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理性談

\

  一理性的沉沒

  理性就是真理自性之謂也,其原意有“本覺悟性”與“功德法性”之分別,(猶如儒家所謂道德 心,惻隱心,和王陽明所說的良知良能的心性相似)。

  佛陀最初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本覺悟性)德相(功德法性)只因妄想 執(zhí)著,不能證得若能離諸妄想執(zhí)著,則一切智慧德相悉皆現前”。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為無始 無明(煩惱,亦名妄想)所縛,若能斷除無始無明,則本有佛性自然顯現矣”。這都是說明我們眾生 ,人人皆有個佛性(本覺悟性與妙德法性)從無始以來,即被無明,煩惱,妄想之心所纏縛,而沒 溺于六道(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生死苦海之中,不得脫離。

  我們要證實這個“本覺悟性與功德法性”(惻隱心與道德心)是不是與生俱生便有它的本能作用 ?就得要拿出個證據來作證明,譬如,我們若是見著人家的小孩跌在地上,不知不覺就會伸手卻挽起 ,見到有人墜入井中,我們本能的就要設法搭救,遇到苦難的人,我們便想救濟,遇到饑寒的人,我 們便動施舍的心,這種同情之感,即是佛法中所謂人我同體的“慈悲心”儒家說它為人各有的“惻隱 心”這都是說明這個本具的“道德之心”對于現象界表現出來的特質,若在此作第二念的考慮,判斷 此人是否應當救濟,救了以后是否與我有益?如不救他是否合理?等等問題,這便落到“善惡”“因 果”的范疇與私心我見(妄想分別)的問題上去了

  二理智的判斷

  我們本具有的那個“理性”既經沉沒在無明妄念之中,所有一切活動與意念行為,亦無非是逐物欲 而起貪染,以致不識“理性”為何物,所以世間眾生,一生作人,沒有目的,生則糊涂的來,死則糊 涂的去,甚至連判斷世間的“善惡”“是非”“好壞”知識也都被煩惱妄念所蒙蔽了,因此佛陀的教 法,告訴我們要我們運用“本覺悟性”上的純理智的觀察力,判斷真妄,善惡是非,合理與不合理而 劃出兩條路線,俾我們有所尊循,這里我們先舉出一個真妄是非等對照的例子以資作實踐的鑒別。

  (一)順著軀體,追逐物欲,生起妄念作無益而有害的活動,是為妄的惡的,非的,不合理的, 非道德心的行為,這便是墮落“理性”的路線。

  (二)克服軀體,制止物欲,止息妄念,作有益而向善的活動,是無真的,善的,是的,合理的, 純道德的行為,這是拯救“理性”的路線。

  三實踐的功夫

  我們既然依據了佛法教義,運用理智,判別真妄,善惡,是非的門徑,我們就得要立定誓愿,堅 固意志,勇敢的實踐這拯救“理性”的法門,實施“修真斷妄”“為善去惡”的功夫,用這種功夫的 下手處,不出下面兩途:

  (一)是從現象界的觀察功夫下手,先要看破四大(地、水、火、風)假合的軀體,不是堅固不 壞之物,由幼小長大,以及衰老死亡,縱使長壽,也僅數十寒暑,又有何可留戀?再觀外界五塵(色 、聲、香、味、觸)欲境,無一不是牽制我們的思想,終日為它起著貪、瞋、癡、種種念頭,以致苦 惱一生,而它的本身又是生住異減的變遷,毫無實際可言,復觀吾人心中的妄念,念念不離意地中的集 影,與外界的反應,而起著喜、怒、哀、樂、希求,厭離,種種妄想,究其實際剎那生滅,空無所有! 我們應在這些幻妄不實的現象界,要體會到一個共同之點的理性,謂之諸法無生的真義,經云,“諸 法從緣生,緣生無自性。”便是說的這個諸法無生的意義。

  (二)是從心理上的反照功夫下手,因為萬法根本,萬法即是心法,如其在萬有的現象上去用功 夫,不如從根本的心理上下功夫:先從吾人現前這個靈知靈覺的心上,提起一念智光,反照吾人本元 的心體。在初起權智反光內照時,當然不容易照破無明煩惱,親見自心本體,但要堅定意志,認清目標 ,且要念茲在茲,日久功深,必然透出一段本有的真理之光,方能豁破無明,始得親見本性如如的真體。

  四理性的復活

  我們既然有了上述實踐的功夫,無論是從現象界去觀察,或從心理上去反照,都能發(fā)生出理性的 智慧,(此非判斷是非的智慧,乃是由實踐功夫磨練出來的智慧,又是將本有智慧更進一步镕到純凈 無垢的智慧)自然能把無始以來的無明黑暗,煩惱染法以及種種妄想習氣,通統照破無余,斷除凈盡 ,所有無始本具的“真如理性”,則當下恢復其清凈光明矣;從此現出一切“功德法性”的全體大用 ,再不復為無明妄染之法所沉沒。所以佛說“若能離諸妄想執(zhí)著,則一切“智慧”“功德”之相悉皆 現前。又即無始沉沒的“理性”,從此復活矣。

  (壬辰夏于基隆佛教居士林講)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