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大師簡介
蓮池大師簡介
云棲祩宏(1535(乙未年)-1615(乙卯年)),明代高僧,中國凈土宗第八代祖師。俗姓沉,名祩宏,字佛慧,別號蓮池,因久居杭州云棲寺,又稱云棲大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并稱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禪凈二宗,定十約,僧徒奉為科律。清雍正中賜號凈妙真修禪師。
蓮池大師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母亦永訣,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祩宏三十二歲,投西山無門性天禪師落發(fā),并于昭慶無塵玉禪師座下受具足戒。大師一生致力于弘揚凈土法門,主持云棲道場四十余年,言傳身教接引無數(shù)佛子同歸凈土。臨終前半月預(yù)知時至,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1615)七月某日安詳念佛而逝,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
蓮池大師歷程
生平
大師杭州仁和人氏,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生于望族世家。父名德監(jiān),號明齋先生,母周氏。初習(xí)儒業(yè),十七歲補諸生,以學(xué)識與孝行著稱于鄉(xiāng)里。居俗家時,鄰家有一老嫗,日課佛號數(shù)千,大師問其所以,老嫗答言:“先夫持佛名,臨終時無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大師宿根深厚,聞?wù)Z深為感動,信佛法之不可思議,遂寄心凈土。曾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頭以自警策。后來因為父母相繼去世,悲痛無比,由此對于佛家生死無常之理體會更深。
于是與妻子湯氏訣別,決志出家修行,言之曰:“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為計!”并作七筆勾詞(表示世間名聞利養(yǎng)、兒女私情等等,一一舍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詞分為七節(jié)故名之),遂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投西山無門寺性天和尚落發(fā),在昭慶寺無塵玉律師處得受三壇具足大戒,此后便杖策游方,遍參四處賢善知識。北游五臺,感文殊放光,入京師參訪笑巖德寶禪師,亦有所省悟,在向東昌的歸途上,忽聞樵樓之鼓聲而大悟,并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功德
隆慶五年(公元1571),入杭州云棲山,見山水清幽,易于安居修行,逐往山中結(jié)茅舍居之,常去山腳村落乞食以資養(yǎng)命。山中時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師慈悲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便絕。時歲又逢亢旱,村民懇請大師祈雨以解災(zāi)情,大師手擊木魚,率眾繞田埂念佛,一時頃,所及之處,雨下如注。村中民眾歡喜踴躍,對佛法生大誠信,并自發(fā)組織力量,為大師建造禪院。自此之后,師于道場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聞風而至,海眾云集,共修凈業(yè),逐漸成為一大叢林。
大師主持道場后,注重真修實行,以戒律為基石,以凈土為皈依。禪與凈土兼提并重,弘宗演教常年不衰,此時南北戒壇久廢,為使戒法不絕,便令受戒者自備衣缽,于佛前為作證明而受具戒。并著述有關(guān)律制,軌范文例,如《沙彌要略》、《具戒便蒙》、與《菩薩戒發(fā)隱》等,以便信眾學(xué)習(xí)戒法。提倡戒殺放生,于寺中開設(shè)放生池和放生所,所著《戒殺放生文》風行于世。同時又修訂《瑜伽焰口》、《水陸儀規(guī)》、和《朝暮二時課誦》等佛門法事儀規(guī)行文。這些儀規(guī),一直沿用至今。
在生活上,簡樸清淡,始終以麻布素衣蔽身,一麻布幃用幾十年,日常行作都自力親為。著有三十二條自警以律己。待人接物心懷慈悲,外顯威儀而不失溫和,為道場與大眾不辭勞苦,以大悲心平等攝化一切有情。
圓寂
大師一生致力于弘揚凈土法門,主持云棲道場四十余年,言傳身教接引無數(shù)佛子同歸凈土,臨終前半月預(yù)知時至,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別諸弟子及故舊等,后歸寺中具茶湯設(shè)供話別眾僧。七月初一,上堂對眾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師示微疾,瞑目靜坐于丈室。次日夕,諸弟子等請留遺訓(xùn),大師睜眼開示:“大眾老實念佛,莫捏怪,莫壞我規(guī)矩。”言畢向西念佛而逝。師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弟子奉其舍利入塔于五云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師生西,至蓮池大師行化于世,其中間隔五百五十余年。此時間內(nèi)教法式微,凈宗不振,雖有高僧大德出現(xiàn),弘揚凈土念佛法門,以救道法之衰落,然收效匪著。證諸史冊,自身行持謹嚴,度眾不遺余力,蓮池大師當為最為出色者之一。
蓮池大師思想
蓮池大師生于法道式微的明代末年,以自己的真修實學(xué),重振蓮風,其凈土思想,別成一格,二百余年,流韻猶在,茲概述有三。
禪凈教律一體大成
