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去鉛華 重歸平實——市場經(jīng)濟浪潮沖擊下僧人角色之思考
洗去鉛華 重歸平實
——市場經(jīng)濟浪潮沖擊下僧人角色之思考
釋寬見
(2008-12-31安徽宣城市佛教寺院住持培訓班上的發(fā)言)
一、 前言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這是一個世界急劇變化、大國相繼崛起的時代,一個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的時代,一個鼓勵智慧源泉充分涌流、創(chuàng)造活力競相迸發(fā)的時代。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鮮明地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fā)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欣逢盛世,佛教界應該有怎樣的作為?作為一個普通的僧人,我經(jīng)常在思考:“怎樣才算一個合格的僧人?僧人(或僧團)應該做些什么?不應該做些什么?”在此后學不揣淺陋,向各位長老、法師、大德、領導簡單匯報,請予慈悲指正。
我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帶來了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在復雜的社會轉型時期,佛教界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人自身的心靈的多重和諧,作出具有無可替代的巨大價值的貢獻。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為了切實有能力承擔起這樣的重任,作為僧人,必須加強自身的建設,抵御市場經(jīng)濟浪潮帶來的世俗化傾向的挑戰(zhàn)。
趙樸老若干年前就曾經(jīng)大聲疾呼:“如何在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的形勢下,保持佛教的清凈莊嚴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從而發(fā)揮佛教的優(yōu)勢,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是當今佛教界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睒憷系脑捯会樢娧,振聾發(fā)聵。我們提倡人間佛教,但佛教的人間化(佛教的教導凈化功能在人間的落實)絕不等同于世俗化(佛教被歪曲,隨波逐流,追逐名利,被世俗所染)。僧人群體中存在的信仰缺失、道風不振、追名逐利等弊端,違背了佛陀教義的本懷,敗壞了佛教的神圣和純潔性,衍生出形形色色急功近利、只重表面光鮮熱鬧卻無視佛法實質內(nèi)涵的浮華現(xiàn)象,若不予以及時糾正,不但有損于佛教自身的建設,也勢必對社會、對眾生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后學倡導“洗去鉛華”,即是要避免熱衷做表面文章的淺薄心態(tài),勿沉迷于對名聞利養(yǎng)的戀慕追逐,拋棄對世俗價值判斷的附庸屈就;同時倡導“重歸平實”,即是要致力于“以戒為師”的本分,做到深信因果、謙虛謹慎,做到實實在在修持長養(yǎng)自己的德行,做到對國家、對社會、對眾生的實際的幫助,用自己的真實行動去實踐佛法利益世間的真正價值。
僧人欲端嚴僧格,須以戒為師,學習祖師大德“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教誡,做到十八個字——不作怪、不攀緣、不折騰、畏因果、懷謙遜、修德行,從而洗去鉛華,重歸平實,舍去好高騖遠,重視僧人自身素質的建設,如此方能實現(xiàn)佛教在市場經(jīng)濟沖擊下的長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二、 洗去鉛華
2006年12月21日,葉小文先生在中國佛教協(xié)會七屆四次常務理事會上發(fā)表講話,以國家宗教局局長的身份,提出“重新舉起‘以戒為師\’的旗幟”,令人拍手贊嘆!他提出僧人注重自身建設,尤其是依戒自重,塑造高尚的僧格,在這個時代尤其重要。后學以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從出家僧人做回自己本色開始,“國家興,佛法興,僧像僧,眾中尊”。洗去鉛華,做到:不作怪、不攀緣、不折騰。
1、不作怪
