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的五種涵義

智隨法師:“經”的五種涵義

  古代祖師大德對“經”作了一些解釋,大概有五種涵義:

一、“經”有出生義

  佛經能夠出生很多法義,有些佛經雖然文字很短,但是每句話里面有法味。

  為什么學佛的人會有歡喜、法喜充滿?

  因為佛法的文字跟世間的文字不同,佛經里面有內涵、有法味。法能夠給眾生帶來歡喜,法跟我們的心性是相應的。凡夫的心被染污,我們自己認為是對的東西,用佛法的眼光來看就不一定對。

  我們?yōu)槭裁从心敲炊嗾系K、那么多煩惱?

  是因為內心裝了很多錯誤的東西。但是讀佛經,修學佛法,能夠凈化我們的內心,將我們的心性引導到正面的道路上來,這樣我們的心性才是正面的,才是它本來的狀況。

二、“經”有涌泉義

  涌泉,就是涌泉水,像地下的泉水不斷地上涌,不斷地流出來,表面看流出來的很少,但是它會源源不斷。就像深井里的水,隨時抽隨時有水。讀世間書和讀佛經,會有不同的感受。世間再好的小說,有沒有人天天念的?有沒有把中國的四大名著天天拿來念誦?沒有。再好的書,最多看三遍,就不得了了。當然,傳統(tǒng)的一些典籍,如《論語》等,可能會看得多一點。而佛經不一樣,值得我們一生一世去看,因為佛經意味無窮,今天看有意思,明天看還有更多的、更深的意思。

  佛經的內涵沒有固定化。像現代人講佛法、寫文字,都很僵化,一個文字只能表達一個意思,所以寫的文字很長。但是佛經不同,一個文字可以包含很多意思。我們簡單講一個“空”字,這一個字可以講幾十年都講不完;講“極樂”兩個字,可以講大量的文章出來。世間的文字,意思就很簡單,只能表達固定的東西。

三、“經”有顯示義

  佛法是通過文字來傳道,“文以載道”——以文傳道,文字只是在傳遞法味。如果我們執(zhí)著于文字,而忘記了文字所表達的義理,就得不到真實的利益。

  有很多人喜歡天天讀經,但經典講的意思卻不知道。以為讀了經就有功德,就能夠成佛。讀經一定要明白經顯示的意思,才能依教奉行。善導大師把讀經定位為“助業(yè)”,為什么叫助業(yè)?佛經是告訴我們道理,我們通過讀經明白道理之后,就可以放下經典,依教奉行了。

  禪宗為什么可以不要經典?因為“不立文字”。但是,不立文字也沒有辦法把這個道傳下去,一定還要立文字。所以,禪宗的經典,有時候比其他宗派還多。好比我們講“月亮”兩個字,可以用很多文字來描述,一個大圓盤、淡淡的光色……雖然形容了很多,但是別人看不到,就無法理解。還有一個辦法,用手指頭告訴他,月亮在天上掛著,只要抬頭仰望就可以看見了。禪宗就是直接告訴你,月亮在空中,你自己看,看到了,就不需要解釋了。學教理的人,就是在解釋月亮是什么形狀,怎樣的大小,什么色味等等。解釋了半天,如果我們沒有看到月亮,那就是文字。禪宗高明的地方就在這里,直接指示真相,但是因為真相無形相,反而最難理解。因為脫離了文字,脫離了我們的根機,我們很難理解。絕大多數人都需要借一個手指頭來看月亮,這個手指頭就是文字記載,文字就能夠指明方向,文字能夠載道——把道理告訴我們。

  我們讀《阿彌陀經》,就要讀到阿彌陀佛要救度我,我念佛可以往生西方,這樣,《阿彌陀經》就算讀懂了,就可以放下來念佛了。

四、“經”有繩墨義

  做木工活的人,能夠理解這一點,現在的人可能不容易理解了?萍疾话l(fā)達的時候,木工活都是木匠取材來做。比如做桌子,把原始的木材拿來之后,先要規(guī)范它,拿兩顆釘子在木材兩頭一釘,中間用一條繩子一拉(上面沾上寫字的墨),然后再彈一下,木頭上就會印上一條直線,這叫繩墨。繩墨有辨別邪正的功效,比如木材多了一點,把線一拉,多的地方就可以去掉了,不直的地方可以把它變直。

