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辱方能成人上人
經(jīng)文: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shù)盟廾?/p>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第十三章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第十五章
大家剛過完春節(jié),春節(jié)其實是屬于老人和小孩的。老人喜歡過年,是因為孩子能從外面回來;小孩覺得過年很好,是因為有好吃、好喝、好玩的。在座的各位,都是屬于中間的,所以,這個節(jié)基本不屬于咱們,而且是咱們最累的時候,既要照顧老的,又要照顧小的,是最辛苦的。不過,到了這會兒,這場辛苦也過去了,接下來,我們就重新開講《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今天要講的是第十三章和第十五章。
斷欲無求當?shù)盟廾?/strong>
第十三章主要是說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宿命的問題。在過去的講座當中,我們也經(jīng)常提到宿命。宿,就是宿世,宿世就是前生、前世,宿命就是前生前世的命運。宿命這個問題,許多人都非常關(guān)心和關(guān)注。許多人學佛,或者學個什么,就特別希望自己能夠修煉到知道自己的宿命,知道自己過去都干了些什么。許多人見了我,也很喜歡問我能不能看出他們前生是干什么的。有些人還問我,怎么修煉,才能夠快點知道自己前輩子的事情,就如這段經(jīng)文中的沙門,他見了佛就問:“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告訴他:“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shù)盟廾?rdquo;
沙門,就是修道的人。這個修道的人有一天問佛:在什么情況下,才能夠知道自己前輩子的事情?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能夠“會其至道”?“會其至道”,就是通曉一切道理。
佛就告訴他:“凈心守志,可會至道。”佛說,如果要通曉一切,徹知一切,就必須凈心守志。如果把心凈下來,然后以這種誠摯的心,專心一志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你就會真正明白這件事情,就可以“會至道”,也就是通曉一切。其中的關(guān)鍵,是要凈心。
但許多人對凈心都不理解。在課堂上,我也經(jīng)常講這個問題,可還是不斷地有人來問我:心凈下來以后,是不是就什么都不想做了?人們總是擔心,心一旦凈下來,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了,什么事也做不好了。于是,我就告訴他們:不要著急,你先把心凈下來,先做好自己,這樣,你就會把任何事情都做好。
我們的心如果凈了,明澈了,那對周邊所有的事物,自然而然就會一目了然,就會非常清楚,就沒有你弄不清楚的。你現(xiàn)在對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搞不明白,為什么?是因為你的心沒有凈下來。心如果凈下來,清凈了,凈心守志,那對周邊的問題,就會掌握得非?。
這一段經(jīng)中,佛還告訴我們:“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過去的鏡子,都是銅鏡,用一段時間以后,表面就會產(chǎn)生銅銹,就不亮了,照不成了。這時候,就必須用水來磨,還不能磨太快。磨太快了,鏡面就會變粗糙了,得細細地磨。磨完了,一擦,它才又變光亮了,等于是拋光了。過去的鏡子不像今天的,今天的都是水銀鏡,是不需要、也不能這么來拋光的。
然后“斷欲無求,當?shù)盟廾?rdquo;這一段經(jīng)文中,佛就告訴我們這兩個問題:要想通曉一切,就要凈心;要想得到宿命,知道自己過去干了些什么,知道哪些人在過去就是我們的朋友,那就必須要斷欲,把欲望去除。欲望是我們種種煩惱的根源,如果我們能斷除一切欲望,對一切事物都無所求,不貪著,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宿命。但這不是一句簡單的話,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斷除一切欲望,斷除欲望就是斷煩惱。煩惱如果清除了,沒有煩惱了,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得知自己的宿命。
但你如果沒有斷除煩惱,就去求宿命,求神通,那你會因為明白了宿命,而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煩惱。釋迦佛在世的時候,有好多聲聞層的人,他們沒有斷煩惱,但通過一些方法的修煉,得知了自己的宿命,最后,卻自殺了。在古代印度,有一些外道的修行方法,很容易修得神通,他們修著修著,就知道自己前輩子是干什么的了,就得知了自己的宿命,可是,這些人得了神通以后,不僅沒有感到快樂,反而更煩惱了,結(jié)果,許多人受不了就自殺了。