僧人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于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能秉持這個目標而精進辦道,貫注精神,一心一意修戒定慧,安住如來正法當中,為證悟菩提而邁進,為度化無量眾生而發(fā)宏誓愿,不達目的絕不終止。能如是者是名真佛子。然而時至今日,末法邪熾,學佛若偏離正道,很可能就會陷入“傻子、瘋子、油子、騙子”的誤區(qū),以下就談談偏離正信佛教的“騙子”之過。
時代發(fā)展了,物質豐富了,思想自由了,文化開放了,于是好的壞的東西也都出現(xiàn)了,人們在享受國家發(fā)展成果的同時,對新問題(如貪污腐敗、假冒偽劣、貧富不均、人情淡漠等)存在不滿和失望,于是往往就把理想和希望轉向了宗教。以佛教為例,普通百姓和大多信眾不明佛理,缺乏正確的佛法知見,因此到寺院門口見到出家人時,往往喜歡追求神通特異——越神秘的東西越容易勾起人的欲望和好奇心,于是乎神奇特異(甚至怪異)就有了市場。從九十年代的氣功熱到民間的巫術熱及宗教迷信(而非正信)熱就說明了這種情況。
*輪功就是一個例子,只不過現(xiàn)在一個*輪功倒下了,而不吸取教訓的后繼者又絡繹不絕地涌現(xiàn)。令人痛心的是,這種現(xiàn)象也波及到了佛教界,于是有“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之說。
某些急功近利、不肖的出家人發(fā)現(xiàn),只要故作神秘,加上“神圣”的包裝、暗示己有“神通”、給予“功利”的承諾、甚至進行“災難”的恐嚇,利用眾生的貪婪和對五欲的執(zhí)著及人們對出家人的信任,很快就會吸引大批信眾,騙取大量的“供養(yǎng)”。
于是造“神”運動開始了,一些自詡自封的“法王”、“活佛”、“大師”、“神僧”、“佛菩薩化身”等就這樣堂而皇之涌現(xiàn)出來了。他們有神奇的“傳記”、與名人權貴的合影,甚至種種華麗的頭銜,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斂財),他們熱衷于鉆營風水、看相、算命、占卜、看“因果”等令人眼花繚亂的邪命行為。不是說現(xiàn)在沒有真正的大師,其實越是真正的大師越謙遜、越慈悲、越淡泊名利、越不炫能標異。怕就怕本是凡夫,偽裝圣人,沒有說有、未證言證,犯大妄語,如此后果極為可怕。出家人“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不要為了“讓居士拜”,于是“就作怪”,而要學孟子“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出家人大丈夫也,有所當為,有所不為。雖然“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但是我們能否做到“不管你來拜不來拜,我就是不作怪”?出家人切勿因為眼前暫時的短淺利益,而喪失永久的尊貴僧格,此雖能得逞于一時,然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現(xiàn)在糊涂,將來總有清醒的一天),一旦謊言暴露果報現(xiàn)前,到時悔之莫及也!
2、不攀緣
同時,出家人也無須攀緣,古有廬山慧遠大師“沙門不敬王者論”,近代宣化上人亦有三宗旨:“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毙膽牙姹娚菩提心,不論親疏貴賤貧富,一律如法平等視之,人到無求品自高,則僧格自然高潔為人所重。當深信因果,知“各有福德因緣”,因此“莫羨他人”,“只管耕耘,勿問收獲”,“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廣結善緣一心奉獻、多做善事不求回報,積功累德三輪體空,一旦因緣具足,自然水到渠成龍?zhí)焱瞥?何用攀緣哉?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連曾經(jīng)的政治明星于幼軍、陳良宇等尚且因貪腐而被“雙規(guī)”,況我以修道為務之出家人豈堪為之乎?
3、不折騰
胡錦濤主席近日(2008-12-18日)強調:只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藍圖和偉大目標。胡主席親切地借用了老百姓的通俗語言:“別瞎折騰”,勿反反覆覆、勞民傷財,不要內(nèi)耗,干點正事、多做實事,別沒事找事,不要華而不實搞表面文章。我們佛教界也是如此,有些寺院動輒幾十萬、上百萬舉辦活動,動機可能是好的,但是成千上萬人參加,會餐一通、旅游一通、熱鬧一通就散去了,人氣自然是有了,可究竟為眾生帶來了什么實質性的利益?同時,佛教界急需用錢的地方還有很多,許多偏遠困難的修行人、災區(qū)的百姓、孤寡貧殘等弱勢群體,都亟須我們?nèi)ゴ缺瘽?我們是不是可以少舉辦一些不太迫切、單純應付差使的活動,減少一些過度的土木建設,把節(jié)省下的費用去多做一些對眾生更有切實幫助的事呢?
