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法是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格、思想、境界、處世、交友等各個方面,得到圓滿的結(jié)果。要達到這種理想的狀態(tài),就必須修行。
什么叫圓滿?無缺,完美,盡善的那種狀態(tài)。一般來講,修行的過程分六個方面,叫六度。從此岸到彼岸,從生死到涅槃,從凡夫變成圣人,從殘缺變成圓滿,從黑暗到達光明……六度修行可以改變我們的一切,可以乾坤再造。
哪六度呢?第一叫布施。
我曾經(jīng)看到一本雜志,上面有篇文章,說如果你想富有,有幾個方法,第一個就叫布施。佛教里面講,一個人要想得到富有,精神和物質(zhì)雙料的富有,唯一的方法就是布施。
布施分幾種,一是財施,一是法施,一是無畏施。財施就是把你的物質(zhì)給予別人。法施就是把你的理論、思想、技能傳授給別人,無畏施便是用你生命無畏的狀態(tài)去幫助別人。
布施難不難呢?
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
有些人之所以很難做到布施,究其原因,乃因為他沒有放下,執(zhí)著于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所以布施的本質(zhì)就是放下。布施是一種讓我們放下的行動,只要你盡力去布施——元錢、一朵花、一句鼓勵的話——都是在訓練自己放下。也就是破除我們的執(zhí)著心。
在布施中有個最高的境界,稱為三輪體空。——指布施時不執(zhí)著能施、所施及施物三個方面,其實就是住于“空觀”。當你布施時,一切以“空觀”照之,才是最上乘的境界。
如果你每做一個布施都有“三輪體空”的思想,你得到的結(jié)果將是最圓滿的。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有人說:“這個小人,我曾經(jīng)那么幫助他,結(jié)果他都忘得一干二凈了!……”為什么存在類似的想法呢,為什么你會憤憤不平呢,因為你在幫他時,對他有所期待,有所求,結(jié)果不如愿時便很失落,很不舒服。這個時候你想想,本來做了一件好事,結(jié)果變成了壞事,成了耿耿于懷的一個心病,那是何必呢?
倘若我們修三輪體空的布施,就不會得到這種不良后果,沒有副作用。因為你在幫助別人時心中萬念放下,心中是“空”的境界,無所求,無所念。你幫助他、布施他,并非為了得到回報;如果是為了得到回報而去幫助,這個不叫布施,在本質(zhì)上和商人市利差不多,那是放高利貸。你高利貸放空了,當然就失落,當然就罵娘。
而布施本身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它可以增長我們的大悲心,破除我執(zhí)心。它與商業(yè),與現(xiàn)實利益沒有絲毫關系,只與個人靈性的成長有關。
布施,可以在任何對象身上發(fā)生,不僅對外人,對我們的家人、親人照樣可以行布施,而且布施的含義非常寬廣。
仔細想想,夫妻之間是不是可以布施呢?我對你微笑,和顏悅色,這是布施,我?guī)湍阕黾覄,也是布施?/p>
有人說:我天天為你做飯,天天送孩子,天天幫你拖地板,父母大人我照顧,親戚朋友我應酬……結(jié)果呢,你居然這樣對我?!——這個家庭主婦非常痛苦,為什么呢,因為她在做這些事時,期望有所回報。可能大家都覺得這是人之常情,但此正是我們擺脫不掉的一個魔障,——回報不回報是人家的事,主權永遠在別人身上。你就是對他做再多貢獻,再大的幫助,人家不感恩你,不回報你,你也沒轍,你只能從道德上譴責他。
所以一開始你就處于被動的境地。
由此可見,我們布施時沒有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就難免失落、痛苦,甚至懷疑這個行為的本身。反過來,一個得到布施不知回報、忘恩負義的人,即使你不說什么,身邊的人也自會有評價,甚至把他罵得狗血淋頭。這樣的人,到底有多少呢,這樣的人,大家以后還敢?guī)退麊,這樣的人,生意場上有人敢和他合作嗎,在公司領導會提拔他嗎,他會交到真心的朋友嗎,可想而知。
施惠莫念,受恩莫忘。能做到如此的一體兩面,才算到位。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次到馬路上去乞食,有個人窮的家徒四壁,一無所有,唯一的一套破衣服穿在身上。這個人對佛陀說,你是世間偉大的智慧,能不能教我怎樣富有。糠鹜又v,你要布施。他說我什么都沒有怎么布施呢?佛說,你什么都可以布施,你可以用身體布施,幫人掃地,搬東西,可以用微笑布施,語言布施,可以贊美別人,別人布施時你可以隨喜贊嘆。……
布施來自哪里?就來自你一顆布施的心。來自你對這個世界的愛。
