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善事業(yè)與布施法門
佛教慈善事業(yè)可以和六度之首的“布施”劃為等號,那就有必要來研究布施法門,從而更好的從事佛教慈善事業(yè)。布施分為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分為內(nèi)財施和外財施兩種:內(nèi)財施即把自己的眼、骨髓以至整個色身施于眾生,如世尊舍身飼虎、割肉喂鷹;外財施即把自己所擁有的衣食財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饑寒之苦。法施即以清凈心為眾生說如來之正法,令聞法者得法樂,滋長善根;。無畏施即當眾生有種種災難怖畏之事時,去安慰他、幫助他免除內(nèi)心怖畏。其中財施僅能救急不能救窮,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佛教慈善事業(yè)最終目標是徹底解決受難者的痛苦。布施為六度之首,又含攝其余五度。在布施時,首先應防護自己身、口、意,就需要有戒為助伴;若在布施過程中遭受到布施者的誤解或辱罵時,就需要有忍辱來助成布施;若在布施過程中心生懈怠,就需要有精進來策勵;若在布施過程中要保持心里安定專注,就需要有靜慮;為了能知布施因果,或通達布施實相,作三輪體空的如法布施時,當然也不能缺少智慧。所以說做佛教慈善事業(yè)行布施的本身就是六度齊修了!
(2)是否一定需要有錢才可以做佛教慈善事業(yè)?布施者是否會變窮?
世人普遍認為做佛教慈善事業(yè)一定要有財力,否則會有心而力不足。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正因為這種錯誤觀念使得很多人都不敢去做慈善事業(yè)、不敢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業(yè)中去,這是非?上У!實際上從事慈善事業(yè)并不是一定要有錢才能做到。前面我提到佛教布施分為三種,除財施外還有法施和無畏施。在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為人指點迷津、為人提供各種方便、去無償獻血、乃至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親切的問候、一句鼓勵人心的話語、哪怕是一念善心等等,都是在行善。慈善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特麗莎修女說的那樣:“當愛被分享時,歡樂成了兩倍;當痛苦被分擔時,卻只有一半”。
有些人認為假如他自己全身心地去做慈善事業(yè),到最后會一無所有,幫助別人、捐獻人體器官說不定會把自己的小命都搭上的。這也是非常錯誤的觀念。《薩加格言》里說到:“吝嗇鬼不會成為富翁,施舍者不會成為窮人”。佛教慈善事業(yè)好比是一位充滿愛心的苦行僧,看到一個快餓死的人時,不但向過路人乞食讓他吃飽,更不失時機地給他和過路人宣講佛法,使他們信仰佛教、修習佛法,了脫生死。佛教的布施沒有像基督教那樣讓教徒按自己收入的百分比來捐贈給教會,佛教講隨緣,愿意捐多少都可以。隨緣捐贈財物既不會變窮,又能為自己培福報,何樂而不為。佛陀就是福德的圓滿者!2005年春晚《千手觀音》的編舞張繼綱先生在元宵頒獎晚會上說道:“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愛,就會有一千雙手來幫助你;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愛,他也會伸出一千雙手去幫助別人”。
(3)從事佛教慈善事業(yè)能使人學會淡泊
相信大家都聽過“留財給子孫不如留德給子孫”這句話,那怎么樣才能“留德”給子孫呢?正如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不善之家,必有余秧”①。宋朝政治家范仲淹二歲喪父,家境衰落,從小勤奮好學,胸懷“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他自己積善、全家積善、子孫皆知行善,他官至宰相,五個兒子中,有兩個后來也官至宰相、一個做過御史大夫,他到自己死時卻買不起棺材,那他的錢都到哪去了?其實全都用在了社會福利事業(yè)上、救濟受苦難的百姓了。這不就是大乘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慈悲情懷嗎?后來他的家族據(jù)說近千年不衰,子子孫孫都積德行善,以慈善為美、以慈善為德。清末禁煙民族英雄林則徐將萬貫家財濟民救災,有人曾勸他為后代留些金銀財寶,他卻說:“子孫若如我,留錢何用?賢而多財,財捐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何用?愚而多財,財增其過。”貪欲使人不能把持自己,而淡泊則能力求簡單。境由心生,通過佛教慈善事業(yè),利益眾生,使淡泊的心升華到淡泊的境界。境界的升華需大智大慧,大悲無淚,大悟無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4)出家眾一定要做佛教慈善事業(yè)、廣行布施法門
電影、電視中放到有關出家眾勸化世人時,通常會說一句:“我佛慈悲!”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按佛教教義講今生能得人生、聽聞佛法,除乘愿再來之外,都是在過去生中五戒、十善②修得特別好,今生才能有幸出家,聽聞佛法、弘揚佛法。
下面列舉幾位高僧大德的慈善事跡:
現(xiàn)代高僧圓瑛大師把佛教慈善事業(yè)看作是弘法利生的重要部分,大師除了到處講經(jīng)說法,以法布施外也非常重視佛教慈善事業(yè),實行財、法二施并重。民國初年,圓瑛大師初任寧波佛教協(xié)會會長時,創(chuàng)立僧、民二校,僧校用來教育出家青年、民校用來免費教育貧寒子弟。1918年又創(chuàng)立了寧波佛教孤兒院,博得社會的好評。1923年在南洋講經(jīng)時,遇到新加坡轉道、轉物兩位大德,三人共同發(fā)愿,重興泉州大開元寺,并創(chuàng)辦開元慈兒院,以收容失去父母的孤兒,學科依照普通學校教程,飲食、衣服、臥具、醫(yī)藥全部免費,亦教亦養(yǎng),1925年慈兒院正式成立,1926年為籌集慈兒院資金,圓瑛大師再次遠渡南洋群島講經(jīng),籌得巨額資金,使慈兒院得以維持發(fā)展,慈兒院從籌建到建國之初,將近30年的歲月,收容和教育的孤兒數(shù)以千計,他們中絕大多數(shù)成為了社會的有用之材。1937年10月圓瑛大師帶其弟子明旸法師到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馬六甲等地,吁請當?shù)厝A僑組織成立“華僑籌款救國委員會”,并借講經(jīng)的機會積極宣揚籌款救國,倡導“一元錢救國運動”,得到了廣大愛國僑胞的支持,大家踴躍捐款,募得了相當?shù)目铐?匯回祖國,以作為佛教醫(yī)院、佛教收容所的經(jīng)費。
現(xiàn)代天臺高僧靜權法師由于從小受佛教思想熏陶,因而在未出家時就樂善好施,喜歡為別人排憂解難。青年時他的父親去世,他繼承家產(chǎn)12畝土地,他將5畝捐給母校擴建校舍,使地處山區(qū)的兒童有更多的入學機會。又將5畝變賣銀元500元,加上家中的資金,獨資建造了一座石拱橋,從而消除了雨季水漲之際過往行人溺水之險。余下2畝交給侄輩經(jīng)營,自己只身空手另謀生路。一次鄰近的兩個村莊,為了一片山林爭執(zhí)不休,從對罵、打架發(fā)展到雙方聚眾持槍,策劃大規(guī)模械斗,法師聞訊前往,竭盡全力開導雙方,使之分清利害得失,終于化戾氣為祥和,免除了一場不應有的武斗流血事件,使山林糾紛得到合情合理的解決,當?shù)厝朔Q頌法師為“活菩薩”。
1941年廣東曲江縣嚴重缺糧,饑民非常多,由于當時國家正處在困難之際,無人出面解決饑民溫飽問題,此時虛云老和尚將十方善信供養(yǎng)的20多萬錢全部用來賑濟災民。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有許多事物都會阻礙我們的修行。如果隱于山林,做個自了漢固然快樂,那都市的眾生由誰去度化?出家人要做到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心境平和,慢慢地用心去轉境。古人云:“世露風霜,吾人練習之境”③,可以把都市環(huán)境當作考驗自己定力的增上緣。都市眾生更需要出家眾來布施法雨甘露,行大乘菩薩道就不該因修行環(huán)境不如意而舍棄眾生。所謂“小隱隱于山林,大隱隱于鬧市”就是這個道理!
出家眾吃住都在寺院,衣食無憂。百丈惟海禪師有首詩寫得好:“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這是多么的瀟灑快樂。出家眾為何能這么自由自在?除了聽聞佛法得受法樂外,最主要的是衣食由在家眾供養(yǎng)。在家眾不但要養(yǎng)家糊口,還要供養(yǎng)出家眾,是多么的不易!出家眾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修習佛法?有一首佛偈說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出家眾除了修習佛法外,應該支持佛教慈善事業(yè)。錢多了也會障道,《佛說八大人覺經(jīng)》第二覺知云:“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如果出家眾自己貪得無厭,又有什么資格去勸導在家眾參與到佛教慈善事業(yè)中來。唯有給世人帶好頭,做好榜樣,為佛教、為社會多做貢獻,才對得起施主無私虔誠的供養(yǎng)、對得起自己身上穿著的袈裟!世人都知道“飲水思源”、“知恩不報非君子”的道理,更何況為人天師表的出家眾呢!出家眾應本著“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的中國傳統(tǒng)美德,用心去做佛教慈善事業(yè)、去感恩諸佛菩薩、感恩社會、感恩十方施主!
、俪鲎脏嚢采幹兑捉(jīng)·》。P71.中華書局。2006年7月1日,第二次印刷。
、谖褰涫: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十善: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兩舌不惡口 不綺語 不貪 不嗔 不癡。
、鄢鲎责埳袑挼摹渡胍髡Z·圣賢》P73,中華書局2006年7月1日第二次印刷。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靜波法師:以布德為棄履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界詮法師: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 凈界法師:修習觀音菩薩法門會產(chǎn)生什么效果功德?
- 明生法師:法門無高低之分,只有是否契機合適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mào)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宏海法師:修學法門都要有慚愧精進的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本源法師:布施持戒后為什么還是缺少福報?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靜波法師:正常理性地廣行財物布施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