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偈:地藏菩薩與孝道
地藏菩薩的佛偈
大士誓愿不可測,運悲周遍塵剎國。眾生盡后誓方休,地獄空時愿始息。
受化多成無上道,自身猶示聲聞跡。只緣生佛性唯一,欲令同獲究竟即。
。ㄌ炫_智者以六即釋佛。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地藏大慈悲,誓愿永無了期。所化成佛數難思,猶秉聲聞儀。直待獄空生度盡,方肯示證菩提。懇祈冥顯施恩資,海會預蓮池。
地藏菩薩和孝道
何謂孝道?孝是孝敬、孝順、孝養(yǎng);道是必然、或必經之道。合言之:孝道,是為人子女,或為人弟子,對于父母師長,必須恭敬順從,供養(yǎng)侍奉的正道;騿枺瑫r間巨輪,將進入廿一世紀,科學早已征服太空,還在談論孝道,是否適宜?有無需要?我的答案是:絕對適宜,十分需要。因為,科學雖然已經征服太空,而美國太空總署,亦已正式宣布永久太空站的計劃,并決定斥資二百多億萬美元,開始進行建設永久太空站。但科學始終無法征服人類,特別是人類內在的理性,靈性、和感性。
人的理性,或可轉移傾向于科學的研究,但人的靈性,無法脫離宗教信仰,人的感性,更無法忘懷父母師長養(yǎng)育教導的恩情。人以感恩圖報之心,尊重恭敬父母師長的意見,服從執(zhí)行父母師長的命令,供給父母師長生活上物質所需,給予父母師長精神上的慰藉,使父母師長生有所養(yǎng),老有所終,便是孝道。這種孝道,是人類感性,自然的反應,亦是人類社會情感維系的基層。既不違反科學原則,亦不破壞自然生態(tài)現象,誰說現代,不適宜談論孝道,或實踐孝道?
人生于世,除父母養(yǎng)育,師長教導外,還需要親戚朋友的鼓勵與勸勉,需要社會群眾的合作與協助,所謂:“人人為我。”然則,我豈能:“不為人人”。例如:人由穴居山洞,進住高樓大廈,而且電器設備,空調控掣,機器代勞,固然是拜科學進步所賜;而人由茹毛飲血,進而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甚至醫(yī)藥設備,衛(wèi)生保健種種享用,何曾非士農工商各行各業(yè)、各階層人士通力合作的結果?可謂人人有恩于我,我當以報恩心情,回饋社會、建設社會、服務社會。所謂:“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這便是孝道的推廣。
若再站在佛教因果輪回的立場來談孝道,又豈僅限于個人父母師長,或一家一國而已?所以孝道的意義,有廣狹的不同。狹義的孝道,是一般人所謂孝敬父母,侍奉師長,其代表者當推孔孟之學。至于廣義的孝道,則由個人父母,推及他人父母,由今生父母,連想到過去及未來父母;由孝敬三世父母,而擴展為上報四恩,下濟三涂,其代表者,該是佛教,F在可分為一般狹義的孝道,以及佛教廣義的孝道來說明。
。ㄒ唬┮话悛M義的孝道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孝道。故有:“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之說。特別是儒家思想,主張人慎終追遠,以孝立身,以孝齊家,甚至以孝治國平天下。詩經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恩,昊天罔極。”然人欲報親恩,必須孝親、敬親、愛親、養(yǎng)親,還要善體親心。“父母之所愛愛之,父母之所敬敬之。”(禮記)孔子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繼人之事者也。”(中庸)。是以古人對于父母,除孝順恭敬、供養(yǎng)侍奉外,還要繼承父母的遺志,發(fā)揚光大父母的事業(yè),務使自己:“名聲昭于時,利澤施于人。”以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始盡人子之孝。
孝經第一章言:“夫孝,德之本也,教所由也。”又言:“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孔子認為人,若然上不能孝養(yǎng)雙親,使其衣食無憂,老懷歡暢;中不能孝義于君,盡忠報國,保衛(wèi)社稷;下不能孝弟忠信,使老者安之,幼者育之,少者懷之,便是不孝。