大師是從永明延壽以來,融禪凈教律為一體之大成者,主唱禪凈不二,念佛含攝萬法之旨。大師痛念末法眾生,掠影宗門,撥無凈土,有若狂象;教下講師,依文解義,說食不飽。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門,橫截生死,普攝三根,于是單提凈土,著《彌陀疏鈔》十余萬言,總持圓頓諸經(jīng),融會事理,指歸一心。蓮池大師詮釋“一心不亂”云:一心者,專注正境也;不亂者,不生妄念也,一心不亂,有事有理。如前憶念,念念相續(xù),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如前體究,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非有非無,離于四句,觀力成就,獲自本心,名理一心,屬慧門攝,諸妄消亡,故兼得定。此一心即實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薩念佛三昧,即達摩直指之禪,即是轉(zhuǎn)識成智。故知念佛總攝一切佛法。
有人詰難大師:智人宜直悟禪宗,而今只管贊說凈土,將無執(zhí)著事相,不明理性?大師回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曉得此意,禪宗凈土,殊途同歸。……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為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經(jīng)論,記得幾則公案,即便能之,何足為難?且汝既了徹自心隨處凈土,吾試問汝,還肯即廁溷作住止否?還肯就犬冢牛馬同槽而飲啖否?還肯洗摩飼哺伽摩羅疾,膿血屎尿諸惡疾人,積年累月否?于此數(shù)者,歡喜安穩(wěn),略不介意,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其或外為忍勉,內(nèi)起疑嫌,則是凈穢之境仍分,憎愛之情尚在,而乃開口高談大圣人過量境界,撥無佛國,蔑視往生,可謂欺天誑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凈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凈土疑辯》)
蓮池大師以正法眼藏與凈業(yè)功行,破斥邪見,開導(dǎo)迷茫,發(fā)人深省,于凈宗的弘揚,厥功甚偉。
心凈土凈一心念佛
大師以華嚴一即一切的圓融理念詮釋念佛法門,認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含攝菩薩六度萬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義。由是,大師不主張閱藏,應(yīng)一心念佛。《示閱藏要語》云:“大藏經(jīng)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jīng)。”(《云棲法匯》)大師對機而施教,亦不可死執(zhí)。
大師道隆德盛,當時,李太后遣內(nèi)侍赍紫袈裟白金問法要,大師書偈答曰:“……修福不修慧,終非解脫因,福慧二俱修,出世世第一。眾生真慧性,皆以雜念昏;修慧之要門,但一心念佛。念極心清凈,心凈土亦凈;蓮臺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見佛悟無生,究竟成佛道;三界無倫匹,是名大尊貴。”
戒律凈土普勸念佛
大師深悲末法眾生,業(yè)深垢重,教綱衰滅,戒律松弛,此時修行,應(yīng)以戒律為根本。因而,大師整飭清規(guī),在南北戒壇久禁不行的情況下,大師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師為證明。已受戒者,半月誦《梵網(wǎng)經(jīng)戒》及《比丘諸戒品》。其住持的道場,規(guī)條甚嚴,出《僧約十條》、《修身十事》等示眾。各堂執(zhí)事職責詳明,夜必巡警,擊板唱佛名,聲傳山谷。布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絲毫無錯。大師策厲清規(guī),嚴明梵行,以救末世疲弊之習(xí)。由此遂成大師凈土思想一大特色。
大師深感凈宗念佛法門乃至簡至易,普攝諸根,仰賴佛力,圓證菩提的無上大法,故殷殷普勸念佛往生凈土。
例子: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xiàn)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yǎng),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里偷閑,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凈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jīng),經(jīng)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以上法語字里行間,洋溢著大師的悲心與智慧,精辟地點示各色人等諸種境遇,均是念佛求生的契機。大師的言傳身教,證悟境界,不愧一代祖師的風范。憨山大師曾盛贊蓮池大師說:“惟蓮池大師的才具,足以經(jīng)邦濟世;悟性,足以傳承心印;教理,足以契合根機;戒律,足以護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勵世人;規(guī)約,足以療救時弊;若不是法身大士來開朗末世重重昏暗,誰又能做到這些呢?”蕅益大師亦贊曰:“此是云棲老漢,肚里最多思算,諦觀末世法門,百怪千奇沒干。繞他梵語華言,不出威言那畔。所以旋轉(zhuǎn)萬流,直指西方彼岸。只圖腳底著實,何必門庭好看,八十余年暗室燈,聞風猶使頑夫憚。”這些恰其如分的評語表明蓮池大師的德學(xué)風范,堪稱凈宗八祖的稱號。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xué)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xué)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