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jīng)首頁大乘般若部大乘寶積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華嚴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jīng)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jīng)
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jīng)大乘單譯經(jīng)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卷第八(之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疏解蒙鈔卷第八(之四)

  海印弟子 蒙叟錢謙益鈔

  【科】([○@●]第六別明天趣。從此去盡九卷中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初合釋諸天)。

  (○[翻譯集云]提婆。此云天。法華疏云。天者。天然。自然勝。樂勝。身勝故。論曰。清凈光潔。最尊最勝。故名為天。茍非最勝之因。豈受最勝之報。清涼云。天者。自在義。光明義)。

  (○[涅槃第十六云]天者名晝。天上晝長夜短。故名為天。又復(fù)天者。名無愁悶。常受快樂。是故名天。又復(fù)天者。名為燈明。能破黑暗而為大明。是故名天。復(fù)次。能破惡業(yè)黑闇。從于善業(yè)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復(fù)天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為天。又復(fù)天者名日。日有光明故。名日為天)。

  (○[婆沙云]何故彼趣名天。于諸趣中。彼最勝。最樂。最善。最妙。最高。故名天趣。有說。先造作增上身語意妙行。往彼生彼。令彼相續(xù)故。有說。光明增故名天。以彼自然光恒照晝夜故。聲論者說。能照故名天。以現(xiàn)勝果。照了先時所修因故。戲樂故名天。以恒游戲。受勝樂故)。

  (○[妙嚴品疏云]諸天壽之長短。身之大小。衣服輕重。宮殿勝劣。俱舍十一。及瑜伽等論。起世等經(jīng)。皆廣辨之。俱舍世界品云。人間五十年。下天一晝夜。乘斯壽五百。上五倍倍增。色無晝夜殊。劫數(shù)等身量。無色初二萬。后后二二增。言身量者。頌云。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色天逾繕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增倍倍。唯無云減[二]釋曰。俱盧舍。即二里。逾繕那。十六里。以八俱盧舍。為一逾繕那故。則四天王身長半里。至第六天身長三里。以半里半里增故。有引三法度經(jīng)云。忉利天身長一由旬。衣二由旬。廣一由旬者。以彼誤譯里為由旬。不知彼失。故妄引耳。四天王天半里。忉利天則一里。余可例知。上云劫數(shù)等身量者。色界梵眾天。身長半由旬。則人壽半劫。余可例知。云初四增半半者。二梵輔天。則一由旬。三大梵。則一由旬半。四少光。則二由旬。此上諸天。皆倍倍增。唯無云天。減三由旬。所以減者。略出一意。唯無量天四由旬。光音則八。少凈十六。無量凈三十二。遍凈六十四。至無云天。合有一百二十八。減卻三由旬。有一百二十五。此上七天。倍倍增之。至色究竟天。欲成一萬六千劫故。則身長一萬六千由旬。又云。少光上下天。大半全為劫。謂少光已上。大全為劫。謂八十中劫為一劫也。自下諸天。大半為劫。即四十中劫為一劫也。言中劫者。即一增一減劫也。言衣服輕重者。四天王衣十二銖。忉利六銖。夜摩三銖。兜率一銖半;瘶芬汇。他化半銖。上皆減半也。言宮殿等殊者。月天。長阿含云。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爾。有分為二。一分真金。一分琉璃。王坐二十里。遙看似圓而實正[分]日天同此。但量加半由旬。三十三天中。宮名善現(xiàn)。周萬逾繕那。高一半。金城雜飾。其地柔軟。中有殊勝殿。周千逾繕那。此上諸天。皆倍倍勝?梢砸獾谩=竦韵舛)。

  (○次合釋欲界天)。

  (○[瑜伽第四]欲界天有六處。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時分天。四知足天。五樂化天。六地化自在天。復(fù)有摩羅天宮。即他化自在天攝。然處所高勝)。