曾子承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啟示,由事親之孝,擴展為五倫之孝,認為做人之道,除恭敬父母師長,供養(yǎng)侍奉外,還要潔身自愛,力爭上游;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否則:“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繹成五倫之孝,推家及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善則善矣?上H限于人倫,未能推及傍生;但止于今生,未能孝及三世父母。既不知有過去父母應愛應敬,亦不知有未來父母,應救應度?梢哉f:是狹義的,短暫的孝。雖然,亦有益于世道人心,不失為人倫道德的標準?上r至今日,人皆打椡孔家店,推勫舊禮教,皆以不孝為時尚,為自由,為自豪。致使孝道蔽塞,禮敬無存。一般青年,根本不知孝道是何物,更莫論事親以孝了。
。ǘ┓鸾虖V義的孝道
世人每以為佛教,“割愛辭親,出家修行。”不畜妻子,不盡人道,不養(yǎng)父母,實在不孝。殊不知佛教,是十分重視孝道的宗教,其孝道思想,孝順行為,又遠非孔孟所及。雖然,佛教無專論孝道的經典,但其孝道思想,廣見于諸經。例如:忍辱經中佛言:“善之極,莫大于孝,惡之極,莫大于不孝。”
大寶積經佛曾勸誡弟子:“汝等常應孝養(yǎng)父母。”心地觀經佛言:“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又云:“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如大海。”又云:“于諸世間,何者為最富?何者為最貧?悲母在堂,名為最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月明,悲母死時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yǎng)父母。”
六度集經亦說:“飯諸賢圣,不如孝事其親。”至于其它:佛說孝子經,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佛說孟蘭盆經,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地藏菩薩本愿經,雜寶藏經,六度集經,大般若經,大涅盤經,百喻經,百緣經,敬師經,…等,無不提倡孝道,贊揚孝道。特別是在“大方便佛報恩經”第一卷孝養(yǎng)品中,詳述釋尊往昔生中,難行苦行,以身體血肉供養(yǎng)父母的本事。正因為釋尊往昔生中,行菩薩道時,“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舍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珍,輦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yǎng)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原來孝道,亦是成佛真因之一。
當釋尊因行圓滿,降生人間,八相成道時,最初欲出家修行,先稟父母,父王要其娶妻生子,繼承王位,乃許出家。佛為孝道,謹遵父命。及其成佛,即以孝為戒,如焚綱經言:“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且以身作則,不但回王宮為父王說法,還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及父王駕崩,佛回王宮親為父王入殮,然后與羅猴羅,阿難,難陀等抬父王棺木,安葬于靈鷲山,可見佛無論是因中修行,或果上成佛,皆以孝道自行化他。佛弟子中,畢陵伽婆蹉,因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yǎng),不敢白佛,佛因而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中,左肩擔父,右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yǎng),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yǎng)父母,若不供養(yǎng)得重罪。”誰說佛教不重視孝道?誰說出家人不供養(yǎng)父母?
