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經(jīng)經(jīng)首 第一卷
華嚴經(jīng)經(jīng)首 第一卷
海云繼夢和上
我們今天要跟各位再講《經(jīng)首》的部分,這個“經(jīng)首”這名字是我給它取的,是群經(jīng)之首,是所有經(jīng)典它排在最前面的地方。那么我們從《八十華嚴》這個地方所摘錄出來的大概有一千多個字,是最重要的一段!度A嚴經(jīng)》里頭有所謂七處九會,每一會都有它的《經(jīng)首》。我們都可以匯集起來。
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時間可以動到這里,我們只有時間浪費生命,連要上課坐哪個位置,都還要人家叫,就把生命浪費在那里計較,計較他要怎樣,他從來不會去想要說:我要怎么樣投入,把經(jīng)典里頭的寶藏匯集出來,提供給大家,供養(yǎng)給大家。這是修無上福報,他不要,他就想盡種種辦法給自己開小差。這個都不是行者,行者的本色就是完全投入。
現(xiàn)在,我們前面講了三節(jié)課,已經(jīng)停了三四個月,我想我們接下去要把它講完,那么,借著這個機會也是個玄談,我把這個部分提供給各位。因為我們昨天談到的是《心要法門》,圓滿了。今天開始要談的是《經(jīng)首》。《心要法門》無非是讓你到達《經(jīng)首》這個境界的一個要領,簡單講就是這樣,換句話說,《經(jīng)首》是佛境界,《心要法門》是成佛之道的一個芯片。你要了解到,這彼此之間的一種關系。
你直接從《心要法門》下手去修,那成就是最快。問題是你只能夠拿到一個玩具手槍,或者是玩具手機,小時候小朋友也有那玩具汽車,你大概只有這個樣子而已,因為你起不了作用,因為你的前行資糧道都不足。聽懂啊,前行資糧道不是資糧道,你資糧道都還談不到。資糧道的前行都還沒有。我們要去買菜,你連買菜的能力都沒有,因為買菜之前要準備一個籃子,還要準備一個錢包,錢包里面要裝滿錢才能買菜。你什么都沒有,你就到菜市場說:“我要買菜,通通給我搬回家。”連簽字也不簽字,因為你連那張卡片都沒有,這個是麻煩的。你看人家買菜好自在,還好去年把那些卡奴通通打敗了,要不然每一個人都只想刷卡簽字,也不繳錢,這就麻煩了。現(xiàn)在你就養(yǎng)成這種習慣,好像講起來都是大法,對你來講根本就沒用,因為你用不上,你連基本的條件都沒有,你怎么用那些大法呢?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法這么殊勝的時候,我們都感到很慶幸,這個寶我還見得到,然后我也感到很慚愧,因為我有什么福德,有什么善根可以承受這個大法?你要這樣子來反省跟檢討,自然它就會降到你頭上來。你不是呀,你背個三言兩語,就佛里佛氣的到處在講這些大法。這只是造業(yè),你要弄清楚。
現(xiàn)在我們知道,有《心要法門》這樣的一個法,可以到達《經(jīng)首》所談的這個境界,那你體會了多少,這個就是前行資糧啊,你這個前行資糧沒有的時候,資糧道給你也變成知識。就跟你說拜佛拜十萬拜,你也拜十萬拜,沒用!我跟各位講,我大概拜三十萬拜才發(fā)生效果,前十萬拜根本就是很不甘心的拜,那個拜基本上不是增加功德,也沒有消什么業(yè)力,只是增加業(yè)力在消功德而已。因為我根本就不甘心拜,但是,為什么學佛一定要這樣?十萬拜以后我突破了,是一定要這樣。從那個地方,大概十萬拜到三十萬拜之間才開始架構,到了將近三十萬拜的時候,那就是達到所謂的破參。你恍然大悟,而且你要知道,這一破,不是像那個誰,那個什么劉興欽,還有那個畫漫畫的,砰!有一個燈泡跑出來,然后,砰!亮了。這個叫開悟啊,不是!你會發(fā)現(xiàn)你不知道哪里變了,因為我沒有人指導,我只知道我變了,我不知道哪里變了,一直不知道,但我知道我變了,但是我講不出來,當然我更不敢說我開悟,我只能夠說:嗯,我肯定它不只是這個精神上、心理上,不是精神層面的這個部分,不只這樣而已;它在物理上、生理上都變了,但我不知道哪里變。事后一步步走過來,你會發(fā)現(xiàn):修行即使拜佛這件事那么簡單,它都可以使你徹底地改變,你已經(jīng)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去了,但是你不知道。
