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起源、演變及傳播
佛教的起源
佛教創(chuàng)建時,印度已經(jīng)進入了封建領(lǐng)主釋迦牟尼初轉(zhuǎn)法輪像(印度鹿野苑石刻,公元3世紀)釋迦牟尼初轉(zhuǎn)法輪像(印度鹿野苑石刻,公元3世紀)統(tǒng)治的農(nóng)奴社會。當(dāng)時印度傳統(tǒng)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知識的壟斷者和神權(quán)統(tǒng)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xiàn)了種種反傳統(tǒng)信仰的沙門思潮。
佛教屬于沙門思潮之一。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生于今尼泊爾境內(nèi)的迦毗羅衛(wèi),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guān)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區(qū)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尸那迦逝世。
佛教的演變
佛教創(chuàng)立后,在印度幾經(jīng)演變。佛陀及其直傳弟子所宣揚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們奉行四諦、八正道等基本教義,在教團生活中維持著他在世時的施設(shè)和慣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時于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說法,弟子們對此便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約在佛滅后10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稱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間續(xù)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稱枝末部派。關(guān)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稱、地區(qū)均有不同的說法。當(dāng)時佛教傳播的范圍,北至喜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認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說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說一切有部為代表)和大眾部在教義上有較大差別。兩大部的主要差別是:
①對法(事物、存在)的認識。大眾部認為“過去未來,非實有體”、“現(xiàn)有體用,可名實有”,即認為一切現(xiàn)實都依因緣生滅,過去的已經(jīng)滅了,沒有實體,未來的沒有生起,也沒有實體,僅僅現(xiàn)在一剎那中才有法體和作用;說一切有部主張法體是永恒存在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三世也都是實有的,即所謂“法體恒有”、“三世實有”,被稱為我空法有論。
、趯Ψ鹜拥恼J識。大眾部認為生滅于人間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極長期的修行而成,他有著無際的壽命和威力,所說一切言語為隨機說法,并以一音說一切法;說一切有部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認為佛說言語并非都是經(jīng)教,也并不是一音說一切法。
、蹖β暵労推兴_的認識。大眾部強調(diào)菩薩廣度眾生的慈悲愿力,輕聲聞而貴菩薩;說一切有部雖承認聲聞、緣覺、菩薩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別,但認為佛與聲聞、緣覺所得解脫沒有差異。
公歷紀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著對佛塔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他們中間一部分人根據(jù)《大般若經(jīng)》、《維摩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等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jīng)籍,進行修持和傳教,形成了中觀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兩大系統(tǒng),而將早期佛教貶稱為小乘。
佛陀逝世后約500年,大乘中觀派興起。此派創(chuàng)始人龍樹,闡發(fā)“空”、“中道”和“二諦”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繼續(xù)弘揚龍樹的學(xué)說,使大乘佛教得以進一步發(fā)展。以后還有清辨和佛護、月稱等從不同的角度闡發(fā)中觀的思想,形成自續(xù)派和應(yīng)成派。同時,小乘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經(jīng)量部等,仍繼續(xù)發(fā)展。
佛陀逝世后約900年,瑜伽行派興起。此派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無著原是說一切有部僧人,因?qū)φf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闡發(fā)大乘教義。其弟世親,原是說一切有部學(xué)者,后從無著改宗大乘,稱“千部論師”。無著、世親弘揚“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唯識論,此后傳承主要有難陀、安慧、陳那、護法4家,護法之后還有戒賢、親光等。
7世紀以后,印度密教開始流行,到8世紀以后,與印度教相接近。波羅王朝在那爛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習(xí)和宣傳密教的中心;9世紀后,密教更盛,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和時輪乘。11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許多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佛教終于在南亞次大陸消失。
佛教的傳播
