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佛陀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覺真

  一個全國性的政府官員組成的代表團,來到著名古剎參觀。我被指定去接待。走進大雄寶殿,忽然一位長者向我問道:「法師,能不能請你講一講,佛和菩薩區(qū)別在哪里?」

  我說:「自利利他,是菩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是佛!顾仁潜牬罅搜劬ν,接著,他會心地笑了。

  是的:佛陀的精神,正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請讓我介紹佛陀《本生經》中一個著名的「尸毗王割肉貿鴿」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為尸毗王時,帝釋天為了考驗尸毗王,是不是真正行布施波羅蜜,他化作了一只鷹,并派遣毗首羯摩天化作了一只鴿。鷹追鴿,鴿飛到尸毗王懷中請求救護。鷹請尸毗王還鴿,以救它的饑餓之軀。尸毗王誓愿救度一切眾生,既要保護鴿,又要布施鷹,於是,同鷹達成協(xié)議,以自身的肉,秤好與鴿等量(等重),來換取鴿的生命。他自剜盡了腿肉、臂肉,仍然不足鴿的份量,就想以自己的整個身體上秤,結果昏倒在地。醒來後,他責怪自己為身所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布施自己,正是時候,豈可懈怠?此時,大地出現(xiàn)了六種震動,諸天神祗,贊嘆不已。帝釋天使尸毗王恢復原形後,再探詢尸毗王的本心之愿,尸毗王說,我割肉流血時,既沒有嗔心,沒有煩惱,也沒有一點點悔恨之心,我只有為來世得成正覺、度脫眾生所發(fā)之大愿。

  這則佛陀的故事,讓我們驚心動魄。為了慈悲救鴿(生命),為了施舍救鷹(饑餓),甘愿忍受巨痛,無畏布施其身,無怨無悔,心無執(zhí)著,這不正是佛教「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的高度概括麼?這不正是佛教六度(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高度實踐麼?這不正是佛的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典型體現(xiàn)麼?

  值得我們探討的是,佛教的這種精神來源於何處?

  我們的教主,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他本是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太子,但他舍棄了王位,舍棄了人間的名聞利養(yǎng)一切享受,為了尋找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他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終於獲得證悟而成佛。佛者,覺也。覺者,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覺察到一切事物的真相(法性)。他不但自己覺悟了,他還要幫助我們這些迷誤困惑之中的眾生,因機施教,引導我們,救渡我們,讓我們也得到覺悟,(棄惡趨善,破迷得悟,斷惑證真),獲得智慧的解脫。所以這叫自覺覺他,最終達於覺行圓滿——這就是佛。可見,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佛教在中國傳播、發(fā)展了二千多年,就是為了救渡眾生。我們用一句話可以來說明,佛教的本質,就是眾生關懷,關懷眾生。

  佛教的宗旨——救渡眾生;佛教的本質——眾生關懷。為了關懷眾生,救度眾生,可以犧牲自己,這正是佛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來源。

  在這里,我不能不提到著名神學家田立克(PaulTillich)先生,他在他的名著《信仰的原動力》(DynamicsofFaith)一書中,正式提出了「終極關懷」的概念。他用「終極關懷」來詮釋宗教信仰的真諦。我感謝他的是,用人類的「終極關懷」來說明佛教,那是最為確切不過的了。鴿飛到了尸毗王的懷中,尸毗王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它的安全;鷹向尸毗王說,我受饑餓之迫,不吃鴿無以療饑。尸毗王以自己的肉換鴿,以救鷹之饑,這正是終極關懷的最好證明。尸毗王與鷹達成「以身貿鴿」的協(xié)議,是終極承諾(UltimateCommitment),達於完滿度脫眾生之悲愿是終極目標(Ultimategoal),最終實現(xiàn)正等正覺,便是終極真實(Ultimaterealitytruth),田立克所提出的「終極關懷」(ultimateconcern)的四元素,在佛教的義理中得到了最完整的驗證。我認為,哲學家傅偉勳教授生前在談到田立克時說過一段十分中肯的話:「田立克的「終極關懷」說,反而變成足以推動世界宗教之間相互對談(dialogue)、相互交流(mutualexchangeofideas)甚至相互沖擊(mutualchallenge)的重要契機或橋梁,極有後設宗教學的學理意義!(傅偉勳《生命的學問》P.7浙江人民出版社)今天,我們聚會一堂,探討「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宗教服務精神,既是佛教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之精神,也正是所有宗教都具備的「終極關懷」精神。而這一探討、交流、似乎又印證了傅偉勳先生所作的上述評騭。

  最後,我想引用我在最近所發(fā)表的《一個法國和尚的故事》一文中所寫過的一段話來作為我本文的結束語:「東西方長期的隔離,今天已被打破了。隔離的溝壑,只是缺乏交流。拒絕交流就是制造隔離。而隔離和隔膜,都是不幸的。馬蒂厄——這個法國和尚說得好:「經歷了許多世紀的互相無知之後,在最近的二十年里,佛教與西方思想的那些主要潮流之間的一場真正對話,已經開始建立,佛教就這樣取得了它在哲學史和科學史上應有的位置。我們從早到晚,在我們生命的每個時刻,都在與我們的精神打交道,這個精神的最微小改造,也會對我們的生存過程和我們對世界的感受,產生巨大的影響」。愿我們發(fā)揚宗教的「終極關懷」精神,亦即「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關懷人、關懷一切有情眾生,讓人類走向善良、正義、和平,利樂有情,莊嚴國土。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