所以我現(xiàn)在跟各位講的那一種情景的狀況,你根本聽不懂。我告訴你,你要聽懂的人,你跪著聽,我告訴你。你不會,自己裝老大,搖個扇子:我來聽聽看,看他講什么,講的好不好。聽完以后:嗯,這個師父講的不錯。哦,你比師父厲害,師父講的就是要給你點評點評,那你得不到,你根本就沒有辦法聽到我到底在講什么。
跟各位講,《經(jīng)首》的這個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完美、真實、無有瑕疵;這樣的一個世界;是真實的又完美的。開悟以后怎么樣?開悟以后有什么了不起?對不對?像我拉肚子,你還是一樣,能不能說:我現(xiàn)在要拉肚子,你替我去拉一拉?梢圆豢梢裕看蟾艣]有這回事,你能夠說:我肚子餓了,你去幫我吃一吃。有這回事嗎?沒有啦了,還是要自己來。但是,你會很清楚,你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那是多美好的事,你體會不到,所以這個就是修行它迷人的地方,你要去。
假如說我有人指導的話,我不必三十萬拜,我想十萬拜足夠。但是你現(xiàn)在不是,聽經(jīng)又要來聽,不叫,干脆就裝作不知道。你要真的(認為)法好,你天天都在關心,天天都在留意,自己就會來,還要人家叫你,問你怎么遲到了,哎呦!我就……哎呦……怎么樣,好多的理由。你根本不是把這個生命改造的工程當作第一要務。要跟你講說,有五百萬,快點來。我跟你講,你一定搶第一個,要不然五百萬被人家搶走怎么辦?這個就是你沒有把它當?shù)谝灰獎,你把它當(shù)诙。五百萬你一定搶第一,對不對?你看看很多家長,為了爭取小孩子排到理想的學校去,前三天、前一個禮拜就在那邊排隊;他還不是隨便拿一張紙排隊而已,要LV包包,聽說那個十幾萬擺在那里占位子。為什么?因為那是你的心肝寶貝。修行是什么?修行叫懵修,對不對?你要是罔市、罔腰,你不會替他排隊排一個禮拜,因為他是你的心肝寶貝,所以你一定搶著,關鍵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你在修行,你一定要看清楚。
為什么昨天觀音圣誕,我們要各位發(fā)愿,我記得都跟大家講了,觀音圣誕這一天,六月十九就是華嚴的婦女節(jié)。誰在慶祝婦女節(jié)?因為根本不把它當一回事!你要認為說我們?nèi)A嚴婦女是很殊勝的,我想你不會這樣。大家都忘了有那么一回事,怎么會有這種情況呢?可見沒有人把它當一回事,連主管其事的都忘了,忘了,日子也過啊,但是你的生命就一點也不精彩,你要留意到,這是一個狀況。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華嚴經(jīng)》也好,華嚴宗也好,華嚴的行法也好,就是兩個東西:一個就是佛境界,你一定要弄清楚佛境界是什么。你不要光講說:我要往生凈土,我要成佛,我要干什么,那些都無意義。佛境界到底是什么?你要是真知道啊,我告訴你,打死你你都不會放棄,所以先把佛境界弄清楚。第二個就是成佛之道,到達佛境界的那一條路,你一定是爭先恐后要走上去。但是,我們不是。
