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乾隆大藏經(jīng) > 此土著述 >
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yán)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疏解蒙鈔卷第九(之二)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疏解蒙鈔卷第九(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科】(○長水科經(jīng)大文第七。陳禪那現(xiàn)境。盡十卷中究竟修進最后垂范。為經(jīng)文正說分竟。即今鈔判經(jīng)后分)。

  (○[疏云]禪那現(xiàn)境者。此之境界。是修行人。由戒定慧。漸修有力。內(nèi)動煩惱。外動魔王。于觀行中。五陰漸滅。從粗至細。滅一陰時。有十境界。彼定激發(fā)。或煩惱;驑I(yè)種;蛐八。或天魔鬼神等,F(xiàn)諸異相。禪中而發(fā)。行人若無多聞智慧。不能覺察。即便取著。認(rèn)非為是。先雖修正。返入邪倫。佛哀此等。無問而說。然諸經(jīng)論。明坐禪次。亦略說之。微細廣說。無過此典。天臺止觀或引禪經(jīng)。說魔境界。亦出少分耳)。

  (△[涅槃梵行品]何等名為優(yōu)陀那經(jīng)。如佛晡時。入于禪定。為諸天眾。廣說法要。時諸比丘。各作是念。如來今者。為何所作。如來明日。從禪定起。無有人問。以他心智。即自說言。比丘當(dāng)知。一切諸天。壽命極長。汝諸比丘。善哉為他。不求己利。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滅。如是諸經(jīng)。無問自說。是名優(yōu)陀那)。

  (△[妙玄云]小乘根鈍。說必假緣。非天鼓任鳴。少無問自說)。

  (○文二)。

  ([○@●]初如來無問自說二)。

  ([○@│]一召告宣示二)。

  (CB17561一召告)。

  即時如來將罷法會。于師子床。攬七寶幾;刈辖鹕。再來憑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此經(jīng)家敘)汝等有學(xué)。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

  【疏】佛答阿難七趣已竟。慶喜既默。眾又無辭。合住說法。故云將罷法座。然禪發(fā)境界。非一切智。孰能知之。若不與說。后代修行。遇此難敵。故再憑幾。顯悲深也。真修行法。即前二決定義。觀音觀門。內(nèi)戒外咒。兼前正解。俱是修行入覺之方法也([孤山云]奢摩他。止也。毗婆舍那。觀也。依常住真心。修圓融止觀。未入初住。則多動魔事。即是天臺所說。因觀五陰而發(fā)九境也。故下五十重。悉依境發(fā)。而其相狀不出九境[熏聞云]止觀中列九境。一陰入。二九惱。三病患。四業(yè)相。五魔事。六禪定。七諸見。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薩。初境現(xiàn)觀。余九待發(fā)。止觀云陰入二境。常自現(xiàn)前。若發(fā)不發(fā)。恒得為觀。余九境發(fā)可為觀。不發(fā)何所觀。不出九境。大概言之耳)。

  (△[吳興云]約位論之。此等魔事。并是觀位中所發(fā)之相。從相似位。破見惑后。必?zé)o大妄墮獄之理。若十信中?v有魔事。觀力易防。非此經(jīng)所說之意。孤山謂未入初住。易動魔事。指位太深也)。

  (△[輔行云]大魔正以順生死。貪六欲退菩提。嫉眷屬為事。行者宿行魔業(yè)。今違宿因。宿事來遮。故曰魔事)。

  (CB17561二宣示二)。

  (卍初認(rèn)魔境)。

  魔境現(xiàn)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蛉觋幠。或復(fù)天魔。或著鬼神;蛟怊西。心中不明。認(rèn)賊為子。

  【疏】修妙觀智。滌內(nèi)垢障。故云洗心。由魔引起。分別念著。故名非正。陰魔等者。常說四魔。謂煩惱魔。生死因也。陰魔死魔。生死果也。天魔。生死緣也。今云鬼神等。即天魔屬。若涅槃云。皆是先世犯初重禁。乃至余篇而現(xiàn)者。此則業(yè)因種子。被激而生也。是故行人。先須明擇([宗鏡云]首楞嚴(yán)疏鈔云。正坐禪時。心中起見。遂感外魔來。入行人心。不知皆由自心;蜃愿栉璧取T亲孕挠跋。故知若了唯心。諸境自滅。何處心外。別有境魔耶。昔有禪師。坐時。見一豬來在前。禪師將是魔。則緩擎把豬鼻拽。唱叫把火來。乃見和尚自拽鼻唱叫。明知由心變。但修正定。何有魔事。如經(jīng)云。汝心不明。認(rèn)賊為子。五十重魔境。皆由妄心為賊。子盜汝法界中。法財智寶。處三界往來。貧窮孤露之苦)。

  (○[智論云]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煩惱魔者。所謂百八煩惱等。分別八萬四千諸煩惱。五眾魔者。是煩惱業(yè)。和合因緣得。是有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色。是名色眾。百八煩惱等。諸受和合。是名受眾。小大無量。無所有想。分別和合。名為想眾因好丑心。發(fā)能起貪欲嗔恚等心。相應(yīng)不相應(yīng)法。名為行眾。六情六塵和合。故生六識。是六識。分別和合無量無邊心。是名識眾。死魔者。無常因緣故。破相續(xù)五眾壽命。盡離三法。識斷壽故。故名死魔。天子魔者。欲界主。深著世間樂用。有所得故生邪見。憎嫉一切圣賢道法。是名天子魔。一五眾魔。攝三種魔。有五眾。則有煩惱。有煩惱。則天魔得其便。五眾煩惱和合。故有死魔[什公云]得無生忍。煩惱永斷。故降欲魔。得法身。則更不得身。故降身魔。無身則無死。故降死魔。無三魔。則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也)。

  (△[止觀云]四倒秪是煩惱魔。煩惱魔故。即有陰入魔。陰入魔故。即有死魔。既未出三界。即屬天子魔。右智論止觀。廣陳魔發(fā)之相。今鈔多引。無厭煩文)。

  (卍二取少證)。

  又復(fù)于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圣。天報已畢。衰相現(xiàn)前。謗阿羅漢。身遭后有。墯阿鼻獄。

  【疏】智論所說。此比丘者。不廣尋經(jīng)論。師心修行。無廣聞慧。不識諸禪三界地位。但精勤不息。證得初禪。謂是初果。乃至四禪。離八災(zāi)患。便謂已證阿羅漢果。([論云]得四禪。生增上慢。謂得四道)阿羅漢者。此云無生。我已證得無生果。已離三界分段生死。所作已辦。更不進修。至無常時。四禪中陰。見在生處。(見有四禪中陰相來)忽然起謗。我聞羅漢。已得無生。今日云何。更有生處。若如是者。佛說羅漢。便是虛妄。故知無有得涅槃?wù)摺?便生邪見。謂無涅槃。我是阿羅漢。今還復(fù)生。佛為欺我)由此生謗。決定邪見。天中陰滅。墯阿鼻獄(惡邪生故。失四禪中陰。便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墮)。

  汝應(yīng)諦聽。吾今為汝。子細分別。阿難起立。并其會中。同有學(xué)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科】([○@│]二總別開示二)。

  (CB17561一總明五)。

  (○按總別開示下。分科有三。一總明科。即此科下五段文。二別顯科。即分破五陰現(xiàn)境文。三結(jié)勸科。乃在第十卷識陰盡后。此是過去先佛。乃至究竟修進。最后垂范。一段經(jīng)文。以卷帙隔別。起盡難明。初學(xué)臨文。未免眩瞀。故略敘于此。今初。一總明科分五)。

  (CB17567一顯生佛體同)。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dāng)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疏】一真妙體。本無二相。前文云。我與如來。真妙凈心。無二圓滿。斯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

  (CB17567二明迷真妄起)。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fā)生。生發(fā)遍迷。故有空性;圆幌。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dāng)知虛空。安汝心內(nèi)。猶如片云。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疏】此正敘也。無明妄想。迷真常理。遂成四惑。略舉其二。故云癡愛發(fā)生。若具對者。先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即我癡。次于迷處見有所相。即我見。所相既現(xiàn)。執(zhí)而不舍。即我愛。恃此為體。轉(zhuǎn)增粗顯。即是我慢。楞伽云。七識生滅。如來藏不生滅。此二和合。成阿梨耶。此即內(nèi)識成也。故云遍迷。([補遺云]癡愛等者。此取在迷一念。未與諸使合時。多為癡愛。此迷初動。與真性似同。尚遍一切。未局其體。故有空性)。

  (△[融室云]迷無邊覺性。成無邊虛空。故云遍迷)故有下。外器具也。則此下。重指。非無漏者。反顯諸佛凈土。即是鏡智所現(xiàn)。唯識云。大圓鏡智。能現(xiàn)能生身土智影。今此有漏。皆妄安立。([吳興云]非無漏者。明微塵國土。悉是有情有漏之變造)當(dāng)知下。此結(jié)指也。前文云?丈笥X中。如海一漚發(fā)。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下文云。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安立。故云。況此世界在虛空耶([長慶說文云]虛空生汝心內(nèi)。猶如片云點太清者。此說由汝妄想。有世界生也。況諸世界在虛空者。況則喻也。此說虛空生汝心內(nèi)。喻如世界。在于虛空也)。

  (○[[(廠@((既-旡)-日+口))*殳]公云]自家真心猶如太清之天。十方虛空喻似一片之云。即知真心極大虛空極小。虛空比于真心。尚爾極小。況諸世界在虛空中。若比真心。即是小中之小)。

  (CB17567三示悟真妄除)。

  汝等一人。發(fā)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疏】前文云。漚滅空本無。況復(fù)諸三有。故知眾生共業(yè)所感。國土及空。一人返妄歸真。始覺合本。其所感者。隨妄銷殞。前文云。諸器世間。應(yīng)念化為無上知覺。然發(fā)真者。合覺之時。雖但見覺。無妄可生。此無生妄。未發(fā)真者。見是實有其妄。所感共變國土。為智所了。寧不振裂。由是諸佛成道。動諸世界。必不徒然([長慶云]振裂者。有人悟道。則諸魔宮殿崩壞。如正法念處經(jīng)云。一子出家。諸天賀喜相賀。一人悟道?罩姓窳。焉敢不信)。