那他們?yōu)槭裁匆詺⒛?所謂宿命,就是前輩子的種種恩恩怨怨;得知宿命,就是能把前輩子的這些東西看得清清楚楚。可這一看,糟糕了,全亂了,首先,他自己跟家人的這些關(guān)系,都是互為的關(guān)系,比如他的媽媽可能是他前輩子的老婆,然后兄弟姐妹等等關(guān)系全部都交織在了一起,不堪入目,所以,他就活不下去了,只好自殺了,死了。正因為如此,佛曾喝斥弟子,不允許他們專門去修神通。在佛門里面,一直是不允許弟子們?nèi)バ奚裢ǖ摹?/p>
素心銘二樓喝茶的幾個地方,是用五眼六通的名稱來命名的,其中有六個包間,是用六通來命名的。六通之中,有一個就是宿命通。宿命通是人體都具備的能量,每個人都有。但如果沒有斷煩惱,欲望還沒有除掉,心還沒有凈,就先提前來開發(fā),那得到了這個神通后,你會因為煩惱還在,沒有定力,化解不了,空除不了自己,這樣一來,你就會被你自己所看到的這些東西給活活嚇死。所以,在煩惱斷盡之前,即使得了神通也沒有任何意義,反過來,還把你自己給害了。
當你把煩惱斷盡了,那自然而然,你體內(nèi)的這些能量就會得到開發(fā)。可如果你專門去修,那你就會神經(jīng)錯亂。各種神通的能量,是本來就存在的,是本自存在的。通過修行,就像上面說的磨鏡一樣,垢去明存,把我們的煩惱一一去掉以后,它們自然而然就都出來了,就都具備了。只要做到凈心,把心凈下來,凈心守志,那我們自然就能明白一切,通達一切,就能得宿命。
凈心乃萬善之源
反過來,想明白一切,通達一切,就要做到凈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在生活當中,這一點我們每天都會遇到,都會碰見,都能用上。但大家總是覺得害怕,害怕凈心,于是,在需要用的時候,在經(jīng)歷事情的時候,就用不上。當年,釋迦佛在世的時候,也是不斷反復地在告訴大家這些道理,但大家聽完了以后,都沒有去做,所以,也就都沒有用上,就像我今天講的凈心的道理。
許多人每天面對著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很疲憊,疲憊于種種的事務(wù)。但其實,規(guī)整出來,也沒有多少事兒。那為什么還會疲憊呢?其中的關(guān)鍵,是因為他理不清。因為理不清,所以,就覺得許多問題都頂在那個地方。那又為什么會理不清呢?因為他的心沒有凈下來,他自身沒有凈下來。如果他的心凈下來了,就會把擺在眼前的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看得很清楚,就一目了然,一看,哦,這該怎么做,那該怎么做,一,二,三,好,結(jié)束!就沒有那么多的事兒。但一般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因為自身的心沒有凈,因為沒有一個根本,所以,就在那邊東抓西抓的瞎抓一氣,結(jié)果,拼湊了一堆東西,怎么理也理不順。然后,自己把自己弄得很忙,越忙越亂,陷入惡性循環(huán)。而不知道其中的根本在于,先要把心凈下來,就是這么簡單。
一般人碰到問題的時候,總是先去忙活一頓,而不是先去凈心。他害怕自己一凈心,就把事情給耽誤了。在座的各位,有機會經(jīng)常來這兒聽課,你們?nèi)绻龅絾栴}了,覺得不好解決了,一定先不要著急解決。遇到這種時候,先不要想事,先把你的腦袋清除清除,讓你自己安靜下來。等你安靜下來了,那你就會很清楚地看清其中的問題,就會很好地解決問題。但如果你自己沒有安靜下來,你的心沒有凈下來,就去思考和確定處理的方法,這種時候出來的方法,往往多數(shù)都是錯誤的,這是一個關(guān)鍵。這個關(guān)鍵,在關(guān)鍵的時候你要能用上,這才叫修煉。
接下來,跳到十五章。
至柔者至剛
在第十五章中,又有人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告訴他:“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康。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這一章跟十三章,有一個連帶的關(guān)系。
這里,有人首先問佛:“何者多力?”什么東西的力量是最大的?佛說:“忍辱多力,不懷惡故。”
這個道理,《道德經(jīng)》中也有類似的表述,如什么是最堅硬的?最強大的?其實,最柔弱的就是最強大的,至柔者至剛。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往往最柔軟。最柔軟的東西,它才能夠長期存在,永遠存在著。像我們的身體,講話的嘴巴,嘴巴里面有牙齒跟舌頭,到了一定年齡,牙齒就開始掉了?墒,表面上看,牙齒很堅硬啊!而舌頭非常柔軟!可是,堅硬的牙齒,其實很脆弱,老到一定的時候,張開嘴一看,牙齒沒有了,但舌頭還在。為什么?因為舌頭是柔軟的,所以,它始終是在的。越是柔軟的東西,它的力量越是強大。