我常常這樣笑笑的形容,但是這個情節(jié)完全真實,不是虛構,絕非虛構,可是算到你頭上絕對是巧合,我不是故意說你。假如來打麻將的話,沒有人打瞌睡;你去誦經(jīng)的時候,你就坐在那邊看,多少人在那邊打哈欠,那個嘴巴跟河馬比大的,看誰的嘴巴張得開。為什么?為什么誦經(jīng)、念佛你會打瞌睡?為什么打牌你就不會打瞌睡?你假如誦經(jīng)、念佛是有個無常鬼在旁邊跟你賭的話,你也一定不會打瞌睡。對不對?但是因為你看不到無常鬼,所以你就不當一回事,那當然是這樣了。
常常同修們在問:師父你到底怎么修的?我怎么修?我根本就沒修,我怎么修?我只要站到佛國度那邊就好嘛,那還要修什么?你不站到佛國度那邊,你老是要站在娑婆世界,那無常常常找你算賬,然后你又看不到無常,你當然這樣啊。你為什么不站過去,你為什么站不過去呢?因為佛境界你看不到嘛,我們一講再講……兩個字講這么久,表示你進不去嘛。當然不是你進不去,是我智慧不足,我講不清楚,才鬧的你在那邊團團轉,然后又要說聽得很高興,又會鼓掌,然后回去又說聽不懂,莫名其妙。所以這一點,這個疑情你自己要去突破。為什么一股魅力一樣,一股魅影把我吸到這里來聽經(jīng),但事實上又聽不懂,這是為什么?你要把這些去弄清楚,這是你自己的問題呀。你為什么不突破啊?你只要改過來就好了,什么業(yè)障都過啊,你改不過來,什么業(yè)障都來啊,F(xiàn)在你活得好端端的,是因為還有一點福報在,知道嗎?
這個地方,前面三次,三次應該六節(jié)課講的,我把這個部分簡單的念一遍,然后我們對照前兩天我們在《心要法門》中所看到的極樂世界圖,你來看看。
這第一句話是每一部經(jīng)典都有的,這個是證明這是佛經(jīng):“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我們跟各位講說,《華嚴經(jīng)》里主要的都是法身的境界,但這一句話是化身的境界。你要記得化身是有為法,有為法中是我們講歷事練心的那個事相,你要透過這個事相進入法身里面。你看,事相成佛,有沒有?這個“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的這個是指悉達多太子,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成道的那一刻。“始成正覺”剛剛成道的那一刻,那么他就進入法身的領域里。法身的領域里是有什么,這就是下面所講的;開悟的境界怎么樣,就是這個地方,下面所講的。
你問了老半天,你看《華嚴經(jīng)》,你絕對看不懂,因為你會問不會看,看了看不懂你才會問嘛。別人來問,因為他沒有看過《華嚴經(jīng)》,看任何一部經(jīng)的《經(jīng)首》他都看不懂,所以他問沒關系;但是你是華嚴弟子,這個我們講過多少遍,你不可能再問,你只能提疑情自己去參。而這里面你要從哪里入,你要記得,不管你從哪里入,那就是你生命性德顯現(xiàn)的地方。這整段一千多個字,你提著疑情一直在那邊參,參來參去,不知道從哪里摔進去了,砰!跌進去了,那個地方有所獲。有所收獲的時候,你口里就會一直講,會一直講那一句話,在跟同修們論道的時候,你會從那一句話常常講。譬如說:常放光明、金剛所成、無邊顯現(xiàn)等等,類似這種。你會一直講那一句話的時候,那就是你生命性德要顯現(xiàn)的地方,你從那里切入,這是不可思議的。你不要以為這樣:你什么地方、怎么開悟、生命因素是什么,你不知道,但是你從那里下手就對了。
我們在講《法華經(jīng)》的時候有個公案,有一個法師在講經(jīng),有一只雞老是跑進來,蹲在那邊聽,聽聽聽,他講到,譬如說二十八品,他講到第六品,那只雞就往生了。往生了以后,往生很快嘛,三年后就有一個小孩子來,也坐在那個地方。法師在講他都聽懂,六品經(jīng)的地方都懂,講到第七品經(jīng)他就跑去玩了,因為他聽不懂。你就知道,一只雞聽人講話聽得懂嗎?根本聽不懂,但是它的習慣就是坐在那里聽,聽不懂沒關系,那福報就是那么大,下輩子來就做人了,做人就聽懂了。聽懂嗎?我告訴你也聽不懂,但是聽得住,知道嗎?