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出家呢?

\

  有人問:我認為我們修行實際上是修心的過程,要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去培養(yǎng)自己的心力。心中有佛,自己的心就是修行的道場。把佛法真正地實踐于生活,利益于一切可接受我們幫助的眾生,實際就是修行的運用。那么,修行人出家和在家有什么區(qū)別呢?如果在家修行,不是能更好地利益眾生嗎?那么,修行人家和在有什么區(qū)別呢?如果在家修行,不是能更好的利益眾生嗎?

  如瑞法師答:

  首先,出家在家的外在形象不同。

  在家:印度俗人喜歡穿白色的衣服,在家人通常用“白衣”作為代稱。而現代社會,在家人非常自由,可以隨國家、民族、身份、場合、性別、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來著衣,并不單局一種顏色。

  出家:出家佛弟子的形象是剃除須發(fā),身著袈裟。因為所著衣都要染成壞色(青、黑、木蘭色),故又稱“緇衣”。

  無論出家在家都可以成就佛心,但因形象不同,作用也不同。出家是師位,法賴僧弘,可以代表三寶。律中有講,打犯戒比丘,如同出十萬億佛身的血,罪過是很大的,原因就是通壞三寶。因此,大居士不言僧過。出家人犯戒自有犯戒的果報,但其形象就能親起大用,這是在家人無法相比的。蓮池大師曾說:“最勝兒出家好,出家二字人知少……”

  其次,出家在家內在的差別就在于戒律

  因為受持的戒越多、越精嚴,解脫得就越快。從最初的三歸開始,我們作為佛弟子,次第進入,先受五戒,以自調伏。逐漸地,信樂增加,才求出家,增受十戒。繼續(xù)轉深,再受具足戒等。這樣,便能次第獲得法味,志向堅固,不可毀壞。“如游大海,漸漸深入。入佛法海,亦復如是。”擴而言之,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這也是出家的功德殊勝之處。

  佛在《涅槃經》中說:“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因之而生。”

  現代人雖然物質生活越來越優(yōu)越,但精神生活卻越來越苦惱。從社會到家庭,上下級、同事、父母、夫妻、子女等各種關系,家庭瑣事、感情糾纏、情愛煩惱,將人們層層籠罩著,逃不出來,難以解除內心的各種煩惱。因此,若不知修行,生生世世在愛欲苦海中掙扎、輪回,永遠被惡法所染污,無法出離。

  《涅槃經》中佛又說:“出家寬廣,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出家修行的范圍極其寬廣,所有一切善法,都因為出家修道而得以增長。出家無家處處家,出家無家以大家為家,出家可以說是一種徹底地奉獻!出家人辭親割愛,放下五欲,剃除須發(fā),三衣一缽走天涯,我看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實在需要大丈夫氣概!

  既然因緣不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條件舍棄家庭出家修行的,所以世尊種種方便,告訴我們在家修行的方法。出家要承擔住持正法的責任,在家要承當護法的責任。佛法的大廈須出家和在家眾共同撐持,這就少不了在家菩薩。

現在,約“出家、在家”,望“身、心”,可以作四句:

  一、心出家,身不出家

  《維摩詰經》中佛說:“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出家。”因此,身雖在家,但是,能夠發(fā)出離心,發(f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這就是身未出家而心出家、在家精進修行的居士。

  二、身出家,心不出家

  身雖出家,剃除須發(fā)、披上袈裟、外現僧相,而心里面仍然想著俗事,每日為了名聞利養(yǎng)奔波勞累,不按世尊的教誨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如此蹉跎歲月,豈非入寶山卻空手而回?

  三、心未出家、身也未出家

  身體與內心都沒有出家,就是《大智度論》中佛所呵責的“愚癡人、業(yè)障深重人、福薄慧淺人。”不懂利用這寶貴的暇滿人身來修出離法。

  四、心出家,身亦出家

  此等既外現僧相,內發(fā)無上菩提道心,對佛說的圣教刻苦精修、自利利他,又能夠勇敢荷擔如來家業(yè),發(fā)心廣度眾生。“高潔尊嚴人天師,如來親子不自棄”,這樣的出家人才是最上等的出家人。

  出家是一件非常殊勝的事,三世諸佛最后身,都是示現出家相成就佛道。不管我們現在是否具足出家的條件,各位都要發(fā)出家的好愿。即使今生不能夠如愿出家,也要為來世種下出家修道的因種。

  如佛世證得阿羅漢果的蓮花色比丘尼,常勸婦女出家。人們害怕出家受戒難持,會破戒地獄,她就說:“墮就任他墮,還是比沒有出家的人解脫快。想我過去生中,曾為戲女,因為演戲穿袈裟,由此種下善根。到迦葉佛的時候,得以出家修道。雖然因破戒墮落地獄,但現在出離。正值釋迦佛出世,可以遇佛聞法出家,終究獲得解脫。”

  又如佛世時,有一喝醉酒的婆羅門,到佛所求剃度出家。佛就讓阿難趕緊給他剃頭。當他酒醒以后,就還俗回家了。有的比丘請問世尊:為什么還給這樣的人剃度呢?佛就開示出家的殊勝功德,因說偈云: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遠飛。在家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