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憨山大師給了我很多信仰的力量,給了我堅強的支撐點,讓我能夠走到今天,也讓我有勇氣去擔當,去負責。那么,讓我們走進憨山大師的《醒世詠》,去對照自己,去反省自己,去改變自己。

紅塵白浪兩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紅塵白浪兩茫茫”:紅塵就是生存的空間,是我們的現(xiàn)實人生。人生要面對什么?財色名食睡,喜怒哀樂悲恐驚,七情六欲,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白浪就是死亡。“紅塵白浪”就是生和死之間的兩個世界。當然,這是我們分的,我們要面對這個現(xiàn)實,就必須要面對生死。

  蘇東坡曾經(jīng)在一首懷念亡妻的詞中寫道:“十年生死兩茫茫”,生和死之間隔得很遠,在佛教而言:不遠!但是在世間法上,它確實隔得很遠;“不思量,自難忘”,就是我不知道你到哪里去,但一定是我很難忘懷的一段因緣;“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他就覺得:啊呀,這個生死相隔得很遠。

  我們今天也是如此,一口氣上不來,呼吸之間的故事就結(jié)束了。為什么沒有感悟到生死切切,趕緊去學佛,了生脫死,還在爭斗,還在爭執(zhí)說誰有理?誰沒有理?浪費自己的寶貴生命。如果真的明白了,我是學佛的,就沒必要去看別人的毛病,要向佛陀看齊才對!

  而生死是大事,很多人渾渾噩噩,盲目地活著,盲目地離開了這個世界:生從何處來,不知道;死往何處去,不知道。省庵大師在《勸發(fā)菩提心文》中說:生不能奉養(yǎng)父母,死不能安慰己靈。你活著,連父母都不能好好地去侍奉孝養(yǎng);你死了之后,也對不起自己生命的歸宿!對不起自己學佛的因緣!生死輪回,無休無止,隨波逐流,不知醒來!

  “忍辱柔和是妙方”:我們說要面對現(xiàn)實,即使是個佛教徒,也不可以逃避!那么應(yīng)如何處世呢?要忍辱,要謙讓。每個人都不是太陽,卻有迫不得已、身不由己的事務(wù)。“無事不登三寶殿”!找我們的往往都是些鬧心的事,向我們傾訴,希望我們能幫他解決一些問題……于是告訴他們要忍辱、要認賬。

  這個“忍辱”要加智慧,因為不能忍得很痛苦。要轉(zhuǎn)化,學會去轉(zhuǎn)移,去消化。因為本來這個能忍、所忍和你忍的內(nèi)容,都是無常的,都是沒有實在性的!即忍無可忍!所以你忍了!把它當作修行的資糧。你會突然間感悟到,你還要感恩他!如果沒有他,怎么會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怎么會使自己有抵抗力、免疫力呢?

  什么叫柔和?不要太有棱角!雖然我是個有棱角的人。因為,我學的宗派就是破邪顯正!絕不含糊其辭、拖泥帶水……但在做人上,我們還是要包容、要寬容,不能吹毛求疵,不能得理不饒人,所以要柔和。

  老子曾經(jīng)跟他的學生有一段對話,他問他的學生:“牙齒和舌頭哪個硬?”他的學生說:“牙齒硬。”老子把嘴張開了,說:“你看我的牙齒沒了,我的舌頭還在。”你說是軟的長久還是硬的長久?一定是軟的。但是你該硬的時候還是要硬,該軟的時候必須要軟。如指揮千軍萬馬打仗,還猶豫不決,那絕對不行,就得當機立斷,勇往直前!至于雞毛蒜皮的個人恩怨,應(yīng)該大智若愚,得饒人處且饒人!

  修行也是一樣。面對煩惱,你選擇逃跑;面對責任,你選擇回避,這些都不應(yīng)該是佛教徒的行為。佛教徒應(yīng)該面對,應(yīng)該接受,應(yīng)該處理,應(yīng)該放下。

  “忍辱柔和是妙方”,這是最智慧的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而且也是廣結(jié)善緣,能夠解脫自在的方法。問心無愧,活著不累。一個佛教徒,天天在是非煩惱中糾纏,然后還說自己學佛,是有理由不好意思的!你就別讓人誤解那佛教了!佛是不計較的!佛怎么會掛礙這些沒有永恒實在性的如幻如化的是非呢?

  原標題:生死切切,趕緊學佛——哈爾濱極樂寺靜波法師開示節(jié)選

  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點一盞明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