聽得住,不是聽懂,只是聽得住而已。第七品以后因為聽不住,所以小孩子又跑出去玩了。小孩子出去玩很正常,可修行人在看不一樣,怎么聽到這個地方,他一想:喔!以前那只老母雞,就聽到這個地方往生了。對不對?當然他不會到這個時候往生,但是他的福報給它這輩子來就當人了。畜生轉為人道,聽經(jīng)有功德。你問他聽懂嗎?他當雞的時候他也聽不懂,當小孩子的時候,他也聽不懂,但是那攝受力在,那是不可思議的地方,大腦沒辦法去想象的。不要說三歲小孩,那母雞怎么會乖乖蹲在那里,不可能,這就是不可思議。因緣成熟自然如此。
所以一個人要是到三惡道去,想要再投胎轉世做人。我跟你講,真的阿彌陀佛,因為他是畜生道最后一生,最后一生,所以他有這個因緣,他要抓住這個因緣,你問他大腦起作用嗎?不會起作用,但是他因緣就到。這只雞就是過去生中做了不該做的事,也是在佛門中,他也是修行人,在家出家我不講了,他也是佛門中很精進的人,就從道場里偷了什么東西,重要的法寶啊,就是盜僧祇物,那不是愚癡嗎?所以墮三惡道,到畜生道去,那你就知道結果是怎樣。那個雞光是骨頭堆起來都比須彌山還高,只是到了最后一生他有這個機會,仗著《法華經(jīng)》的力量他轉生,假如沒有這個因緣,他就是繼續(xù)再當老母雞,繼續(xù)再下蛋,因為他要還債,他要把債給還了,知道嗎?
你不要做錯事,因果有多重你不知道!你到書店去偷一本書,是要還一本書,但在道場偷一本書,不是還一本書,你要知道。在書店偷一本什么烹飪書,那簡單;偷一本佛像的書或佛經(jīng)的書,那個要還,同樣是書店,那個還的業(yè)也不一樣。你看不懂,同樣一本書,知道嗎?一般的烹飪書或者瓊瑤小說,那很簡單,但是佛經(jīng)、佛畫的書就是不一樣。你偷一本書,其它書大概等于偷了十塊錢,你再還十塊就好;你偷一本佛經(jīng)、佛畫的書,那可能就是一萬塊。同樣都是一張而已,都是一本而已,那就是不同。你不知道,你真的是不知道,你看明明是一樣的一本書,為什么差別那么多,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地方。你今天大腦里頭所裝的東西是你認為的那些東西,你沒看到的,你不知道的,你不認為的,那還很多,還很多。
所以這個地方,透過你有為法的事相,一定要轉過來才會入法身。你不要說,那個心佛眾生始終同,既然始終同,“試將心比佛,與佛始終同”,那我就不要修,你光坐在那邊就會開悟,會進去,那你搞錯了。你看《經(jīng)首》第一句就告訴你,你此生還得百千萬劫,塵沙劫勞苦修行,你不要放棄,以為你多聰明。剛才坐在椅子上的,不想坐在地上聽的那就是這一類人。你都不知道你要造什么業(yè)下什么果報,你不知道,你以為你就比人高一等,你就不用修就可以了,沒有那回事。釋迦牟尼佛多少恒河沙劫以來,勤苦修行,才有那么最后一刻。“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這個身心的勞頓,勤苦修行一定要進行,你不要以為說修行不必那么辛苦,該辛苦的你一定要辛苦,一點都躲不掉。
好,再來就是進入那個境界:“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凈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xiàn)”。這個部分我們就要看圖(極樂世界圖)了,它從地開始講起,這個地,金剛所成,佛成佛的境界是這個境界,你的肉眼所看的是菩提樹下的那個境界。這個我們有四張,本來這個柱子上面要用的那個四個浮雕的佛像,那里面講的是你眼見,眼睛所見到菩提樹下成道的樣子。可是我們不談那個樣子,我們要講成就的時候心理那個境界,這不是心靈的問題而已,是實際上所存在的境界,你所感受外在的世界是這種狀況,知道嗎?我們不能講心理上,因為心理上是抽象的,是你里面有但你感受不到啊,有沒有?
