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西行取經(jīng)帶回數(shù)百粒佛陀舍利

\

  釋尊涅槃前曾囑咐后事,說明如何建塔供養(yǎng)舍利。

  在佛教中,舍利最早是指佛的遺骨,后來也指高僧或大修行者過世后的遺骨,分為骨舍利、發(fā)舍利、肉舍利三種!督鸸饷鹘(jīng)》云:“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對于形成舍利的原因,近代凈土宗高僧印光大師曾作過詳細的論述:“言舍利者,系梵語,此云身骨,亦云靈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練精、氣、神所成,此殆心與道合、心與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燒之其身肉、骨、發(fā)變?yōu)樯崂?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雪巖欽禪師剃頭其發(fā)變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龍舒凈土文》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繡佛繡經(jīng)針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后燒之舍利無數(shù)門人皆得……當知舍利乃道力所成。”

  可見舍利是通過戒、定、慧的修持而得,十分稀有珍貴。佛陀當年在印度示現(xiàn)滅度,留下舍利,讓眾生建塔供養(yǎng),能夠讓眾生心懷戀慕而產(chǎn)生渴仰之心,信順佛法,同時也避免弟子生起依賴甚至厭煩懈怠之心,從而勇猛精進地修行。

  根據(jù)《長阿含經(jīng)》記載,釋尊涅槃前便對阿難尊者囑咐后事,仔細說明如何安葬自己并建塔供養(yǎng)舍利:“阿難……訖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廟,表剎懸繒,使諸行人皆見佛塔,思慕如來法王道化,生獲福利,死得上天。”

  釋尊在拘尸那迦娑羅雙林樹間涅槃后,法體供十方眾生瞻仰六天,于第七天進行了火化;鸹牡胤揭脖皇刈o了七天,供大眾前來朝禮。后來,佛舍利分成八份,由八個國家各自建塔供養(yǎng)。

  大約在佛圓寂一百多年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出世,他統(tǒng)一印度、大興佛法,將八份佛舍利重新分配,遣送各地,修造了八萬四千座舍利塔,印證了釋尊當年的預(yù)言。當時,佛舍利在印度及各國受到世人廣泛的瞻禮供養(yǎng)。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長老曾到斯里蘭卡弘法,當時的國王天愛帝須向阿育王請求舍利,并以極為莊嚴的儀式進行迎請。東晉法顯大師《佛國記》中也記載,他西行時斯里蘭卡王城中建有佛齒精舍。玄奘大師時代,古印度迦畢試國供奉著很多佛舍利,如王城西北的寺院中便供奉著佛幼年的乳齒以及一片頂骨,上面的發(fā)孔都很分明。玄奘大師回國時,便帶回了他從西域請得的一百五十粒如來肉身舍利。比玄奘大師晚些的義凈大師歸朝時,也攜回了三百粒佛舍利。

  釋尊于二千五百年前進入涅槃,為后人留下了浩瀚三藏的法身舍利,更留下了珍貴的生身舍利,成為佛弟子永遠瞻仰的圣物。對于供養(yǎng)舍利的無量功德,經(jīng)典中多有敘述,《大毗婆沙論》云:“般涅槃后,雖越千載,無量有情,乃至若能于遺身界,如芥子許,起殷凈心,恭敬供養(yǎng),獲無邊福,生天受樂,得般涅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