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演變及傳播

佛教的起源、演變及傳播

佛教的起源

  佛教創(chuàng)建時,印度已經(jīng)進入了封建領(lǐng)主釋迦牟尼初轉(zhuǎn)法輪像(印度鹿野苑石刻,公元3世紀)釋迦牟尼初轉(zhuǎn)法輪像(印度鹿野苑石刻,公元3世紀)統(tǒng)治的農(nóng)奴社會。當(dāng)時印度傳統(tǒng)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知識的壟斷者和神權(quán)統(tǒng)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xiàn)了種種反傳統(tǒng)信仰的沙門思潮。

  佛教屬于沙門思潮之一。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生于今尼泊爾境內(nèi)的迦毗羅衛(wèi),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guān)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區(qū)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尸那迦逝世。

佛教的演變

  佛教創(chuàng)立后,在印度幾經(jīng)演變。佛陀及其直傳弟子所宣揚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們奉行四諦、八正道等基本教義,在教團生活中維持著他在世時的施設(shè)和慣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時于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說法,弟子們對此便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約在佛滅后10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稱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間續(xù)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稱枝末部派。關(guān)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稱、地區(qū)均有不同的說法。當(dāng)時佛教傳播的范圍,北至喜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認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說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說一切有部為代表)和大眾部在教義上有較大差別。兩大部的主要差別是:

  ①對法(事物、存在)的認識。大眾部認為“過去未來,非實有體”、“現(xiàn)有體用,可名實有”,即認為一切現(xiàn)實都依因緣生滅,過去的已經(jīng)滅了,沒有實體,未來的沒有生起,也沒有實體,僅僅現(xiàn)在一剎那中才有法體和作用;說一切有部主張法體是永恒存在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三世也都是實有的,即所謂“法體恒有”、“三世實有”,被稱為我空法有論。

 、趯Ψ鹜拥恼J識。大眾部認為生滅于人間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極長期的修行而成,他有著無際的壽命和威力,所說一切言語為隨機說法,并以一音說一切法;說一切有部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認為佛說言語并非都是經(jīng)教,也并不是一音說一切法。

 、蹖β暵労推兴_的認識。大眾部強調(diào)菩薩廣度眾生的慈悲愿力,輕聲聞而貴菩薩;說一切有部雖承認聲聞、緣覺、菩薩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別,但認為佛與聲聞、緣覺所得解脫沒有差異。

  公歷紀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著對佛塔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他們中間一部分人根據(jù)《大般若經(jīng)》、《維摩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等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jīng)籍,進行修持和傳教,形成了中觀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兩大系統(tǒng),而將早期佛教貶稱為小乘。

  佛陀逝世后約500年,大乘中觀派興起。此派創(chuàng)始人龍樹,闡發(fā)“空”、“中道”和“二諦”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繼續(xù)弘揚龍樹的學(xué)說,使大乘佛教得以進一步發(fā)展。以后還有清辨和佛護、月稱等從不同的角度闡發(fā)中觀的思想,形成自續(xù)派和應(yīng)成派。同時,小乘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經(jīng)量部等,仍繼續(xù)發(fā)展。

  佛陀逝世后約900年,瑜伽行派興起。此派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無著原是說一切有部僧人,因?qū)φf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闡發(fā)大乘教義。其弟世親,原是說一切有部學(xué)者,后從無著改宗大乘,稱“千部論師”。無著、世親弘揚“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唯識論,此后傳承主要有難陀、安慧、陳那、護法4家,護法之后還有戒賢、親光等。

  7世紀以后,印度密教開始流行,到8世紀以后,與印度教相接近。波羅王朝在那爛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習(xí)和宣傳密教的中心;9世紀后,密教更盛,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和時輪乘。11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許多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佛教終于在南亞次大陸消失。