我相信每個人家里都有,家里很好,設備非常不錯。不信你想想看,去買個餐具組不知道要怎么挑,挑了老半天才挑回來,尤其是bed,沙發(fā)組一堆,不知看過多少家。省二號公路所有的家具店你都跑過了,你才挑那么一組回來,可見那個都是很美的?墒谴蟾攀堑谝惶煊,一個月以后你就再也不美了,為什么,因為物理現(xiàn)象你很容易慣性化,所以那個東西即使在你心里,你也感受不到,你絕對感受不到。那個不算,心理的是虛幻的,你要留意到。而這個東西是指你一天二十四小時,每小時六十分鐘,每分鐘六十秒,秒秒之間你都能夠感受到,你是泡在那里頭,佛成佛以后一直到他入涅槃的狀況,他一直在這個境界里,你要留意到,一直在這個境界里啊。
我們是不一樣,你是受到外緣的情緒影響,你的六識有分別,好的你就很高興,不好的你就很窩囊,有沒有?你可能不會,你是平等平等,我是不可能,所以你送飯來給我吃的時候,我吃得飯要口味夠重,那平淡的我就吃不下,所以它有分別。你叫我說白米飯把它吃成像麻辣鍋這樣的,我想象不出來。它是白米飯就是白米飯,你要辣一點就看是醬油,胡椒都不要緊,總是要有。你就說我就想象有胡椒,那個秀才說吃飯沒雞肉,就畫雞肉掛在墻壁上,看著雞肉一直吃,這個本事我沒有。
因為你會受到情境的影響,外緣的影響,識性在起作用。佛是不受識性起作用的,所以他恒在定中。進入這個境界里面,這是大定。怎么進,那你就要透過《心要法門》來不可了。現(xiàn)在只告訴你說,他有這種行法,他現(xiàn)在完成了,進去了這個境界。今天你不了解這個境界,所以你不會投入在這里。這一段,我們看的是他個人的部分,就是說智正覺世間成就的部分。
那么“其地堅固,金剛所成”的這個部分在下面,下面的這個地方,這是全圖的底部。我們通?词菑倪@地方看,為什么我說通?词菑倪@地方看,因為經(jīng)文是從這個地方講起。“其地堅固”,你看,“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花;清凈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xiàn)”。這個地方叫什么,七寶池,七寶池只有這么小嗎?才這么大而已嗎?七寶池不是啊,可是你要畫一定要畫這個樣子,你記得一個狀況。
昨天跟各位講說,聞至法師他有舍利子四千多顆,是沒錯,到底四千幾百幾十幾顆,算不出來,你的大腦不要去想說一定要把它算出來。這個圣物,沒辦法算,尤其是佛舍利,根本沒辦法算,在你算的同時它又長出來了,知道嗎?你假如說用科學家的態(tài)度、懷疑的態(tài)度要去檢視它,去算,你在算的時候它就減少,它自己會消失掉,因為你不誠心。你以絕對的虔誠心、恭敬心去,那你越算它就越多。你即使算過去那邊、它也會長出來,你不用算,你根本沒辦法算。圣物怎么生出來,怎么消失的,你的大腦跟你的物理無法解決,無法解答。
所以同樣的,這是圣地,七寶池有多大,你沒有辦法丈量。要這么大,那請問有多深?我去投胎的時候,在那邊出生的時候,萬一撞到旁邊,我要買保險,要不然我投胎到那邊去又撞死了,又要投胎哪里去?它沒有距離,空間能夠丈量是物理現(xiàn)象。在這種圣地里頭,它的空間都是無限量的,你要留意到。所以他這里講,所形容的就是指這個地方。
這一張從這里看,你比較看不出來,我們看另外一張(西方三圣圖)。這個地方他畫得就是這種“諸色相海無邊顯現(xiàn)”的部分。你看,他用摩尼珠上面所噴出來的這種光影啊,一條一條的,顯示重重無盡;他一直顯現(xiàn)那些鳥一直圍著他在飛,這就是“諸色相海無邊顯現(xiàn)”的表達方式。光是這個時候是講整體的,不只是這里而已,從“其地堅固”一直到上面,你看上面這一張的表達,它跟其它的部分,跟其它的極樂世界圖來比較的是一致的。到最后它用云層,寶蓋上面的霞光,這都是表達這種“無邊顯現(xiàn)”的狀況。好,我們再回過頭來,這些概念跟印象你都有了。
