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邊論述義

  《辨中邊論》三卷,是彌勒五大論典之一。此書包含頌文與長行兩個部分。頌文為彌勒菩薩造。長行是世親尊者釋。在漢地翻譯了兩次:一是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真諦三藏在臨川譯出。名為《中邊分別論》;一是唐龍朔元年(公元661年)五月,玄奘三藏在玉華宮譯。奘公在翻譯《辨中邊論》之后,又從論中取出頌文單行流通,名曰《辨中邊論頌》。此外在西藏也有譯本,日本山口益博士曾撰漢藏對照《辨中邊論》,以資比較研究。

  ?此論就頌文而言,最初和最后的頌文(即歸敬頌、結(jié)頌)都是世親所作。論中第二頌是彌勒菩薩作的總序,敘述此論由辨相品、辨障品、辨真實品、辨修對治品、辨修分位品、辨修得果品、辨無上乘品的七品組成。又論中倒數(shù)第二頌同是彌勒所作,說明何以名此論為《辨中邊》的緣由,除掉前后數(shù)頌,中間有一百十一頌,分為七品,其內(nèi)容大體如下:

  ?第一辨相品:相即三相,此品闡明三相差別有無,顯示唯識中道實相之理。全品內(nèi)容大分為二:前十二頌以虛妄分別(依他起相)為核心,施設(shè)三相(依他起相、遍計所執(zhí)相、圓成實相)。說明三相何有何無,虛妄分別與三相的關(guān)系,虛妄分別相證入無相的方便,虛妄分別識的差別,虛妄分別識的生起,以及虛妄分別識所顯現(xiàn)的十二緣起生死雜染相。后十一頌辨遠離虛妄分別所顯的空性圓成實相。由空性相,空性異名,空性二種差別,以及成立空性差別的四門組成。是研究初期瑜伽大乘不共法的重要資料。

  ?第二辨障品:說障的種類差別。論中列舉了三乘行者發(fā)心修行過程中的種種障礙:有能障聲聞入涅槃及菩薩成就佛果的具分等五障,能障厭離身見、違境不能棄舍的愛恚等九障,能障善等十法生起的無加行等三十障,能障三十七覺分的不善巧等七種障,能障十度的富貴自在等十障,能障十地的不染無知等十種障,最后以煩惱障、所知障二種攝諸障盡。長行又以廣大等十一種障概括諸障。唯識家通常說到障,只說二障,或依十一地說十一種障,這里卻從三乘境行果施設(shè)種種障,令人大開視野,在實踐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障真實品:依三性觀察諸法,辨真實相,說十種真實:一、根本真實,三自性。二、相真實,于三自性相如實了知,遠離增益損減二邊之見。三、無倒真實,依三性辨苦、空、無常、無我,如實觀察,顯真實相。四、因果真實,依三性辨四諦因果,顯其真實。五、粗細真實,依三性顯二諦真實。六、極成真實,依三性辨世間極成真實和道理極成真實。七、凈行真實,依圓成實性辨凈所行二種真實。八、攝受真實,依三性辨五法真實。九、差別真實,依三性辨七真如。十、善巧真實,依三性辨蘊等十種。于此十法方便善巧,便能破除由蘊等十法所起的十種我見。最后歸納真實為二類:根本真實為能顯真實,余九真實為所顯真實。佛法修證是以正見為首,正見者,見真實相也。如何認識諸法真實相呢?本論告訴了我們從三性中去觀察。

  第四辨修對治品:辨三乘行者修習(xí)的基本法門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論中說明了這些法門的安立及修習(xí)。又從三個方面:一、聲聞獨覺以自相續(xù)身等為境而修對治,菩薩以自他相續(xù)身等為境而修對治;二、聲聞獨覺于身等境以無常等行相思維而修對治,菩薩于身等境以無所得行相思維而修對治;三、聲聞獨覺修念住等但為身等速得離系,菩薩修念住則不為身等速得離系,但為證得無住涅槃。由此顯示了三乘行者雖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但實質(zhì)上卻有很大的區(qū)別。

