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入門知識 >

蓮池大師簡介

  思想特色

  大師于凈土諸經(jīng)中,特重《佛說阿彌陀經(jīng)》。師以《阿彌陀經(jīng)》的持名念佛,為至簡至易、最為要約的法門,認為依《阿彌陀經(jīng)》而行,即可以念佛之心而入佛之知見。師于所著《阿彌陀經(jīng)疏鈔》卷一中,列出佛說此經(jīng)有十義:

1.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

2.特于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

3.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

4.化導二乘執(zhí)空,不修凈土故;

5.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

6.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

7.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

8.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

9.巧示因于往生,實悟無生故;

10.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故。

  由此可知《佛說阿彌陀經(jīng)》,實為世尊大悲本懷的流露,是為末法苦惱眾生,所開示的出離生死之唯一捷徑。

  大師據(jù)華嚴五教的教判,將《阿彌陀經(jīng)》判為頓教所攝,亦兼通終教及圓教。因正攝于頓教,所以此經(jīng),雖薄地凡夫,但能持名念佛,即能往生凈土,得不退轉(zhuǎn),以即身成辦生死大事,故迥異于漸教要以歷劫修行,始能位隺不退;兼通于終教,所以念佛生于凈土,然后才能逐漸成佛;分通于圓教,所以此經(jīng)述說凈土的水鳥樹林,皆演妙法,處處盡是如來的化現(xiàn),這就是華嚴別教一乘的事事無礙境界,《無量壽經(jīng)》說,能于寶樹中見十方剎,阿彌陀佛常在西方而亦遍于十方等等,亦含此意,故兩經(jīng)均正攝于頓教。

  大師認為修凈土者,必須具備信、愿、行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師以《阿彌陀經(jīng)》的“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為行持之要,念佛的功能在一心不亂,數(shù)目多少則無關(guān)宏旨。

  一心不亂,當分“事一心不亂”及“理一心不亂”兩方面:

  事的一心,在于執(zhí)持名號時之憶念,即是口中稱佛名號,耳中聞佛名號,心中常憶念佛的名號,字字分明,念念相續(xù),行住坐臥,不間不斷,除此佛念,別無二念,因此將貪、瞋、癡等煩惱雜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能達于此,即已得信力成就,即可調(diào)伏煩惱,但還不能破除煩惱。

  理一心為聞佛名號之時,不唯憶念常念,更應(yīng)反觀審察此憶念之根源,達于極點,則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為一心。此理一心,可分二個階段:1.能念、所念更無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別無一個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無有心能念佛,了知惟有一心。2.能念所念均為非有非無,離四句,言思路絕,無可名狀。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無見盡,契合清凈本然之體。此不涉事相,為純理觀,此觀力成就即入見道位,可破除煩惱雜心。

  望月信亨之《中國凈土教理史》謂:“此理一心正是《文殊般若經(jīng)》之一行三昧,《華嚴經(jīng)》之一行念佛、一時念佛,《起信論》中觀佛之真如法身,畢竟得住正定所說,均有此理一心之意。又《觀經(jīng)》之至誠等三心,《起信論》之直心等三心,《往生論》之清凈等三心,乃至華嚴十心、寶積十心,此一心中無不具足!秲裘分朔,德云之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亦不離此。此名菩薩念佛三昧,又名達磨直指禪,亦說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實指此理一心而言。”

  由此可見念佛雖然容易,其理實深不可測。蓮池大師所見之念佛法門,是極其簡易而又極其精深,在簡易的實踐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近人有以念佛法門為接引初機的淺薄之教,則是一種未能深入凈土教理的蠡測之論。

  蓮池大師又據(jù)宗密大師之《普賢行愿品疏》,分念佛有稱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此四種念佛后后勝于前前,以稱名念佛最淺近,實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實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顧,并非別出方便。

  蓮池大師之凈土思想特色,亦即在于此。關(guān)于一心不亂可分事、理二種一心來解釋,雖從凈覺仁岳以來即有此說,但仁岳及以后之天如、性澄等大師,均是以天臺教之立場,說出理一心,以釋一心三觀之義,是以此義作為倡導臺凈融合的立論根據(jù)。蓮池大師體究理之一心,即是體究審察獲自本心之意,此亦即達摩所傳的當下直指的禪,大師即以此為禪凈合一之理論根據(jù)。但此說不同于永明延壽等諸師,永明等師為救一般淺薄禪徒的空腹高心而不事實修者,故勸以兼修念佛,仍以禪宗、凈宗為兩門。而到蓮池大師,則倡導禪凈不二的同歸之說,而不是兼帶或雙修了,此可為其特色。

蓮池大師著作與文集

  著作

  祩宏禪師生前著作很多,著名者當推《阿彌陀經(jīng)疏鈔》、《沙彌律儀要略》、《禪關(guān)策進》、《緇門崇行錄》、《往生集》、《竹窗隨筆》等。

  文集

  《西方發(fā)愿文》、《西方發(fā)愿文解》、《彌陀疏鈔事義 問辯》、《彌陀疏鈔續(xù)問答 答問》、《答凈土四十八問》、《凈土疑辯》、《勸修凈土三章》、《僧訓日紀》、《皇明名僧輯略》、《正訛集》、《直道錄》、《警策》、《戒殺放生文》、《普勸戒殺放生》等。

蓮池大師生平軼事

  生死事大

  祩宏年幼時,其鄰居有一位老婆婆,每日堅持念佛號數(shù)千聲,常年不怠。祩宏問其故,老婆婆回答道:“先夫持佛名,臨終無病,與人一拱而別,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祩宏深受啟發(fā),從此便棲心凈土。為了警策自己精進用功,祩宏特于案頭上書“生死事大”四字。一日,祩宏閱讀《慧燈錄》,失手打破茶杯,若有所省。

  聞鼓大悟

  大師北游五臺,感文殊放光,入京師參訪笑巖德寶禪師,亦有所省悟,在向東昌的歸途上,忽聞樵樓之鼓聲而大悟,并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伏虎祈雨

  隆慶五年(公元1571),大師入杭州云棲山,見山水清幽,易于安居修行,逐往山中結(jié)茅舍居之,常去山腳村落乞食以資養(yǎng)命。山中時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師慈悲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便絕。時歲又逢亢旱,村民懇請大師祈雨以解災(zāi)情,大師手擊木魚,率眾繞田埂念佛,一時頃,所及之處,雨下如注。村中民眾歡喜踴躍,對佛法生大誠信,并自發(fā)組織力量,為大師建造禪院。自此之后,師于道場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聞風而至,海眾云集,共修凈業(yè),逐漸成為一大叢林。

  鳩工筑基

  梵村舊有朱橋,常因錢塘江大水倒灌而沖塌,給人們的行走帶來極大的不便,大師見此即提議重建,師要求當?shù)鼐用,不論貧富貴賤,每人捐銀八分。有人認為造橋工程量大,怕事難成,勸師多征銀兩,但大師拒絕加重人們的負擔。為時不久,修橋必需的資金齊集。于是大師鳩工筑基,每下一椿師為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數(shù)日,橋也就順利地造成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