我們常常提到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字,如果不僅僅是口號,把它落到實處,那也是布施的精神?紤]一下,這個世間的任何組織和團體,它為什么而存在?——政府為什么存在,企業(yè)為什么存在,學校為什么存在,醫(yī)院為什么存在,佛教為什么存在,存在即合理不是嗎?它存在就說明有存在的價值,就說明有人需要它。佛教2500多年了,沒有滅亡,是因為人們需要它。企業(yè)為什么現(xiàn)在,是因為客戶需要它,沒有客戶,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所以,一個企業(yè)就是為客戶而存在的,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目標存在,這個一定要搞明白。因為是為客戶存在,當你弄不清客戶的需求時,就很難存在,有一天被淘汰了,還不知道為什么。這就是把“本”忘了,本末不能倒置。為客戶服務是“本”,自己賺錢是“末”,如果你這么想,把思想擺在這樣的位置,你的企業(yè)焉有不興的道理?你也沒有不發(fā)財?shù)牡览怼?ldquo;本”好比是樹的根,而財富和金錢是樹的枝葉、末梢,根系發(fā)達,枝葉沒有不繁盛的。
這就是事物存在的規(guī)律。
去看看世界五百強,凡是長盛不衰的企業(yè)都是靠自己能力做起來的,凡是靠自己能力做起來的,都是通過他們的行為對人類的進步、生活的便利,有巨大的進益,人們需要它,擁護它,樂于接受它,所以才屹立不倒。
這是我說的第一個,布施。學會給予,學會付出,學會去愛。學會不圖回報地愛。
第二個,持戒。
其實,持戒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沒有那么恐怖。
比如我們打坐,怎么才能坐好呢?不能彎腰,不能靠著,不能眼睛睜開,不能東張西望,不能做小動作,不能胡思亂想……這些要求,都是持戒。這些戒律你不遵守,就不能得到打坐的利益,就不能成就你。所以,戒律從某種程度就是為了成就你。
要想學習好,就不能貪玩。要想身體好,就要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不能作息非時,暴飲暴食。所以,我們想成就一個目標,就必須要有一種取舍,我今天要去上班,就不能去玩了,要在家里煮飯,就不能去聚會了。我們很多人在一個公司上班,就有很多規(guī)章制度,比如不能遲到,不能早退,不能損壞公物,不能喧嘩吵鬧,等等。這些規(guī)章制度就是為了幫我們達到想要的結(jié)果。
因此,我們不能把戒律當做一個生硬的、沒有人情味的,令人頭疼的東西。佛陀在世的時候,最初跟著的弟子是五比丘,后來發(fā)展到1250人。只有五個弟子的時候,有什么做的不對,佛陀說說就行了,但人數(shù)一多,就要定些制度來束縛,否則天天有人犯錯。這些制度就是戒律。所以這些戒律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修煉和成就,是為了保護他們的,不是故意約束你。
我也在寺院做管理,也有很多社會職務,但是,只要有人請我上課,就盡可能地把事情推掉來上課。為什么呢,因為我是佛教徒,對佛教思想的弘揚、利益眾生,是我的本職。至于開會之類,我覺得不重要,讓誰去都行。我要盡可能地為這個“主任務”讓道,這就是我的修行。所以你一個人要想得到某個結(jié)果,需要學會堅持,學會放棄,也就是要學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此即持戒。
故而,不是說只有和尚才持戒。持戒,是每一個圓滿生命走向的人,乃至每個活著的人,都不可逃避的本然。
有的人,一天應酬太多,最后時間都浪費掉了。我每次遇到這些,就盡量推脫。當你的生活越簡單,就越有時間。有時間,就可以看更多的書,做更多的功課。你把時間花在那些無謂的事上,會發(fā)現(xiàn)自己每天都很忙,但就是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時間是需要我們珍惜的,需要我們擠出來的,有時候我到銀行去辦事,也帶一本書,或者等飛機的時候,抽空看書。為什么這樣,當十分鐘十分鐘積累起來,就是一個大面積時間,一頁一頁積累起來,就會看很多書。
所以持戒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告訴自己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須做,永遠要有自己的主見,方向和目標,有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假如你活到80歲,在這些年內(nèi)要做些什么事?——諸如,要考一個學位,要學一門外語,要到世界一些國家走一走……然后你再把任務攤平到每一年去實現(xiàn),這樣活著就有了明確方向,不會無聊,不會整天玩游戲,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再譬如,如果我們想健康長壽,就應該注重養(yǎng)生,注意生活習慣,加強營養(yǎng),經(jīng)常鍛煉,等等;如果現(xiàn)在整夜打麻將,玩游戲,酗酒,就與這個目標背道而馳,——這便是沒有持戒。沒有持戒,謂之“有漏”。——好比一個水桶,下面有孔,上面不斷加水,它能裝的滿嗎?
