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法語》略講:二、正講(上篇-上)
我們來看這兩位祖師的共同之處。(印光大師說:)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
印光大師把一代佛教說成兩種不同的法門,這一看,就是我們凈土的傳承。龍樹菩薩分成「難行道、易行道」;曇鸞祖師解釋為「自力門、他力門」;道綽禪師判定為「圣道門、凈土門」;善導大師在凈土門之內(nèi),細判為「要門、弘愿門」。如果不細判,凈土門就是指弘愿、他力、易行道。
凈土門,大致而言,都是他力法門。他力法門當中,「要門」帶有自力,「弘愿門」不帶自力。
通途法門與特別法門
印光大師說有兩種法門,語言上有所差別,意義上完全一致,那兩種?
一、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
名為「通途法門」。
二、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
名為「特別法門」。
從名目來講,有兩種:一個是通途法門,一個是特別法門!竿ā咕褪瞧胀,大家都這樣;「特別法門」就跟大家所普遍認同的不一樣,所以叫「特別」。
通途法門仗自力,特別法門仗佛力,這跟曇鸞祖師講的一樣。仗自力修戒定慧,三學、六度……修戒定慧到什麼程度才能了生死呢?「斷惑證真」。不是光有修戒定慧的名稱,是要達到斷惑證真,所有的煩惱惑業(yè)了無餘存,證得真如自性,現(xiàn)生親證,入圣位,這樣才可以了生脫死。如果雖修戒定慧,還有一絲一毫的煩惑沒有斷,決定不能了生脫死。就好像一粒沙子,縱然再輕,投入水中,直沉海底。所以,自力了生死難,太難!這個叫做通途法門。
如果你說:「不修戒定慧,不斷煩惱,怎麼能往生?」那就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凈土法門,你是在修學通途法門,也就是圣道法門。你能夠自力斷惑證真,用不著凈土法門了,不須為你開特別法門了。
特別法門之所以特別,就是為那些靠自力修戒定慧,不能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的人所特別慈悲,開的方便法門,也是究竟真實的法門,所以才叫特別法門。
我們在理論上要分清楚,不然,就會把圣道修行的觀念帶入凈土門,這樣就會混淆,就會誤了往生大事。
特別法門就很簡單,「真信切愿,持佛名號」,念佛是信愿行具足。
印光大師是經(jīng)常在一起講的,經(jīng)常講「信愿念佛」,善導大師呢,講「一向?qū)7Q彌陀佛名」,似乎不怎麼提「信愿」,而印光大師特別強調(diào)信愿,《文鈔》里邊處處講到。是不是有不同呢?不是,完全一樣。善導大師的思想自唐朝末年在中國失傳以后,人們對於念佛有了不同的見解,尤其是后來,禪宗的思想滲入凈土門。善導大師的系統(tǒng)著作雖然失傳,但是其簡便易行的修習方法還是保留下來,但是,各宗的人,對念佛給予不同的解釋。比如,禪宗的念佛是參話頭,看「念佛的是誰」,也有人念佛是為了求開悟、念佛是為了伏煩惱、念佛是為了修清凈心,這些想法,已經(jīng)背離了凈土宗的宗旨。
凈土宗的宗旨就是「信愿求生」!感拧咕褪切:稱念名號必定往生,「愿」就是愿生極樂凈土,「行」就是稱念彌陀名號。
因為在印光大師的時代,有的人鼓勵念佛求開悟,因此他老人家特別慈悲說:「要信愿念佛!」念佛不是求開悟的,是唯一求往生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里也講,如果念佛不注重信愿,即使「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不能往生,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名號沒有作用,是勸導大家要有信愿,不能作為一種修開悟、求清凈心、求人天福報的手段,不是這樣子的。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印光大師特別強調(diào)信愿。
善導大師所講的念佛是「望佛本愿,一向?qū)7Q」,是在凈土門之內(nèi),已經(jīng)信受本愿、愿意往生的人,他的行法,簡潔歸納為「一向?qū)7Q」。
這就很明瞭了:兩位祖師的思想一致。「真信切愿,持佛名號」,這是我們凈土宗專修之行。沒有提到別的,就講一條。