再看水,上善若水!水是最柔弱、最謙下的,但水的力量也是最大的。你們看山里面的石頭,無論它有多么堅硬,到最后,它的棱角都能被水給磨沒了。
說忍辱是最強有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之前,我們也說過,佛家所說的忍,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忍,它的意思不是硬憋著。比如,有人欺負你了,你說我忍著。這種忍,是把一口惡氣憋在心里面,不讓它爆發(fā)出來而已。等于是說,被人莫名其妙罵了一頓后,你忍著,不跟他吭聲,然后,自己走了。這時候,別人罵你的這句話,其實還在你心里存著。這種忍,是普通百姓的理解,是錯的,不是佛要告訴我們的。
那佛告訴我們的忍是什么意思呢?是化解!別人罵你的時候,你沒聽見,即使從耳朵里面進去了,也隨即就化走了,沒有掉了。佛所說的忍,是坦然接受,然后讓它不存在,而不是把它憋住。這,才是真正的忍。如果我們能以這種“忍”來面對和化解矛盾,那所有的矛盾才不會惡化。所以說,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
就像水,不管是任何東西,你往水里一扔,它都給你接納。但接納完以后,慢慢慢慢的,它就把這些東西給消滅了,都不存在了,都給轉(zhuǎn)化了。
“忍辱多力,不懷惡故。”佛告訴我們的這句話,有一個關(guān)鍵,就是心里面不懷惡氣。別人罵你的這句話,在你心里邊沒有存著,不懷著,這樣才是真正的忍辱。做到這樣忍辱,才能更好地對待周邊所有的人和事。
忍辱乃做人根本
“忍者無惡,必為人尊。”這句話是說,會忍辱的人,不論走到哪兒,都會受到別人的尊重。也這是說,一個人人格的建立,就看他的忍耐力。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一個會忍辱的人,不會斤斤計較,總是樂于助人,這樣的人,他一生無論走到哪兒,都會受人尊重;想要做什么,都會得到很多人的幫助。這是什么?就是德行。
你們現(xiàn)在教育小孩,首先就要讓他建立起德行,讓他具備一些根本的品質(zhì)。這樣,他人好了,干什么就都會好。人如果不行,那他學再多的技術(shù)都是多余的。技術(shù)的東西,更新?lián)Q代快得很。但現(xiàn)在,許多大人給小孩安排的一些學習內(nèi)容,都是大人覺得重要的。他們讓孩子辛辛苦苦地去讀,可讀完出來,卻都沒什么用處,F(xiàn)在的人,光追求一些表象的東西,卻忽視屬于根本的道德、品質(zhì)的建立,結(jié)果,小孩光有技術(shù)層面的知識,卻沒有最強有力的道德品質(zhì)來配合,這樣的人,他能成什么事?
我看在座的各位,基本都是屬于有孩子要操心的人。你們來這里聽經(jīng),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的一生,他有沒有成就,就看他會不會做人,看他的人格怎么樣;看他人做的如何,心胸是不是寬廣,對待問題會不會有忍辱。如果他學會忍辱了,學會關(guān)愛別人了,心里面不存惡念了,那他無論走到哪兒,都會受歡迎,都會受尊重,會有很多人幫助他。但現(xiàn)在的家長,唯恐小孩被別人欺負,于是,總是教他不能太老實?傆X得,如果他太老實了,將來走向社會就會吃虧,F(xiàn)在的中國家長,都是怕自己的孩子吃虧。孩子到了學校、單位,總是希望他在那個地方呼風喚雨,不要被人欺負。這種教育,是把孩子給害了。我經(jīng)常觀察中國的這些父母們,他們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其實都是在害孩子,可他們自己還認為,是在愛孩子。你們在培養(yǎng)孩子時,必須讓他學會忍辱,只有學會忍辱,他才能成為一個強有力的人;只有學會忍辱的人,才會被人尊重。
修行好比是磨鏡
“何者最明?”怎么樣才能夠明呢?“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這一段話,跟第十三章所說的道理是一樣的。
“心垢滅盡”是說,我們的心里面如果沒有雜染,沒有雜質(zhì),就像鏡子一樣,把斑斑點點的銹跡都給他磨掉,磨盡,這樣的話,它的明就能顯現(xiàn)了。明顯現(xiàn)了以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就是從天地還沒有形成以前,直到今天的所有事情,我們就都能從這個鏡子中照出來。這里的鏡子,也就是指佛說的“大圓鏡智”,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本性、佛性。我們的本性本自清凈光明,就跟磨干凈的鏡子一樣。如果我們把心里面的污垢都去掉了,把各種煩惱都給它斷掉了,那就等于是把明鏡磨亮了,這樣,我們的本性就給開發(fā)出來了,鏡子就明了。鏡子一明,普照十方,一看,什么東西都清楚得很。擺在面前的所有事情,都一目了然,就沒有什么問題是我們弄不好的。