  (○[圓覺疏云]言發(fā)真者。真發(fā)也。謂真性開發(fā)。正同圓覺無邊虛空。覺所顯發(fā)。歸元者。始覺合本覺也。殞者滅也。虛空既從心識。分別。熏習(xí)相現(xiàn)。今破和合識相。顯發(fā)真凈覺智。故所變空相殞滅矣。即起信中。心滅種種法滅之義也。問若。一人還元。十方空滅。今何皆見空相耶。答上豈不云。自識變耶。何不自嫌分別之相卻嫌空相在耶。故有人云。魚不見水。人不見風(fēng)。迷不見性。悟不見空)。

  (△[合論云]一人發(fā)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銷殞。我自可也。而曰一切魔王鬼神凡夫人。見其宮殿崩壞。何也。曰凡曰。本無今有者。便不可信。何以故。是假法故。假法依情。情以計而有。如水中之月。非眼處收。意計為有故。若悟三界唯心。但一寂滅。寂滅之中容有魔王鬼神凡夫天類。譬如焰爐之內(nèi)。有一縷線。故曰云何空中而不振裂)。

  (△[吳興云]微塵國土。且約同居。究竟振裂。須通三土。今按上言非無漏者。下指魔宮凡天。舍經(jīng)文而別論三土。此臺家通病也)。

  (CB17567四明因悟動魔)。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淴(淴與泯同。避唐諱易)當(dāng)處湛然。

  【疏】此顯悟也。飾亦修也。淴。合也。一法界心。生佛同體。佛究竟證。菩薩羅漢。亦已分證。今三昧者。同彼所證。融合一體。妄處全覺。故云當(dāng)處湛然([吳興云]飾猶莊嚴(yán)也。謂修禪定功德。莊嚴(yán)本有真三摩地。以是故。菩薩羅漢所證心性。與我所觀心性。通同淴合也)。

  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疏】一切魔王下。動魔也。凡夫昏暗下。料揀也。魔與諸天。皆修禪定。故得五通。凡夫煩惱。一未曾伏。故云昏暗。彼諸魔王。欲界之主。統(tǒng)此國土以為所居?倲z有情以為其眾。故得道者。必出魔界。共感國土。必傾搖耳([熏聞云]凡夫下。釋伏疑也?忠烧咴。魔及諸天。既見其相。凡夫何事。都不覺知。故此釋也。問大地?zé)o情水陸異類。何以同魔。一皆振懾。答三昧威神。不可思議。如大樹緊那羅王。弦歌一奏。聲動大千。須彌山王。為之踴沒。況菩薩首楞嚴(yán)力。豈以情無情異耶)。

  (○[止觀云]行人修四三昧。惡欲謝。善欲生。魔恐迥出其境。又當(dāng)化度于他。失我民屬?瘴覍m殿。又慮得大神通。大智慧力。復(fù)當(dāng)與興大戰(zhàn)諍。觸惱于我。遽其未成。壞彼善根。故有魔事。行者道弱。未動波旬。一切鬼神。屬六天管。當(dāng)界防戍。正應(yīng)動此耳)。

  是故神鬼。及諸天魔。魍魎妖精。于三昧?xí)r。僉來惱汝。

  (CB17567五顯覺悟降伏二)。

  ([○@卍]初正明覺悟)。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nèi)。汝妙覺中。如風(fēng)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疏】首楞嚴(yán)定。實相智慧。如光如水。如湯如主。風(fēng)刀水客。孰能動焉。此以清凈道力。破彼惛濁魔心。如空無礙。物何能沮;蛞荒顒。如主心迷?偷闷浔。即成破亂。終不成就([溫陵云]五陰主人。真心也)。

  (○[智論六十五]魔有四種。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得諸法實相。煩惱斷。則壞煩惱魔。天魔亦不能得其便。入無余涅槃故。則壞五眾魔及死魔。云何不得便。此中佛自說因緣。是人善修法空。亦不著空。不著空者。云何當(dāng)?shù)帽。譬如無瘡則不受毒。無相無作亦如是。復(fù)次一切法實觀。皆是空無相無作相故。則無得便。亦無受便者。是故空不應(yīng)得空便。無相不應(yīng)得無相便。無作不應(yīng)得無作便。以一相故。如火不能滅火。得水則滅。以異相故。問曰。何者是魔。何故惱菩薩。云何得便。答曰。魔名自在天王。雖以福德因緣生故。而懷諸邪見。以欲界眾生。是己人民。雖復(fù)死生展轉(zhuǎn)。不離我界。若復(fù)上升色無色界。還來屬我。若有得外道五通。亦不出我界。若佛及菩薩出世者;任颐瘛0紊栏。入無余涅槃。永不復(fù)還?瘴揖辰。是故起恨仇疾。又見欲界人皆往趣佛。不來歸己。失供養(yǎng)故。心生疾妒。是故。以佛菩薩。名為怨家。是菩薩入法位。得法性生身。魔雖起惡。不能敗壞。若未得阿。鞞跋致者。魔則種種破壞。若菩薩一心不惜身命。有方便求佛道者。十方諸佛及大菩薩。皆共護持。以有因緣。能成佛道。若菩薩有懈怠。貪著世樂。不能專心。勤求佛道。是則自欺。亦欺十方諸佛菩薩。自言我為一切眾故求佛道。而行雜行。壞菩薩法。以是故。諸佛菩薩。不為守護。魔得其便。所以者何。一切圣人。已入正位。一心行道。深樂涅槃。魔入邪位。愛著邪道。邪正相違。是故憎疾正行?裼拮愿。喚佛沙彌瞿曇。佛稱其實。名為弊魔。以相違故。名為怨家)。

  (○[起信記云]智論偈云。若分別境相。即是魔羅網(wǎng)。不動不分別。是即為法印。經(jīng)中說有一比丘。魔欲惑之。終七千歲。竟不得便。何以故。以是比丘。不起心故。其猶密室。風(fēng)不得入。風(fēng)得入者。由孔隙故。魔得便者。由起念故)。

  (○[凈名經(jīng)云]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什公曰。如一羅剎。變形為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馬問士夫。馬為好不。士夫拔刀示之。問言。此刀好不。知其心正為畏。竟不敢加害。若不如是。非人得其便也)。

  ([○@卍]二結(jié)勸降伏)。

  當(dāng)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

  【疏】初二句。勸依本修治。智慧觀察也。則彼下。顯魔不得便。一人發(fā)真。世界消殞。今入三昧。寧不動魔。茍能深入禪定。唯觀實相。魔界佛界。一如無二。生死涅槃。山河大地。皆即狂勞虛妄華相。故曰如何敢留等。([雷庵云]群邪依妄想而住。想屬陰也)。

  (△[交光云]禪定得力。光明遍處。魔以陰暗為依。如梟入晝。羅剎向陽。尚不可見。敢留擾亂耶)若不下。殷勤啟悟。令識魔惑五陰所迷。魔得其便。故正理論云。五蘊者。積聚藏隱諸不善因。譬如群賊藏隱山中。時出人間。劫奪財物。故知五陰。魔所依處。若能觀破。魔自銷歇([直解云]金剛?cè)两?jīng)云。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陰魔五十。即五十惡也)。

  ([○@卍]三證明魔惑)。

  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秪毀一戒。心清凈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zhuǎn)零落。無可哀救。

  【疏】殊為眇劣者。殊。異也。即異常之眇劣也。魔鬼相望。魔勝而鬼劣。今登伽是人。但有咒力。非具五通。若望于魔。即眇劣中又眇劣者。彼唯下。釋眇劣相。據(jù)摩登伽期心甚淺。但欲毀汝淫之一戒。由汝無心。尚不成犯。此乃下。顯魔勝。此。此魔也。魔欲令汝三昧不成。流浪輪轉(zhuǎn)。法身慧命。絕滅消殞。如宰輔家。犯國極法。削沒其籍。世無食祿。良可悲夫([孤山云]舉劣況勝勖彼深防。初果道共戒力。自然無犯。故云心清凈等)。

  (○已下合釋魔事)。

  (○[起信論云]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蛴斜娚鸁o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于坐中。現(xiàn)形恐怖;颥F(xiàn)端正男女等相。當(dāng)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以是義故。行者常應(yīng)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wǎng)。當(dāng)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yè)障[賢首云]如是鬼神嬈亂佛法。定入邪道。故名外道。如是三種。能變作三種五塵。壞人善心。一切諸境。皆唯自心。是故觀察唯心。魔境除滅。此是通遣之法。今依古德相傳。略以三法驗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智慧觀察。如經(jīng)言。欲知真金。三法試之。謂燒打磨。定譬于磨。本治猶打。觀察類之以燒)。

  (○[智論云]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性身故。破陰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處心不著故。入不動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以是故。說過諸魔事。復(fù)次。除諸法實相。余殘一切法。盡名為魔。如諸煩惱結(jié)使。欲縛取纏陰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盡名為魔。是名為結(jié)使魔。問曰。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何處說是魔。答曰。莫拘羅山中。佛教弟子羅陀。色眾是魔。受想行識亦如是。復(fù)次。若欲作未來處作色身。是為動處。若欲作無色身。是亦為動處。若欲作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身。是為一切動處。動是魔縛。不動則不縛。從惡得脫。此中說眾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須說。問曰。何以言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諸外道人輩。言是名欲主。亦名華箭。亦名五箭。破種種善事。佛法中名為魔羅。復(fù)次。人展轉(zhuǎn)世間。受苦樂結(jié)使因緣。亦魔王力因緣。是魔名諸佛怨仇。一切圣人賊破一切逆流人事。不喜涅槃是名魔。是魔有三事。戲笑語言。歌舞邪視。如是等從愛生縛。打鞭拷刺割斫截。如是等從嗔生。炙身拔發(fā)。入火投淵投巖。如是等從愚癡生。又大過失不凈。染著世間。皆是魔事。憎惡無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亦是魔事。沒大苦海。不自覺知。如是等無量。皆是魔事。已棄已舍。是謂過諸魔事)。