「真信切愿,持佛名號」,是不是自己的力量呢?不是。「以期仗佛慈力」,「信」也是信佛的慈力救度,「愿」也是愿佛的慈力救度,稱念名號也是仰仗阿彌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所以叫做「以期」,「期」就是希望,心中的目標;「仗」就是仰仗,善導大師講:「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愿業(yè)力為增上緣!刮霓o不同,意義一致。
我們念佛,之所以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斷煩惱、得證涅槃 ── 戒定慧三學,一學不能成就,完完全全是一個罪惡凡夫,為什麼念佛能到西方呢?「當知本誓,重愿不虛,眾生稱念,定得往生!故前浲臃鸬拇笫拇攘,所以說「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這個叫做特別法門。
我在想,印光大師一生,不喜歡自己創(chuàng)造新名詞,他總是依據(jù)古德、前人講的話,他這里講「通途法門」、「特別法門」,前人沒這樣說。這有什麼樣的時代意義呢?是因為當時的行人,雖然稱念名號,雖然講念佛,但是把凈土法門的特質(zhì)埋沒掉了,用一般的圣道修行的觀念,解釋凈土念佛,所以印光大師才說「通途法門」、「特別法門」,是讓我們清楚地明瞭:凈土法門和一般法門不一樣。這是印光大師的慈悲,鑒察當時眾生的根機。
現(xiàn)在還有人不相信,說:「凈土法門有什麼特別呀?」他還是用圣道門來解釋,那就不瞭解凈土法門的特點。
如果從法脈傳承來說,「特別法門」一詞也是有來歷的,就來自於善導大師《觀經(jīng)疏》「別意之弘愿」── 有特別之意的阿彌陀佛的本愿。
仗自力與仗佛力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
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
《印光大師文鈔》里邊,講通途法門、特別法門之處特別多。很簡捷地說明:通途法門仗自力,特別法門之所以特別,在於仗佛力。
由茲,拈去自力,注重佛力,
冀娑婆具足惑業(yè)之含識,
現(xiàn)生同赴蓮池。
印光大師的思想非常明確:由這樣法門的判別,我們應(yīng)該勸導眾生捨掉自力,不要執(zhí)而不捨。
心中有自力的觀念,就像水杯中裝滿水,決定甘露裝不進來,即使裝進來,也雜有你原來的成分。所以,有自力觀念的人,他看凈土門,怎麼看都是自力,就像戴了有色眼鏡,怎麼看都是那個顏色。
純粹的凈土門,「拈去自力」,全靠佛力。半自力、半佛力就不純粹了,凈土法門是仗佛力。純粹仗佛力,就是純粹凈土門。
有人誤解說:「仗佛力……要不要我念佛啊?」當然要。
「念佛不是自力嗎?」
這是一個觀念。如果你這樣認為,也無妨,只要你肯念。
但是經(jīng)典、歷代祖師告訴我們:念佛是乘佛愿力。你不念佛的名號,你念別的,能不能到凈土?肯定不可以。
就好像坐船過海一樣,坐船是全靠船力吧?如果說靠自力的話,自己游泳叫靠自力;那麼,是全靠船力,還是半靠船力?當然是全靠船力,如果需要幫助劃船,那是半靠船力、半靠自力。有人講了:「那不對,全靠船力的話,那不坐船也可以過海呀!全部靠船嗎!」這個人自己覺得很聰明,聽的人覺得莫名其妙。
你坐上船,才能全靠船力,你不坐船,怎麼能靠上船的力量呢?念佛才是全靠佛力,不念佛怎麼靠佛力呀?阿彌陀佛把六字名號給你,就是讓你稱念,決定往生。
當然,如果腦子轉(zhuǎn)不過彎,你認為是你的自力,也無妨,只要你肯念,肯定往生。
印光大師在這里對我們說:「拈去自力,注重佛力!刮覀儗W凈土門,這個就是我們的方向,回轉(zhuǎn)自力,趨向佛力,重點在這里。
我們聽聞經(jīng)教,不是形成一個傲慢心,說:「我有力量修行,所以我能往生。我是賢善!供ぉ 不是這樣!要通過經(jīng)教這面鏡子,照見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沒有力量出離生死,如果能感受到這一點,自力即是無力。自力那有力量啊?自力能夠了生脫死,才叫有力,不能了生脫死,就是沒有力。
佛的力量在哪裡?在一句名號當中。我們就專稱名號、專仰佛力。我們曾經(jīng)講到了,有人雖然念佛,心中作為禪定的功夫,作為斷煩惱、修善的一種方法,雖然念佛,落在定散二善當中。
善導大師的念佛呢?「一切善惡凡夫,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愿業(yè)力為增上緣!箍诳诼暵暷罘,不認為是自力,一天念十萬句,也不是自力。
不是說「念得少就是他力,念得多就是自力!供ぉ 不是的!他力念佛,每一聲都是他力,一天十萬聲,也是他力。自力念佛,你念一聲,還是自力。