有的人,每天活得渾渾噩噩,昨天和今天,上個月和下個月,今年和明年,都是一個樣,都過一樣的生活,沒有什么長進,除了每天浪費糧食和社會資源之外對別人沒有一點好處,這樣的人,活100歲跟活一天又什么區(qū)別?如果你每天活著都把時間浪費掉,那真的沒有必要活那么長時間。
第三個叫忍辱。忍辱是什么呢,不嗔恨。
我們認為忍辱是很難的,認為忍辱是忍氣吞聲,憋著,很難受。其實,忍辱不是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
當你把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起來,遠遠高于別人,——他在三樓,你在十樓,他根本傷害不到你,這才是真正的忍辱境界。其實此時,已經(jīng)無所謂忍不忍了。因為別人傷害不到你,他無法在你心中種下一個“惡因”,——他怎么罵你都充耳不聞,怎么毀謗你都無動于衷,所以,憤怒、恥辱、沮喪、傷心之類的情緒不會來到你心里。你的心是一如既往的平靜,是八風吹不動。當然,這個境界絕非隨便可以達到。
藉此,能修好忍辱行的人,首先,他站在人生的制高點上,來看待世間的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陰晴圓缺,他把所有的東西都看透了,所以能夠坦然,能夠放下。韓信之所以能忍受胯下之辱,因為他的思想境界已遠遠超過市井小民。如果他和那個潑皮無賴一樣斤斤計較,也沒有后來的經(jīng)邦濟世、建功立業(yè)。
假如你今天接受了禪修思想后,有一天很倒霉,被別人不明所以抓進監(jiān)獄里去,整天像圈養(yǎng)一樣,沒有自由,沒有陽光,吃的很差,還經(jīng)常受到其他犯人和獄卒的虐待,這個時候怎么辦呢,怎么度過難關?——那我今天教的就能用上了,你在那里面好好禪修,打坐吧。當你真正進入打坐的境界,你會發(fā)現(xiàn)不是那么難受,也不度日如年了。甚至還很快樂。
所謂一念之間,天堂地獄。人的思想境界一旦轉(zhuǎn)變,處處都是快樂。歡樂是自給的,痛苦也是自給的。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樣才叫自在的人。
我曾看過鬼谷子的文集,講到蘇秦,張儀,孫臏。也許是作者的境界不高,里面好像敘述蘇秦回到家里,別人說他幾句他就很受挫,我覺得這是作者的境界有局限,沒有真正把鬼谷子的思想學到位。一個能左右天下大事的人,絕不會因為別人詆毀幾句就消極沉淪,他還是以一般人的情感來描述他們,這就錯位了。
孟子講,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也。你很貧窮,但不以貧窮為賤,安貧樂道,不發(fā)牢騷,不郁悶,在富人面前也不阿諛奉承;你富有,不驕橫淫逸,不奢侈地生活;在武力和權勢面前也不屈服,喪失節(jié)操,這是一種什么境界?這是儒家的標準人格大丈夫境界,也是佛家里講的,不為外物所動,外不著相、內(nèi)不動心的大禪定境界。
佛教里面講,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無念無住無修無證,這個境界對我們來說太玄了點,一般人很難理解。他告訴我們什么?你如果貪圖一個有,就不可能達到事物的最高境界,當你進入無的境界之后就能得到自己的一切。你看武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無招。無招勝有招,以不變應萬變。你真正進入道的境界之后,你根本就感覺不到自己在修道。同樣,當你身心完全投入在銷售里,你不覺得自己在銷售。你不覺得自己在做銷售,才是銷售的最高境界。同理,你陶醉在讀書里,不覺得自己在讀書,此時讀書的效果是最好的。
我們平時做事,顧忌太多,掛礙太多,還沒有做就想著我沒有做成怎么辦,我做成了又怎么辦,對我的職位有什么影響,我有多少利益可得?……當你內(nèi)心塞滿這些的時候,你還能完全忘我地投入去做嗎?所以,當內(nèi)心是“空”的狀態(tài),沒有想到自己任何利益的時候,才可以達到做事的最高境界。
后面三個是精進,禪定,般若。
精進是什么?努力。這種努力必須是正確地努力,正確的方向,你才能走向正確的結(jié)局。否則越努力越錯的離譜。說起精進,我們應該跟日月學習,你看太陽,每天到一定時候就升起來,到一定時候又落下去了,所以清華大學有一個校訓,自強不息。這就是精進的表現(xiàn)。如果你每天像太陽一樣守規(guī)律,不懈怠,按這個方法去做,你的人生不成就都不行。比如我們每天打坐,如果發(fā)愿每天打坐半小時,十年二十年堅持下來,你的人生將會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再比如讀書,每天給自己規(guī)定讀10頁,一年下來讀多少書,十年下來讀多少書?如果你今天一口氣讀完一本,在此后幾個月,一頁也沒看,一曝十寒,永遠也沒有多少收獲。
精進就是持之以恒地努力。我以前在普陀山教書8年,后來到了桐鄉(xiāng)。這幾年也做了一點事,有人問我:你是靠什么把這些事做成的?我說,唯一的就是堅持,只要方向正確,你不斷地堅持——總有成績的。