  第五辨修分位品:說明三乘行者發(fā)心修行過程中所經(jīng)過的位次,論中根據(jù)修治差別分十八位:一、因位,二、入位,三、加行位,四、果位,五、有所作位,六、無所作位,七、殊勝位,八、有上位,九、無上位,十、勝解行位,十一、證入位,十二、出離位,十三、受記位,十四、辨說位,十五、灌頂位,十六、證得位,十七、勝利位,十八、成所作位。此十八位又以凈位、凈不凈位、凈位的三種攝之,最后歸納為堪能等十位。在佛法中,說到修證位次,一般都是大小乘分開來說,以顯示聲聞乘與菩薩乘的不同,而本論卻三乘綜合說明,反映了初期瑜伽大乘的特色。

  第六辨修得果品:辨世出世間果報。先總說五果:異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離系果。再依修道過程略說余果差別十種:后后果、最初果、數(shù)習(xí)果、究竟果、隨順果、障滅果、離系果、殊勝果、有上果、無上果。這十種果也是通約三乘修證而論的。

  第七辨無上乘品:從正行無上、所緣無上、修證無上的三個方面顯大乘殊勝。正行無上有六種(最勝正行、作意正行、隨法正行、離二邊正行、差別正行、無差別正行),所緣無上辨十二種(安立施設(shè)所緣、法界所緣、所立所緣、能立所緣、任持所緣、印持所緣、內(nèi)持所緣、通達所緣、增廣所緣、分證所緣、等運所緣、最勝所緣),修證無上總有十種(種姓修證、信解修證、發(fā)心修證、正行修證、入離生修證、成熟有情修證、凈土修證、得不退地授記修證、佛地修證、示現(xiàn)菩提修證)。寫到這里,使我聯(lián)想到唯識家的另外一部論典《攝大乘論》,這部論由十種殊勝構(gòu)成的,也是反映大乘殊勝于小乘。為什么唯識師們要做如此的強調(diào)呢?我想可能因為瑜伽唯識思想是建立在三乘共法的基礎(chǔ)上,得它又有自身的特色,為了使學(xué)者們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初期唯識的經(jīng)典中,總要顯示大乘的殊勝。

  《辨中邊論》作為初期瑜伽論典,它首先關(guān)心的是諸法真實相,即空有問題,所以歐陽漸居士在《瑜伽師地論敘》中,稱此論以中道為宗。諸法的空有是大乘佛教討論的核心,大乘般若經(jīng)典以一切法無自性空及緣起假有,展示了自己的觀點。瑜伽經(jīng)論又怎么認為呢?《瑜伽師地論》立二種自性:一、假說自性,二、離言自性。假說自性是世間共了的色、香、聲涅槃等一切法,依世俗說是有的,、但沒有言說所詮表那樣的自性,于假言自性的一切法,離實有及非有所顯的,就是離言自性,這是真實有的。如以假說自性為真實自性那是妄執(zhí),如說沒有真實的離言自性,則是惡趣空了。假說自性是空,離言自性是有,這就近乎二諦立教了。(注1)

  ?本論則依三性有無顯示唯識中道,如論中說:

  ?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注2)

  這是唯識家著名的中道偈!疤撏謩e有”,是說依他起的能取所取分別相是有的;“于此二都無”,二指二取執(zhí),即遍計所執(zhí)的我法相是空的;“此中唯有空”,空是空性,即圓成實相,透過依他起相所顯。這是真實有的;“于彼亦有此”,即于二空性中亦有虛妄分別。第二頌是對前頌內(nèi)容的總結(jié),在一切法中,由是空性(圓成實相)、虛妄分別(依他起相),故說非空;由無所取能取二執(zhí)性(遍計所執(zhí)),故說非不空。有者,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由依他起相的虛妄分別識,盡管在勝義中非真實有,但在客觀上還不能說沒有,因為有情依虛妄分別識起煩惱造業(yè),流轉(zhuǎn)生死,修行者只有滅去此妄識才能解脫;圓成實相更是法爾如是,真實不虛。無者,即遍計所執(zhí)相,此相但是有情主觀錯誤妄執(zhí),其實沒有,如實認識了三性的有無,就是妙契中道。

  ?同論《真實義品》又用三性全面考察諸法,顯真實義,如辨無倒真實中:

  ?論曰:無常三者:一無性無常,謂遍計所執(zhí),此常無故;二生滅無常,謂依他起,有起滅故;三垢凈無常,謂圓成實,位轉(zhuǎn)變故?嗳N者:一所取苦,謂遍計所執(zhí),是補特伽羅執(zhí)所取故;二事相苦,謂依他起,三苦相故;三和合苦,謂圓成實,苦相合故。空有三者:一無性空,謂遍計所執(zhí),此無理趣可說為有,由此非有說為空故;二異性空,謂依他起,如妄所執(zhí)不如是有,非一切性皆無故;三自性空,謂圓成實,二空所顯為自性故。(注3)