原來我們跟各位做解釋的,因為這個部分原來我們講過。它是從教義上解釋,但是現(xiàn)在跟你講圖文件的部分,圖像的部分,它是從密法的曼陀羅上來作解釋,那你不能體會,這個就很難了。曼陀羅我們?yōu)槭裁从幸粋佛曼?我們通常就一尊佛。你想想看,這一尊可以吧?彌勒佛擺中間,這個叫傻瓜相,你怎么觀呢?對不對?那就這一尊大日如來可以吧?至少精彩一點嘛,比較有內(nèi)容嘛,其實都還不夠。佛曼就要這個狀況,整個的;因為從雕刻上面來看很難表達清楚,所以通常佛曼最喜歡的還是要用畫像,不管剛才的極樂世界圖,或這一張的這種極樂世界圖都可以。佛曼,在你的壇城布置里有一尊雕像,因為我們?nèi)丝偸沁@樣,尤其是現(xiàn)代人,沒有一尊雕塑的像,好像佛堂里空空的;那掛是掛起來,佛像你可能掛起來,你需要一尊塑像,沒有關系,重點不在塑像,重點是畫像上面它有各種表法的東西,可以表達得很清楚。為什么?現(xiàn)代人可以畫極樂世界圖,畫得比古人畫得更好,而現(xiàn)代人一張作品都沒出來,關鍵就在這里,他不懂得表法。古人工具有限,但是他懂得表法,因此他的畫特別有價值,原因在這里,就在這個地方。
你看這么抽象的東西,“清凈摩尼,以為嚴飾”,摩尼都在這上面;這都是摩尼,這個上面都一再地表達。這個珠子在這里,都是摩尼,用來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xiàn)。這么抽象的東西他怎么表達呢?我們再回過來看前面,第一張還是第二張那里。這一張好,這一張比較清楚。你看下面的這個部分,你看這個寶蓋的上面,有沒有?這些都是莊嚴的東西。我們的人現(xiàn)在之所以做不好事情,就是我做好就算了,這個畫家也可以說我畫完就算了,寶蓋為什么向下莊嚴又向上莊嚴呢?這就是說你在處世的時候要窮盡它,不要一直以為我做好就算了,做好就要再想,我應該怎么做會更好?這才是修行人。我做好,做好了開始休息,這種修行不會成就的。
這是一個,我們再往下看,佛三圣的地方,中間這個柱子這邊都是“清凈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xiàn)”的地方,都在這柱子上面,撐起來的部分都是寶,這是三根柱子,跟你現(xiàn)在四根柱子的涼亭完全不一樣的概念,有沒有?中間是兩根柱子而已,各種寶都在這里裝飾,這個都是修行來的。你要積極精進,像我們講的要窮盡,你就會有這種寶出現(xiàn);你要弄完了就開始要納涼,我要休息,我那么辛苦休息一下又怎樣?會死呀?那你這個寶就都沒了,這就是修行來的,不能浪費生命!生命的存在是要給你充分運用的,不是上供諸佛就是下化眾生。真的跟各位講,修行人沒有休息這種東西。當你一直想說,我這么辛苦,我應該要休息,你錯了,你絕對不是修行人。
這有兩種東西,第一個是不休息,不是虐待自己。因為你在工作的時候就在休息。你在服務眾生的時候,你就沒有上求佛道,上求佛道就在休息;你在上求佛道的時候,你就沒有在教化眾生,所以教化眾生是在休息,所以你一直在休息,你不要再有休息了啊,因為你休息太多了,這是第一個,上求下化。
