方人搞起來的女權運動。女權主義有點偏,偏了以后,讓女性去跟男性角逐、拼殺,這對女性并不利。女性應該發(fā)揮她的長處才對,跟男性一樣去拼殺,有時候代價慘重。所以西方的女權運動,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它的思維比較簡單、比較機械化,沒有辯證的思維。男女平等,但是不相等。男的是男的,女的是女的,不一樣,不能否認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這也是現(xiàn)在我們要注意的。咱們不要輕易受女權主義一些極端觀點的影響。如果受它的影響,有時候受害的是自己,還是以佛法的正知見來觀察這些問題比較好。
[據(jù)2006年除夕在柏林禪寺指月樓與居士們的座談錄音整理]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明海大和尚:請轉法輪的意思是什么?
- 明海法師:法俗眷屬是什么意思?
- 明海法師:佛有分別心嗎,為什么有的人生來就有錢、漂亮?
- 明海法師:紅塵自度,個人修行個人了
- 明海大和尚:如何跟沒有宗教信仰的家人溝通?
- 明海法師:只要有一定的旋律、韻律,都可以叫做佛教音樂?
- 明海法師:在原始佛教中,是否有音樂?
- 明海法師:如何修慈心禪?以什么為對象來修行?
- 明海法師:凡夫有情緒是正常的,不要過分地苛責自己
- 明海法師:什么是五戒?佛為在家弟子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
- 明海法師:佛教徒可以燒紙錢給亡人嗎?
- 明海法師:修行人要注意哪些問題?該怎么做?
- 明海法師:佛教的師父是只屬于某個弟子還是某些弟子?
- 明海法師:什么是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
- 明海法師:佛教的忍辱是指什么?有智慧的忍耐
- 明海法師:原諒自己就是保護自己
- 明海法師:可以去道觀拜佛祖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