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息妄修心

洪修平:什么是息妄修心

什么是息妄修心?

  息妄修心是禪宗北宗神秀所倡導的禪修法門。神秀北宗主要繼承了弘忍東山法門重《楞伽》的傳統(tǒng),“持奉《楞伽》,遞為心要”。總體上,神秀的禪法主要是按照《大乘起信論》的思想組織起來的,它依《起信論》的“一心二門”而立論,并在方便法門中融入了一定的般若思想。其主要內容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一是禪法的理論基礎,主要以《觀心論》為代表;二是禪法的方便法門,主要體現(xiàn)在《大乘無生方便門》等本子中。前者主要發(fā)揮了弘忍的“守本真心”論,后者則對道信的修心五方便作了發(fā)展。

  神秀《觀心論》的宗旨可以說與五祖弘忍的“守本真心”論基本一致,只是論證方法有所不同。弘忍“守本真心”論依據(jù)的也是《大乘起信論》的真妄二心說,以妄心不起、真心不失為解脫,主要是就清凈的心本體立論的。他強調的是自心本來清凈,不生不滅,為萬法之本,諸佛之師,只要守住這一自性圓滿的清凈心,便能證涅槃,得佛果,到達解脫之彼岸。而神秀卻遵循學道之法,必須“先知心之根源及諸體用,,的思路,依據(jù)《大乘起信論》的思想,從體用相即出發(fā),論證了真、妄二心的一體同源、互不相生,并進而強調了息妄修心這一“觀心”修行法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觀心論》可說是立足于“行”而發(fā)揮了弘忍的“守本真心”論:“心者,萬法之根本也。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萬行具備。”此“心”不但是“眾善之源”,也是“萬惡之主”,因此,修行解脫或沉淪三界,無不依此一心。通過觀心的修行,息妄顯真,除染還凈,了悟本覺真心,即得解脫。由此可見觀心的重要性,所以神秀強調,唯觀心一法,總攝諸行,是求佛道最為省要的修行之法。

  所謂觀心,就是要明了自心起用而有染凈二心的道理。由于“一切善惡,皆由于心”,依凈心而得解脫,依染心則受苦種種,因此,觀心之法最終要求能攝心而離諸邪惡,從而斷滅諸苦,自然解脫。神秀的《觀心論》在強調“心為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的同時,更著重說明了“三界輪回,亦從心起”,突出了對真如之體受無明妄心障覆故眾生輪回受苦的論述,顯示了他的禪法重心在于“息妄”漸修的特色。他要人時刻警惕自己的感情欲望,時刻提防物欲對人心的侵襲,正如那首著名的偈頌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將滅除情欲、物欲,恢復并保持清凈的本然之心作為人生的第一要義,要求通過否定塵世生活的價值與意義來保持心地的自然清凈,表現(xiàn)出了宗教禁欲主義的傾向。

  在強調觀心、攝心、去除染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神秀又把觀心與念佛聯(lián)系在一起,以“觀心”來統(tǒng)攝念佛法門。他區(qū)別了口誦與心念的不同,把念佛解釋為“覺察心源,勿令起惡”,“堅持戒行,不忘精進”。他認為,了知自心清凈是正念,執(zhí)著音聲之相是邪念。他主張的是正念,即念自性清凈心,亦即本覺的真如之體。當神秀將此清凈心等同于佛時,他所說的念佛,實際上也就是觀心看凈。神秀把念佛與觀心聯(lián)系在一起,把向外求佛轉為反觀自心,從形式上看是對四祖道信“念佛即是念心”的繼承,而從內容上看則更多的是對五祖弘忍“守本真心”論的發(fā)揮。因為道信的念佛法門有明顯的般若傾向,所念之佛或所念之心都有“非名非相”的般若實相之義,所以道信說“無所念者,是名念佛”,“即念佛心名無所念”。但神秀的念佛或觀心依據(jù)《大乘起信論》而更加突出了“真心”的內容。

  神秀禪法反對外在的形式主義的求佛道之行。由于神秀依一心而立凈染、善惡、凡圣等的不同,以“觀心”這一反身向內的精神活動來“總攝諸行”,統(tǒng)攝佛教的一切修行活動,因而他認為“修造伽藍、鑄寫形像、燒香、散花、燃長明燈”,以及“廣費財寶,多積水陸,妄營像塔”等都是“背正歸邪”的行為,“于真性一無利益”,強調“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他還對佛經(jīng)中所說的“修造伽藍、鑄寫形像”等作了重新解釋,認為這些都是佛要求眾生觀心、修心的方便說法。例如針對修伽藍,神秀說:“言伽藍者,西國梵音,此地翻為清凈處地。若永除三毒,常凈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涼,是名為修伽藍也。”

  值得一提的是,神秀的觀心法門是主張“頓悟”的。既然“一切善業(yè)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回之業(yè),自然消滅,能滅諸苦,即為解脫”,那么,要獲得解脫,當然就無須累世修行,只需當下觀心了。對此,神秀專門從理論上作了說明。他把佛所言的“三大阿僧祇劫”解釋為“三毒心”,認為“佛所說言三大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言不可數(shù),此三毒心于一念中皆為一切恒河沙者不可數(shù)也”,只要通過觀心而去除一念之中的貪、嗔、癡“三毒心”,就是度得三大阿僧祇劫了。這樣,神秀的觀心法門便以去除一念中三毒心取代了累世修行說,把解脫從遙遠的未來移到了當世。因此,他的觀心法門在強調“時時勤拂拭”的“漸修”的同時,也一再提到“一念凈心,頓超佛地”的“頓悟”,認為“悟則朝凡暮圣,不悟永劫常迷”,只要能攝心內照,絕三毒心,那么,“自然恒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shù)法門,悉皆成就,超凡證圣,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

  當然,神秀北宗的禪法重的是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坐禪漸修法,與惠能南宗強調的“直顯心性”確實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神秀在講頓悟的同時更強調“息妄”的漸修,他把頓悟安置在漸修種種觀心的方便法門基礎之上,而不像惠能南宗禪那樣始終著眼于不假修習、直了見性的“頓悟”,因而他所說的頓悟與惠能的頓悟不同。需要指出的是,在神秀與惠能之時,頓漸僅是不同的禪法所強調的重心不同而已,并沒有表現(xiàn)為派系的對立之爭。后來由于惠能的弟子神會北上入洛,攻擊神秀北宗“法門是漸”,人們才開始以“南頓北漸”來區(qū)別南北禪宗禪法上的不同特點。不過,就南北禪宗的立足點看,以“南頓北漸”來標明南北禪宗禪法上的差異,倒也是合適的。

 。ㄕ浴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