第二個,他不但沒有休息,你要留意到這個問題,修行人沒有休息、沒有放假,有沒有?你去留意看看,他不放假。第二個問題真的要談的是,修行人在服務眾生的時候是沒有代價的,他只有付出,付出啊,他就要感恩,感恩啊,你給我機會,我可以跟你服務。你要留意啊,你要是沒有機會為眾生服務,你的菩提不增長。“恒順眾生”上面講的很清楚,菩提屬于眾生,你必須以大悲水饒益眾生,菩提樹才會成長,智慧花果才會成就。你不以大悲水饒益眾生,你的諸佛菩薩智慧花果如何成就?所以我們在協(xié)助眾生的時候,是不談代價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眾生發(fā)心供養(yǎng),那是他種福田,你不要以為說,我做得要死,你紅包也不會包,修行修這個樣子?你一直給眾生,眾生得利那就對了,因為你是無限公司董事長,他那邊會一直給你,給的不是money那個東西,所以你在服務眾生的時候,不能以名與利作為觀察點,這個就是修行。
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他有第三個特點,不講成就。你不要迷信,處世他有一定的標準,你要修行一定要下功夫,不然你不要想說,人家觀世音菩薩坐這個樣子,我將來也要坐這個樣子,這叫白日夢。人家阿彌陀佛坐這個樣子,我將來一定要比他更莊嚴,發(fā)那種廢話愿,發(fā)很多。你將來會比他莊嚴嗎?那是看你用功,不是看你用嘴巴講的,腦筋想的沒有用。
因為你現(xiàn)在實際上下功夫多少,它有一個東西就是你浪費生命的比例多少。不能浪費生命的,所以他才沒有假期,知道嗎?他沒有收入,全世界只有佛教這種笨單位沒有月薪的、沒有薪水。佛教里頭法師沒有薪水的,而且又二十四小時服務,還要千處祈求千處應,不能夠說“已經(jīng)下班,明天請早”。電話來的時候還要唱個“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華嚴海會佛菩薩”給你聽。你要知道這為什么,沒有為什么,生命就是這樣,這叫大滿貫,現(xiàn)在叫大滿貫,對不對?那是拉斯維加講的,以前叫大圓滿。
你必須這樣做,你生命里頭不能浪費。不浪費在哪里?你一定要一直分分秒秒都在道上前進,這個是修行啊,跟上班不一樣。你不要以為到道場里頭來上班,不是上班,都是來修行的。你一定要朝這個方向看,所以你不要說人家這么莊嚴是怎么來的,是他用他的生命換來的。那我們修行人也應該跟他一樣,這樣來換,交換?墒悄悴皇牵愕纳敲刻焐习喟诵r,一個月要休息兩天,一個禮拜要休息兩天,現(xiàn)在周休二日,然后又要離家近,工作輕松、待遇高,那是世間上班,不是修行。
我們同修們到道場來發(fā)心,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那個法情很重,對法的情很重。所以很多同修在這里發(fā)心不眠不休,尤其我們那個燒焦的媽,晚上都不知道做到幾點,還一直做一直做,叫她休息也不休息,只是早上也不知睡到幾點才起來就是了。這個就是一種法情,對法的一種感情,所以你會完全投入,沒有代價,對不對?那你為什么這樣投入呢?就是讓你的生命完全融入,這是可貴的地方。這個法情是很可貴的,但是我們假如這個法情,再帶一點效率的話那就不得了了。問題是我們的法情都沒有效率,所以感情豐富,很多人就在這里浪費生命。不好,那時候你就像這樣平平白白的,你沒有辦法像這樣“樓閣莊嚴”,一定要“樓閣莊嚴”,這個一定要有這個部分。所以這里我要跟各位談的是,修行人不要浪費生命,這個是絕對的先決性條件,而且你的投入不要看這輩子的這種效益,它不是看這種效益,它是看你在生命的成長過程里,你到底累積夠了沒有?