  (○[天臺止觀云]魔羅者。為破二善。增二惡故喜從五根作強軟來破。大論云。魔名華箭。亦名五箭。各射五根。共壞于意。五根各一剎那。剎那若轉(zhuǎn)。即屬意根。意根若壞。五根豈存。眼見可愛色名華箭。是軟賊。見可畏色名毒箭。是強賊。見平平色。不強不軟賊。余四根亦如是。合十八箭。亦名十八受。以是義故。不應(yīng)受著。著則成病。病則難治。永妨禪定。死墮魔道。阿難笈多學(xué)阿鞞跋者。皆為魔所惱。何況初心。寧免自他三十六箭。若知魔佛皆入實際。則無怖畏。魔箭初射五根。得邪法者。當(dāng)約十種正法簡出邪正。有者。色從眼入。見山河星辰。日月居宮。亦見幽中種種相貌。指點方面。是有太過。無者。色從眼入。便謂諸法。猶如斷空。說灰無法甚可怖畏。是無太過。明者。色入已;砣怀H缛赵抡铡0嫡。色入已;璋灯岷凇gH然不隢。定者。色入已。心如木石。塊然直住亂者。色入已。狡擲攀緣。愚者。色入已。闇短鄙拙。脫裸無恥。智者。色入已。聰黠捷疾。悲者。色入已。憂惱淚泣。喜者。色入已。歌舞恒歡?嗾。色入已。百節(jié)疼痛。如被燒炙。樂者。色入已。身體暢醉。如五欲樂。禍者。色入已。自恒招禍。亦為他招禍。亦知他禍。崇福者。色入已。恒自招福亦能為他招福。惡者。色入已。無不造惡。亦令他造惡。善者。色入已。自行檀等。亦令他行檀。憎者。色入已。不耐見人。遠他獨住。愛者。戀重纏著。強者。其心剛強。出入不能自在。猶如瓦石。難可回變。軟者。心志軟弱。易可敗壞。猶如軟毛。不堪為器是等悉名為邪。一根有三受。一受有二十邪法。三受合六十邪法。歷五根。合三百邪法。雖九十五種。種種異邪。而其初入。必因五根。必與彼相應(yīng)也。復(fù)次。魔內(nèi)射不入。當(dāng)外扉檀越師僧。同學(xué)弟子。放十八箭。又魔善巧。初令乖善起惡。若不墮者。即令墮善。起塔造寺。使散妨定。若不墮者。令墮二乘。又化人入無方便空。謂無佛無眾生。墮偏空里;蚣倨锓N種蹊徑。令不入圓。治魔羅有三。一初覺呵。如守門人。遮惡不進。如佛告比丘。一切他不受。不受之法。能治一切自他魔事。二若已受入。當(dāng)從頭至足。一一諦觀。求魔叵得。又求心叵得。魔從何來。欲惱何等。如惡人入舍。處處點簡。不得令住。三觀若不去。強心抵住。以死為期。不共爾住。止觀治者。一即空治。二即假治。三即中道禪那治。又總一治者。唯一無心。則萬魔不能轉(zhuǎn)也)。

  (CB17561二別顯五)。

  (CB17567一破色陰三)。

  ([○@卍]一盡未盡相二)。

  (CB17565初明區(qū)宇)。

  阿難當(dāng)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念如一。

  【疏】示入正定之方便也。此如前文。以湛旋其虛妄生滅。伏還元覺。即此文云。銷落諸念等。圓覺亦云。于一切時。不起妄念也。分別不起。故云念盡。離念精明者。即前文云。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也。動靜下。釋離念行相也。入流亡所。境不能隨。故云動靜不移。([補遺云]觀力漸成。不為動散所改。故云不移)由澄諸念。分別稍寂。故云憶忘如一。(出定為動。入定為靜。心記為憶。不記為忘)起信即云。止一切境界相。今經(jīng)云。消落諸念。能所二緣。經(jīng)論互舉耳(依此離念。深入正定。自然憶忘如一也)。

  (△[資中云]攀緣妄想?偯T念。心若澄定。粗念不起。是為消落。此欲界粗定。暫得相應(yīng)耳[吳興云]離念者。如天臺止觀。正修前方便。訶欲離蓋等是也。所離雖近。能離則深。非欲界粗定)。

  (△[柏庭云]此初入禪。觀照得力時也。是時即得入三摩地。故言。當(dāng)住此處云云)。

  (△[天如云]離念精明。心未發(fā)光等。色陰未破之相也。孤山謂在名字位中則太抑。溫陵謂得元明覺無生滅性。則太高。當(dāng)依岳師。指入觀行。蓋禪那得力之處。塵勞暫息之時也)。

  當(dāng)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凈。心未發(fā)光。此則名為色陰區(qū)宇。

  【疏】依前方便。入正定也。應(yīng)當(dāng)依此離念之處。深入正定。如明下。正顯未盡色陰也。心入正定。如明目人。未破色陰。如大幽暗。精性妙凈。定心顯也。心未發(fā)光;畚瓷。區(qū)宇。寰區(qū)也。如王所統(tǒng)有諸國土。故云區(qū)。區(qū)。別也。皆一天所覆。故云宇。宇。猶覆也。([柏庭云]屋之邊為宇。猶五陰舍宅也)今色陰二字。即同區(qū)宇。同一陰覆。色等別故。([融室云]區(qū)。別義。色有八微故。宇。覆義。八微之色所覆故)舉此喻者。表在其中也。([溫陵云]陰以蔽覆為義。區(qū)局性真。故曰區(qū)宇)。

  (△[交光云]眾生本性光明。遮那無異。五陰無明。蓋覆法界。散心對目前現(xiàn)境。一區(qū)光明。不知實居黑暗中。修三昧火頓舍五陰覆蓋。專注反聞。此定成就,F(xiàn)境都失。方覺十方渾是無邊黑暗。故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龍?zhí)洞禑舭l(fā)明德山。正此三昧也。此但解空了境初心定力使然。行人不識。取著無進。禪家謂之墮一色邊)。

  (CB17565二明盡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fù)幽黯。名色陰盡。人是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疏】初四句。正明也。前已目明。今復(fù)暗破。故無幽黯。色既質(zhì)礙。障隔不通。故成幽暗。今定慧發(fā)明。破其陰覆。洞然明顯。故云陰盡。是人下。結(jié)益也。超劫濁者。以劫濁是色陰之體。最初一念。能所才立。即是空見不分。名為劫濁。從無忽有。有即色也。今破色陰。是故超越。([真際云]空為色本。依空立界。依界立時。故色陰盡。即超劫濁)堅固妄想者。覺明堅執(zhí)。質(zhì)礙便成。為色之體。故云堅固。問。色陰粗顯。觀中先破。劫濁最細。何得卻超。答。以起時無前后。故破時兼粗細。文不累書。故見生起有次第耳。又色陰屬現(xiàn)相。現(xiàn)相是本識。今色陰破。即現(xiàn)相破,F(xiàn)相破。即動本識。本識豈非劫濁。故得超也。信哉初心便有破無明分耳([融室云]色是五陰之首。劫為五濁之初。以首配初。故此盡則彼超也。觀其所由者。謂盡色時。方知色[起]如楞伽所明。八地菩薩。方能見妄想習(xí)氣始生故。堅固妄想為本者。妄想。所生之識是質(zhì)礙相故)。

  (△[交光云]色陰盡者。如五重衣服。初脫最上一重也。躡解成行。入三摩地。于幽暗中。忍住一重。忽爾色界云開。內(nèi)外瑩徹。自晦昧為空。結(jié)暗為色。即入劫濁。無量劫來。長眠黑暗生死之中。今破色陰。離彼幽黯。故。得超也。觀其所由。如伐樹者。去其覆土。方以見根。今劫濁既開。觀見色陰之由也。堅固妄想者。堅執(zhí)內(nèi)外四大。固執(zhí)不解。成此色陰幽暗之體也)。

  ([○@卍]二正明現(xiàn)境十)。

  (CB17563一精明流溢前境)。

  阿難。當(dāng)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于三昧中。精究研窮。妙明元體。無色陰相。由斯研究。深觀此理。故得四大不相交織。須臾之間。身能出障。如行虛空。([熏聞云]四大不織者。因畢竟空。亡堅固執(zhí)。故見四大無交織相[補遺云]由止觀中。通修通發(fā)。陰解虛融。故得四大不織。由研妙性。內(nèi)明外虛。故依報不礙)斯則心不主形。四大亡質(zhì)。觀心無礙。流溢前塵。功用暫然。非是圣證。茍知此是禪者功力。則無有失。故云善境。若總撥為魔。則抑善功用。若言即圣。又未斷惑。故令善識而無取舍。上皆仿此([柏庭云]凡發(fā)境相。未為不善。但未離念。取之則非。天臺止觀十乘。最后離法愛者。為是故爾)。

  (○[合釋][止觀云]初學(xué)禪觀。當(dāng)知邪正發(fā)相。邪定發(fā)相者;蛏硎旨妱。或時身重。如物鎮(zhèn)壓;蛏磔p欲飛;蛭铀;蚣搴畨褵嵋娭T異境;蚱湫拈湵巍;蚱鹬T惡覺;蚰钔馍⑸;驓g喜躁作;驊n愁悲思。或惡覺觸身。身毛驚豎;驎r大樂惛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禪俱發(fā)名為邪偽。此之邪定。若人愛著。即與九十五種鬼神法相應(yīng)。多好失心顛狂;蛑T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勢力。令發(fā)諸深禪定智慧。辨才神通。感動世人。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服。而內(nèi)心顛倒。專行鬼法。是人命終。若不值佛及善知識所護。還墮鬼神道中。若更生來。多行惡法。即墮地獄。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禪有此諸邪偽相。即當(dāng)卻之。若知虛誑。不愛不著。即當(dāng)謝滅。若起念者。即墮群邪)。

  (CB17563二精明流溢形體)。

  阿難。復(fù)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nèi)徹。是人忽然。于其身內(nèi)。舍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身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蟯蛔。腹中蟲也。觀心精明。內(nèi)融身體。內(nèi)之四大因觀而變。遂能體內(nèi)拾出蟯蛔。故無傷毀。此境現(xiàn)前。不生取舍。即為善境。不爾受邪([孤山云]前即墻壁外色無礙。今即色身內(nèi)色無礙)。