  (○[智論云]布施勝。以愿因緣故生天上。如經(jīng)說。有人少行布施持戒。不知禪定。是人聞有四大王天。心常志愿。佛言是人命終。生四天上。乃至他化自生天亦如是。若布施持戒。清凈小勝。厭患家室。好樂聽法。供養(yǎng)善人。生四天王處。若布施持戒清凈。供養(yǎng)父母。及其所尊。心欲求勝。生三十三天。若布施持戒清凈。而好學(xué)問。心意樂和。生夜摩天。若布施持戒清凈。令二事轉(zhuǎn)勝。好學(xué)多聞。分別好丑。愛樂涅槃。心著功德。生兜率天。若布施深心。持戒多聞。好樂學(xué)問。自力生活。生化樂天。若布施時清凈。持戒轉(zhuǎn)深。好學(xué)多聞。自貴情多。不能自苦。從他求樂。生他化自在天[法苑珠林云]依智度論。但善上品。即得生天。不分散定。別依業(yè)報差別經(jīng)中。具說十善得生天趣。具分散定[盂蘭盆疏云]若單修上品十善。乃至欲界四王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三夜摩至第六天。由。禪定力故。四天皆悉居空。不依于地。言未到定者。亦云未至。由未入根本定故。亦名欲界定。此則欲界散善業(yè)也。若修十業(yè)四業(yè)。與定相應(yīng)。此則色無色界定善業(yè)也)。

  (○[瑜伽第四]諸天受其廣大。形色殊妙。多諸適悅。于自宮中而得自在。其身內(nèi)外。皆悉清潔。無有臭穢。又人身內(nèi)。多有不凈。所謂塵垢筋骨。脾腎心肝。彼皆無有。有四種宮殿。金銀頗胝琉璃所成。種種文彩。綺飾莊嚴。臺閣樓觀。種種層級。窗牖羅網(wǎng)。皆可愛樂。種種末尼。以為綺鈿。周匝放光。共相照耀。復(fù)有食樹。從其樹里。出四食味。名曰酥陀。所謂青黃赤白。復(fù)有飲樹。從此流出甘美之飲。復(fù)有乘樹。從此出生種種妙乘。所謂車輅輦輿等。復(fù)有衣樹。從此出生種種妙衣。其衣細軟。妙色鮮潔。雜彩間飾。復(fù)有莊嚴具樹。從此出生種種微妙莊嚴之具。所謂末尼臂印。耳珰環(huán)釧。及以手足綺飾之具。皆以種種妙末尼寶而間飾之。復(fù)有熏香鬘樹。從此出生種種涂香熏香。種種華鬘。復(fù)有大集會樹。最勝。微妙其根深固五十逾繕那。其身高挺百逾繕那。枝條及葉。遍覆八十逾繕那。雜華開發(fā)。其香順風(fēng)熏百逾繕那。逆風(fēng)熏五十逾繕那。于此樹下。三十三天。雨四月中。以天妙五欲。共相娛樂。復(fù)有歌笑舞樂樹。從此出生。歌笑舞等。種種樂器。又有資具之樹。從此出生食飲坐臥等。種種資具。諸天欲受用時。隨欲隨業(yè)。應(yīng)其所須。來現(xiàn)手中。又天帝釋有普勝殿。仍于其處。有百樓觀。一一樓觀。有百臺閣。一一臺閣。有七房室。一一房室。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女。又彼諸天所。有地界。平正如掌。竟無高下。履觸之時。便生安樂。下足之時。陷便至膝。舉足之時。隨足還起。于一切時。自然而有曼陀羅華。遍布其上。時有微風(fēng)。吹去萎華。復(fù)引新者。又彼天宮四面各有大街。清凈端嚴。軌式齊整。復(fù)于四面。有四大門。規(guī)模宏壯。多有異類妙色藥叉。常所守護。復(fù)于四面有四園苑。一名繢車。二名粗澀。三名和雜。四名喜林。其四園外。有四勝地。色相殊妙。其宮東北隅。有天會處。名曰善法。諸天入中。思惟稱量。觀察妙義。近此園側(cè)。有如意石。其色黃白。形質(zhì)殊妙。又彼天身。自然光曜。闇相若現(xiàn)。乃知晝?nèi)。夜分方來。便于天妙五欲。游戲之中。懶墮睡眠。異類之鳥。不復(fù)和鳴。由此等相。以表晝夜。又彼諸天。眾妙五欲甚可愛樂。唯發(fā)喜樂。恒為放逸之所持行。常聞種種歌舞音樂鼓噪之聲。調(diào)戲言笑談謔等聲。常見種種可意之色。常嗅種種微妙之香。恒嘗種種美好之味。恒觸種種天諸[女*釆]女最勝之觸恒為是樂。牽引其意。以度其時。又彼諸天。多受如是眾妙欲樂。常無疾病。亦無衰老。無飲食等匱乏所作俱生之苦。無如前說。于人趣生。有余匱乏之苦)。