佛教所提倡的孝道,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眾生。因為我等凡夫,自無量劫來,長在生死,六道輪回,升沉不已。若在人道或天道受生,則三善道眾生,可能是我等過去或未來父母;若然沉淪三惡道,則惡道眾生,亦可能是我等過去或未來父母。或過去善道中父母,由惡業(yè)牽,今墮在惡道受苦;或過去惡道中父母,果報受盡,今生人道。所以梵綱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心地觀經亦言:“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或為父母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佛教基于眾生三世六道生死流輪之理,故一切眾生,可能是自己多生多世的父母眷屬,關系密切,互相有恩;是以不但要報父母恩,還要報眾生恩。何況人不能離群獨居,彼此之間,必需互相倚賴,互惠互助。若然農夫不耕,工人不作,商人不貿易,碼頭不運輸,軍警不負責,或大自然中,缺乏其它動物植物,將如何解決人的生活所需?如何促進社會繁榮?是以人皆有恩于我,豈可不感恩圖報,反而互相陷害,互相殺戮?假如,人皆本報恩之心,互相饒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和諧共處,自然可以共存共榮,共享太平。
此外,人既不能在無政府狀態(tài)下安居,更不可能缺乏精神食糧而生存,因此,除報父母恩,眾生恩外,還要報國王恩、三寶恩。國王是國執(zhí)政者,凡能執(zhí)掌政令,保衛(wèi)民生,維持秩序,使人生命財產獲得保障,而能安居樂業(yè)者,皆有恩于人,人皆應該知恩圖報,遵守法令,輔助仁政,以促進社會繁榮,國家富強。至于違抗法令,破壞秩序,擾亂治安,制造糾紛,給人類社會帶來禍患與災害的人,何止不孝、不義,簡直是害群之馬,國家大賊,為賢者所不齒,終于難逃法網,自作自受。
佛、法、僧三寶,能以正法,利樂眾生,令人遠離苦因,得安樂果,永別煩惱,長養(yǎng)慧命,恩同再造,名三寶恩。心地觀經說:佛有三身,恒以千百億化身教化無量眾生,應身雖滅,法身常住,常能利樂一切有情,是佛寶不思議恩。法有教理行果,能開發(fā)人智慧,能除人三毒,降伏四魔,能導眾生,出生死苦,登涅盤岸,是法寶不思議恩。僧有三種,謂菩薩僧、聲聞僧、凡夫僧,前兩種圣僧,固然能夠住持佛法,荷擔如來家業(yè),開示圣道,饒益眾生,是人間真福田;而凡夫僧,雖末具足無漏戒定慧,若能具足正見,廣為眾生演說正法,令人深信因果,止惡向善,散播菩提種子,延續(xù)佛法慧命,亦是人間福田,令供養(yǎng)者得福,是僧寶不思議恩。
佛門弟子實踐孝道,欲想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非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不可。因為歷劫深恩,既非財物可報;更非盡一生的時間,或盡一生的力量可以成辦。必須發(fā)愿,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廣修六度四攝,廣行諸佛無量道法。以財布施,解救眾生,生活困苦;以法布施,解除眾生,精神饑渴;普令多生曾為父母眷屬的一切眾生,知因識果,止惡修善,敬信三寶,同發(fā)菩提心,共度生死海,同登涅盤岸,徹底離苦得樂,乃盡孝道,才是報恩。所以大乘心地觀經言:“發(fā)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得;勸諸眾生,同發(fā)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切眾生,使向無上菩提,是名真實波羅密多……乃名真實能報四恩。”
佛說孝子經言:“子之養(yǎng)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眾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猶未為孝。必須令雙親去惡行善,敬信三寶,奉持五戒,仁惻不殺,清讓不盜,貞潔不淫,守信不欺,孝順不醉,方名為孝。”
古德蓮池大師言:“人子于父母,服勞奉養(yǎng),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以念佛法門,俾得生凈土,大孝之大孝也。”因將孝道分為世間及出世間兩種:“世間之孝,一者承歡侍彩,而甘旨以養(yǎng)其親,二者登科入仕,而祿以榮其親,三者修德勵行,而成圣成賢,以顯其親,是則世間之所謂孝也。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道,蓮胎托質,親覲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于是為大。”
綜上可知,佛教不獨重視孝道,且其孝思,豎窮三世,橫遍十方。既對三世父母,六道眾生,皆以報恩之心,孝之、敬之、養(yǎng)之、奉之、勸之、導之;同時還要以財法二施,令一切眾生遠離苦因苦果;共發(fā)菩提心,共證無上道。可以說是一種至廣、至大、至深、至遠、至極、而又無窮無盡的孝道。
- 上一篇:地藏菩薩頌,以孝德度人
- 下一篇:地藏菩薩為什么叫地藏?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常識]偈頌的術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壇經》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