  (CB17563三精魄遞相離合)。

  又以此心。內(nèi)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zhí)受身。余皆涉入。互為賓主。忽于空中。聞?wù)f法聲;蚵勈。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初至賓主者。明境發(fā)所由也。主肝曰魂。主肺為魄。主脾為意。主腎為志。主心為精神。根身種子。皆為第八所執(zhí)受故。([講錄云]此皆第六識用事。除第八執(zhí)受。其身居然不變。余皆棄其本位。遞相涉入)定心精究。內(nèi)外唯空。遂令五內(nèi)主神。無所依附。流出于外。遞互相依。故云互為賓主([補遺云]指前外境內(nèi)身虛融。今雙研之。故曰內(nèi)外精研)忽于下四句。正明發(fā)相。此則先所修習(xí)。聞慧種子。定力所激。禪中發(fā)生。遂寄神魂,F(xiàn)于說法也。此名下。結(jié)判邪正。離合即賓主也。或離心主而賓于胏等([孤山云]除執(zhí)受身。謂除其色身。而內(nèi)皆互相涉入也。若為賓主者。(孤山本作若字)若。如也。余五入魂。則魂如主。五如賓。乃至入神。則神如主。余如賓。遞相離合者。即精離本位而合于魂;蚧觌x本位而合于精也)。

  (△[補遺云]魂魄等六。皆第六識。意志。言其體也。精神。言其氣也;昶。言其用也。按扁鵲難經(jīng)。五藏者有七神。人之神氣所含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今經(jīng)除智為六)。

  (CB17563四心魂靈悟所染)。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nèi)光發(fā)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xiàn)。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心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初三句。內(nèi)由觀慧也。定心澄靜。顯露皎明。內(nèi)光既發(fā)。外相則變。十方下。外現(xiàn)其相也。以先熏習(xí)。名言善種。染影而來。故見十方如金。種類皆佛。心念不動。斯須自滅;蚱鹑≈。正定難存。(下資中文)如修念佛三昧。此境現(xiàn)前。與修多羅合者。名為親證。若修樹觀。設(shè)見佛形。亦不為正。以心境不相應(yīng)故。何況修真如三昧。法界一相。有所取著。豈非魔耶。此名下。結(jié)判邪正。靈悟所染者。靈。善也。先所熏染。圓頓覺慧。悟知眾生本來是佛。此之種子。因定激發(fā)。故現(xiàn)其相也([熏聞云]毗盧遮那。此番遍一切處。斯是法身。若現(xiàn)踞天光臺。合是盧舍那報身之相。以唐時譯經(jīng)。法報不分故。準(zhǔn)清涼疏。言毗盧遮那者。毗即遍義。盧遮那。光明照義;鼐头窖。應(yīng)云光明遍照。此中但取靈悟所染。光明遍照。豈容分別法報。清涼又引普賢愿經(jīng)。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又誰法誰報耶)。

  (CB17563五抑按功力逾分)。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虬賹毶M瑫r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xiàn)。此名按抑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定功研妙。觀察逾深。制止既過。寶色分現(xiàn)。本為制止分別。今由過分。異境卻生。與心相違。豈非魔事。不起取心。自然銷歇。如前文云。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梅ㄔ坪瘟([溫陵云]精研妙明。抑伏雜慮。制心勝托。力用過越。故妙明逼極。煥散而現(xiàn)也)。

  (△[交光云]以圓伏之力。絕勝所發(fā)。故有初心過分之境。準(zhǔn)天臺言。寂光尚有金寶。奚止寶也。又四禪中青黃赤白等定。彼有心而取。此無心而現(xiàn)。斯固難思妙境。寂光先兆。未應(yīng)遽斥為魔事也)。

  (△[鶴林云]前見金色界及如來。色變也。今空成寶色?兆円病I站銓偕。以眼對境故)。

  (CB17563六心細密澄其見)。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于夜合。在暗室內(nèi)。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定中研究。心光澄靜。由澄靜故。忽然發(fā)見。暗中見物。物是實境。故不隨定。出入有無。故云亦不除滅。([溫陵云]人固有不明自發(fā)。暗不能昏者。唯細微定心。澄使不亂。而后能見。暗物不除。言皆實境。不隨定變也。按亦不除滅。古釋已明。竹庵謂物不自除其暗物。消文太迂)心細密澄者。觀心微細。密爾澄靜。精光既定。暗境不隱。故夜見物。悟則無咎。([鶴林云]所視洞幽。此但眼家一境。如古人坐禪。聞蟻子拽蠅翅于階下。如拽木聲。亦禪中發(fā)相也)。

  (CB17563七塵并排四大性)。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于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作火光不能燒爇?v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圓。遍也。入。觀達也。以此定心。遍了一切。己身他物。無不虛寂。此即心融思寂。執(zhí)受不行。四大五塵。忽然排并。既無能執(zhí)。割截如空。念想一純。暫得如是(資中文)。

  (△[溫陵云]定力虛融。則五塵并銷。四大排遣。純覺遺身。故無傷觸)。

  (△[桐洲云]四大諸塵。并合為一。排去堅濕暖動之性。一向純?nèi)胫辰缫?。

  (CB17563八欣厭凝想日深)。

  又以此心。成就清凈。凈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厭穢忻凈。積想所凝。圓定功深。感斯妙境耳([交光云]忽見佛國。同居凈土也。又見諸佛。見凈土現(xiàn)在佛也。見地獄天宮。同居穢土也。佛無凈穢。故不言穢土佛也)。

  (CB17563九迫心逼極飛出)。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于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蚵勂湔Z。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識心通靈。因定功發(fā)。飛出隔見。遠近皆然。逼極之功。非因妙證([補遺云]觀解之心。推窮迫逐于色陰。色既虛融。不能為障。是故飛出。能隔見矣)。

  (△[溫陵云]研心窮遠。逼迫精神。遺身而出。冥有所至。故能飛心隔見也。上皆未離色陰。因定力而能出礙。見聞遠及。若色陰盡。則十方洞開。無復(fù)幽暗。六通縱任無為。山壁由之直度矣)。

  (CB17563十邪心含受魑魅)。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小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蛟馓炷。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圣證。不作圣心。魔事銷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此人曾有邪心種子。合外魔境。相因而來然此一章。非善境界。純是魔嬈。不同前九。皆稱善境。起心作證。方乃成魔者(資中文)。

  (△[通釋]見善知識者。行人靜中自見也。形體遷改者。變現(xiàn)菩薩天龍男女等像,F(xiàn)佛現(xiàn)通。剎那變換也。無端說法。行人因魔入心?谡f妙法。愨師謂天魔借辨也。吳興竹庵。更有多解。并削去)。

  (△[溫陵云]前九但明定力。至此乃明魔事者。以定力既成。研窮精極。色陰將破。乃足以動魔也。故下文魔嬈愈甚耳)。

  (○[起信論云]或現(xiàn)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若說陀羅尼;蛘f布施六度;蛘f平等。無相無愿。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賢首云]問。如現(xiàn)佛菩薩像。說甚深法;蚴撬奘郎聘l(fā)。云何揀別。定其邪正。答此事實難。若是魔所作。謂是善相。而心取著。則墮邪網(wǎng)。若實是善根所發(fā)。謂為魔事。心疑舍離。則退善根。今謂定中初發(fā)相時。當(dāng)深入定心。于彼境中。不取不舍。安住平等。若是善根。定力逾深。善根彌發(fā)。若是魔為。不久自壞。第二依本修不凈觀禪。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則非偽也。若以本修治。漸漸滅者。知是邪也。第三智慧觀所發(fā)相。推驗根源。不見生處。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當(dāng)自滅。正當(dāng)自現(xiàn)。如燒真金。益其光色。若是偽金。即自焦壞。以此三驗。邪正可得知也)。

  ([○@卍]三結(jié)勸弘宣)。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xiàn)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xiàn)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圣。大妄語成。墯無間獄。汝等當(dāng)依如來滅后。于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疏】此是于觀行中。色陰將盡未盡。用心差異。有此十境。若不識知。皆認(rèn)圣證。即為魔惑。故佛勸令開示后世也。問。此不作五陰次第觀門。何得陰次第盡。明其境耶。答。觀雖總相。五陰同觀。陰有粗細。粗者先盡。譬如浣衣。粗垢先去。此陰既積妄所成。妄盡自然陰滅。從粗至細。理必然也([吳興云]用心交互者。用禪那心。與色陰堅固妄想。交共差互。故現(xiàn)斯事。乃至識陰亦爾。以五妄想。各于本陰區(qū)宇之中。為禪所觀。將破未破。如燈欲滅。其焰復(fù)熾。乃與定力交戰(zhàn)其功。故成之?dāng)≈。則魔佛之道。于是乎辨)。

  (△[柏庭云]用心交互。言發(fā)魔之本。在乎用心不能純一。如五陰互境;蚴碾s起。但是用心外心。取心外法。皆足以致魔墜外)。

  (●已上色陰十魔竟)。

  (CB17567二破受陰三)。

  ([○@卍]二盡未盡相二)。

  (CB17565一明區(qū)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

  ([私謂]初文云。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此文云。修三摩提奢摩他中。此如來特標(biāo)之文。結(jié)指奢摩他路。為首楞嚴(yán)大定。修觀行之總相法門也)。

  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xiàn)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qū)宇。

  【疏】色陰盡者。以止觀中。觀其五陰。觀心純熟。不為色礙。故云陰盡。見諸佛心者。妙覺明心。觀中明露。即色相盡而色性現(xiàn)也。觀中暫見。非真實見。故如影像。([溫陵云]諸佛心。即我妙覺明心也[海印云]佛身無相。而見現(xiàn)像者。乃觀心增明。所變之緣影也)有所得者。即前見諸佛心也。既是觀心。變影而緣。非是親證。故未能用。以有受陰為領(lǐng)納故。親證必能有妙用故。未破受陰。如魘人。([柏庭云]受陰如魘。以愛必依身。未能自在故)色陰盡故。能見佛心。如見聞不惑。受陰客邪既在。妙用之動未能。為受所覆。故云區(qū)宇([吳興云]色陰盡者。約已斷說。見諸佛心。即相似證。如前文云。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fù)幽暗。今云若有所得。謂觀行已成。而未能用。謂質(zhì)礙猶在。此約受陰妄想。伏而未斷。未得身根自在。故以魘人喻之。見聞不惑。如觀行成也。心觸客邪。如受陰現(xiàn)也。問何故色陰。前斷后伏耶。答斷從懸示。伏就次論。若不明斷。無以知離過顯德之相。若不明伏。無以知依陰發(fā)魔之由。下三陰文初。皆有此義)。