  (○[智論云]欲界諸天。情著五欲。難可化度。菩薩何以生彼。不生人中。答曰。諸天著心雖大。菩薩方便力亦大。如說三十三天上。有須浮摩樹林。天中圣人。能舍五欲。在中止住;戎T天。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補處菩薩。常得聞法。密跡金剛力士。亦在四天王天上。如是等教化眾生)。

  (○[涅槃迦葉品]善男子。是人觀于欲界煩惱。因緣有二。一者內(nèi)。二者外。色界中無外因緣。欲界復(fù)有二種愛心。一者欲愛。二者貪愛。觀是二愛。至心訶責(zé)。既訶責(zé)已。得入涅槃。是欲界能得訶諸粗煩惱。所謂慳貪嗔妒。無慚無愧。以是因緣得入涅槃。又欲界道。其性勇健。何以故。得向果故。是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無。中涅槃?wù)摺7灿腥N。上者。未離欲界。便得涅槃。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涅槃。下者。離欲界已。至色界邊。始得涅槃)。

  ([○@●]六天趣二)。

  ([○@●]一列釋諸天三)。

  ([○@(│*?)]初欲界二)。

  ([○@│]一列釋六)。

  (CB17564初四天王天)。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后。鄰于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疏】不求常住。即不修正覺也。無定力故。不能舍愛。有善戒故。心不流逸。善根力故。心澄身明。此則澄瑩欲心。發(fā)生明性。([孤山云]邪欲心薄。故澄瑩。戒支清凈。故生明)此人命終。生須彌半。鄰日月宮。(須彌山半腹。出海四萬由旬。日月自其宮前繞旋。照四天下。上有四萬由旬。至忉利天)所有天眾。皆此天管。

  (○準因本經(jīng)及智論。須彌山半。四萬二千由旬。四天王居。俱舍阿毗曇。并云四萬由旬。東方提頭賴[叱]天王。此云持國。亦云治國。居須彌黃金埵。南方毗留勒叉天王。此云增長。令自他增長善根故。居須彌琉璃埵。西方毗留博叉天王。此云雜語。能種種雜語。又廣目。又惡眼。又非報。專主罰惡。令遇苦發(fā)心。居須彌白銀埵。北方毗沙門天王。此云多聞。福德之名。聞四方故。居須彌水精埵)。

  (○[智論云]念天者。應(yīng)作是念。有四天王天。是天王善法因緣。故生彼中。信罪福。受持戒。聞善法。修布施。學(xué)智慧。我亦有是五法。以是故。歡喜言天。正法念云。不殺功德增上。生四王天。華嚴初地菩薩多作四天王。智者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也[海印云]此經(jīng)不說十善。單以淫欲澄瑩為本因。從經(jīng)所宗故)。

  (○準阿含俱舍等經(jīng)論。四天王身長半里。衣重半兩。壽命五百歲。人間五十歲。為四天王一日夜。計人間九百萬歲。四天皆有婚嫁。行欲如人;骸T谙ド。如二歲小兒。未久。自然寶器。盛百味食。天甘露漿。福多者氣白。中青下赤。食訖。便與諸天等量。入池沐浴。諸香樹下。枝條垂曲。取香涂身。入諸園林。無數(shù)天女。伎樂弦歌。戲笑相向。深生染著。視西忘東。當其戲樂。忘其初生所念。識知承先世業(yè)。得生天上)。

  (CB17564二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愛微薄。于凈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疏】欲愛漸微。于己室家。亦減愛欲。故無全味。味。著也。言凈居者。不由雜穢。揀異行邪也。([熏聞云]智論有三種味。一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禪味。凈居。猶坐禪也。于凈居時。不得全靜滋味者。有微愛故。按疏謂淫愛微薄。故凈居時。不全味著耳。岳師之解少異)超日月者。以善增故。愛心又減。身則又升。故生忉利。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釋居處也(在須彌盧山頂。四角都有三十二天。帝釋為主。以上二天。皆依須彌。名地居天。離地八萬四千由旬)。