善導大師念佛,冬天念得渾身出汗,道綽大師每天念七萬聲,慧凈法師每天也有幾萬聲,但是,都不認為是自己的力量,而是完全仰靠佛力。
所以,「念佛念佛」,重點是在「佛」那個地方,不在「念」這個地方。是佛能讓我們往生,我們念的是佛,而不要注重「這樣念?那樣念?」是阿彌陀佛的誓愿、名號讓我們往生的。
就像吃飯能飽一樣,是飯本身有營養(yǎng),能讓我們飽,你不要在吃的動作上做文章,「這樣嚼、那樣吞,才能夠飽?」那就錯了,你自然吃飯,就自然飽。你牙痛,左邊牙痛,就右邊嚼,右邊牙痛,就左邊嚼,兩邊都痛,就吃稀飯,也行。根據(jù)你的特點。
念佛也一樣,并沒有規(guī)定要怎樣念,根據(jù)你的時間忙閒,你煩惱心重,就煩惱心念佛,你心里比較清凈,就清凈心念佛。你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是佛的本愿名號不虛。
就像吃飯一樣,如果規(guī)定三十二顆牙必須齊全,吃了才能飽,那老年人牙缺了怎麼辦?缺了就用缺了的牙吃,也能飽。
我們念佛,音聲不準,也沒關(guān)係。所以叫「一向?qū)7Q」,根本不談你的心怎麼樣,心清凈啊,不清凈啊,有雜念啊,無雜念啦……只要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有空就念,只要張口發(fā)聲,以名號不可思議之力,決定往生凈土,這個叫佛力,名號本身就是佛力。
「冀娑婆具足惑業(yè)之含識」,這個法門就有這樣的希望,弘揚這個法門,就有這樣的心。「冀」就是希望,娑婆世界個個都是具足煩惱惑業(yè),「含識」就是有情,煩惱眾生。
「現(xiàn)生同赴蓮池」,今生今世,統(tǒng)統(tǒng)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凈土。
你靠別的法門,能做到這樣嗎?要你達到「功夫成片」,要你每天誦幾卷經(jīng)才能往生?那大家都能做到嗎?有人或許還能做到,但是,一萬個里邊,難得一兩個,絕大多數(shù)做不到。
念佛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本愿不虛,稱念必生」。
甘於平淡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行極平常,益極殊勝。
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
其修因證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
念念之間,沒有離開自己的真如本性,學別的法門,就沒有這個利益了。這還是佛力。比如說,你不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念別的經(jīng)咒,就沒有這個功能了,就不能達到「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了。
善導大師講:「當知本誓,重愿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惯@即是「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圣道門講「理體真如本性」,凈土門不從這個角度講,講六字名號。
「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行法極為簡單,很平常,任何老太婆,年紀再大,發(fā)音再不準,也可以念;任何小孩,也可以念;任何愚癡的人,你教他念,也可以念;再不識字的人,也可以念,所以叫「行極平!,「平」是平淡,「!咕褪怯肋h這樣子。我們學凈土法門的人,心要甘於平淡,不要好求玄妙,我們念佛就很簡單,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有人覺得說:「這個有啥稀奇呀?我要見一點光、見一點花啦,我要念得有一點味道啦……」你就已經(jīng)在別尋玄巧,不甘平淡。
這個法門很平常,平平淡淡才是真,就是這樣平平淡淡念佛,能往生,平平淡淡當中,有不平淡,這是佛力不可思議。
不可在名號之外,別求感應(yīng),別求開悟,別求種種境界,那個叫不老實。
煩惱心來了,也是念佛;清凈心現(xiàn)起,也是念佛;愿生心涌現(xiàn),也是念佛;愿生心懈怠,也是念佛;歡喜心踴躍,也是念佛;沒有歡喜心,還是念佛。始終貫徹一向?qū)7Q,就是平常!感袠O平!,極為平常,凈土法門一定要還歸平常。沒有稀奇!