  (○[引證][圓覺云]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xiàn)。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疏曰。如諸鏡入一鏡中。諸鏡即成影像。故諸佛心入行人觀心。如影像也。然塵鏡之性本明。磨瑩即呈物像。眾生自心亦爾。心靜即見如來。約心靜故。則知佛心亦然。故名為現(xiàn)。非謂佛心有所現(xiàn)也。此乃鏡明則像像歷然。智顯則心心交映。故凈名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CB17565二明盡相)。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fù)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疏】其心離身者。以客邪不觸。心于根門。得自在也。不為魘咎之所留礙。故能返照自面。此顯見聞有用也。([補遺云]凡夫心必隨根。領(lǐng)受前境。今不隨于眼等受境。故曰其心離身。不隨眼等受境。又能返觀能見等根。故曰返觀其面)去住下二句。明手足得用也。(依根曰住。離根曰去。去住在我。故曰自由)此下皆約喻顯。若約法者。受陰盡故。心亡領(lǐng)納。既無能領(lǐng)之受。即無所領(lǐng)之法。心法既亡。自在宜矣。超見濁者。以根身正是見濁之體。見聞覺知。擁令留礙。水火風(fēng)土。旋令覺知。斯則執(zhí)受相仍。便成根質(zhì)。受妄領(lǐng)納。執(zhí)以為己。以見是推求執(zhí)取為義。由受領(lǐng)前境。取著隨生。受陰既亡。即超見濁。覺明之心。虛通領(lǐng)納。故云虛明妄想(以見下真際文)。

  (△[溫陵云]因違順之幻境。生損益之妄受。受陰無體。虛有所明。故曰虛明妄想)。

  (△[融庵云]謂受盡時。方知受起。妄想所生之受。是虛明相故)。

  ([○@卍]二正明現(xiàn)境十)。

  (CB17563一功用摧抑過越)。

  阿難。彼善男子。當(dāng)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fā)明。內(nèi)抑過分。忽于其處。發(fā)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

  【疏】此正顯也。奢摩他中。定光發(fā)現(xiàn)?窕奂绕稹(nèi)抑又過。憂悲種子。在藏識者。忽焉現(xiàn)起。凡見生類。皆如自己所生赤子。赤子。嬰兒也([溫陵云]此中。受陰定中也。既破色陰。無復(fù)幽黯。故得大光耀[吳興云]其心發(fā)明。即下見色陰銷。受陰明白也)。

  此名功用摧抑過越。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圣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于正受。當(dāng)從淪墜。

  【疏】此結(jié)判也。心光忽現(xiàn)。內(nèi)抑太過。憂悲種發(fā)。非為圣證。取即引魔。他皆仿此([標(biāo)指云]行人止觀中。用心太緊。激動悲愛。內(nèi)心一動。邪境現(xiàn)前)。

  (△[溫陵云]知受陰為咎。內(nèi)自抑伏以破之。抑伏太過。失于柔軟。故多悲愍。悲魔附焉)。

  (○[引證][凈名什注云]未能深入[定]相。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為愛見大悲。愛見大悲者。虛妄不凈。能令行人。起疲厭想。故應(yīng)舍離也[圓覺鈔云]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

  (○[合釋][直解云]前文色陰十事。次第豎入。今受陰文。十事橫開。行者偶著一境。即當(dāng)淪墜。非次第循歷也)。

  (CB17563二功用陵率過越)。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xiàn)前。感激過分。忽于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超越。

  【疏】色盡受現(xiàn)。定之勝相也。先未獲得。今既獲得。遂生感激。感激太過。勇志便發(fā)。謂言三祇一念能越。我齊諸佛。更無過者([補遺云]勝相在前。色陰盡而見諸佛心也。一向聞即心是佛。今始得見本來佛性。似蒙圣力加被。故生感激之心)。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圣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夸。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于正受。當(dāng)從淪墜。

  【疏】凌謂篾他。率謂自強。由見勝相。因茲感激。遂有此生。斯則無始我慢種子。被激而生。悟則無咎([溫陵云]定中勝相。因喜成功。感激勇動。以為佛果可齊。功行可越。陵率之過?衲Ц窖)。

  (CB17563三勝心無慧自失)。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時。沈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

  【疏】受陰未空。前無新證。色陰已盡。歸失故居。前后失準(zhǔn)。墯在兩楹。無所依倚。名中隳地。既于此處。心無所措。遂生沈憶。以此名修。認(rèn)為精進([溫陵云]凡修觀行。須定慧等持。乃能無失。今定強智微。故進退之間。杳無所依。名中隳地)。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于正受。當(dāng)從淪墜。

  【疏】若于色受盡未盡中。用無相慧。觀察陰體。本自不生。今則無滅。唯一實相。如此則何有無新證。失故居之慮哉。今既不然。故成自失([溫陵云]以無依無見。故枯渴沈憶。憶魔附焉。憶心妄系。故如有撮懸也)。

  (CB17563四用心亡失恒審)。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哿^定。失于猛利。以諸勝性。懷于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佛。得少為足。

  【疏】失于猛利者。過在慧之猛利也。心懷勝性。疑是舍那。更不求進。得少為足([補遺云]舍那是報智。因慧力偏勝故)。

  (△[溫陵云]前以定強智微。此又慧力過定。皆失等持也)。

  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于知見。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于正受。當(dāng)從淪墜。

  【疏】定力微故。亡失恒審。慧力過故。溺于知見。定慧若均。寂照無二。慧力既過。故溺知見。即前失于猛利也。此則勝解忽生。引起見取種子。執(zhí)劣為勝。故此現(xiàn)也([熏聞云]恒失審諦。失于平常審諦之心也[私謂]恒審。即七識頌恒審思量也;蚝愣粚;?qū)彾缓。皆用心亡失之相?。

  (○[引證][輔行云]昔有僧。久修禪定。中夜經(jīng)行。仰見明星。忽然大悟。身心輕快。萬慮冰消。便謂證跡相同。已成佛道。第俟明相出時。梵王帝釋。請轉(zhuǎn)法輪。及至其時。寂然無聞。即自思惟。惟羅漢果。爾后入城乞食。遇違生嗔。逢順興貪。展轉(zhuǎn)取印。再謂三果。再謂二果。洎邪見僻興。知未證初果。由是慚悔。修進如初。此比丘亦悟則無咎也)。

  (CB17563五修行失于方便)。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于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

  【疏】二際者。未證已亡之二也。定無方便。安忍其心。遂成憂惱。不耐活命也([補遺云]受陰明白。但是初得。未是觀成。受陰盡故。將使欲進前證。此法即失矣)。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zhí)刀劍。自割其肉。欣其舍壽;虺n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于正受。當(dāng)從淪墜。

  【疏】悔惱種子。被激而生。修無方便。故引魔鬼也。如四分律。婆求河邊諸比丘等。修不凈觀。厭凈過分。求刀自割。魔使之然。悟則無咎([私謂]準(zhǔn)婆沙明憍底迦。六反退。失阿羅漢果。第七恐退。以刀自害。才及咽半。已得漏盡。及至斷頸。已取涅槃。以自思惟所得之法?钟型耸Ч。成論稱為死法。舊婆沙云憶法。舊俱舍名自害法。此之自割。失正墮魔。非如羅漢自害。亦同凡夫舍命而已)。

  (CB17563六輕安無慧自禁)。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處清凈中。心安隱后。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于正受。當(dāng)從淪墜。

  【疏】輕安是禪支。雖因定生。須慧覺察。忽然過分。掉舉種生。好喜樂魔。因茲得便([熏聞云]輕安。七覺支中。其體屬定。七支。謂念擇進喜輕安定舍。初通定慧。次三屬慧。后三屬定。今所發(fā)者。既無慧自持。則定翻成散)。

  (△[直解云]輕安是定心數(shù)法。無慧決擇。禁此喜故)。

  (CB17563七見勝無慧自救)。

  又復(fù)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下出七慢名)慢與過慢。(一二)及慢(三)過慢。(四即我慢)或增上慢。(五)或卑劣慢。(六 文略七邪慢)一時俱發(fā)。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圪Y中]此有七慢。恃己凌他。高舉為性。名我慢。稱量自他。比校同德。但稱為慢。于他等。謂己勝。名為過慢。于他勝。謂己勝。名慢過慢。未得謂得。名增上慢。(毗婆沙論。行位本下。強自增上故)雖知下劣。返顧自矜。名卑劣慢。下毀經(jīng)像。即是邪慢。此之七慢。由禪定中。忽生勝見。無正慧覺。是故起也(疏同)。

  (△[補遺云]涅槃瑜伽。并同此經(jīng)。成論有大慢為八慢。顯揚論云。慢者。謂以他方己。計我為勝。我等我劣。令心恃舉為體;蚴蔷闵。或是分別。能障無慢為業(yè))。

  (△[直解云]七慢以我慢為主。一時俱發(fā)者。由有我故。七慢俱成。故經(jīng)云乃至等)。

  此名見勝。無慧自教。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jīng)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蚴峭聊。經(jīng)是樹葉;蚴堑A。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后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dāng)從淪墜。

  【疏】愚者修禪。皆墮此見。并是魔種。不識如來像教之意。且末世住持。依因像教。出家學(xué)道。藉此而修。魔壞信因。今毀經(jīng)像。故楞伽云。佛若不說。教則滅壞。教若滅壞。誰有修行。及得道者。愚者不見此文。一向謗佛無說。故知若不說法。十二部經(jīng)。于茲滅矣。須知毀經(jīng)像人。魔鬼入心。是大邪見。當(dāng)須善察。勿同此謗。([孤山云]夫假像知真。因言體道。嚴(yán)其像以生其敬。寫其言以悟其心。住持三寶。理在于茲。茍生邪見。豈達中庸。唯自敬身。輕毀經(jīng)像。邪風(fēng)一扇。愚者說隨。昔衛(wèi)元嵩諫周武帝。不造曲見伽藍。以四海為延平大寺。和夫妻。為圣眾。即皇帝是如來。樹令德為綱維。尊耆年為上座。周武惑其言。遂滅佛法。凡此說者。將非天魔外道入佛法中。肆其奸謀。傾毀我教耶)。