  (○[智論云]昔婆羅門姓憍尸迦。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憍尸迦為天主。三十二為輔臣。準諸經(jīng)論。須彌山四角。各有一峰。山頂善見大城。周萬由旬。城中殊勝殿。高千由旬。其地真金雜寶嚴飾。柔軟如妒羅綿。隨足高下。是善見城。復(fù)有天洲天縣天村。周匝遍布。城外四面有四苑。一眾車苑。隨天福德。種種事現(xiàn)。二粗惡苑。天欲戰(zhàn)時。甲仗自現(xiàn)。三雜林苑。諸天入中。極妙欲塵。雜類俱至。四喜林苑。諸天所玩。皆生歡喜。城外西南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時集辨論。制阿素洛。如法不如法事。身量壽命等者。忉利天身長一里。衣重六銖。壽命一千歲。人間一百歲。為忉利天一日夜。計人間三億六十萬歲。飲食嫁娶。猶如四天。身體相近。以氣成陰陽。以身口意善。生忉利天。生時。天女手中華生。自知有兒。即以授夫。七日天生。善知天法。行宮殿中。見無主天女來言。圣子善來。此汝宮殿。我無夫主。今相供養(yǎng)。初生如三歲兒。于父母生處;騼上晒伞:鋈欢。自識前世。布施持戒。即有寶器盛天須陀味及酒。如四王天云云)。

  (CB17564三焰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于人間事。動少靜多。命終之后。于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疏】未離欲心。逢境暫遘。漸薄于下。故云去無思憶。逢欲猶交。故云動少。去無思憶。故云靜多。([熏聞云]動謂欲散。靜謂寂靜。此帶欲界定言之。但未得粗住細住。以是驗前凈居。合是創(chuàng)修欲定。而成在兜率耳)斯行又增。身則又勝。故生時分。焰摩。云時分。此是空居初天也(此天離地十六萬由旬。宮殿為風(fēng)輪所持。在虛空中。有地如云。朗然而住)。

  (○[妙嚴疏云]四須夜摩天。須者。善也。妙也。夜摩。時也。具云善時分天。論云。隨時受樂。故名時分天。謂時時唱快樂故;蛟啤J芪逵。知時分故。又大集經(jīng)。此天用蓮華開合以明晝夜。又云。赤蓮華開為晝。白蓮華開為夜。故云時分也。隨此時別。受樂亦殊。故論云隨時受樂也[正法念云]不殺不盜不邪淫。功德增長。能至此天)。

  (○[經(jīng)律異相云]衣重三銖。從樹而出明凈光曜。有種種色。身體光明。不須日月。身口意善。或以燈濁明珠等施。持戒禪定等業(yè)。生焰摩天。初生如人間四歲。忉利光明。所不能及。按焰摩已上四天。身量壽命。準前天陪陪增之?梢岳)。

  (CB17564四兜率天)。

  一切時靜。有應(yīng)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zāi)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疏】行勝于前。故云一切時靜。應(yīng)觸者。應(yīng)謂相應(yīng)。觸即欲境。猶尚順而從之。故云未能違戾。命終漸勝。故生此天。(準生兜率。尚有執(zhí)手。在人修因。故未免欲)上升精微等者。即約一生補處菩薩。所居器說。以同名兜率故。此云止足。(三災(zāi)不及。此約彌勒居處說。余凡夫天。還受三災(zāi)壞也)。

  (○[妙嚴疏云]兜率陀。此云喜足。佛地論云。后身菩薩。于彼教化。多修喜足之行故。得少意悅為喜。更不求余為足。智論云。兜率陀。天王名也。秦言妙足。西域記云。睹史多。舊云兜率陀。訛也[正法念云]身三品善戒。功德增上。能生此天)。

  (○[雷庵云]此欲界第四天。乃無漏報土所成。是為別報天也。此天有內(nèi)院外院?偽迨亍C恳恢赜形灏賰|天宮。內(nèi)四十有九。外則一也。彌勒所居大摩尼殿居其中。蓋過未來諸圣者。后得智所變之宮也。其三品九類。行者發(fā)弘誓愿。得生彼處。以無漏力故。三災(zāi)不及。此經(jīng)所云。通敘內(nèi)外院也。外院由第九品中。一分不精進行者所生之處。生七日后。彌勒放光雨華。引入內(nèi)院小摩尼殿。尋為說法。俾發(fā)起精進力故。然后引入內(nèi)院。又有業(yè)報一天。乃有漏福感所成。是為總報天也。以是有漏果故。三災(zāi)可壞。雖同居第四天。以總報望外院。迥若仙凡。況內(nèi)院乎)。

  (△[私謂]兜率天宮。慈氏居處,F(xiàn)在說法度生。當來下生作佛。眾生作愿。修彌勒業(yè)。一食系念。七日得生。玄奘法師。謂同居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師。皆許此法。斷斷不誣也。今經(jīng)精研天趣。廣明業(yè)果。獨于此天。則特表精微。不參福感。蓋所以借徑人天。假途欲定。設(shè)補處之階梯。示上生之津筏也。若以總報言之。此天雖已脫抱持。未免執(zhí)手為欲。云何上升精微。此天雖兼修禪定。尚非舍念清凈。云何三災(zāi)不及。如來于此。寄顯上生兜率一門。俾人知不離五欲?稍剿亩U。不但欲天內(nèi)院。同是天宮。抑亦實報同居。元無異土。斯所以弄引化城。撈攏欲界者與)。

