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十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十三】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眾。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fā)于虛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云何風出。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曾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yè)發(fā)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風性自身沒有形體,并且變動無常。在和大家聚在一起時,你常常整束衣服,這時偶爾觸動到別人,就會有風吹拂到別人臉上。這個風是從你的衣角處生出的呢,還是從虛空中生出的,或者是從別人臉上生出來的?阿難,如果這個風是從你的袈裟衣角處產生,那么你披戴的就是風,你的衣服飄動起來,就是風飄動起來,衣服就應當飄動離開你的身體。但是你看我,在這法會中說法時,衣服整肅垂掛,風在哪里呢?這衣服中不應有藏風的地方啊!如果這個風生于虛空之中,那么你的衣服不飄動時,為什么沒有風來拂面呢?空性是常在的,那么風也應該是常生常在的。但是,如果沒有風的吹拂時,虛空也就應當滅絕。但風滅了還可以看得見,那么,滅絕的虛空又是什么形狀呢?如果虛空有生有滅,那又叫什么虛空?如果也叫虛空,這虛空中又怎么會生出風來呢?如果這個風是從別人臉上生出來,那么,從別人臉上吹拂的風,應當會吹拂到你,但是,你自己整理衣服,怎么反而吹拂到別人呢?你詳觀諦察,整理衣服的是你自己,被風吹拂的是別人的臉,而虛空間依然寂靜不動,并沒有風在其間流動,沒有什么地方產生風。風和虛空的性質是相隔的,沒有相和也沒有相應,就不應有風生出,也不應有風從臉上生出。你不知道在如來藏中,風的真性是空,空的真性是風性,它們本然清凈,盈滿世間一切形質器物世界,隨順著眾生的識心而現示,應和著眾生的認知限度而現示。阿難,這就像你的衣服飄動有微風產生,如果遍法界拂動,遍法界就生出風來,可見,這微風遍布于一切形質世界,滿戴于一切地方,流動在所有世間,怎么會有固定不變的處所,它只是循順著眾生的欲求業(yè)力而生發(fā)出來。世間的人們迷悟無知,認為它是由因緣和合而生,是自在自為的。這都是識心分別計度的結果,只要有所言說,都無真實義。
阿難?招詿o形。因色顯發(fā)。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回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虛空因土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蘸尾怀觥H粢蜩彸。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丈痪。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yè)發(fā)現。世間無知;鬄橐蚓壖白匀恍浴=允亲R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空性是無形無質,由色境而顯發(fā)出來。譬如在室羅城離河很遠的地方,人們新建居所,挖掘水井。從井中挖出一尺深的土,井里面就有了一尺深的虛空,從井中挖出一丈深的土,井里就會有一丈深的虛空,虛空的深淺大小隨著挖出土的多少而定,這個虛空是從土里生出的,還是從挖掘這里生出的?阿難,如果這個虛空沒有任何原因是自己生出,那么,在沒有掘井之前,為什么這里只有一片土地,卻不是一團空無,也不是空闊無礙的呢?如果這個虛空是從土這里生出,那么,土挖出來時,就應看到虛空進去。如果挖土出來時沒有虛空進去,為什么要說虛空是從土里生出的?如果沒有土的出來和空的進去,那么空和土就沒什么差別,沒有差別就是一致,那么挖出土時,空為何不隨即出來?如果這個虛空是從挖掘這里生出,那么,挖掘出來的就應當是空,而不應該是土。如果這個虛空不是從挖掘生出,那么,挖掘出來的土,為什么又能看到井中的虛空呢?你再仔細觀察,挖掘隨著人的手的動作而進行,土是從地里挖上來,而這個虛空從哪里生出呢?挖掘和虛空一實一虛,互相不能有所作用影響,既不相和也不相應,虛空總不會是從自己生出的吧?這個虛空,其性是圓滿遍布,是本然不動搖的,那么,應當知道,顯示出來的地、火、水、風與這個空,就叫做五大。它們的真性是圓融,都是如來真性的顯示,本然沒有生、滅。阿難,你的心迷悟昏昧,不知道地、水、火、風四大本來都是如來自性。你應當觀察,虛空是出是人?或者不是出也不是入?你應知道,在如來藏中,覺知的真性是真空,空的真性即是真覺,他們本來清凈,盈滿一切世間形質事物界,順著眾生的認識心而顯示,應和著眾生的認知限度而現示。阿難,這就像一口井的虛空,生出一口井來,十方虛空也就生成了十方世界。這虛空哪里有固定的地方?它只是循守著眾生的欲求業(yè)力而生發(fā)。世間的人們迷悟不知,以為它是因緣和合而生,或是自在自為。這些都是識心分別計度的結果,只要有所言,都無真實義。
- 上一篇: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十四】
- 下一篇: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十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7)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6)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5)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3)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2)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1)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0)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9)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8)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7)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6)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5)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4)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3)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2)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四)-海仁老法師(17)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