記得我們寺院剛開禪修班的時候,每次5個、8個,10個、20個,人都招不來,F(xiàn)在呢,次次人滿為患,要提前20天截止,不然就沒辦法了。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人要找我走后門,參加禪修。為什么會有這么大變化,就是堅持的力量。剛開始時,我一邊走一邊也很迷茫,不知道何去何從,然后自己也松懈了,不想做了。然而,每到這個時候其實是離成功最近的時候。所以“精進、不舍、奮發(fā)”這些字眼,實際上就是要我們堅持。贏在起點不一定是贏,贏在終點,才是真正的贏,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很多時候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成功的。
精進對治懈怠,那禪定對治什么呢?散亂。
我們在修禪修的時候為什么要大家觀呼吸,這是治散亂很好的方法。佛教里面有戒定慧,叫三無漏學。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今天帶大家打坐其實是教給大家一個生起智慧的方法,你能生發(fā)多少智慧,最終看你擁有多少定力,大定則大慧,小定則小慧,無定則無慧。當然,定,不是一天可以練成的。佛教中,把七地以上的菩薩叫大菩薩,大菩薩和小菩薩有什么區(qū)別呢,其中有一點,大菩薩行住坐臥,無時不在定中。
最后一個般若,也叫智慧。此智慧是大智慧,出世間的智慧。什么樣的智慧呢?了解天地萬物存在的規(guī)律,了解無常、無我之根本。你讀《金剛經(jīng)》,讀來讀去,最后無非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一切事物都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都是眾緣和合而成,都是緣聚緣滅,這個世間,只有變化、無常才是是永恒的。
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現(xiàn)在年輕,不可能永遠年輕;現(xiàn)在生病,不可能永遠生病;現(xiàn)在死掉了,不可能永遠沒有了,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總在不斷輪回。一個蛹,殼破了,它變成蝶,蝶孵出卵,又變成蟲,蟲又變成蛹,蛹又化成蝶,如此永遠循環(huán)。
身邊的各種現(xiàn)象告訴我們,生死流轉(zhuǎn)輪回不息這種規(guī)則真的存在。我們不知道自己前一世和下一生是什么樣的,但可以通過事物的果業(yè)了解事物的因,從事物的因去推演事物的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當你擁有這樣一雙智慧的眼睛,就不會被事物的暫時表象所蒙蔽!心經(jīng)》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它告訴我們,色空不二。色是什么,物質(zhì)。物質(zhì)不可能永遠不滅,它的規(guī)律是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房子,它是由木頭,鋼筋,水泥,等等一起蓋起來的。十年后,房子跟今天不一樣,五十年后,房子變化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房子有一天終將灰飛煙滅。這就是無常,就是生滅,就是流動,就是變化。當我們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能以這樣一種方式去思考、去推究、去掌控,就能得到智慧圓滿的結(jié)局。
“六度如盲,般若如導”。在六度中,智慧總領前面五度,是它們的向?qū),如果沒有智慧,就如同一個四肢健全身體健康的人,卻是一個瞎子,處在盲目和黑暗中。
今天下午,告訴了大家六種修行的方法。最關鍵的一點:佛法不是在臺面上,也不是在課堂上你聽了多少了解多少,而是要運用到實踐中。通過跟生活密切無間的結(jié)合,從而改變你的眼界,你的思維方式,你的行為,讓你從原來的狀態(tài)里面得到提升和超拔,以此,來不斷圓滿自己的人生。
- 仁德上人:體會體驗落實實踐佛法的道理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jīng)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仁德上人:真正的修行是低下心與誠敬心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良因法師:修行人如果追求世俗的聲名會怎么樣?
- 明海法師:什么是平常心?怎么修行自己的心?
- 仁德上人:修行的兩種方法:萬緣放下和明心見性
- 夢參法師:學佛的第一個要求--堅信不疑
- 星云大師: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 仁德上人:修行五字偈
- 夢參法師:如何修行禪定?修禪定的方法
- 仁德上人:達到無私無我不執(zhí)著的境界即是正修真修
- 夢參法師:學佛者可以不求往生極樂世界嗎?
- 恒傳法師: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 凈界法師:在修首楞嚴王三昧過程中要從不迷、不取和不動下手
- 夢參法師:怎么樣修行?至心精進
- 昌臻法師:學佛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