我跟各位舉個例子,在打坐的時候,有個地方過不去。那個過不去你要一直去扣那個過不去,一直要去撞那個過不去。之后失敗,但是你沒有第二條路走,過不去又一定要過怎么辦?你只有一直撞、一直撞。那時候就篤定,就這樣過不去,我也要撞到死,盡形壽,我一定要過這一關,一定要過這一關。當你這樣想,一定要過這一關的時候,不然我到死,就是一定要把這一關弄過去。就這樣一個念頭起,下了坐,喝個水,上個廁所,看看情況不對,等一下還要再沖。滿頭大汗也不是辦法,沖個澡,準備好,你給我記住,一定要沖過去,坐下去,咻!過去了,咦!剛才那個呢?那個障礙呢?不見了。這是一個經(jīng)驗告訴各位,你不要以為這個不行不行,然后大腦就開始去想,大腦不想。
我們現(xiàn)在那龍王哪里去了?我們雕的那個龍王,在這里,這龍王是怎么樣?我在古董店買的,他是在龍宮里頭,那個老板跟我講,我請不出來,你能不能請出來我不知道,但就是這個樣子。他小小的一個,我說,弄不出來,也看不到,污七八黑的,你要賣多少?他說,九萬,我說,為什么那么貴?他說,成本九萬,我說,那你沒賺,他說,沒辦法,因為拿不出來,總不能賠錢吧,有人要就照九萬賣。我說,打個折。就好像那龍王跟我眨眼睛一樣。我說,看到鬼了,木頭刻的你也會眨眼睛。好吧!九萬給了,既然你眨眼睛了,放在家里。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放了好幾年。后來出家了,我想一想,我們要個龍王。我就那天想了,你該出來了,可是搞了老半天就搞不出來。因為想到就把他弄一弄就弄不出來。那一天想一想,好!洗完澡,今天不干任何事,不把你請出來,我們打賭看看;我就這么一坐,我就自己持咒,就持咒持咒持咒……那個龍宮開了,好大好大,那個龍王就請出來了。請出來以后,我想既然請出來了,我就把你塞進去看看,反正我有辦法把你請出來,又塞進去了,然后又很渴,就喝杯水,完了!又關在里面了。心想,這不趕快弄出來,弄幾尊復制品,那以后就麻煩了。還是一樣,臉洗一洗,再一次,你乖乖的給我出來,出來就不給你進去了,就這樣再請出來,才給黃師兄叫他仿制出來,是這樣來的。后來921大地震把那龍宮摔壞了,所以他也沒地方住了,所以他就到處跑了,原因就是這樣。
所以你一定用自己的生命下去,對方一定讓路,你知道嗎?在修法中你要用生命下去。碰到那個老大哥,你就不要那么笨,因為他有槍,子彈會飛,你不要跟他用生命賭下去。但是在修法中,你是一定要用生命賭下去。能夠死,死在修法中,那個好像還沒有記錄過。你可以在歷史上、佛教史上弄一個記錄不要緊。不會死的了,不會死的。
所以你要留意到,這一種殊勝的產(chǎn)生是有它的原因,不是沒有原因。你不要自己用你的大腦去處理,所以你只要用大腦,保證你不會成就。你要用生命這樣賭下去,保證你一定成就,關鍵就在這里。問題是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大腦會告訴你,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那就沒辦法了。你要溜就沒辦法,你就在那關鍵點上,你一定要賭下去,這一關不過去寧死不退,你要有這種情操啊,這叫做行者本色。你沒有這種情況,遇到事情,哎呀,餓了,四肢發(fā)軟、冒冷汗啊,那你怎么成就。∵@是一個最大的一個關鍵,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講。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