  (○[引證][高僧傳云]齊相州石窟寺。有坐禪僧。每日至西。東望山巔。有丈八金像現(xiàn)。僧私喜謂睹靈瑞。日日禮佛。經(jīng)兩月聞。枕邊有語曰。天下更何處有佛。汝今道成。即是佛也。爾當(dāng)好作佛身。勿自輕脫。聞已。即自持重。傍視群僧。猶如草芥。于大眾中。側(cè)手指胸。曰。你等頗識真佛不。泥龕畫像。語不能出唇。知慮何如。你見真佛。不知禮敬。悉墮阿鼻。眼睛已赤。叫呼無常。合寺知是驚禪。舁詣道豐。豐一一知其狀。曰此風(fēng)動失心耳。以針針三處。即不發(fā))。

  (CB17563八因慧獲諸輕清)。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于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須。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

  【疏】精明中者。即圓定寂照中也。定中發(fā)慧。與理暫契。名圓悟精理。理智相冥。得無違拒。故云隨順。由隨順故。身心調(diào)暢。便謂成圣([吳興云]輕安義異于前。以下云因慧獲諸輕清故。此中受陰。于諸塵境無重濁之惑。覺身心如云影。便言成圣。得大自在也)。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后生。墯阿鼻獄。失于正受。當(dāng)從淪墜。

  【疏】自謂滿足。更不求進者。良以不學(xué)修禪次第。不善通達禪支行相。暫得輕安。便謂成圣也。無聞比丘。觸處皆有。世世輪轉(zhuǎn)。熏識相因。以類相從。卒難曉悟([溫陵云]以色銷為精明。以精明為圓悟。遂謂得大隨順。輕清自在。皆得少為足。無聞之儔也)。

  (CB17563九一向空心現(xiàn)前)。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于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招默F(xiàn)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疏】得虛明性者。即依圓定。發(fā)于空慧。悟性空理。依此起見。成惡取空。故撥無因果。生斷滅解。此即由無方便。邪見忽發(fā)也(或云。照前后文。此下應(yīng)有此名云[何]等字句)。

  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飲酒啖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人入罪。失于正受。當(dāng)從淪墜。

 。圪Y中]此從邪見種生。引此空魔。入其心腑。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眾生心。令歸依魔黨。如膠如漆。斷手截臂。不以為難。魔力之故。人皆信伏。法華所謂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已下疏文)乃謗持戒等者。此之魔種。代代有之。南山云。戒是小乘。勸令舍之。又不肯舍。勸令持之。又不肯持。豈非與煩惱相應(yīng)。卒難諫曉。魔力所惑。誰能奈何([私謂]永嘉云;磉_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正與此經(jīng)垂示苦語。異口同音。今之宗門。相延毀教。豈非附佛法之魔種。作師子蟲者乎)。

  (△[云棲曰]上言圓悟。此言明悟。皆是受陰將空。覺得胸中精明虛朗。是受陰中之悟。余三陰尚爾茫然。行人便謂得悟。大事了畢。所以多失也)。

  (CB17563十定境安順入心)。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fā)狂。便為貪欲。

  【疏】味其虛明者。愛著禪中。色陰盡處。以為勝境。由此起愛。無慧覺察。引其貪欲種子而發(fā)。遂成狂欲也([融室云]味其虛明。即味著虛明性故)。

  (△[私謂]味其虛明。即禪門所謂味禪也。準(zhǔn)智論。禪定相有八味。味者。初得禪定。一心愛樂。是為味。又問曰。一切煩惱皆能染。著。何以但名愛為味。答曰。愛與禪相似。何以故。初求禪時。心專欲得。愛之為性。欲樂專求。欲與禪定。不相違故。既得禪定。染著不舍。則壞禪定。今云愛生發(fā)狂。便為貪欲。此即愛著壞定之義也)。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T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shù)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蛭辶。多滿十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于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dāng)從淪墜。

  【疏】此貪欲種。如火遇薪。忽然而發(fā)。此魔得便。因此入心。如林中比丘。忽然禪發(fā)。不避死馬。因定引魔。此之類也。攝諸凡愚至千萬者。欲本順貪。因魔熾盛。凡愚惑著。何事不從。([溫陵云]愛。心多因順起。故定境順心。即。邪愛成咎)又魔因妄起。本性不常。勢盡厭生。去身留難([吳興云]此如天臺止觀煩惱境欲發(fā)之相。智者云。生來欲色。抑制可停。今所發(fā)者。其惑熾盛。若見外境。心狂眼暗。如睡師子。觸之哮吼若不識者。則能牽人。作重大罪。今云。魔入其心。則是煩惱與魔。二境俱發(fā))。

  ([○@卍]三結(jié)勸弘宣)。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xiàn)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xiàn)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圣。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亦當(dāng)將如來語。于我滅后。傳示末法。遍令后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疏】受陰交互者。不能定慧均平。善巧安忍。既失方便。異念即生。由此故有十種境界。皆是內(nèi)心交互外引諸魔。茍能識之。不落邪見。

  (○已上受陰十魔竟)。

  (CB17567三破想陰三)。

  ([○@卍]初盡未盡相二)。

  (CB17565明區(qū)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圣位。(三斬次。干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十地。等妙。通六十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疏】觀中伏惑。全未斷故。名漏未盡。([二楞云]受陰盡則見惑已盡。分別我執(zhí)亦盡。然思惑未除。俱生我執(zhí)猶在。故漏未盡[直解云]未盡三界上地惑故)心離形者。受陰既破。無執(zhí)受故。觀心自在。如鳥出籠。無有障礙。(鳥喻心;\喻形。心離其形。故曰出籠。即前文其心離身。去住自由也)已能成就上歷圣位者。此是圓頓利根者。得受陰破。諸陰隨破。于此凡身。即能入位。得意生身。更無魔惑。令其退也。若鈍根者。更須破下諸陰。隨未盡處。猶有魔事。不得無礙。今約利者說耳。若最鈍者。至識陰破。得根互用。方入干慧。若以前后比望中間。合于想行盡處。亦說入位。是中根者。今經(jīng)不言。文略故耳。問。破色陰時。已是成就觀行。何故不說上歷圣位。答。色陰雖破。未能破心。故未成就上歷圣位。受陰既是四心初首。故破受陰。得說上歷圣位。問。若言破色是粗。故不說者。今破受陰。望于想行。亦即是粗。何故得說上歷圣位。答。雖望余陰。亦即是粗。然受等四陰。同是心法。故利根人。若破受陰。三蘊隨破。不同破色。鈍根之者。未能破想。觀力弱故。故在區(qū)宇([熏聞云]五陰文初。結(jié)示陰盡。則入觀行相似。此約利根互入者說。謂若于色陰悟入。非但能盡色陰。余四陰亦空。則破惑入理。故曰。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xiàn)其像。若鈍根人。但能見于色陰消融。未有所悟。故進觀受陰。今約鈍者。次第歷于五陰修觀。不可指修受陰觀人。已于色陰曾悟入也。今五陰中修禪那人。并在觀行。期入相似所言上歷圣位。文寄此中。義均上下。如于一一陰中悟入。并能上歷圣位故也。不然。豈有得意生身菩薩。為魔所入耶)。

  (○[私謂]五陰次第。臺賢兩宗。詮解互異。今正依經(jīng)末問答。取圣言教為量。通而核之。臺家諸師。謂此經(jīng)圓頓。無歷別之談。言五濁。超則齊超。言五陰。盡則俱盡。蒙謂此義。全于理則頓悟中收。永明所謂頓悟知宗也。經(jīng)文既明開五陰次第。正是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永明所謂圓修辦事也。一經(jīng)修行。始終修證。以捐舍五陰重擔(dān)為正因。以觀照五陰現(xiàn)境為入路。頓悟之后。全憑漸修。歷一陰。有一陰之行相。破一陰。有一陰之智斷。此陰銷除。則如黑月漸滅。彼陰明白。則如白月漸顯。此中氣分乘除。藥病消息。唯如來悉知悉見。隨時按候。指示行人。今但依頓解。盡拂漸修。不依圣教。如之何其可也。長水疏義。曲指三根。山家岳師。廣明其說。舉要言之。謂隨觀一陰。四陰俱盡者。利根也。未盡一陰更觀余陰者。鈍根也。諦審佛語。但于悟修中分頓漸。不于次第中分利鈍。于蓋覆五陰時。同歷觀境。不但鈍根未盡。即上智之人。亦有未盡。于破除五陰時。同加觀力。不但利根盡。即鈍根之者。亦終能盡。似不應(yīng)以五陰盡不盡。曲分二根。即長水次解。已自拂其跡矣。經(jīng)于一陰盡處。歷指陰盡行相。逮識陰既盡。則圓明發(fā)化。超因入果。歸于圓滿菩提。此乃上根利智。一超直入。正同觀音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而曲指之曰。若最鈍者。至識陰破。得根互用。方入干慧。后文又曰。此是圓頓下根又利者。誠如是。則龍女善財。一生頓超。皆是鈍根下品。佛言現(xiàn)前能入。又言如是乃超。此等文作何消釋也。五陰觀網(wǎng)。總攝三根。根力既有差殊。觀照豈無階等;蛞怀粴v僧祇。或取證必經(jīng)多劫。畢竟圓歸果海。譬如鳥跡虛空。今于此橫分利鈍。又欲攙補中根。教觀既無準(zhǔn)繩。經(jīng)文誰曉存略。吾弗敢從也。若臺家諸師。更有多文。約名字觀行相似。判五陰位次者。孤山也。約斷見斷思。判五陰伏斷者。苕溪也。約揀境立觀。判五陰解除者。竹庵也。凡此諸師。咸以一家法門。鋪舒排纘。而回經(jīng)義以就自宗也。此經(jīng)立第三漸次。初干慧地。為識陰盡位。故曰。識陰若盡。從諸根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干慧。圓岳二師。定判七信為識陰盡處。以成相似之位。乃至互用能入。亦以七信配位。不知三漸次中。已破五陰。未有帶五陰而入信位者。今舍漸次干慧之位。而征觀慧相似之文。此山家之通病也。經(jīng)言受陰虛妙。故想陰盡。而岳師謂色陰若亡。想陰必盡。則明違佛語矣。竹庵引止觀立境。以明破陰次第。又其剩義也。蒙之鈔略。深奉清涼破斥之戒。長水則尤所師承者。而此文次第。及有頂二種岐路。于疏義殊有料簡。長水起信筆削記。有未順賢首疏。每曰未敢聞命。蒙雖梼昧。敢竊比焉)。

