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二因緣?

\

  什么是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梵文為Dvadasa—astange,也稱“十二緣起”或“十二緣生”,是佛教關于三世輪回的基本理論。緣起,如前所述,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論,也是全部佛法的理論基礎,它的意思是“諸法皆由因緣而起”。因緣,即關系與條件。佛教認為,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的生起,都是一種相互依存、互為因果、互為條件的關系。原始佛教主要關注人生問題,因而其緣起論也主要用于分析生老病死等人生現(xiàn)象。“十二因緣”即佛教為解釋現(xiàn)實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消除人生痛苦的方法而構建的一種理論。它把人生分為彼此互為條件或因果聯(lián)系的十二個環(huán)節(jié),用“三世兩重因果”來說明生死輪回的道理,這就是“十二因緣”。它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部分,又稱“十二支”或“十二有支”。十二因緣的內(nèi)容及相互關系具體如下。

  1.無明:又名“癡”或“癡愚”,特指對佛理的愚昧無知。佛教認為,無明是無始以來就有的,是一切生死痛苦的總根源,生死輪回之所以會發(fā)生,都在于無明的作用。

  2.行:指由于無明而引起的各種世俗的思想和行為,包括身、口、意三個方面,有好壞、善惡之分。佛教認為,“無明緣行”,即人們的各種行為都是由于無明而導致的。

  3.識:指托胎時的心識,它是先于形體而存在的精神統(tǒng)一體,是由“行”的影響力(業(yè)力)而引起的。佛教常說的“行緣識”,指有了人們行,才使“識”投身于與“行”的相應處。

  4.名色:名指心,即精神;色指形體、肉體。名色就是指胎中已具身心的生命體。佛教認為,“識緣名色”,就是說,有了識投胎,才有胎兒的身心發(fā)育。

  5.六處:又名“六根”或“六人”,指眼、耳、鼻、舌、身、意,即五種感覺器官再加思維器官。眼、耳、鼻、舌、身五根分別以色、聲、香、味、觸為對象,意根則具有對五根所受進行綜合的作用。在“十二因緣”中,“六處”主要指具備了身心的胎兒進一步發(fā)育出各種認識器官,處于即將誕生的階段。佛教認為,“名色緣六處”,意思就是胎兒正常發(fā)育成長,必然產(chǎn)生各種感覺器官。

  6.觸:即接觸,指胎兒出生后六種認識器官與外界事物相接觸,相當于幼兒階段。佛教認為,“六處緣觸”,即有感覺器官的胎兒出生后,必然要與外界接觸;之所以能接觸外界,緣于人們有感覺器官。

  7.受:即感受,指六種認識器官與外界接觸后獲得的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相當于童年階段。佛教說,“觸緣受”,意為人們有了感覺和認識器官,就會與外界接觸,與外界接觸,就必然會引發(fā)不同的感受。8.愛:即貪愛,主要指由感受而引起的物質貪欲與男女情愛等,相當于青年階段。佛教認為,“受緣愛”,意為人們有了苦、樂等不同的感受以后,自然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欲望、渴望和貪愛。

  9.。褐缸非髨(zhí)取,即貪愛而引起的對可供享受之物的追求執(zhí)取,相當于成年階段。佛教說,“愛緣取”,意思是說,人成年后,由于各種貪愛,必然會引發(fā)種種追求執(zhí)取的行為。

  10.有:指思想和行為的實有。貪愛與執(zhí)取,即身、口、意所造之業(yè),必然會招致相應的果報,就其能招致果報而言,名之為“有”。佛教強調“取緣有”,就是為了說明,只要有思想或行為,它作為招致果報的業(yè),就永遠不會消失的,以此來確立業(yè)報輪回的必然性。

  11.生:即誕生。這里指由于愛、取、有而產(chǎn)生的果報,導致了來世的再生。佛教說的“有緣生”,主要是強調人的生死輪回都是自我過去之業(yè)的結果。

  12.老死:有生就有死,來世之生仍將趨于老死。佛教說,“生緣老死”,就是認為生是死之因,有生必有死;不死,只有不生。所以佛教的目標就是要達到無生無滅的涅盤解脫。

  “十二因緣”與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的輪回說聯(lián)系在一起,即成“三世兩重因果”。三世指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無明與行二支作為“過去因”,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則成為“現(xiàn)在果”;愛、取、有三支作為“現(xiàn)在因”,生、老死二支則成為“未來果”。三世兩重因果概括了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中的因果關系,F(xiàn)實的人生就是上述十二個互為因果的環(huán)節(jié)所構成的流轉過程。這十二環(huán)節(jié)可由順、逆兩種次序來觀察。從無明到老死,是由原因到結果的順觀。若從結果推其原因,則可由老死逆觀至無明,即把無明視為人生一切痛苦的最終總根源;眾生由于無明而淪于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不得解脫。既然找到了人生痛苦的總根源,那么,消除其總根源,人生的痛苦也就能從根本上得到解除了。從十二因緣來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出現(xiàn)都有它的原因,尋找到它的原因并消除之,作為原因的結果當然也就不會出現(xiàn)了。這樣層層順觀反推,逐次消除因果,最后就能從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解脫出來。通過消滅無明而最終消滅了苦。所以,十二因緣分析人生現(xiàn)象,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人明白生死輪回的道理,以便確立對佛教的信仰,信奉并修持佛法。

  佛教提出“十二因緣”,一方面是強調一切眾生由于無明而造業(yè),從而淪于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根據(jù)因果報應在“六道”中不斷流轉,以解釋人生痛苦的原因;另一方面又為現(xiàn)實人生指出一條解脫生死輪回痛苦的途徑與方法,引導人們信奉佛法,努力去體悟佛教的四諦、五蘊、八正道等教義,不斷地為善去惡,以消除無明,斷滅生死輪回。十二因緣是原始佛教緣起論的主要內(nèi)容,從中可見,原始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針對人生問題來談的,是以生死為基點觀察并分析人生而推演得出的。

  “十二因緣”說在緣起論的基礎上對人生現(xiàn)象進行了生動細致的、概括,為佛教信仰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十二因緣”也為佛教各家所繼承,并有所發(fā)揮。例如,天臺宗立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四種十二因緣,并將其與藏、通、別、圓“化法四教”相配合,說三因佛性。法相唯識宗在《成唯識論》卷八中則設立了二世一重因果說,以無明到有的十支為因,以生和老死二支為果,此十因二果,必不同世。如從過去和現(xiàn)在二世來看,十因為過去世,二果為現(xiàn)在世;如從現(xiàn)在和未來二世來看,十因為現(xiàn)在世,二果為未來世。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十二因緣說在中國的流傳。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