佛教的傳播

  佛教原來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帶?兹竿醭瘯r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于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qū)。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北傳經(jīng)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佛教向斯里蘭卡傳播,約在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兒子摩哂陀去斯里蘭卡傳授上座部佛教。公元前1世紀,斯里蘭卡出現(xiàn)了兩個佛教派別: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3世紀上半葉大乘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在無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5世紀初,覺音用巴利語對南傳三藏進行了整理和注釋,確立了上座部教義的完整體系。大寺派被認為是南傳佛教的正統(tǒng)派。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的佛教都承受斯里蘭卡大寺派的法統(tǒng)。12世紀以后,由于外族和殖民主義者的侵入,斯里蘭卡佛教曾兩度受到破壞,后再由緬甸和泰國重新傳入。

  上座部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約在4~5世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緬甸最早的統(tǒng)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為國教。以后歷代王朝都保護佛教,建立了大量雄偉華麗的佛塔,如18世紀所建仰光大金塔等。

  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泰國約在12世紀左右。13世紀,泰國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為國教。18世紀曼谷王朝諸王都篤信佛教。19世紀中葉以后,拉瑪四世對佛教進行改革,形成新舊兩派,綿延至今。1919~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注釋及藏外典籍。泰國目前是東南亞佛教興盛的國家,被稱為“僧侶之國”。

  5~6世紀時,佛教傳入扶南(早期柬埔寨),當(dāng)時大小乘兼?zhèn)鳌?世紀扶南改稱為真臘,宗教信仰為大小乘佛教和印度教同時存在,這明顯地反映在宗教儀式和9~12世紀吳哥城的許多宮殿建筑上。14世紀中葉后,柬埔寨淪為泰國的屬國,上座部佛教隨之傳入。以后,老撾又從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

  從5世紀起,佛教開始傳入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巴厘等地。據(jù)中國高僧義凈的記述,7世紀中葉印度尼西亞諸島小乘佛教盛行,以后諸王朝都信仰大乘佛教與印度教;至15世紀伊斯蘭教開始盛行。

  約在公歷紀元前后,佛教傳入中國。在漢代被視為神仙方術(shù)的一種。至南北朝時傳播于全國,出現(xiàn)了很多學(xué)派。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趨向融合,同時儒、佛、道的矛盾也漸趨消失。7~8世紀佛教分別由印度和中國漢族地區(qū)傳入中國西藏,至10世紀中葉后形成藏語系佛教,后又輾轉(zhuǎn)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和俄國布列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區(qū)。

  大約在2世紀末,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在4~5世紀時獲得廣泛傳播。10~14世紀,越南佛教進入興盛時期。泰國和緬甸佛教對越南佛教也產(chǎn)生影響。

  4世紀后半葉佛教由中國傳入朝鮮高句麗。7世紀新羅王朝統(tǒng)一朝鮮半島后,由中國傳入的華嚴宗法相宗、律宗、禪宗都很盛行,以后禪宗尤為興盛。14世紀末刊行了《高麗藏》。14世紀李氏王朝雖然一度采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鮮佛教仍然有所發(fā)展,17世紀中葉以后開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復(fù)興。

  6世紀,佛教從中國經(jīng)朝鮮傳入日本,此后一直成為日本的主要宗教。7世紀初,圣德太子在《十七條憲法》中要求全體臣民“皈依三寶”。從中國隋唐時期開始,日本向中國派出了大批留學(xué)僧,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繼傳入日本。12世紀以后,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

  在印度阿育王時傳至敘利亞、埃及等國的佛教,以后又傳到非洲一些地區(qū),但影響不大。

  約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佛教先后傳入歐洲和北美。1906年英國成立“英國佛教協(xié)會”,歐洲佛教徒開始有自己的組織。以后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都有佛教僧團和研究機構(gòu)。佛教傳入美國后,又北傳加拿大,南傳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

  目前佛教已傳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這個地區(qū)的佛教信徒人數(shù)遠遠超過其他宗教信徒。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