三、 重歸平實
欲離以上浮華之過,不妨提倡“畏因果、懷謙遜、修德行”,把精力放在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做好我出家人本分事,那就是——重歸平實。
1、畏因果
若論當前佛教界之怪現(xiàn)象,有“和尚怕居士,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的個別現(xiàn)象。因果是佛教之基礎,若假借“權巧方便”、“空不執(zhí)著”、“心中有佛”等借口,而忽視因果,甚至不怕因果,則已叛離佛教矣!如是佛教豈不成了人修己不修,因果人信己不信,則自已成騙子、佛教徒之敗類矣!古大德云:縱持見地如虛空高,護持因果如粉塵細。修行人證悟越高、見地越深,其行為就自然會越符合因果法則、纖毫不犯(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在當前市場經(jīng)濟浪潮沖擊下,出家人什么都可以不怕,絕不可不怕因果,當以戒為師,深信因果,仔細辨明是非善惡,“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有所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有所必為(不因善小而不為),持五戒十善,以此為基礎,進而具足別解脫戒、菩薩戒,發(fā)大菩提心,為究竟利益一切眾生解脫成佛而修善止惡、行四攝、六度、四弘誓愿,自利利他,成就一切善法。
2、懷謙遜
“謙受益,滿招損”,“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出家人當具謙遜之美德,不必文過飾非,《二規(guī)教言論》云:“智者以不懂不問為恥,愚者以不懂而問為恥”,當效常不輕菩薩,不輕慢一切眾生,“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每人都有優(yōu)點,看每一個人的好樣子而學習之,如此方能智慧增長、道業(yè)日隆。切不可志存輕慢,詐現(xiàn)威儀。我的研究生導師——八十多歲的王新老師,常與我提起過去高僧大德謙遜高潔之風,多次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勿得自稱法師”等語,至今言猶在耳。觀今日教界,動輒排場驚人,當然若為莊嚴道場則無咎,若為傲慢請慎勿為之,因為于自他無益。唐代悟達國師,因皇帝贈予沉香寶座而起一絲慢心,即遭人面瘡的果報,因而懺悔造《慈悲三昧水懺》。古德先賢尚且如此,吾等后輩豈能不慎?
3、修德行
太虛大師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睂W佛首先要學做人,佛教講五戒十善,儒家講仁義禮智信,這都是做一個好人的基本要素。另,若按《二規(guī)教言論》中所說,在世間做一個好人,具備完善的人格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在連一個世間好人都做不到的話,想要修行解脫生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這里說的好人主要就是指有德行的人,按《二規(guī)教言論》中說,好人有十種特征——智慧、穩(wěn)重、有慚愧心、不放逸、正直、守信用、知恩報恩、有利他心、誠信心、布施心(由于篇幅關系,此處從略)。作為出家僧,尤其是一寺住持,不妨把精力多放在如何修持增長自己的德行上,而不一定要太急著把主要精力用于做宣傳、做網(wǎng)站、做光碟、做包裝。不患人不知己,而患己無德行。出家人可以沒有很高的學歷、流利的口才或美妙的梵腔,但一定不能沒有德行。如果一個出家人具備很好的德行,即使不具備其他優(yōu)點,也必定沒有人瞧不起他,反之,如果一個出家人其他優(yōu)點再突出,但是德行有虧欠的話,也必定遭世人譏嫌。當然若已具足了相當?shù)姆鸱ㄔ煸、在福德智慧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會有護法出現(xiàn)廣而告之,因勢利導廣度眾生,此所謂稱贊如來(善知識)、請轉*輪是也,如是則功德無量而無過咎。真誠善良等德行是人一生最好的名片,有之則在世間受人敬重,進而出世可期解脫果位;無之則現(xiàn)世為人譏垢,死后淪落三途。有“修學八次第”講得好,“以無常錢,買出離土,筑戒律墻,下菩提種,澆大悲水,施定力肥,開智慧花,結佛陀果”,修行不可不明次第,而以上屬學佛之最初次第,不可忽視,不可躐等,不要好高騖遠,妄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切實際的。