  我們有經典作依據,就知道什么是正法,什么不是正法了。經典就像標準線一樣,世間法講標準,佛法也要有標準。經,就是標準,能讓我們分清邪正。我們讀《阿彌陀經》,就知道往生的正因;讀其他的經典,比如《金剛經》《地藏經》,就無法分辨往生正因在哪里,因為這些經典不講這方面的內容,而是有另外的正因,另外的道理。如果用世間法來講佛法,那就更是大錯特錯了。

  善導大師講: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

  這是善導大師對我們依經的一個說明。為什么要依經?“唯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這句話很嚴重,連菩薩的教法都可以不聽,只有佛的教法才是最高的標準。

  為什么菩薩教法都不能聽?最重要的一句話,“不相應教”。如果菩薩講凈土法門,跟凈土三部經不相應,跟佛說的有違背,那菩薩講的就可以不聽了,就要依佛說的。

  佛法講“依法不依人”,為什么要依法不依人?佛為什么定這個標準?

  因為我們人的智慧圓滿,即使是菩薩的智慧也還沒有圓滿,只是比我們普通人高,但是跟佛比,菩薩還在修行階段,福德智慧不夠,沒有究竟圓滿。那菩薩講的內容,也有可能跟佛講的有差異。

  善導大師講這句話,當然有原因,不是無緣無故講的。因為在唐代以前,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在弘揚凈土,到了善導大師的時代,其他宗派的祖師也在弘揚凈土,也有關于對凈土三經的一些解釋和說明。尤其是《觀經》,講五逆十惡都能往生。五逆眾生臨終念十聲佛,就往生西方了。

  有一部論著是無著菩薩所作,叫《攝大乘論》。學習《攝大乘論》的人就認為,《觀經》的臨終十念沒有往生,認為臨終念十聲佛,有愿無行。就像我們走路一樣,只走了十步路,不可能走到終點。比如從成都到北京,一千多公里,我們才走幾里路,怎么能到終點呢?佛是為了鼓勵我們,說可以往生,是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念佛,以后再慢慢修、慢慢修,修到一定的時候才可以成佛。

  這個觀點就嚴重影響了凈土行人對往生的信心。所以在隋唐時期,這個問題是一個焦點,其他宗派和凈土宗的祖師,為了這個問題,發(fā)生了很大的爭議——法義上的辯論。善導大師《觀經疏》里為什么用“楷定古今”這樣的詞,就是因為有如此特殊的背景。當時,其他宗派的觀點很盛行,善導大師為了讓大家正確地理解凈土的教法,對往生有信心,所以就講了“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雖然是菩薩,但是講的內容如果違背了凈土教法,那也不能相信,要唯信佛語。這些在《觀經疏》里面都講到了,大家可以去關注,了解。

  如果把菩薩的觀點作為標準,就會形成懷疑障礙,心中就有疑惑了。“抱惑自迷”,心中抱著這種疑惑,迷失自我,覺得往生很困難了。現在有很多人都是抱惑自迷,不愿意放棄疑惑,再自誤誤他。自己不相信,又去告訴別人,甚至反過來,還要障礙有信仰的人。

  善導大師有一句話:見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

  凈土教法自古到今,都有人破壞、誤解,甚至起邪見。如果我們自己誤解了,就會失去往生的大利益。這個損失不小,我們損失一千萬不算大事,損失往生大利益,這是大事情,因為人生就會白過了,白白錯過解脫、往生成佛的大利益。

五、“經”有結鬘義

  世間有將零散的各種花類編織成一定形狀以作裝飾之用,稱為花鬘。佛經之結鬘義,即是指經典以文字義理貫穿諸法,顯佛法之莊嚴。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智隨18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