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禪宗的證悟之道[圣凱法師] 一
中國佛教的特質(zhì)在于禪。自從達摩東來傳法,后來一花開五葉,禪宗逐漸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主流,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禪宗一向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口號,禪宗的實踐意在使禪者截斷當(dāng)下思慮之心,使心不向外奔馳,而能反躬自察,默證此當(dāng)下一念,即是本心。而這種默證,正是一種不可以用分別知識所能測知的逆覺體證,如平常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從這種教學(xué)目標(biāo)出發(fā),禪師們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xué)方法,或棒喝、拳打、殺貓、斬蛇,乃至呵佛罵祖,或在師徒的對話中,當(dāng)下由言語、聲音、動作的表示中,默證不可言詮的本心。所以禪宗的證悟之道,由于各人的天資差別,及時間、地點的不同,隨機接引,并無一定的方式,只能從一些禪師的悟道方式,簡單加以歸納而介紹一下。
一、超越主客證一如
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覺,是因為心識的虛妄作用,在不可分別處強作分別,認(rèn)為有自主的我,并且有獨立于我之外的外境為我所認(rèn)識,所以產(chǎn)生能所對立、主客對立。而禪的實踐與證悟,無非是超越主體和客體的對立,直接契入“能所兩忘”或“能所一如”,這就如鈴木大拙先生所說:“我們都在真理之中,以真理為生,與真理不可分離。”(《鈴木大拙禪論集》)
《五燈會元》卷十五記載:云門文偃禪師因己事未明,往參睦州。睦州看見他來,便把門關(guān)上。云門于是扣門,睦州問曰:“誰?”師曰:“某甲。”睦州又問:“作甚么?”而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睦州開門一見便又關(guān)上,云門如是連續(xù)三天扣門,到了第三天,睦州開門,云門于是拶入,睦州便擒住曰:“道!道!”云門考慮一下,睦州便推出曰:“秦時車度轢鉆。”于是便關(guān)上門,損師一足,云門從此悟入。這里所說的“己事未明”,即不解“生從何來,死歸何處”,換句話說,即不了何謂本來面目。在他的心中或者以為“本來面目”只是一種客體,是一種可以向外尋求之物,而不知所謂“本來面目”就是當(dāng)下起念之我。所以當(dāng)云門殷切求道時,睦州卻將它推出,并且掩門而損害他的腳,使他因痛而了悟此真正自我,就是當(dāng)門求法之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發(fā)生這樣情況:如手表已經(jīng)戴在手上,卻到處去找手表,其實手表與人早渾然一體,偶然起念將手表與自己置于一種主客對立的關(guān)系中,使本來屬于自己之物而有種失去之感覺。如《黃檗希運禪師宛陵錄》中說:“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么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我們吃飯、吃果子,何嘗咬著一粒米或果子,卻自然地吃下去,如玄沙師備說:“只是日用而不知。”此中“不知”最好,如果稍存知解,就會千般計較,虛妄分別,使飯吃不下去,而衣服穿上也渾身不自在,所以只有“不知”最為親切。
禪師們從覺悟的自性海中流露平等的智慧,透視諸法實性的平等一如,因此宇宙在他們看來,沒有物我的分別,內(nèi)外的不同。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