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目青山是禪

\

  滿目青山是禪,茫茫大地是禪;浩浩長江是禪,潺潺流水是禪;青青翠竹是禪,郁郁黃花是禪。

  要在做事業(yè)中落實佛法,把事業(yè)當成佛事來做。把做好事業(yè)看作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yè)。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他人有愛心,對他人有感恩的心,對他人有關懷的心。而這種關懷也好,愛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沒有任何目的,是本當如此的,這就是佛法的精神。

  調心的最后目的是要把心調伏得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貪心、沒有癡心,最后全心全意來為大眾服務、為大眾做牛做馬。

  “戒”,就是道德原則;“定”,就是那些能夠使一個人情緒穩(wěn)定的修行方法;“慧”,就是用來辨別修行的法門正確與否、是否走錯了路的覺照能力。

  凈土非遙,靈山不遠,都在我們舉心動念之間。

  修行人要發(fā)大愿、立大志。只有把自己這一點點心力都奉獻給眾生,才會有無窮無盡的動力去戰(zhàn)勝困難、攀登高峰。

  在世間什么是富,什么是貧呢?“慈母在堂名之為富,慈母不在名之為貧。”

  破除執(zhí)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礙,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愿是大海,實踐是高山,以行山填愿海,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不能脫離實際,不能脫離現(xiàn)有的生活狀況。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盡各的責任和義務,在盡職盡責中來完成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責任和義務。

  慚愧心、悔改心應該有,但是不能老是后悔,不知道前進。如果只是后悔,不知改正、不知進步,悔就成了障礙。

  貪、嗔、癡三毒是一切煩惱的總根子,是我們眾生迷惑的根源。

  個人的利益與大眾的利益永遠是一致的,只有把個人的利益與大眾的利益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個人利益才是永久的。

  修學生活禪有四個要點: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眾。

  掛礙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內心還有見不得人的地方自己內心還有陰暗面、有私欲,那就是掛礙。

  無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不求將來是否會有好的成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就是無所求。

  我們的心總在給外在世界安立各種各樣的假名——好的、丑的、胖的、瘦的……。這個語言的世界、符號的世界、概念的世界,把我們弄得暈頭轉向。

  真修行者,重在默默地行持,而不在口頭上到處說。

  一切的修行、證果、成佛度眾生,其根本的目的都是為了知恩報恩。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報恩,就是要求我們時時刻刻對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對立起來,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會對立起來。

  一切事情,不管未來的路有多長,當下是基礎,今天是基礎。

  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是越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總是越謙虛。

  如果我們把煩惱當成一個處理品,我們大家一定不會自找煩惱。

  所謂把握當下,就是要當下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我”執(zhí)是一切煩惱的禍根,是生死的禍根、世間一切問題的禍根。

  修德、積福,就是創(chuàng)造培育善因善緣。不間斷地培植善因善緣,惡緣就停止了。善緣成熟了,惡因就會推遲現(xiàn)報。

  佛法就是一座橋梁,一切眾生通過它從煩惱的此岸到達般若彼岸。

  所謂見道,就是要見因緣生滅當下的無生亦無滅。

  在自我反省中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那就能夠確定自己生命行為的方向,或者說生命行為的取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