利益超勝
但是利益呢?「益極殊勝」,利益特別超勝,我們?nèi)魏稳丝诜Q「南無阿彌陀佛」,也不懂得很多教理,也沒有達到什麼樣的功夫,也沒有感動得痛哭流涕的體驗,就是口稱名號,甚至心里邊還有很多疑惑,還有很多事情耽誤,但是,隨忙隨閒念佛,可以往生凈土。這個利益,其它一切法門所沒有,除了凈土經(jīng)典,其它一切經(jīng)典都沒有講到。
為什麼這樣?「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腹赜X」,果地的覺悟,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成佛了,佛的果地的覺悟,就是六字名號,是佛修好的現(xiàn)成的佛果!笧橐虻匦摹,「因地」就是我們現(xiàn)在,在凡夫的位置上念佛求生凈土。六字名號為「果地覺」,作為我們現(xiàn)在凡夫的愿生之心。六字名號無上的功德,來到我們凡夫的心中。
凡夫沒有功德,也有了功德;不會修行,也有修行;沒有信愿行,也有了信愿行;沒有戒定慧,也有了戒定慧;沒有六度,也有了六度。為什麼?「果地覺」呀!連普賢、文殊、觀音、勢至尚且不及,所以,這六字名號殊勝無比。
我們自己所修的那些小善根、有為有漏的隨緣雜善,能夠和「果地覺」相比嗎?所以,凈土法門其大無外,連普賢、文殊、觀音、勢至、彌勒都要稱念六字名號啊!那我們呢?當然要專修專念六字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無上果覺,成為今日因心。
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就是我們現(xiàn)在凡夫的心,「該」是該羅、包括,「果!,阿彌陀佛果地的覺悟像大海一樣,廣大無邊;但是我們現(xiàn)在因地的心,口稱一句,「全修即性,全事即理」,「因該果海」,我們現(xiàn)在因地,因為彌陀果地大海一般深廣的功德縮到六字名號中,來到我們的心中,口中稱念,這個因地,就包含了果地一切的功德,叫「因該果!,因地包羅了果上的一切功德。
「果徹因源」,「徹」,貫徹、遍及,「源」是源頭,阿彌陀佛果地的覺悟,能夠貫徹到我們心中,這叫做「因果不離」、「因果不二」、「因果相即」,因即是果,在現(xiàn)在凡夫地,口稱一句佛號,就得佛的無上正等正覺。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里講:「釋迦本師於此五濁惡世,所得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句名號),今以此果覺,全體授予濁惡眾生!沽钗覀儩釔悍卜蚵暵暦Q名,同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叫「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印光大師也講:「莫訝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鼓悴灰劬Χ急牬罅、舌頭都伸出來了,「這六個字,念一聲怎麼能超過十地菩薩呢?」當然超過啊!這六字是阿彌陀佛果地覺悟啊,當然超過十地了,是彌陀無上果覺。所以,六字名號,超過聲聞、緣覺、菩薩乘,直至佛果,「不用三祇修;,但憑六字出乾坤」。
我們平時對這些名詞應(yīng)該有所瞭解,「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都是指這個法門的高超。
口稱名號暗合道妙
但是,并不是說一定要懂得這些道理才可以往生,你不懂得也沒關(guān)係,「行極平!,你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笌煾,你剛才講一大堆,我都沒聽懂!箾]關(guān)係!你只要口稱名號,決定往生,跟佛一樣。「暗合道妙,潛通佛智」,暗暗地跟佛道吻合了,不知不覺之間,就跟佛的智慧相通了。
- 上一篇:《印光大師法語》略講:二、正講(上篇-中)
- 下一篇:《印光大師法語》略講:一、序講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