四、 結語
后學之所以要在當前市場經(jīng)濟浪潮下提出洗去鉛華、重歸平實,把僧人僧格的培養(yǎng)著手點落在十八字:不作怪、不攀緣、不折騰、畏因果、懷謙遜、修德行,既是著眼于佛教的自身建設及為社會盡現(xiàn)實責任,也是基于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佛教歷經(jīng)輝煌,也曾數(shù)遭“法難”、幾度衰敗,叢林毀于一旦,佛子顛沛流離,經(jīng)像橫遭毀掠,四眾無所歸依。鑒往知來,社會為何從興佛而滅佛,寺廟為何從興盛而荒廢?固然有政治、經(jīng)濟的外部因素,但所謂“物必自腐而后蟲生”,其內(nèi)部根源正出于佛教自身的腐化與紛爭,道風不整,戒律廢弛,舍本逐末。前車之覆,不可不鑒;歷史遺訓,不可不察!當前僧人應當把精力多一點放在自覺覺他、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皆離苦的出家僧之本分事上來。
后學無德無能,雖有所思而必不周,且觀己所為所欠尤多。雖作此文,實翼求教諸方大德慈悲指正。以上文字系個人觀點,所有過咎皆歸于我,或有功德,全屬眾生,祝諸位長老法師大德領導新年吉祥如意!
- 上一篇:天地齋隨記
- 下一篇:寬見法師——閑筆文集(摘錄)
- 寬見法師:自己業(yè)障很重,應如何改變?
- 寬見法師:修行什么法門會遇到五十陰魔?
- 寬見法師:把功德回向給別人,會被對方的冤親債主纏上嗎?
- 寬見法師:受五戒后可以喝紅酒嗎?燒菜能放料酒嗎?
- 寬見法師:弟子吃素,和別人吃飯時顯得格格不入,該怎么辦?
- 寬見法師:念再多佛咒,若念念貪嗔癡,還有功德和護法神?
- 寬見法師:喪失特別在意的孩子,要去尋找救他嗎?
- 寬見法師:偶爾覺得佛法好像一把枷鎖把我鎖住了,如何是好?
- 寬見法師:受五戒后因應酬,把酒戒給舍了,這樣如法嗎?
- 寬見法師:如何按時持誦經(jīng)典為好?
- 寬見法師:寶寶經(jīng)常生病,是因為過去墮胎的嬰兒嗎?
- 寬見法師:給家人買佛菩薩吊墜會擔什么樣的果報?
- 寬見法師:好的修行人是不是不應該討厭任何工作?
- 寬見法師:如何幫助不信佛的病人樹立念佛的信心?
- 寬見法師:去道場禪修可以提高定力、智慧嗎?
- 寬見法師:佛弟子可以開炸雞店嗎?會有因果嗎?
- 寬見法師:學佛與做生意之間是否有障礙?怎么辦?
- 寬見法師:敬畏心是什么?不敢看天王殿與敬畏鬼神的區(qū)別
- 寬見法師:釋迦牟尼佛為什么在畜生道也能修行?
- 寬見法師:不信佛的人都能往生,那還要精進修行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講記 緣起 開篇的話——為什么要學習《十善業(yè)道經(jīng)》
-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講記一 1 序分
-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講記一 6 業(yè)力、因果與命運
-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講記一 2 世界是怎樣形成的
-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講記四 1 殺生的標準
-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講記一 3 關于業(yè)力
-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講記二 4 斷見和常見
-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講記一 4 五趣唯心造
-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講記四 7 不殺生的利益之長壽
-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講記一 5 透視“心”與“物”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