  本論對于二諦、四諦、七真如、四種真實、五法等,也象辨無倒真實一樣,一一都用三性考察,說明了三性貫穿一切佛法,一切法都可以用三性觀察,顯真實義。

  ?其次要談的是諸法唯識。在唯識理論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一能變和三能變的兩個階段:一能變唯以一切種子心識為能變體,如《解深密經(jīng)》建立一切種子心識為根本:一方面現(xiàn)起有色諸根及所依執(zhí)受,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xí)氣執(zhí)受;另一方面,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zhuǎn)。(注4)彌勒的另一部論典《大乘莊嚴(yán)經(jīng)論頌》和無著的《攝大乘論》,基本上都是這種思想,從一本識轉(zhuǎn)起色心諸法,奠定了初期的唯識思想體系;三能變是見于世親論典《唯識三十論》,論中以阿賴耶識為初能變,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前六識為第三能變,顯示了八識都是能變(注5),是唯識學(xué)成熟時期的思想。

  一能變與三能變反映了唯識學(xué)在前后兩個不同時期的思想特色,但這兩種思想我們卻可以在《辨中邊論》中同看到,真諦譯《中邊分別論》頌文曰:“塵根我及識,本識似生彼”。這內(nèi)容與玄奘譯的:“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還大體相近,可是二家所譯長行釋文則大不一樣了。真諦譯的長行論文說:

  似塵者,謂本識顯現(xiàn)相似色等。似根者,謂識似五根于自他相續(xù)中顯現(xiàn),似我者,謂意識與我見無明等相應(yīng)故,似識者,謂六種識。本識者,阿賴耶識。生似彼者,謂似塵等四物。

  這是一本識為因,現(xiàn)起所取的根塵相識,及能取的我識和前六識的見識。是一本識為能變的一能變思想。

  再看看玄奘譯世親所造論文,論曰:

  變似義者,謂色等諸境性現(xiàn)。變似有情者,謂似自他身互相性現(xiàn)。變似我者,謂染末那與我癡等恒相應(yīng)故。變似了者,謂余六識了相粗故!×x等四境無故,能取諸識亦非實有。(注7)

  對于這段論文,我們再結(jié)合一下慈恩的《辨中邊論述記》來理解,意思就很清楚了!八屏x”“似有情”是本識所變所緣境,“似我”的末那所變所緣境,這顯然是三能變思想,與《成唯識論》是同一路子的。

  ?關(guān)于《辨中邊論》注釋,從現(xiàn)有資料可以了解到的,最早有安慧為世親的《辨中邊論》作過復(fù)注,西藏大藏經(jīng)中有該注的全譯,法國的烈維教授在尼泊爾發(fā)現(xiàn)了《安慧釋疏》的梵文斷片,此疏烈維教授委托日本的山口益博士校訂,一九三四年刊行,是了解《辨中邊論》及安慧思想的重要資料。其次是真諦譯出《中邊分別論》后,自撰論疏三卷,反映了真諦所理解的瑜伽唯識思想。

  在漢地,此論注釋最著名的是慈恩的《辨中邊論述記》,“述記”二字說明此書是慈恩親承玄奘所述而記的,並非自身著作,其內(nèi)容多半是奘公從印度聽聞得來的,不乏重要見解,另外《述記》在解釋頌文、釋文之時,屢屢駁斥真諦譯的《中邊分別論》之說,以顯唯識正宗思想。近代有太虛大師《辨中邊論頌釋》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可以作為學(xué)習(xí)本論的入門方便。

  ?注:

  ?(1)《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卷三十六

  ?(2)《辨中邊論、相品》卷上(大正藏三十一、四六四中)。

  ?(3)《辨中邊論、辨真實品》卷中(大正藏三十一、四六九中)。

  ?(4)《解深密經(jīng)、心意識相品》卷一。

  ?(5)《唯識三十頌》(大正藏三十一、六0-六十一頁)

  ?(6)《中邊分別論》(大正藏三十一、四五一中)

  ?(7)《辨中邊論》卷上(大正藏三十一、四六四下)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