  又解。此中不分利鈍二別。但都明此位。得受盡者即能已具歷位升進之分。如人取仕。既得及第。即能具有官位之分。然待為政。功德優(yōu)劣。方序用耳。

  ([海印云]此以凡身上歷圣位。非同別教。皆實取證。如初干慧。即能從是安立圣位。雖復(fù)三陰未破。已能離欲界系。無明雖在。圣位可歷也。按大師此文。不分利鈍二別。正同長水次解揀異前解也)。

  (△[孤山云]始三漸次。終乎妙覺。其間有賢有圣。皆是三世諸佛所歷之位。故通稱圣位)。

  (△[合論云]前文其心離身。即意生因也)。

  (○[七卷楞伽第二云]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清涼釋此乃意是舉喻)大慧。譬如心意。于無量百千由旬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xù)。疾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fù)如是。(故云喻也)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yán)。憶本成就。眾生愿故。猶如意去。生于一切諸圣眾中(意生身有二意一者是喻猶如意去迅疾無礙故二者是法謂隨意迅疾而成故)[四卷文云]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zhuǎn)舍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圣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dāng)如是學(xué)。又佛告大慧。有三種意生身。所謂三昧樂正受(七卷作三昧樂)意生身。覺法自性性(七卷無此意字)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七卷作無作行)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進相。得三種身)。

  (○[清涼云]若依地位。初即五地前。次即八地前。后即八地后。言初即八地前者。自有二意。一依蜜嚴(yán)第三。初地即得意生身。則通五地。二依四卷七卷經(jīng)。皆依三四五地。當(dāng)其初身。以初二地未得定故。故十卷楞伽第五云。三地修定。得三昧樂意生身。八地證無生故。得覺法自性意生身。第三身不配地位。斯則初身以初攝后。云三地得。第二身以后攝初。云八地得。三不配者。三本楞伽。總皆不配。既以八地向前為第二。則三即九地至十。乃至如來。居然可知。若無上依經(jīng)第一。不配地位。但約三人得。謂聲聞緣覺大地菩薩。若勝鬘云。無明習(xí)地為緣。無漏業(yè)為因。有阿羅漢緣覺自在菩薩。三種意生身)。

  (○[私謂]三意生身。楞伽辨位已具。熏聞云。今經(jīng)即第三種類也。孤山以今經(jīng)十信判之。初即相似初信至七信。次即相似八信。終即九十信也。長慶說文引華嚴(yán)論云。三乘權(quán)教。地前菩薩。修六波羅蜜?沼^功成。得意生身也。次后異解各出。有師言受陰盡位。正在觀行。當(dāng)依孤山判居十信者。有師言三意生身。本通教位。須借別位而明者。有師言圓頓行人。凡身歷圣。初住現(xiàn)身作佛。不局位次者。有師言如阿羅漢山壁由之直度。如意迅疾。非地上三種意生身者。今助一解。略與彼異。謂五陰初文。法喻交參。如明目人。如魘人。如鳥出籠。皆喻也。若目明朗。若魘咎歇。熟寐寱言。喻中之重喻也。用是參觀。將無歷位是法。而意生亦喻乎。受陰盡境。虛融明妙。六十圣位。如交羅網(wǎng)。凡身上歷。如云如影。譬如意去迅疾。石壁無礙。故曰得意生身。隨往無礙。斯則心離其形。如鳥出籠之重喻也。言隨往無礙。則知非安立圣位?巳嵶C也。華嚴(yán)回向十愿。愿一切眾生。得意生身。猶如佛身。此中以凡身上歷。得意生身。法喻略同。若必欲釋明辨位。則楞伽之三地。無上依勝鬘之三種地前地上。清涼亦未能決定結(jié)歸。那得于此文中。比擬差別哉。意是舉喻。清涼之說如是。亦不違楞伽古釋也)。

  (○[刪修][張無盡云]經(jīng)無六十圣位之文。蓋譯人之誤。而注釋者又從而牽合。愨公云。此一段經(jīng)。次述超形。后證意生。此則位階親證;蛎鏇Q金顏。輒會乖文。寧通佛旨。長慶說文與集解。皆失經(jīng)意。今刪去能成就下經(jīng)文二十四字。按無盡此節(jié)刪修。已經(jīng)雷庵彈駁。姑仍其舊文。以戒妄作)。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qū)宇。

  【疏】此喻鈍根。觀力微弱。雖受陰盡。有成就圣位之分。然不破想陰。故如熟寐寱言也。無別所知。想陰蓋故([補遺云]想心所籠。如在睡夢。觀解明白。如言倫次。睡人心在無記。曰無別所知。未有相似之證)不寐人者。如證圣人。則知此人。已有升進圣位之分。般若云。如來悉知悉見是人。皆得成就阿耨菩提也([溫陵云]得意生之因。而為想陰所覆。譬熟寐寱言。雖未即得。故已成就。譬無別所知。而言已倫次。如是因相。唯想盡者能知。譬不寐者。咸悟其語。此想陰之相也)。

  (△[融室云]定中受等四陰。比散心者不同。散心則一向在夢。定則受陰如魘見聞不迷。想陰如寱。已成次第)。

  (△[海印云]以悟明圓理。但未實證。故如寱語。已成倫次。今禪人少悟未徹。談知解禪。聞?wù)呋蛭。己實未了。彼正落憶想窠臼。以想陰未破?。

  (CB17565二明盡相)。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疏】想者取像。謂要先安立境分劑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念緣不息。即名浮動。念即想也。浮想既除。觀心轉(zhuǎn)凈。故云如去塵垢。([海印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故浮想銷。如去塵垢)一倫生死。謂行陰。倫。類也。首尾。本末也。以行是遷流。遷流即生滅。今無想隔故。本末皆現(xiàn)。即生滅體露。觀心明見。故云圓照([孤山云]若悟真常。無死生終始之異。故曰圓照也)[資中]一切煩惱。皆從想生。故想陰除。即超此濁

  【疏】一切煩惱。以想為本。擾惱身心。汩亂真心。故名為濁。如前文云。又汝今者憶識誦習(xí)。性發(fā)知見。容見六塵。離塵無體。離覺無性。相織妄成。名煩惱濁。今想陰盡。此濁亦超也。融通妄想者。想能融變。身隨于心。心想酢梅?谥辛魉。融通質(zhì)礙。故名融通([中川云]成實云。一切煩惱。皆在第六識中。以想行第六故)。

  ([○@卍]二正明現(xiàn)境十)。

  (CB17563一貪求善巧二)。

  (CB17566一心愛忽生魔得其便)。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疏】心愛生也。虛妙。空寂也。邪慮。即前十種心念也。謂發(fā)悲生勇等。愛圓明有。著定境也。銳利也。淬利愛心。令其精妙。故貪善巧([溫陵云]得受陰盡曰虛妙。已無受魔曰不遭。圓定等者。想陰定中也。愛圓明。求善巧者。因其虛妙生愛。思于圓明之體。以發(fā)漚和之用也)。

  (△[如說云]見惑是受陰根本。故前十種。皆言見色陰銷。思惑是想陰根本。故下十種。皆由貪愛而起。受陰虛妙者。謂能離身反觀。作用自在也。圓定發(fā)明。曰受陰一破。見惑已銷。于諸前塵。不起分別。成一精明。故曰圓定。心愛圓明者。因其虛妙。心生愛樂。欲令覺心圓明。無不了知。方便度生。以行教化。故發(fā)憤銳思。貪求善巧。只此一貪。便是動魔之本因也)。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其人。指魔所附之人)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蜃鞅惹。令彼人見;驗榈坩。或為婦女。或比丘尼;蛱帉嬍摇I碛泄饷。是人愚迷(是人。求巧善男子也)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疏】魔得便也。既貪善巧。異想紛然。魔附他人。來應(yīng)求巧。師資相誘。憒亂其心。破佛律儀。故成魔業(yè)([吳興云]魔精所附之人。亦修習(xí)定慧者)。

  (△[補遺云]想中十魔。并從附口說法。以想心迅利。即覺觀之尤者。無禪定力。必須說而吐之也。以能說所聽。皆心想之咎。所致魔鬼耳)。

  (△[溫陵云]天魔變現(xiàn)教化。示漚和說法也)。

  (CB17566二口說異端去身留難)。

  口中好言。災(zāi)祥變異;蜓匀鐏怼D程幊鍪;蜓越倩。或說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說異端也)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遭王難。(致留難也)汝當(dāng)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墯無間獄(勸先覺也。下諸境仿此)。

  (△[通釋]口中好言等者。指魔附之人。來彼求巧善男子處?谥兴f之法也。惱亂是人者。指求巧之人也。去彼人體者。彼人。魔所附之人也。弟子與師。即求巧之弟子。與說法之師也。下交并同)。

  (△[溫陵云]按經(jīng)前總敘云;蛉觋幠А;驈(fù)天魔;蛑砩。或遭魑魅。結(jié)文云。是十種魔;蚋饺梭w;蜃袁F(xiàn)形。魔師弟子。淫淫相傳。如受陰中。悲等十魔。即陰魔也。想陰初舉十類。即天魔也。次舉魔附。即鬼神魑魅也。初文皆云。潛行貪欲。即淫淫相傳也。怪鬼魃鬼等。皆前文所舉。今為天魔所驅(qū)遣者)。

  (CB17563二貪求經(jīng)。歷二)。

  (CB17566一心愛忽生魔得其便。已下九段科文并同)。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魔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游蕩。飛其精思。貪求經(jīng)歷。

  【疏】心愛生也。經(jīng)歷游行也([標(biāo)指云]觀中動掉舉種子。故現(xiàn)斯境)。

  (△[蕅益云]以前無色受二陰。形質(zhì)拘累。遂起飛心。欲同諸佛菩薩。說法攝化。游行剎土。不動跬步。故現(xiàn)愛游[永]歷之境也)。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游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淫欲口中好言。諸佛應(yīng)世。某處某人。當(dāng)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dāng)先覺。免入輪回。迷惑不知。墯無間獄。

  ([私謂]法華無盡意言。觀世音菩薩。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般若中。佛告普明。汝當(dāng)一心游彼娑婆世界。即游歷之事也。魔于是人。為廣說諸佛菩薩。應(yīng)世順流。某人某處。十方賢圣。舉在眼前。三土寂光。不移寸步。用以引合飛心。黏著游蕩。使增長貪邪。而勇于淪墜也。魅鬼遇風(fēng)即活。在因飛蕩。年老成魔。求惱求游男子。豈非宿習(xí)與)。

