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凡夫境界迥異須彌四洲更有價值

\

  編者按:佛經(jīng)中的須彌四洲,是一種世界觀;現(xiàn)代天文學(科學)中的宇宙、銀河、星系,同樣是一種世界觀。那么這兩種世界觀是否相互沖突?有沒有共通性?究竟孰優(yōu)孰劣、孰高孰低?我們來聽聽明賢法師怎么說。

  四大部洲

  三十三天

  兜率陀天

  星系當讓須彌,應確定阿羅漢的世界觀

  人的層次不同,世界觀的層次也可以不同,但是不同層次的人可以生活在同一個環(huán)境里。雖然外部世界觀的層次不同,凡夫跟阿羅漢、菩薩的層次不同,但是這三大類世界觀可以重疊在一個地方,平行地鋪展開。既然如此,為什么佛經(jīng)中一再強調(diào),阿羅漢的境界是世界的真理?原因在于:阿羅漢的境界可以指導凡夫的境界。

  凡夫所說的世界結(jié)構(gòu),是用能知的心觀察所知的境界,這個結(jié)構(gòu)有“煩惱無盡”的問題。比如,現(xiàn)在可以乘宇宙飛船到月球去,依據(jù)中觀見,船能開這么遠是因為心有這么遠。但是心只有這么遠嗎?不是的,上了月球便會想:“銀河系里還有火星……”又奔向火星。登陸了火星,還有更遠的星……這些星球是有盡的還是無盡的?是無盡的,因為煩惱無盡。心有多遠,世界就會延伸多遠。你永遠站在自己心的基礎(chǔ)上向外面馳逐,心總是先超過你的能力。所以宇宙飛船飛得越遠,心就越大;而心越大,就越飛不到頭。所以,世界是永無邊境的。在一個永無邊境的實有世界中,怎么可能找到真理?

  凡夫境也是一個不確定的境界,其中沒有任何可以確定的元素。凡夫所執(zhí)持的實體成、住、壞、空的世界起源觀,實則只是執(zhí)著于當前,而久遠之前與久遠之后的實體現(xiàn)象,或無盡的上與無盡的下的實體現(xiàn)象,對凡夫來說都是迷茫的,根本無法了解。所以,凡夫見地中的世界緣起觀受到佛陀的否定。

  只有須彌四洲的世界觀,才能成為我們目前可及的彼岸。宇宙飛船飛不到真理的彼岸,因為飛不到心的外邊,所以不以它為世界觀。而須彌四洲的世界觀是修行獲得成就后所自然得到的依報結(jié)果,所以它的層次更高,對凡夫具有指導意義,能產(chǎn)生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價值。增上生與決定勝是什么?學習任何一個理論,都要讓功德上升;學習任何一個理論,都要指向決定性的果位:這才是要進取的。

  星系當讓須彌,應當確定的世界緣起觀要從“須彌四洲”的世界觀入手,因為它有真正實際的指導意義。

  現(xiàn)在人類可以登月,還拍了照片回來,但即便如此,所見仍不能確定為世界的緣起觀。為什么?因為還沒有見到現(xiàn)象界根本元素的四大種性。只有具備四大種性這種更深邃的所見之后,得到的境界才能作為修行人的世界觀。因此佛經(jīng)中一再強調(diào):這個世界有很多重天,我們現(xiàn)在處于南贍部洲,北俱廬洲的人是不修行的,他們過分享樂。三十三天以下,六道眾生雜居,以上是更高層的天,天的最頂層是釋迦牟尼真正成佛的位置,然后他才到人間應化。三十三天之上,有一重天稱作“兜率陀天”,彌勒菩薩正在那里修行,即將成佛。——這是學佛人應該確立的世界觀,因為菩薩的世界觀必然要跨越此階段后才能達到,所以阿羅漢的世界觀有“增上生”的價值,是確定的、有意義的。

  無邊際的邪見,要不要討論?不要討論,因為沒有邊際。有人說:“佛法要與時俱進啊!”如果不證果,與時俱進有什么用?如果沒有解脫,帶著煩惱無止境地被世俗同化,有什么意義?讓學佛人討論如何登月、如何經(jīng)營管理、如何克隆綿羊,只關(guān)注會不會做,不關(guān)注該不該做,究竟有什么意義?于道無益的討論都沒有意義,如果不能產(chǎn)生增上生與決定勝,不必討論過多。

  談“星系當讓須彌”的目的,是為了讓暫時的世界觀服從佛教的世界觀,讓科學的世界觀服從了義空性的世界觀。我們要了解,雖然科學的世界觀有客觀的真實性,但是須彌四洲的世界觀是比它高一層次的世界觀,是我們內(nèi)心里可以去訴求的一個世界觀。但我們在生活中需要承認現(xiàn)前的宇宙、銀河、太陽、月亮、地球的世界觀,不能用“須彌四洲觀”反對當代天文學界公認的宇宙星系現(xiàn)象界,用“圣人境”破“凡夫境”,那是“用錘子打破瓶子求空性”,當然是愚蠢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