現(xiàn)在,很多事情我們都弄不好,是因為我們的鏡子不夠明。我們學佛、修行,是在干什么?就是在不斷地磨鏡子,不斷地去除我們這顆心中的雜染。最后,雜染去完了,我們就可以真正明了“十方所有”。十方是個方位概念,就是四周、上下。“十方所有”,就是所有的事物,這時候,我們就“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到了這個境地,當然就是佛了。佛是什么,就是徹知一切事物,得一切智。
許多人愛問:佛,他到底明白個什么?佛明白所有的一切,就是到了圓滿的境地。到了圓滿的境地,才能得一切智。整個宇宙構(gòu)造的過程,一切事物的形成,佛都清楚得很。許多人不了解佛的真正意義,就認為學佛就是什么都不做了,什么都搞不懂了。像我經(jīng)常在這邊做點這做點那,許多人就覺得很奇怪,說,哎,你怎么會做這些?!你怎么會知道這些?!而不知道說,我們是佛的弟子,佛他是一切智的代表,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人生的一切事物,他都清楚。佛是覺者!覺什么呢?覺悟宇宙人生的所有道理。換句話說,明白和通達宇宙萬象的來龍去脈者,這樣的人,就叫佛。
你們有機會翻開佛經(jīng),就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宇宙中的任何事情,佛都說得清清楚楚,包括生孩子這個問題。許多不了解佛經(jīng)的人會問?生孩子跟佛還有關(guān)系?其實,什么事情跟佛都沒有關(guān)系,像生孩子,跟佛一點兒關(guān)系都沒有,但是,佛知道一切事情。佛所說的關(guān)于生孩子的事情,對照今天的醫(yī)學,遠遠超過今天的醫(yī)學。今天的醫(yī)學,在幾百年以后,看能不能跟上一點佛經(jīng)。比如嬰兒入胎,佛告訴我們,嬰兒從入胎開始,每天一個變化,每天都有獨立的名稱,一天一變化,七天一大變。佛在2500年前就說到這個問題,但沒有人信他。后來,醫(yī)學發(fā)達了,現(xiàn)代人終于知道說,嬰兒在娘胎里七天有一個變化。所以,現(xiàn)在懷孕的人,七天會到醫(yī)院檢查一下,去照一照,看正不正常。但是佛早就告訴我們,每天他都在變化,不是七天才變。七天是一個大變化,只有在大變化的時候,今天的儀器才能照出來,小變化就照不出來。
許多人知道了這些以后就說:哎呀,原來佛經(jīng)很有科學觀!我就告訴他,不是佛經(jīng)有科學觀,而是佛超過任何科學。科學是什么?是我們腦袋里面思考出來的一些東西。但我們腦袋的這種思維,是有局限的,所以,任何科學,它都是有局限的,到了一定時間,它就要變了,就要突破,就要被推翻了。而佛的覺悟是徹證,是完全明了了整體的規(guī)律,所以,它與科學是不一樣的。所以,佛教我們的,告訴我們的,都是真理。
那我們?nèi)绾尾拍艿靡磺兄悄?不是把所有佛經(jīng)都讀完了,立馬就可以得一切智了。那是不可能的!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什么呢?就是像前面的第十三章所告訴我們的:要像磨鏡一樣,慢慢來。
我們這個鏡子上,有斑斑點點好多的銅銹。我們的心煩惱很多,導致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凈不下來;很多頭緒,我們都理不清。那煩惱從哪兒來呢?是從貪來的。我們貪這又貪那,貪心多了,煩惱就多了。那我們修行修什么呢?就是把心里面的這些貪、這些雜質(zhì)慢慢去除。不過,去除有個過程,就像銹了的銅鏡,要慢慢慢慢地磨著磨著。今天磨了一遍,去掉了一點點,這時候,它照東西的時候,就能清楚一點點。修行,就是這么點點滴滴逐漸逐漸在磨,在修。那我們?nèi)绻迯氐琢?就成佛了。所以,成佛它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很漫長。雖然很漫長,但我們每修一點,它就能產(chǎn)生一點作用。
- 正如法師:修忍辱消滅嗔恨 以免火燒功德林
- 覺真法師:忍辱功夫的真正成就
- 夢參法師: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
- 靜波法師:忍辱不應(yīng)該是異化或者沒有良知的借口
- 明海法師:佛教的忍辱是指什么?有智慧的忍耐
- 圣旭法師:修忍辱是有力量的人
- 大安法師:怎么對待逆境呢?要忍辱
- 崇慈法師:忍辱,比持戒苦行更大的功德
- 靜波法師:能有忍讓的智慧,要解決問題就容易了
- 濟群法師:如何做到忍辱的同時又不把氣憋在心里?
- 靜波法師: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 靜波法師:心不可放 身不可逸
- 本源法師:忍辱過后境界有明顯提升嗎?
- 靜波法師:百忍成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 本源法師:忍辱是消極嗎?為什么被欺負還不能反抗?
- 宗舜法師:生氣的時候怎樣控制情緒呢?
- 星云大師:要有容許異己存在的雅量
- 明海法師:考驗是忍辱嗎?
- 來果禪師:佛陀尚且三番五次受委屈 更何況我們?
- 本源法師:“忍辱”的真諦與智慧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