  (CB17563三貪求契合二)。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綿淴。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疏】綿。密也。澄。凝寂也。精思。即前愛心也。夫忘機寂照。想念不生。理自冥會。若希求淴合。愛念潛增。擬心即差。遂招魔惑(忘機下資中文[云棲云]至哉長水之言。然若忘機失照。即沈死水。行人辨之)。

  (△[溫陵云]愛綿密者。欲密契妙理也)。

  (△[融室云]于覺明中。愛其綿綿密密。不見涯際。所以澄凝精純之思。貪求契合。適無離散)。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jīng)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蛞姷鬲z;蛑碎g好惡諸事;蚩谡f偈;蜃哉b經(jīng)。各各歡娛。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為菩薩。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疏】心希契合。今未聞法。便自開悟。乃至得通。言誦經(jīng)等。頗合其心。故多綿愛([溫陵云]希契合故。魔與開悟。自開悟下。皆密契事。綿愛。謂心生愛著也)。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遭王難。汝當(dāng)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墯無間獄。

  【疏】男女佛者。貴引行人。行貪欲事。無妨成佛。洗滌本心者。本心修行。俾離貪欲。今反行之。本心遂去。故云洗滌([補遺云]約教固有偏圓之佛。本同末異。邪人灼然。謂之大小。如來本跡。豈易知之。邪人輒判某在先成。某在后證。亦乃恣其不遜。云有真假之佛)。

  (CB17563四貪求辨析二)。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

  【疏】根本者。求根尋本究物之元底也。物化萬境也。爽。明也([吳興云]性海圓澄。森羅自現(xiàn)。茍偏求俗理。則翻漏自心。違本禪那。邪鬼斯入)。

  (△[溫陵云]愛窮物化之本。故爽其心以求辨析也)。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xiàn)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xiàn)在。即為佛國。無別凈居。及金法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疏】心欲求元。魔精附物。說肉身為三德之本。指相生為常住之因。清凈之方。只此穢境。相好之體。全是我身。妄本既宣。邪信便發(fā)。魔力所制。更不推移。盡命歸心。從邪敗正([補遺云]涅槃言。我今此身。即是法身。理無所存。遍在達事。事即理故。法身在茲。邪人妄合此意。僻為俗事。不達喻性。竟成魔邪)。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凈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wù)嫣。彼無知者。信此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dāng)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墯無間獄。

  【疏】世有金剛禪二會子。頗是此類。斯皆魘著。卒受王難(按蠱毒。即第四蠱鬼魘勝。即第七魘鬼)。

  (CB17563五貪求冥感二)。

  又善男子。受陰虛明。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yīng)。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疏】夫功深行著。感應(yīng)自冥。起念妄求。魔精暗入([吳興云]懸應(yīng)在圣。冥感屬己。于未證理前。求其休驗也)。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yīng)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舍離。身為奴仆。四事供養(yǎng)。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鬄槠兴_。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疏】希求既起。魔伺便來。影附他人。為善知識。感心激切。認(rèn)是先師。法愛倍生。膠漆何異([溫陵云]化百千歲之形。假前世知識。以現(xiàn)冥感也)。

  (△[補遺云]知是先師者。令聽者繆憶此人是先世之師。以傾其意)。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當(dāng)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yǎng)某佛。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dāng)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墯無間獄。

  【疏】休居地者。涅槃處也。真實涅槃。豈有處耶。今指天為圓寂之地。非魔是何([溫陵云]此皆現(xiàn)冥感也。舉光明天。將引入魔境也)。

  (CB17563六貪求靜謐二)。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思盒燎。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疏】愛深寂境。為真修處。故云深入。夫心亡則境寂。豈間塵喧。念動則緣繁。任居谷隱。靜欲才舉。魔精即來。束約身心。故云克己([補遺云]靜謐者。禪那之所宜。于靜取著。魔得其便)。

  (△[溫陵云]愛深幽靜。以澄養(yǎng)通力也)。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yè)。或于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來使一人。于后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疏】令知本業(yè)者。宿命事也。令蹋尾者,F(xiàn)后報也。起心知肇。即天心也。訐露人事。天眼天耳也。魔得邪定。故有此通。作此異端。誰不信伏([如說云]倍加勤苦。現(xiàn)精進以惑人也)。

  (△[私謂]準(zhǔn)高僧傳。釋道舜止洋州羊頭山。游聚落說法。獨不為一女授戒。曰。汝當(dāng)生牛中。其相已現(xiàn)。戒不救汝。必不信者。試蹋汝牛尾業(yè)影。必當(dāng)不起。即以足蹋女裙后空地。云是尾影。其女依言。輒起不得。女家舍米數(shù)萬石。并為營福。惡業(yè)便傾。方為授戒。此與今經(jīng)魔事相類。然僧傳則以舜公行履證之。而知其非詃惑也)。

  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發(fā)無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dāng)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墯無間獄。

  【疏】未然者。然。生也。預(yù)說兇吉。應(yīng)無毫差。

  (○[私謂]鬼道十類。此文開六。而隱其四。今所列大力鬼。即情少想多中。大方鬼王之屬。不能護法護咒。住如來座下。專以鬼業(yè)。得大力報者也。次山林城隍等。即人間鬼神。祠祀血食者。大力鬼中。力報少劣者也。前開六鬼。皆銷窮報盡之類。故此二別開也。余三魔。一則天地大力。山海草木諸精。豈非遇精為形。和精之鬼乎。本形為魍魎鬼。報盡生世為應(yīng)類。而年老成此魔也。二則日月精氣。麟鳳龜鶴諸靈。豈非遇明為形。明靈之鬼乎。本形為役使鬼。報盡生世為休征。而年老成此魔也。三則遮文茶毗舍童子。未發(fā)心者。豈非遇人成形。依人之鬼乎。在因為諸天眷屬。別報為諸魔眷屬。而生人道中。參于達類者。其兩楹之間也。此三即鬼道中之后三。而力盛業(yè)厚。非衰窮報盡之倫。止觀云。聰明鬼神。一切皆屬于魔。故于此別顯也。十鬼中但除第六餓鬼。以業(yè)重趣劣。與地獄相次。不為魔羅所攝耳)。

  (○[刪修]有人云。此文標(biāo)章。應(yīng)與下章倒換。以此文靜謐移下。以下文宿命移上。恰相應(yīng)也。此言亦有理在。然翻度久遠。誰敢自命譯主耶)。

  (CB17563七貪求宿命二)。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疏】宿命等通。禪者自有。離欲靜慮。任運現(xiàn)前。若起念先求。無功強取。非唯喪本。亦乃成魔([吳興云]宿命通。小乘修成。大乘發(fā)得。進不待發(fā)。退不從修。作念求之。故招魔事)。

  (△[標(biāo)指云]宿命知見。不可貪求。立知立見。即無明本)。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jīng)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于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阢暺渲。及雜珍寶。簡策符牘。諸神異物。先授彼人。后著其體;蛘T聽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食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充肥。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

  【疏】簡策符牘皆國家奇要之物。授此異物。令心信伏。后乃著之([無盡云]如談符命。敕鬼神。召丁甲。方術(shù)奇要之書)。

  (△[起信云]或復(fù)令人。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蛄钊耸碂o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

  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圣賢潛匿之處。隨其后者。住住見有奇異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蛴行F品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蛴芯M。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dāng)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墯無間獄。

  (CB17563八貪取神力二)。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

  【疏】化元。謂神變之本也。此貪如意通耳([直解云]法界次第云。有十四種變化不同。初禪二化。二禪三化。三禪四化。四禪五化。經(jīng)言種種。不出此十四化。不離根本禪故。又云。以漏無漏深妙禪為之正體。諸變化相為之妙用。蓋以諸禪正定。為變化之本元也)。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或復(fù)手執(zhí)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shù)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蛩闲。如履平地;蛴诳罩。安坐不動;蛉肫績(nèi);蛱幠抑小T诫煌冈。曾無障礙。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疏】神境之通。離欲方得。貪求強取。即陷魔羅。必若真通。刀豈能沮。以斯取驗。邪正可分。準(zhǔn)仁王經(jīng)。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佛法滅相。菩薩戒中。亦同此說([標(biāo)指云]天魔邪定。得相似五通。故附人中作怪)。

  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fù)令人傍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贊嘆行淫。不毀粗行。(上經(jīng)云。贊淫怒癡。粗行。即淫怒癡也。不毀。即贊也)將諸猥[猱-矛+世]。以為傳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fēng)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魂;驈(fù)龍魅;驂劢K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yīng)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dāng)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墯無間獄。

  (CB17563九貪求深空二)。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

  ([標(biāo)指云]即色明空。是無上智求空滅色。魔境隨生。中論云。諸佛說空法。本無破于有。若有著空者。諸佛所不化)。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于大眾內(nèi)。其形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虛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颥F(xiàn)其身。洞如琉璃;虼故肿。作栴檀氣;虼笮”恪H绾袷。誹謗戒律。輕賤出家。

  【疏】真空不妨妙有。有而性常自空。所以具修萬行。了無所著。若欲杜絕眾行。以為深空。即同外道斷見。撥無因果。魔得其便。從空出沒;没笃湫([溫陵云]乘其好空。故依空詃惑。乘其空見而入)。

  口中常說。無因無果。一死永斷無復(fù)后身。及諸凡圣。雖得空寂。潛行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jīng)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dāng)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墯無間獄。

  【疏】口說空理。無因無果。蓋由心邪。遂招魔惑。薄蝕精氣者。此即惡星精曜。能為蝕神。亦為魔怪。

  (CB17563十貪求永歲二)。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想長住。

  【疏】夫分段生死。三界惑盡。方始得離。二乘無學(xué)。登地菩薩。皆得變易。今未離染。頓欲于此分段身上。變粗身為細質(zhì)。易短命為長年。過分希求。故為魔著。細想常住者。微細存想。求久住世也([溫陵云]三界惑盡。方離分段生死。得變易生死。今功未成妄希即惑矣。細想者。欲變粗為細。得久住世也。乾道紹興二本。作細相常住)。

  (△[補遺云]變易土中。微細生滅。緣壞生相。若望分段。亦名常住法性身耳)。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蚪(jīng)萬里。瞬息再來。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處。在一宅中。數(shù)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xiàn)前。

  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發(fā)心者。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