佛教原來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帶?兹竿醭瘯r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于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qū)。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北傳經(jīng)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佛教向斯里蘭卡傳播,約在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兒子摩哂陀去斯里蘭卡傳授上座部佛教。公元前1世紀,斯里蘭卡出現(xiàn)了兩個佛教派別: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3世紀上半葉大乘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在無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5世紀初,覺音用巴利語對南傳三藏進行了整理和注釋,確立了上座部教義的完整體系。大寺派被認為是南傳佛教的正統(tǒng)派。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的佛教都承受斯里蘭卡大寺派的法統(tǒng)。12世紀以后,由于外族和殖民主義者的侵入,斯里蘭卡佛教曾兩度受到破壞,后再由緬甸和泰國重新傳入。
上座部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約在4~5世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緬甸最早的統(tǒng)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為國教。以后歷代王朝都保護佛教,建立了大量雄偉華麗的佛塔,如18世紀所建仰光大金塔等。
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泰國約在12世紀左右。13世紀,泰國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為國教。18世紀曼谷王朝諸王都篤信佛教。19世紀中葉以后,拉瑪四世對佛教進行改革,形成新舊兩派,綿延至今。1919~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注釋及藏外典籍。泰國目前是東南亞佛教興盛的國家,被稱為“僧侶之國”。
5~6世紀時,佛教傳入扶南(早期柬埔寨),當(dāng)時大小乘兼?zhèn)鳌?世紀扶南改稱為真臘,宗教信仰為大小乘佛教和印度教同時存在,這明顯地反映在宗教儀式和9~12世紀吳哥城的許多宮殿建筑上。14世紀中葉后,柬埔寨淪為泰國的屬國,上座部佛教隨之傳入。以后,老撾又從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
從5世紀起,佛教開始傳入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巴厘等地。據(jù)中國高僧義凈的記述,7世紀中葉印度尼西亞諸島小乘佛教盛行,以后諸王朝都信仰大乘佛教與印度教;至15世紀伊斯蘭教開始盛行。
約在公歷紀元前后,佛教傳入中國。在漢代被視為神仙方術(shù)的一種。至南北朝時傳播于全國,出現(xiàn)了很多學(xué)派。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趨向融合,同時儒、佛、道的矛盾也漸趨消失。7~8世紀佛教分別由印度和中國漢族地區(qū)傳入中國西藏,至10世紀中葉后形成藏語系佛教,后又輾轉(zhuǎn)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和俄國布列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區(qū)。
大約在2世紀末,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在4~5世紀時獲得廣泛傳播。10~14世紀,越南佛教進入興盛時期。泰國和緬甸佛教對越南佛教也產(chǎn)生影響。
4世紀后半葉佛教由中國傳入朝鮮高句麗。7世紀新羅王朝統(tǒng)一朝鮮半島后,由中國傳入的華嚴宗、法相宗、律宗、禪宗都很盛行,以后禪宗尤為興盛。14世紀末刊行了《高麗藏》。14世紀李氏王朝雖然一度采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鮮佛教仍然有所發(fā)展,17世紀中葉以后開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復(fù)興。
6世紀,佛教從中國經(jīng)朝鮮傳入日本,此后一直成為日本的主要宗教。7世紀初,圣德太子在《十七條憲法》中要求全體臣民“皈依三寶”。從中國隋唐時期開始,日本向中國派出了大批留學(xué)僧,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繼傳入日本。12世紀以后,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
在印度阿育王時傳至敘利亞、埃及等國的佛教,以后又傳到非洲一些地區(qū),但影響不大。
約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佛教先后傳入歐洲和北美。1906年英國成立“英國佛教協(xié)會”,歐洲佛教徒開始有自己的組織。以后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都有佛教僧團和研究機構(gòu)。佛教傳入美國后,又北傳加拿大,南傳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
目前佛教已傳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這個地區(qū)的佛教信徒人數(shù)遠遠超過其他宗教信徒。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xué)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xué)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fēng)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zhuǎn)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dān)當(dāng),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dāng)下、活在當(dāng)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jīng)]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xué)常識]偈頌的術(shù)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jīng)]《壇經(jīng)》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xué)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