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管理方法論

  佛教管理方法論

  本來在中國佛學院教學時,我就想寫一本有關佛教管理學的教材,可惜沒來得及.這次借安居之機會,給寺院里各部門領導隨便講講管理學。其實我也不懂管理,來當方丈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昨晚講到管理方法時,興致使然,將佛教戒律學、叢林清規(guī)和現(xiàn)代管理學給梳理了一遍,F(xiàn)在想起來,講的啥玩藝,這自己也不知道了。佛教戒律學我覺得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注重心靈的管理,屬心理學范疇;二是倫理學,是世出世間道德規(guī)范;三是管理學,是分層管理學范疇,即居家和出家,次第井然,循序漸進,即有組織管理學原理,也有非組織管理學的內(nèi)涵。因為印度人的信仰基礎所致,印度出家僧團的管理,相對容易得多。當時的僧團組織,國外管理學家稱之為僧侶共產(chǎn)主義。

  佛教戒律學是佛陀根據(jù)其僧團所出現(xiàn)的問題而制定,即有犯才有制,帶有濃郁的印度次大陸文明的特點.佛陀不希望戒律學成為國家法律,也不希望國家以出家戒來約束人民.這在律文中有明確表述.佛陀也對弟子們說,隨著地方文化特色的不同,佛教的戒律"小小戒"應舍.所謂小小戒,應該是與他方國土風俗習慣不想稱的戒條.佛陀圓寂后,大家對小小戒爭論不休,有的說小小戒是惡作,即突吉羅罪,有的說不是,形成許多不同觀點,影響了僧團的發(fā)展.當時迦葉尊者在教團的威望最高,他就站起來說,佛陀所制的戒,我們不能隨便改動.戒律由此被確定下來,一代代傳承下來,成了金科玉律.

  佛教傳入中國,印度文明與中國文明之異,一度引起人們思想的沖突.戒律亦復如是.如道安者,制定三時行香上座講經(jīng)等法,開中國佛教管理之先河.至唐代百丈清規(guī)出,始根據(jù)中國宗法制度特色,制定出完善的叢林管理體制.歷經(jīng)修定,千二百年來,清規(guī)成為中國佛教實質(zhì)性的戒律.然而,清規(guī)畢竟是"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其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如大年初一,清規(guī)要求出家?guī)煾競冏龅牡谝患?便是"祝圣",即在佛陀前三呼萬歲萬歲萬萬歲,恭祝當今皇王萬壽無疆.這些顯然背離時代的要求了.

  現(xiàn)代社會的高效運轉(zhuǎn),導致管理成為一門學問,成為一門技能.這就是傳統(tǒng)所說的與道相對應的"術".這是可以學習的經(jīng)驗.而佛教還在沿用傳統(tǒng)的管理制度,管理混亂,甚至管理不力,導致佛門不昌.清規(guī)有些地方明顯不能與時俱進(有些還是很科學的).于是有太虛大師出,于亂世之中,倡導改革\改良\革除三個改革計劃,對佛教的教理\教制\教產(chǎn)提出三大革命理念,并寫出,等一系列佛教組織管理學名著.他的革命思想受到部門青年僧人的擁護,也受到大量出家人在家人的非難和攻擊.大家看看有關太虛大師的著作和事跡,對此就明白了.當然大家對他的誤解,抵制,到了今天才知道,太虛大師對了,反對他的人錯了.

  今天的佛教管理方法,必須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現(xiàn)代管理學有所吸收,有所創(chuàng)新。我個人的思考,是把握佛陀的僧團六和敬之戒律精神,吸取叢林清規(guī)的管理原理,對當代日本佛教的宗派制度,臺灣等佛教興盛地區(qū)的山頭佛教(亂起的名,也就是獨立的管理體系)的管理制度要有所思考,結(jié)合基督教(指羅馬教會)的教區(qū)管理制度和傳教模式,整理出適合當代中國佛教的管理制度。這些太虛大師幾乎都考慮涉及過了。

  當然,盡乎完美的組織是不存在的。但我們有必要為中國佛教組織化運作努力,我們不能永遠人數(shù)龐大,組織渙散,思想不一,管理低下,效能低下,且沒有傳教意識,漠視社會功能(因注重出世的小乘心理)等等。

  當年太虛大師的佛教組織改革運動有蔣介石等政客的支持,有一大批青年僧人的擁護,但還是以失敗而告終。今天,一般人誰敢說比太虛大師更優(yōu)秀,更有背景,更有能力,更有思想???沒有人敢說!但歷史不能因之而停滯。摸著石頭過河,總得有人先行一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