  (CB17564五樂變化天)。

  我無欲心。應(yīng)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疏】無心于境。境自橫來。境自有心。己何所味。故云味如嚼蠟等。以樂變化五欲之境而受用故(諸天衣食所須。尚假自化。此天所受用思念即生也)。

  (△[熏聞云]珙鈔云。諸天用異熟境。此天不爾。雖有異熟五塵。樂自變化以受用也。此則越下而化。故云越化[溫陵云]諸天報境。各有厚薄。此天福厚。樂自變化以受用。越于下天故)。

  (○[妙嚴疏云]六化樂天王。論云。樂自變化。作諸業(yè)具。以自娛樂。又但受自所化樂。不犯他故。名為善化也。瑜伽云。由彼諸天。為自己故。化為欲塵。非為他故。唯自變化諸欲塵故。變?yōu)檗D(zhuǎn)變。變粗為妙;^化現(xiàn)。無而忽有。智論云。須涅密陀。秦言化自樂。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化自樂)。

  (CB17564六他化自在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后。遍能超出;療o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疏】行事交者。此亦橫陳也。前雖亡味。會境猶起欲心。此則無心。故云了然超越。(亦無嚼蠟之味也)然今且約無粗相說。豈亡微細愛欲。以未離欲界故。化無化者。化即第五天。無化即下諸天。俱舍云。樂受用他所變化五欲境故。以有自在力。遣他變化而受用之。故云他化自在。(此天所須受用。不思而至)。

  (○[妙嚴疏云]七他化自在天王。論云。令他化作樂具。以自娛樂。顯己自在故。瑜伽云。他化自在天。由彼諸天。為自因緣。亦能變化。為他因緣。亦能變化。故于自化。非為希奇。用他所化欲塵。為富貴自在故。是名第三欲生[智論云]婆舍跋提。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名他化自在。亦名化應(yīng)聲天)。

  (△[雷庵云]六欲天受妙欲境。后二天中。于前四部天眾。自然至得欲塵。化樂天眾;饔麎m。他化天眾。由他人化作欲塵。二種欲塵。皆得增上自在妙用)。

  (△[海印云]上言越。此言超者。謂于人中徑生此天。不歷下位也)。

  (○準經(jīng)律異相。此天王名自在。轉(zhuǎn)集他所化以自娛樂也。又名愛身天。于欲界中。獨得自在。瑜伽云。別有魔羅天宮。即他化自在攝。諸經(jīng)并言欲色二界中。別有魔宮。智論所謂天子魔也。臺家別行疏云。欲界頂天即魔王也。于理不然)。

  ([○@│]二結(jié)示)。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疏】此之六天。身有光明。飛行自在。壽命長遠。漸增漸勝。不同下之人趣。故云形雖出動。又人趣雜類。壽命短促。遷變不常。天之福命。卒難搖動。故云出動。尚有欲境相遘。故云心跡尚交。若至定地。永無欲對矣([海印云]人趣欲穢雜亂。心多搖動。天已離人。故云出動。溫陵云。雖出塵擾。未能絕欲。正此義也。疏中次義。貼文少曲)。

  △上之六天。皆因欲心漸輕。得報漸勝。若情欲重者。必不生天。俱舍頌云。六受欲交抱。執(zhí)手笑視淫。亦明受欲輕相也([瑜伽云]欲界諸天。雖行淫欲。無此不凈。然于根門。有風(fēng)氣出。煩惱便息。四大王眾天。二二交會。熱惱方息。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時分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知足天[日*隹]相執(zhí)手。熱惱便息。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顧視。熱惱便息)。

  (△[熏聞云]俱舍各據(jù)六天受欲而說今經(jīng)秪就人中。辨欲事輕重用。顯六天感報不同。應(yīng)作四句料簡。一形交。心不交。即經(jīng)第六。亦兼第五也。二心交形不交。即俱舍后二也。三心形俱交。即經(jīng)與俱舍。皆前四也。四心形俱不交。即初禪已上也。對人仙二趣。故言動出。動謂飛舉。出謂出離)。

  (●上來欲界天竟)。

  (經(jīng)文于人間事。動少靜多。乾道本作于人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